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何意?如何天真無邪,坦蕩平靜智慧生活?

俏漁妹海鮮


通過悟空問答,我發現喜歡、研究《老子》的朋友還是很多的,經常能發現相關問題,有許多也是我沒接觸過的,本人學生時代還是拜讀過《道德經》的,因為中學需要考文言文翻譯,慢慢的就喜歡上了古漢語,看《道德經》也是出於學習文言文翻譯的目的,所以當時並沒有專注於理解道家思想,更多的還是語句上的用法及翻譯。

  • 最近看到了諸如此類的許多問題,所以又開始重溫《五千言》,畢竟上歲數了,經歷的也還算多,所以感悟還是頗多的。

  • 從古至今解讀《老子》的太多了,我也只是根據自身的學識、經歷談談自己的偏見而已,侷限性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錯誤理解也是很有可能的,當然在我看來,事無絕對,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對”與“錯”,能對您有所啟發就好。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用我學生時代的眼光,就是專一氣息可以柔和,就能像嬰兒一樣嗎?

“效法自然”是道教崇尚的,嬰兒尚未被世俗汙染,所以這句話的答案在老子看來是肯定的。一個人能夠專注於聚集氣息而不亂,順應自然,就能夠像嬰兒一樣渾身柔軟,心如止水,清淨淡泊。

我不知道這和氣功有沒有關係啊,反正“氣”真的是高深莫測,誰也說不明白到底何謂“氣”,整整能把“氣”運用自如的話,無論是身體上還是靈魂上,一定都是超然脫俗的。

其實說半天這個沒啥用,講多少大道理也是然並卵,還是那句話,道理人人都懂,怎麼做才是重點。正如您後半句所問,如何天真無邪?怎樣才能坦蕩平靜的生活?

按當下來講,做到“專氣”真的很難,我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一、經濟基礎

在我看來,錢才是“專氣”的基礎,沒有錢何談“專氣”?

可能有人會說我過於拜金主義,思想過於狹隘,但是我認為當今社會,沒有錢真的很難專注於其他事情,沒錢的時候,所做一切都是為了掙錢,又哪裡有精力考慮別的。我連“活”都很難達到,還提什麼“柔”。

我說的金錢,並非是推崇拜金,並不是一味地追求金錢,而是一定要有一定的經濟支撐,最起碼得保證自己的溫飽,才能考慮別的,更別說大多數人還父母、兒女需要供養。

所以,“專氣致柔”是那些不用為金錢而奔波的人所考慮的事情,或者真的是目空一切的高人,但是,真的看破世俗了,恐怕早就“柔”了吧。

二、自身修養

其實說自身修養也是瞎掰,主要就是看自己唄,多看看書、讀讀報,經歷的事兒多了,好多事情就看淡了,也就不那麼爭強好勝了。

說多少也是枉費,主要我自己都沒“柔”,也沒啥資格在這裡叭叭叭的,還是自己慢慢悟吧,比誰說都管用。


就說這麼多了,我還是踏踏實實去搬磚了。


語留人


對於《道德經》沒有系統讀過,僅就所見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一、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的註文如下: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

二、朱謙之先生《老子校釋》的註文如下:

專氣致柔,能嬰兒?

謙之案:經綸堂本無“乎”字,下同。“嬰”作“○”,注亦作“○”。景福本同。“氣”,範本作“◆”。“能”下,傅奕本、室町本有“如”字。又淮南道應訓引“致”作“至”。奚侗曰:“傅奕本‘能’下有‘如’字,乃增字以足其誼。淮南道應訓引‘能’下有‘無’字,蓋涉‘無離’‘無為’‘無疵’‘無知’等‘無’字而衍。莊子庚桑楚篇引老子曰:‘能侗然乎?能兒子乎?’與此文例正同。

謙之案:“氣”字為華夏先哲之素樸唯物主義思想。老子之“專氣”,即管子內業之“摶氣”,所謂“摶氣如神,萬物備存”(尹注“摶謂結聚也”)。又曰:“此氣也,不可止以力。”“心靜氣理,道乃可止。”皆與專氣致柔說同。又心術下與內業均引“能摶氣乎?能一乎?能勿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諸人而得之己乎”?此與莊子庚桑楚篇文同,而此文之前,引“老子曰衛生之經”。則又可見老子書中實包含古代醫家之言。又孟子“志壹則動氣”,注:“志之所向專一,則氣為之動。”亦與專氣之說相近。

——朱謙之《老子校釋》

三、錢穆先生《再論老子成書年代》裡有兩段文字,我認為有助於理解專氣之說,故列於下:

1、又《老子》曰: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十章)

焦竑曰: “心有是非,氣無分別,故心使氣則強,專於氣而不以心間之則柔。”焦氏此解,於《老》書“專氣”義,最為恰適。

2、又《老子》曰: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五十五章)

“益生”見《莊子·德充符》,曰:“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

“心使氣”見《莊子·人間世》,曰:“一若心,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氣者,虛而待物者也。”

故《老子》因之,曰:“益生曰祥。” “祥”者,不祥。又曰:“心使氣曰強”矣。“強”當作“疆”,即“僵”之借字也。(此說據馬敘倫《老子核詁》)

——錢穆《莊老通辨》


筠齋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章。後世有注“專守精氣使不亂,則形體應之而柔順” ;“專氣致柔;少私寡慾"等,通常釋意為: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慾狀態嗎?

個人表面上理解為:人如果在修行時專注於聚集精氣促使身體達到柔順狀態,那全身機能是不是就會像新生的嬰兒一樣柔軟細膩?

個人深層一點的理解為:人的品性氣質一直往柔和溫順方面培養,就能像嬰兒一樣思想簡單,無慾無求嗎?

老子發出此問,並非認同這個觀點,只是讓人們去思考,是不是會有這樣一個結果?

人如果想要無慾無邪的生活,就要像嬰兒一樣,思想簡單,需求純粹,與世無爭,容易滿足。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成年人如果想要得到坦蕩平靜的智慧生活,首先不要讓自己成為庸人或成為一個人雲亦云的世俗之人。

其次最主要的就是對生活的需求要非常的簡單。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享自己能享的福氣,一切隨心走,順其自然就可以。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做事做人問心無愧而已。

俗話說"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只要你還是一個社會人,你就免不了成為一個庸人。如果你能關閉五識,遵從本心,不被外界所惑,簡單尋求內心安寧,你就可以做到於城市喧囂中過上自然寧靜的生活。除了自食其力,這跟嬰兒生活的狀態又有什麼區別呢?








伊沭陽


嬰兒入睡後,常常有甜美的微笑😊,老人說,這是嬰兒在和天人交流,有仙女在逗她,稍大一點,有各種童話故事,故事裡,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動物植物,大樹爺爺,小松鼠🐿️,都是那麼有情有味,充滿天真,在快樂中成長。

如果我告訴你,這一切都是真的,你信嗎?嬰兒無慾無求,天真爛漫,當然更沒有男女之慾,身心都非常柔軟,非常可親。這是事實,存在即合理,在這一事實中,唯一大家認為不真實的就是嬰兒的心理,一切都能對話的心理,恰恰正是這部分,成年人都錯了。

宗教信仰中特別是佛教,正是萬法唯心,既然是心當然都可以對話,嬰兒的心裡正是這樣,一般人以為是幼稚,迷信。其實一切都可以通過對話解決,當今世界,對話機制已成為世界的主流趨勢。

成年人最大的痛苦莫過於不能與死亡對話,永遠生活在死亡的恐懼威脅之中,怎麼辦?只有暫時把它忘掉,非常的無奈;修行的人,修仙修佛的人恰恰是面對死亡的人,他們的內心充滿快樂,不會有死亡的大石壓在心裡,無比的真實,無比的勇敢。對死亡而言,既然不敢面對,那一切都是戲論,不真實。這次疫情的出現,不知道大家醒悟過來沒有。

包括文字本身,同樣有超越死亡的生命,如果一直是用一個意思來說明另一個意思,無有盡頭,這同樣是戲論,沒有真實的生命,嚴格的說這樣的文字毫無意義,但你平心而論,世間的文章大多其實都是如此,修行的人卻不是這樣,因為他們當下承擔,當下明白,不需要用一個意思來說明另一個意思;這才是文字的真生命,永恆的生命,也是文字般若,文字三昧,也叫第一義,為什麼叫第一義?因為它就是最後的意思,它可以出生其它一切義,從文字上就可以做到萬法歸一,一生萬法,多麼自在、美好,彷彿回到童話世界一般。

所以修仙修佛人的心理的確與嬰兒相通,輕鬆自在快樂無比。


幻覺一心


這句話,很多說法,古代解釋也不一樣,氣大傷身,無論任何事情都心平氣和,不焦不燥,良好的心態對待一切外在的好與壞,善待他們就是善待自己,猶如嬰兒那樣聽而無聽,不分辨他,不區分好壞,就是善待一切,靜氣平心超凡脫俗,天真無邪不是傻子,而是永遠不去計較,自己心知肚明,對待人事物都是一視同仁,絕不姑息任何一方,為人處事光明磊落,心懷坦蕩平靜,善解人意,與世無爭,跟菩薩一樣有求必應,超人的智慧


張瑞往


學會清淨單純,靜靜無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