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大力發展溝域經濟紀實

洛陽大力發展溝域經濟紀實

黃河神仙灣溝域經濟示範帶一隅。 新安縣農業農村局供圖

春風拂過神仙灣,綠綴山河賽江南!在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黃河神仙灣溝域經濟示範帶內,漫山遍野的果樹冒著新芽,一層層盤山梯田安靜地倚靠在黃河之濱,幾隻白鷺翩翩起舞,曼妙身姿為這青山綠水增添了幾分詩意。

這裡曾是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移民區,因人口遷出、村落被淹而變成荒山野灘。2016年以來,洛陽市大力發展溝域經濟,將昔日無人問津的荒山溝變成了生態環境優美、特色產業興旺、文化旅遊興盛的宜居之地。“神仙灣,現在真的成了‘神仙’灣。”當地百姓津津樂道。

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李亞說,洛陽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立足自然資源稟賦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持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堅持生態優先、產業支撐、農民主體、農旅融合大抓溝域經濟發展,打造“溝谷文旅業、半坡林果業、山頂生態林”全景式溝域經濟示範帶,全面提升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奮力繪就現代版“富春山居圖”,走出了一條丘陵山區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洛陽為什麼選擇溝域經濟作為“三農”工作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又是如何讓曾經的窮山溝變成“金餑餑”的?帶著疑問,記者驅車於青山綠野之間,探尋丘陵山區鄉村嬗變背後的訣要。

    丘陵山區“三農”發展的點睛之筆

“以前是一個山溝一片窮,現在是一尺山溝一尺金。”回憶起同盟山溝域經濟示範帶這幾年的變化,孟津縣會盟鎮小集村貧困戶王小霞深有感觸。在她的記憶裡,自己因山溝而貧,山溝也因貧窮而“落寞”。近幾年,縣裡倡導發展溝域經濟,孟津梨主題公園、天下秀肉牛養殖基地、銀灘休閒農業園等農業產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將同盟山一帶變得生機勃勃。

而王小霞,也在天下秀肉牛養殖基地的帶動下,通過務工、分紅等方式每年收入達到2萬元,不但擺脫了貧困,日子也越過越紅火。

在洛陽,像王小霞這樣通過溝域經濟帶動實現脫貧的貧困群眾還有很多。洛陽地處豫西丘陵山區,丘陵山區面積佔全市總面積逾八成,境內山川交疊、溝谷縱橫,大小溝岔星羅棋佈,僅長度在1公里以上的溝谷就超過1.6萬條。

長期以來,洛陽丘陵山區的“三農”發展在許多人心中打上了一個“問號”:“五山四嶺一分川”的特殊地貌,造成了交通運輸不便和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加上農業耕作難度大、效益低,怎樣才能跨過地形地貌這一天然“門檻”,實現鄉村發展、農民增收呢?

更為緊迫的現實問題是,洛陽農村貧困群眾大多居住在丘陵山區,不發展可持續性強、帶貧效果好的扶貧產業,不找到丘陵山區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金鑰匙”,“窮根”就難以連根拔起,“小康夢”也就無從談起——而這,無疑是洛陽市委、市政府必須啃下的硬骨頭。

“辯證來看,丘陵山區具有日照時間長、河水資源豐富、立體氣候和生物多樣性等優勢,這是發展高附加值特色產業的資源稟賦。”在洛陽市委副書記趙會生看來,發展溝域經濟,正是將溝谷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洛陽根據自然地貌特點和農業農村發展實際進行的科學決策,是丘陵山區農業產業發展“點睛之筆”。

“發展溝域經濟,首先要尊重自然規律、注重生態涵養。”洛陽市副市長王軍告訴記者,“我們堅持‘一溝一特色、一溝一產業’的發展思路,明確一個溝域一個規劃,因地制宜選擇特色產業和發展模式。這樣一來,既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又保護了生態環境,避免了人工造景。”

翻開洛陽市地圖,各具特色的溝域經濟示範帶扮靚了全市“三農”發展的基本盤——

在嵩縣九皋鎮鶴鳴皂角嶺溝域經濟示範帶,當地通過引進皂角刺深加工龍頭企業,已形成集皂角育苗、種植、加工、購銷的產業鏈。“嵩縣皂角刺”被列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豐富著全國的中藥材市場;

在孟津縣平樂鎮丁溝村溝域經濟示範帶,鴻基種豬場利用溝內特有環境實現自然隔離,養殖廢棄物經糞汙設備處理、發酵後,通過埋在地下的一條條管道流入農田做肥料,實現種養循環。這裡現有種豬2000多頭,年產值近1億元,為全市生豬生產作出了貢獻;

  ……

據洛陽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安佔立介紹,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建成市級溝域經濟示範帶33條,累計實現產值54.7億元,先後帶動貧困群眾29909人實現增收,有力促進了洛陽丘陵山區的脫貧攻堅和鄉村產業發展。

  突出特色,融合出彩

一條大峽谷,將漫山翠色分為兩部。望,雲霧繞峰而行,煙雲渺渺似仙境;聽,溪水叮咚而鳴,伴著幾聲鶯啼,撫摸耳部神經;嗅,清新的空氣糅合著一絲青草味,令人心曠神怡……這裡是欒川縣陶灣鎮伊源康養谷,不但山明水秀、氣候宜人,還建有自行車騎遊道、登山步道、五人制足球場等,處處充滿運動氣息。

陶灣鎮是典型的溝谷地貌,伊源康養谷就位於南溝之內。過去,這裡幾乎沒有什麼致富產業,“外面人進不來,裡面人出去了不想回來”,是遠近聞名的窮山溝。近幾年,欒川縣積極轉變發展思路,一方面發展果樹、竹園、油葵等特色產業,另一方面將農業與文化、體育、養生等元素融合,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窮山溝舊貌換新顏。

從土坯房到三層小樓,從“過年都捨不得買新衣服”到現在一年六七萬元的收入,陶灣鎮西溝村貧困戶馮建新做夢也想不到,就這麼三四年時間,自己的生活竟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他種著百餘棵山茱萸樹和一畝多黑藥、天麻等中藥材,還將自家小樓打造成家庭賓館,每到旅遊旺季,客人幾乎前腳跟著後腳。“不出山也能賺到錢,這放在過去誰敢信呀!”馮建新樂呵呵地說。

“溝谷的自然稟賦和人文資源蘊含著發展休閒農業的力量。”欒川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欒川堅持走“農業+X”的發展路子,不斷加強財政投入和規劃編制,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作為主攻方向,打造了陶灣鎮伊源康養谷、石廟鎮七姑溝、秋扒鄉婁關古鎮、廟子鎮龍峪灣、三川鎮大紅川等一批農旅融合的溝域經濟帶。

事實上,在洛陽溝域經濟示範帶裡,幾乎都能找到三產融合發展的例子。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農事節會……每一個溝域經濟示範帶又凸顯自身特色,有的“1+2”,有的“1+3”,還有的“1+2+3”,將農業融合不同的元素,打造出了各具特點的鄉村產業品牌。

“發展溝域經濟,就是要突出一個‘特’字和一個‘融’字。”洛陽市農業農村局業務負責人認為,“這是打造鄉村產業品牌、提高溝谷品牌競爭力,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價值鏈的基礎,有利於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激活主體,迸發生機

“人氣”,是記者在採訪中聽到的一個高頻詞。

在親身感受到溝谷生活的嬗變後,新安縣磁澗鎮禮河村村民鄧首科同多數受訪者一樣,發出了“人氣變旺了”的感嘆。鄧首科在禮河村的河南天興生態園務工,眼看著從前草木稀疏的溝谷裡種滿了櫻桃樹,羊腸小道變成了寬闊的硬化路,雜亂的土坯房變成了整齊的磚瓦房,不少進城務工的鄉親們回來了,每年還有許多遊客前來遊玩,昔日的冷清和破敗一去不復返。

讓這一切發生鉅變的功臣之一,便是河南天興生態園總經理劉現寬。劉現寬早年在城裡從事建築行業,後來在新安縣政府的引導下,決定“把握溝域經濟的政策紅利,返回家鄉幹一番事業,帶著鄉親們一起富起來”。

回到禮河村後,他和朋友經過考察,看準了村莊附近的自然條件和河南主要城市的水果市場需求,決定發展櫻桃產業,於是流轉土地創辦了河南天興生態園。生態園的發展,不但改變了村莊的生態環境和基礎設施,還帶動了周邊300多人就業,併為有經營意願的農民提供果樹實用技術培訓1000餘人次,其中,帶動了100多戶貧困戶開展果樹種植。

“從長遠看,劉現寬帶動了更多的農民投身溝域經濟發展,增強了他們創業的信心和能力,這是讓特色產業能夠可持續的重要一環。”新安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探索溝域經濟發展,要充分發揮能人的帶動效應,讓群眾跟著能人“跑”、能人跟著市場“跑”,在鄉情鄉愁的聯結下,能更好地實現資金迴流、項目回遷、技術回攏。

溝域經濟誰來幹?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命題。洛陽的一個重要經驗在於,不是政府唱獨角戲,而是通過多種方式吸引人才、資本、技術等要素下鄉,積極培育當地農民發展生產。在王軍看來,培育、壯大、激活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溝域經濟良性發展的關鍵,農業農村部門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而溝域經濟發展,也加快了丘陵山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全面振興積聚了新動能。

從現實效果看,溝域經濟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產業範疇,滲透到鄉村發展的各個方面。安佔立告訴記者,單就農村人居環境改善而言,全市溝域經濟示範帶新栽植綠化苗木132萬株,整治河道62.6公里,整修生產路85公里,安裝路燈7869盞,新建安全飲水工程12處,改廁9180戶,大大提高了當地村民的生活水平。

產業興、人氣旺、環境美……一幅中原版的“富春山居圖”正在洛陽廣袤的鄉村徐徐鋪開。

來源:《農民日報》3月21日頭版頭題,記者:陳顯萍、劉振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