葉一劍: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葉一劍: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文丨葉一劍(方塘智庫創始人)

濟源在河南省18個省轄市中可謂是一個特殊的存在,這不僅是因為其作為省轄市的時間比較晚,而且是人口規模和經濟總量最小的省轄市(常住人口70多萬,甚至還不到其它人口大市一個縣的人口規模,2018年經濟總量641.8億元),但多項人均指標、增速指標和發展質量在河南又是最高的省轄市之一,比如人均GDP就曾經多年超過省會鄭州排全省第一。

所以,濟源當地政府和決策者在審視其區域和城市經濟發展時,更多比拼的不是總量排名,而是“速度的位次”和“質量的位次”。

按照當地官方的說法就是,聚焦“速度的位次”,瞄準全國全省先進,在高質量發展的賽場上爭高下、見分曉,重塑濟源的形象地位;放大格局,以全國先進典型為目標,在更高的參照系中確立發展座標和定位;要與省直管縣比發展速度,與先進省轄市比質量效益,與發達城市比創新意識,高起點定位,高目標進位;凡是涉及指標排名的工作,都要走在全省前列,凡是先行先試的工作,都要培育亮點,創造經驗,決不能讓任何一項工作在全省處於落後地位。

不過,我們注意到,雖然濟源的城鎮化率遠高於河南省的平均水平(2018年濟源城鎮化率62.36%,比河南省的平均城鎮化率高十個百分點),但近兩年城鎮化率的增長速度卻低於河南省的平均水平,這對於有著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財政收入質量,又是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的濟源而言,顯然是一個需要警惕並作出更深入思考的問題——對於包括濟源在內的區域和城市發展而言,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協調推進不僅是一個理想的目標,還是確保區域和城市走向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和常識性邏輯和路徑;濟源城鎮化在河南省內的“相對失速”,不僅直接影響了濟源對“速度的位次”的追求,其背後的原因還將涉及到對濟源新一輪轉型發展中核心引擎和多元化動力機制構建的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最終將會影響濟源經濟的整體增速,進而影響一系列人均指標的排名,甚至會影響濟源新一輪區域和城市轉型的失敗。

葉一劍: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戰略維新需要價值新座標和邏輯新思辨。在我們看來,濟源對新的經濟增長點、轉型發展新引擎和多元動力的尋找不僅是重要的,還是迫切的,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太行山生態保護和治理的戰略化推進以及綠色化和生態化理念的普適化和剛性化,濟源傳統產業的轉型壓力還將進一步增加;與此同時,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資源觀和產城人文融合的新發展理念之下,濟源完全有空間、有優勢、有能力獲得更快更高質量的發展,並以此為契機、邏輯和路徑,構建一個屬於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1、文旅產業的新座標

愚公移山的故事不僅在中國家喻戶曉,還是一個完全正向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資源,作為愚公移山故事的發源地,愚公移山不僅為濟源的城市品牌貢獻了一個超級IP,還凝聚成了一系列城市標誌,讓這座城市的形象和氣質變得很鮮明。

不僅如此,隨著國家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弘揚以及紅色旅遊的興起,當地圍繞愚公移山這一主題還進行了一系列傳承探索和產業發展,致力於“深入挖掘愚公移山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把這張名片擦得更亮”。

比如:從2017年起,將每年6月11日設立為“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開展“學愚公移山精神,樹當代愚公榜樣,促濟源跨越發展”活動,評選“濟源十大當代愚公”,激發廣大幹部群眾的幹事創業激情;推進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新校區建設,著力打造全國一流的黨性教育基地;舉辦了全國性的愚公移山書畫展;建設愚公移山精神展覽館,講述中國共產黨人傳承弘揚愚公移山精神改天換地的偉大實踐;依託愚公移山幹部學院,大力推進愚公移山紅色教育基地和展覽館建設,打造愚公移山幹部學院文化旅遊產業園區。等等。

截止到目前,愚公移山可謂是濟源最重要的文旅品牌之一,在推動濟源文旅產業轉型發展中,也被寄予厚望,可以說是談濟源文旅,必談愚公移山。

葉一劍: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太行山

當然,濟源的文旅資源不只包括愚公移山。濟源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西踞王屋、東接華北平原,地處華夏文明搖籃地帶,是“雙陽福地”;森林覆蓋率超過45%,在河南全省排第2名,生態很好;“天下第一洞天”王屋山雄、奇、險、秀、幽一體兼備,詩仙李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篇,但他的書法留下的只有一幅,就是在王屋山腳下陽臺宮寫的《上陽臺帖》;濟源還是世紀工程小浪底的所在地,是太行山國家森林步道的起點;“十里畫廊”五龍口有觀賞價值極高的北方最大獼猴群和內陸水溫最高的醫用地熱礦泉;濟源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9處,其中古代皇帝祭水的濟瀆廟是我國北方少有的古典園林;此外,這裡還有“大河盆景”黃河三峽、“茶道之源”九里溝、“女媧之鄉”小溝背。等等。

就文旅基礎而言,按照官方發佈的數據,2018年濟源接待遊客1350萬人次,增長17.6%;實現收入66億元,增長18.1%。雖然人均帶來的旅遊收入不高(這也反映出濟源文旅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但這樣的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相對當地73萬人口和640億元的GDP規模而言,佔比已經很可觀了,濟源的文旅目的地屬性可以說已經非常明顯了,併為當地文旅產業的轉型發展積累了不錯的基礎條件——每年1350萬人次的基礎客流,將在客觀上對濟源當地文旅領域的創新創業提供直接的消費支撐,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文旅領域的創新創業的成本和風險,併為文旅產品和服務的創新迭代提供直接的市場反饋和豐富的消費場景支撐。

而且,在我們看來,對濟源文旅產業發展而言,即將迎來新的價值轉折點,這不僅體現在濟源當地政府圍繞全域旅遊的發展所進行的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開發投入、發展平臺構建等方面的努力,以及當地已經形成的旅遊目的地品牌屬性和每年超過1350萬人次的基礎客流,也不僅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市場機構開始來到濟源進行包括民宿在內的帶有休閒度假和健康養生性質的文旅項目的開發(比如,當地結合地域文化特點,打造了充滿軍工元素的那些年·小鎮、小有洞天養生谷、小十方酒店、夢裡周莊等一大批精品民宿,濟源的民宿建設被當地政府認為走在了河南全省乃至全國前列),更值得期待的是,隨著黃河文旅帶、太行文旅帶、絲綢之路文旅帶越來越顯性化,作為三大文旅帶的交接地區,將為濟源文旅產業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也是濟源文旅新價值時代的最重要的背景之一。

葉一劍: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讓濟源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本區域之一

比如,濟源境內黃河58公里,其中包括著名的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還有黃河中下游的重要支流沁河和國家大型水利工程河口村水庫。在我們看來,隨著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實施,黃河將為濟源提供新的區域價值、城市價值、生態價值、文旅價值和產業價值座標,就黃河之於濟源的綜合價值發揮及發展實踐值得進行專題研究、策劃和規劃,講好濟源的黃河故事,讓濟源成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本區域之一,跳出水利的思維框架,對黃河進行生態化、文旅化、產業化、人居化的思考和利用,將黃河的綜合價值進一步發揮出來,並綜合帶動濟源其它產業和城市經濟的轉型發展。

不僅如此,濟源的區位決定了,這裡還是中國最重要的三大文旅帶的連接地區,往南是絲綢之路旅遊帶和黃河文旅帶的雙節點城市、中國最重要的古都之一洛陽(而且洛陽每年有著超過1.4億的旅遊人次),往東則是南太行地區乃至整個太行沿線,對太行山水文旅化開發利用最好的地區焦作(焦作每年有著超過5800萬的旅遊人次),以及黃河沿線最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鄭州(鄭州每年的旅遊人次也在1.4億左右),而濟源本身還是黃河流域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小浪底所在地和南太行國家森林步道的起點地區,在此背景下,濟源如果能夠依託其全域旅遊的發展,並通過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的佈局和完善,再加上面向全國乃至全球進行市場化和國際化資源整合的文旅投公司平臺,快速而高效推動區域文旅產業的佈局、產品和服務的創新,其文旅產業規模和文旅產業生態將獲得根本性的提升和完善。

唯有重新發現,方有價值維新。在我們看來,考慮到濟源文旅正在面對的一系列內外部戰略機遇和發展條件,文旅產業在濟源新一輪的轉型發展中,將不僅具有“富民”的價值,還將直接為“強市”提供直接的支撐,對濟源的包括“產城融合”和新型城鎮化在內的最重要的發展戰略提供支撐。反過來看,當地政府也只有站在這一更高的戰略層面對濟源文旅產業的發展做出戰略定位、價值詮釋、政策設計、投資安排、項目實踐等,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收穫文旅產業發展所可能帶給濟源的最大最多元的紅利。

2、產城融合的新思辨

在濟源創辦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過程中,曾明確提出:按照“龍頭景區+特色小鎮+美麗鄉村”模式發展多種業態,重點抓好濟水源生態旅遊綜合開發、王屋山文化產業園、九里花海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加快王屋山(濟水源)國家5A級景區創建步伐。

但是,在我們看來,如果缺少了對中心城區的利用和統籌考慮,濟源的全域旅遊發展就無法獲得真正的成功,短時間內也很難實現從觀光遊向觀光遊和休閒度假並重發展的轉變,更別說進一步面向絲綢之路文旅帶、黃河文旅帶、太行山文旅帶進行資源整合和市場擴張了。

考慮到濟源文旅產業的基礎格局和發展現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心城區都應是濟源全域旅遊發展中最重要的集散地,也是豐富濟源文旅產品和服務的重要空間承載,對中心城區的文旅化思考和建設,將是濟源全域旅遊發展和整個文旅產業轉型發展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也是推進濟源中心城區建設和轉型的最重要的邏輯出發點之一(濟源每年的旅遊人次已經是常住人口的20倍以上,濟源的區域和城市治理決策中,必須將遊客做出充分考量),在濟源文旅和城市轉型發展的雙重背景下,對此問題,有關部門需要進行專題研究和專門規劃。

說到這裡,有個案例尤其值得一提,那就是,濟源率先實行了城區公交全免費的政策,“不單河南省沒有,全國也為數不多”。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措施,按照當地政府的解釋,當時考慮的三個方面中的一個就是“濟源發展全域旅遊的需要”——不但要為本地居民提供方便,而且有必要對所有來濟源的外地人,不論是旅遊的、經商的、工作的,還是探親訪友的,都要提供方便。

這項措施出臺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也受到了濟源當地百姓的好評和外地遊客的讚譽,成為了濟源發展全域旅遊的一大亮點。

在我們看來,濟源之所以能有如此任性的福利政策,與當地良好的產業基礎以及較高的財政收入質量有關(2018年濟源財政收入增速居河南全省第一、財政收入質量居河南全省第一),其它地方未必可複製,但這就是典型的景城互動和文旅與城市融合發展的邏輯體現。

當然,這種在文旅產業發展與城市功能定位、公共服務供給以及空間結構塑造等方面的融合,只是產城融合發展的部分體現而已,而且,考慮到文旅產業的特殊性,文旅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的邏輯和模式,對其它很多產業來講可能並不適用。

不過,有一點倒是相通的,那就是,隨著創新創業和良好產業生態的構建在推動全球產業變革中的價值越來越凸顯,所有產業的集聚和轉型都越來越表現出對人才、科技、文化、資本等綜合要素的依賴,而這背後往往又直接表現為對城市經濟的更高要求,因為,只有在發達的城市經濟體中才能同時滿足這些條件,併為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開創提供豐富的消費和應用場景支撐。

在我們看來,雖然濟源在河南省轄市中有著相對較好的工業基礎,但是無論是存量產業的轉型,還是新興產業的集聚和發展,都明顯缺乏一個好的城市經濟的支撐——考慮到濟源固有的資源型經濟和縣域經濟的傳統,城市經濟的欠發達有一定的必然性,甚至可以說,沒有出現很多資源型區域和城市所常見的因產業轉型失敗而崩潰的局面就不錯了,但是,這種城市經濟持續滯後於工業經濟的局面顯然是不可持續的,而且,隨著濟源與洛陽、鄭州的新一輪的快速崛起,以及濟源與這些城市之間的交通越來越便捷,如果濟源的城市經濟持續得不到改善,城市綜合功能不能較大幅度的完善,不但新興產業無法獲得較好的發展,甚至會出現存量產業歷史性的流失問題。

按照濟源官方發佈的數據,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財政收入,工業都貢獻了三分之二;濟源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綠色鉛鋅冶煉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白銀生產基地,鉛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四分之一,白銀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十分之一;濟源還是河南省重要的鋼鐵、能源、化工、裝備製造基地,擁有5家超百億元企業、4家上市公司、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企業近170家;在2019年公佈的中國企業500強中,河南9家,濟源1家上榜,中國製造企業500強,河南16家,濟源4家上榜,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河南13家,濟源3家上榜。

葉一劍:濟源的新價值時代

工業是濟源經濟最重要的構成

由此可見,直到目前為止,工業都是濟源經濟最重要的構成,也是濟源經濟的基本盤,當然也是濟源區域和城市轉型發展中所需投入的最重要的資源依託,如果因為城市經濟的短板長期得不到彌補,導致這些產業轉型失敗或者出現外流,對濟源的打擊可想而知。

另外,在濟源推進全域產城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因為城市經濟不夠發達,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濟源城鎮化率進一步快速提升,也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濟源雖然有著良好的產業基礎和財政實力,但其城鎮化率提升在河南省內卻表現出了“相對失速”(當然,濟源城鎮化的“相對失速”在一定程度上也與當地的人力資源結構與產業結構的人力資源需求不匹配有一定關係,還與農村地區人口對土地固守的傳統觀念有一定關係)。而且,如果說現在還主要表現為城鎮化的“相對失速”的話,那麼,如果濟源的城市經濟尤其是中心城區建設不能快速突破的話,將來可能進一步表現為本地人口的流失,這對於濟源這個人口本來就少的小城市來講,更是不願意看到的。

在濟源既有的發展戰略表述中,“工業強市、旅遊富民、產城融合、城鄉一體”可謂是四個最為重要的關鍵詞,這不僅是由當地的資源稟賦決定的,也是由濟源從建市以來所踐行的河南省與國家層面的戰略佈局有關。

其中包括2017年濟源獲批國家產城融合示範區,由此,產城融合成了濟源新一輪轉型發展中最新的最重要的戰略依託,也是其承擔的最重要的轉型使命之一。在此背景下,濟源在全域一體規劃的原則下,確定了“一核兩帶多點”的規劃佈局,其中,現有中心城區與虎嶺高新區、玉川集聚區聯動互動發展,協同推進城鎮產業發展、人口集聚和功能完善,構建產城融合發展核心功能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打造沿南太行生態旅遊發展帶、沿黃河小浪底北岸健康養生髮展帶,同時規劃佈局了一批重點鎮、特色小鎮。

按照規劃,到2020年,以先進製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成,人均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5%;到2025年,經濟發展和社會事業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產業和城鎮深度融合,城鄉關係更加和諧,居民生活更加殷實,成為地域特色突出、全國領先的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綜合示範區。

如果這些目標都能夠實現的話,濟源不僅是河南省最富有的城市之一,還將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又富又美的美好城市。不過,縱然這樣,依然值得好奇和期待的是,濟源如何在一個常住人口不到80萬的地方,建成一個具有經濟凝聚力、產業競爭力、品牌號召力的“大國小城”來。所以,濟源絕對值得我們繼續保持關注和持續進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