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大步走來——記交口縣香菇種植合作社關亮平

黃河新聞網呂梁訊(馬山 陳瑞萍)凡是到過交口縣趙家焉村的人,都知道這裡是該縣煤炭採空區移民村之一。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移民村的右下角還“藏"著一個春髮香香菇種植合作社,吸收建檔立卡貧空戶67戶,光種植香菇一項,貧困戶每年增收入高達3500元。一個黃土高原的民營合作社,何以能鑄出如此輝煌?初春時節,筆者驅車慕名來到該社,採訪了企業家關亮平。

一、“小學生”蝶變“領頭羊”

關亮平,出生於桃紅坡鎮上窊村一個農民家庭。1992年中學畢業後,由於家庭貧困輟學回村為父母分擔憂愁。但儘管他在黃土地撒下了成串的的汗珠,可一年到頭仍捉襟見肘。於是就萌發了建大棚種香菇的想法。萬事開頭難,創業先充電。他自費北上到忻州市的原平農校,參加了香菇技術培訓。後又輾轉到起步早、發展快的河南省及本土康城香菇種植基地觀摩深造。無論走到哪裡,他豎起耳朵仔細聽,認真看,用心記,買來食用菌書籍苦心鑽研,腦海裡裝滿了菌棒、菌種、溼度等千餘條名詞,並初步掌握了香菇的種植方法。於是他果斷決定,發動本村村民入股籌資,成立春髮香香菇種植合作社,並斷然從雙池鎮寨焉村請來了李寨傑技術員,投資210萬元,建起了桃紅坡鎮規模最大的香菇合作社,靠著拼搏與勤奮,生產規模一步步擴大。截至目前,建有5個發菌棚,52個標準養菇棚,購置了烘乾機、冷庫、裝載機、冷藏車、運輸車和發電機組等相應的配套設施。加工菌棒26萬棒,採摘鮮菇兩茬,出售7萬斤,收入40萬元。關亮平終於從一名食用菌行裡的小字輩蝶變成當地香菇行業的領頭羊。

二、“四強”機制促發展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專業合作社,怎樣才能發展壯大?員工的素質必須與生產合拍,關亮平如是說。通過一年的實踐探索,合作社制訂了“四強”經營機制,也就正是緣於這樣執著運作,才擁有了核心競爭與市場競爭的雙重主宰權。

強化高級技術人才,是企業發展的核心與生命。關亮平深有體會地說。一個企業能否勇立潮頭,長盛不衰,第一要務就是要留住人才,培養人才,勝用人才。為此,從成立合作社以來,一直聘任香菇種植專家李寨傑為技術員。除此之外,先後多次派員工參加市、縣多部門組織的技術培訓。

強化全員素質,是企業的核心。筆者瞭解到,這裡的培訓有聲有色,每月每季固定班次,建立自己的培訓機制,由技術員向員工授課,利用幫、傳、帶等有效途徑,促使人人有專長,個個都有拿手“戲”。

強化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必由之路。關亮平認為,企業的科技創新就是要提升生產設備和實踐硬件。一年來,合作社先後興建了現代化發菌棚5座,標準化養菇棚52個,冷庫一個,大大提高了蘑菇的保鮮期,延伸了生產、週轉產業鏈。

三、“三結合”助貧困戶騰飛

一個山區的香菇合作社,能發展的水生火起已經是成績斐然了。但是關亮平沒有滿足,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長期致富”與“短期增收”相結合,“設施改善”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扶貧”與“扶志”相結合,舉合作社之力,集全員之智,打出了扶貧攻堅的“組合拳”。合作社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67戶,戶均年收入高達3500元,目前已全部脫貧。特別是採摘鮮菇旺季,優先招收貧困勞力就近入廠就業打零工,解決了貧空戶就業難的後顧之憂。

初春的交口縣桃紅坡鎮黃土地廣袤而深邃,田野山桃花綻放,蝶飛鳳舞冒出動人的新綠,蘊育希望的春天正大步走來。 “不摘窮帽不收兵。到2020年底,合作社年生產菌棒50萬棒,總收入預計300萬元,吸引更多的父老鄉親家門口就業,讓種香菇創富路為世世代代紮根留戀土地的農民兄弟闖一片新天地,為他們奔小康插上騰飛的翅膀,讓腳下的黃土地重換生機活力!”採訪完畢,關亮平凝視廣闊的菇棚、揮汗如雨的員工感慨激揚,步履鏗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