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零新增”前後:封城兩月,不是終點


一週前,得知轄區新增一例確診病例,居委會主任金舟有些“意外”。

他所在的武昌區H社區執行“封閉管理”一個多月,發現確診病例的小區差不多一週前掛上了“無疫情小區”的牌子,確診居民的家人核酸檢測也均為陰性,金舟納悶,這位74歲“從不出門”的居民,是如何被感染的。

根據武漢市衛健委的通報,3月13日到17日,共有14例新增新冠病例,其中6例來自門診,“不排除社區間接感染的可能”。

儘管接下來的4天,官方通報新增病例均為“零”,金舟還是隱隱擔憂,會不會有無症狀或是輕症狀感染者潛伏,引發新的社區感染。

疫情形勢已經好轉,但經歷了艱難的“封城”兩月,武漢人對哪怕散發的個位數病例,也尤為敏感。

武漢“零新增”前後:封城兩月,不是終點


H社區某小區進門處拉起了紅色警戒線,地上堆著居民的快遞和生活用品。澎湃新聞記者 鍾笑玫 圖意外的新增病例

被確診的前兩天,74歲的張芹看上去“有點沒勁”。但孫子李航沒有察覺異常,奶奶有高血壓和糖尿病,精神狀態不佳是常事。

李航每天都會測量體溫上報單位,但父母和奶奶一般不量。3月1日至11日,小區每日通過AI電話詢問他“家中是否有發熱人員”時,他都回答“沒有”。

到了3月14日下午,本該看電視的奶奶反常地躺下睡覺,他伸手摸了下她的額頭,有些發燙。體溫計一測,三十八點幾度,家裡人迅速打了“110”,把奶奶送去了醫院。

李航印象裡,奶奶的CT片子上的肺部陰影很小,14日當晚,醫生一度認為不是新冠肺炎。但15日,核酸檢測結果出來了,是陽性。

李航覺得蹊蹺:小區每天都會消毒,父母下樓拿菜也特別謹慎,提前戴好口罩和手套,裝菜的包裝袋都不會帶進家裡。如果遇到袋裝鹽,還會給袋子噴酒精消毒。回家後,父母都會直接去洗澡。奶奶從不出門,一家四口只有他自己出過小區,上了兩次班。

居委會主任金舟向澎湃新聞介紹,李航的奶奶張芹確診後,與她同住的兒子、兒媳及孫子李航被送往隔離點,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3月9日和11日,李航拿著單位出具的“防疫保障”工作證明,去上了班。這兩天接觸的8名同事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

李航所在的小區共有9棟樓,兩千多名住戶,疫情期間曾出現過十來例確診患者。由於最近14天內沒有新增確診病例等,剛掛上“無疫情小區”的牌子。

在李航奶奶確診後,小區挨家挨戶排查情況,全面消毒。3月16日,掛了近一週的“無疫情小區”牌子被摘了下來。

當天,居民收到了社區居委會出示的一份《疫情通報》:此前,社區對患者家進行了13次排查,他家均反映正常,感染的原因正在調查。

H社區居委會委員章錦告訴澎湃新聞,13次排查中,2次為2月份兩次志願者電話排查,11次為3月1日11日AI撥打李航電話。12日、13日及14日,該小區所在的街道停用了AI電話排查,也沒有再人工排查。

“(因為)髮菜之類的(工作)耽誤了,想著有的人投訴我們天天跟他們打電話好煩。”章錦說。

居委會主任金舟回憶起一個可能的線索。張芹兒子曾告訴他,1月15日左右,母親去過漢口置辦年貨,在3月14日之前“偶爾有點小咳嗽,但既不發熱又不發暈”。

社區有確診病人也去過漢口置辦年貨,金舟猜測,莫非是那時感染上的。可隔了近2個月才出現症狀,他又摸不著頭腦了。

“現在不像以前,每天發病一個兩個五個沒問題,你現在過了一二十天,出現一例,都關注你這。”金舟感到很有壓力。

他原想,無疫情小區之後,就向無疫情社區努力。社區逐漸松控,小區內部的商店就能開門,居民活動也能放開。只要不讓外來者進入,小區裡頭就沒有太多風險。

現在,金舟很擔心還有其他的隱性感染存在。和老人張芹同一天確診的還有B小區的一位公職人員,工作關係,他要每天進出小區上下班。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說,這位公職人員的妻子和孩子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已經送往隔離點。

被忽視的“密切接觸者”

六例新增門診病例中,還包括孕婦葉燕。3月16日,在父親確診近一個月後,未被列為密接者的她也確診了。

自從2019年7月懷孕後,葉燕一直沒去上班。1月11日至21日,她在孃家與父母同住,1月22日回到C小區,除了3月3日去醫院產檢,她沒有下樓,也沒有出過小區。

3月15日,由於宮縮頻繁,葉燕與丈夫去到省人民醫院檢查,核酸檢測為陽性,但她那時沒有發燒咳嗽等症狀。

C社區居委會主任程莉告訴澎湃新聞,葉燕與公婆、丈夫一家四口住在小區中。經瞭解,葉燕的公公一般不下樓,婆婆每三天下樓取一次團購菜,丈夫每8天輪班一次,他們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已經被送去隔離點。

程莉稱,他們此前並不知道葉燕是“密切接觸者”。“如果我們知道,肯定會送(她)去隔離點的。”

她對密切接觸者的定義有些困惑:如果一個患者確診,多久前跟他接觸過的人算是“密接者”,並沒有明確規定。

程莉說,實際工作中,社區人員只是根據當事人的陳述綜合判斷,他們也會收到其他部門轉來的“密接者”名單。

C社區主要靠監測體溫來排查疫情。前期是讓居民在小程序上自行填報,後面是工作人員上門詢問,“體溫是否正常”,但他們不會問到“家裡有沒有人患有新冠肺炎”。

武漢“零新增”前後:封城兩月,不是終點


C社區居委會。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程莉稱,葉燕曾告訴居委會工作人員,家人考慮到她懷著孕,身體狀況不是特別好,怕影響她,所以一直瞞著她和丈夫,父親確診的消息。直到她檢出新冠陽性,家人才告訴她。

據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3月16日0-24時,武漢市新增確診病例1例,來自門診。該患者住武昌區C小區,初步推斷感染來源為其父親(2月份確診)。

澎湃新聞獲得的一份情況報告文件顯示,葉燕父親葉賢家住武昌的一處老街區,2月11日作為疑似病人進隔離點,2月16日核酸檢測陽性,2月19日送往醫院住院。“葉賢的密接者1人,為其妻子,未感染。”

葉賢住的老街區均為私房,房與房只隔著窄窄的巷道。用社區居委會主任文君君的話說,居民們過著“門一打開就住著人,洗菜都只能在門口”的生活。

3月18日晚,澎湃新聞探訪這處老街區,發現有不戴口罩的居民坐在路邊唱歌,有人在巷道中散步,還有社區裡的小商鋪開著門。

武漢“零新增”前後:封城兩月,不是終點


老街區裡,晚上坐在樓下聊天的人。 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文君君對澎湃新聞說,葉賢其實在1月底就出現了呼吸道症狀,但當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下了“支氣管炎”的診斷,並未做CT與核酸檢測。

文君君說,由於葉賢肺部有炎症,社區把他作為重點對象,工作人員會上門問體溫情況,他都回答“正常”。2月11日,他被送往隔離點。

“他進隔離點的時候都跟我說,不要告訴我女兒,女兒馬上要生產了。他說‘我們這段時間也一直跟他們沒有來往’。”文君君通常將患者的確診時間回推14天,來圈定“密接者”。那時,她只詢問葉賢,2月份跟誰接觸過。

文君君稱,2月11日晚上,社區把葉賢的妻子也作為密接者上報了。2月17-19日,武漢開展拉網式大排查,要求密切接觸者百分百隔離,但因為隔離點床位不夠,就讓葉賢妻子獨自在家隔離,直到25日才把她送去隔離點。

老街區有居民3700多人,疫情期間確診了57例,大多是老人。文君君說,1月底時,社區志願者很缺防護,只戴著口罩,就上門給居民消殺、送菜、藥品。他們接觸了確診病例,自己也沒做過核酸檢測。

“非常惶恐,我們一直都是密接。”文君君說。

“今天零新增,明天未必”

在H社區的確診小區,只留下一個進出口通道後,有居民隔著被鐵鏈鎖住的門,與外界交流。

3月18日下午,張明站在門內,跟門外一位端著電腦的人對話。見到來人,他立刻往後退了幾步。張明是從新聞報道里得知,小區出現新增確診新冠病例的——個位數的新增名單裡,每一例都備受關注。

疫情期間,廣播裡每天都要播很多東西。張明覺得吵鬧,但模模糊糊地聽說這個事情後,他開始擔心。

武漢“零新增”前後:封城兩月,不是終點


小區被鐵鏈鎖著的門。 澎湃新聞記者 鍾笑玫 圖提著剛從小區進出口拿回的菜,住在6棟的李靜也來到鐵門旁,像是等著什麼人。對於小區新增的病例,她一刻也不能放心,“我們都有一種焦慮症”,她說。

經歷與新冠病毒慘烈搏殺的兩月,眼下,哪怕一點小波動也會觸動武漢人的神經。他們想重啟生活,也顧慮重重。

在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專家組成員李十月看來,防疫是人和傳染病在互動的過程中達成一種平衡,只能把它儘量降到最低幅度,但永遠消滅不了。

他觀察下來,這次疫情中有許多無症狀感染者,本人沒有發病,但感染給了其他接觸者,隱形感染如同冰山,顯現出來的只是一角。但李十月同時認為,無症狀感染者的病毒量沒有病人那麼大,傳染性受限。

目前,新冠的隔離期是14天,但它的潛伏期尚無定論。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許奕華,曾在非典時受武漢市委託研究SARS的隔離期限——根據它的最長潛伏期和最短潛伏期來確定。她告訴澎湃新聞,當時最短的發病期是七天,最長的有幾個月。

許奕華認為,新冠發病與否與個體免疫力有關,健康的機體如同一堵堅固的牆壁,潛伏的病毒攻不進來,但一旦免疫力下降,就會出現症狀。

“新增確診病例不可避免”,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副主任張笑春對澎湃新聞分析,目前武漢市部分企業已經復工復產,環境消殺可能還存在死角,個體接觸到被汙染的物品,或者接觸過有隱性感染無症狀的患者,沒有做好防護都可能被感染,乃至發病。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主任魏晟提醒,不要為了追求“徹底清零”把城市運行秩序打亂了。在做好防控的前提下,武漢需要逐步恢復,這樣才有人力和資金去應對疫情。

魏晟認為,在城市解封后,控制疫情核心在於及時發現確診病例,及時處理。他建議,嚴格分級診療,保證民眾先到基層的衛生服務站去看,之後再進行分診,有異常立即隔離,以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張笑春現在最擔心的是,大家放鬆“警惕”了。前幾天,她開車從醫院回到駐地,看到一群年輕人在道邊聊得熱火朝天,有的人戴著口罩沒蓋住鼻子,有的人乾脆沒戴口罩,到超市買東西。

張笑春提供了一些個人防護建議:出門儘量佩戴口罩,自備一包紙巾,避免直接接觸公共設施,回家後用含氯消毒劑消毒,鞋底、衣服均需噴灑。

“今天武漢零新增,明天未必,但我們此前那麼多患者都可以治癒,散發一兩例,我們有能力治療。但市民需要嚴防嚴控……為了長久的自由呼吸一定再堅持一段時間。”她說。

(為保護隱私,文中人物金舟、張芹、李航、章錦、葉燕、葉賢、程莉、文君君、張明、李靜等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