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為進一步加強福建省文藝人才隊伍建設,特別是民間工藝新文藝群體人才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文藝名家的示範、引領和輻射作用,我會通過設立福建省民間工藝名家工作室,建立品牌文化戰略合作,以文藝精品項目和地方品牌特色精品項目,服務文聯中心工作,開展對外交流,提升福建形象和文化軟實力。

經資格審查、專家評審、研究審定,公示後無異議,王祖光等14位民間文藝工作室被確立為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含國大師工作室)。本期推出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潘驚石,福建羅源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藝術研究院篆刻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個人、中國當代雕刻藝術家、中國玉石雕藝術大師、國家職業技能鑑定高級考評員、北京城市學院客座教授。省工藝美術院研究院研究員、福建省技術能手、福建省壽山石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福州市雕刻藝術學會會長。擅長印鈕、草蟲動物、拉絲等技法。師從工藝美術大師陳建熙先生。1980年從事壽山石雕刻至今,作品分別入藏於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福建博物院、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在福州、青田、香港、上海、深圳、廈門舉辦《鳳山雅集-潘驚石師生石雕藝術巡展》,並出版《唯美壽山石-潘驚石精品集》、《鳳山雅集-潘驚石師生印鈕藝術》、個人著作《百獸率舞-潘驚石印鈕藝術》。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潘驚石是個開風氣的人。

傳統工藝“世守勿替”的原則雖然保障了傳承的穩定性,由此帶來的陳陳相因的習氣,卻成為阻礙創造的藩蘺。作為一位當代的壽山石雕刻家,潘驚石深知創造的意義,而他20年從藝道路的最閃光之處,正在於不斷地衝破藩蘺,試圖引領一門地域性的傳統工藝進入更廣闊的空間。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蟠螭硯》潘驚石作品


在一次閒聊中,潘驚石對筆者說:“我現在有股強烈的創作衝動,要把自己以前的所有古獸鈕式全部推翻,要越過明清,直追漢唐氣象”。藝術與工藝的分水嶺,就是後者可以批量複製,而前者則需要創作意識的覺醒。潘驚石警惕“重複”,不願意掉入程式化的泥潭。他始終處於獨立思考的狀態,因而能夠在行進的過程中不斷地汲取養分和更新自我。

“百獸率舞”,是潘驚石眼下的一個龐大的創作計劃。“古獸”乃印鈕雕刻主要題材之一,曾經湧現出不少傑出的匠師和各種不同的風格樣式,但顯然缺少文化上的溯源和梳理。潘驚石多年浸淫於古獸創作,已經形成了雄渾古樸、典雅厚重的個人面目,他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以此為根基,試圖進行更深入的探索。一方面將《山海經》、楚辭等古代典籍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從中追尋“古獸”形象的源頭和文化含義。另一方面,多年來外出遊歷,觀摩古蹟遺址和博物館,所積累的視覺經驗,讓他對各個時代“古獸”的風格特徵瞭然於胸。實際上,衝破藩蘺的一個關鍵前提恰恰是深入傳統。德國文化哲學家藍德曼說,“個體首先必須爬上他出於其中的文化高度。”借鑑、領悟、融合,然後才可能有表達與創造。翻閱潘驚石那厚厚一沓的創作筆記和草圖,一群非“古”非“今”、亦“人”亦“我”的百獸似乎已經躍然欲出。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倉頡造字》潘驚石作品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瓦當蜥蜴》潘驚石作品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向陽》潘驚石作品


在全球化、信息化撲面而來的今天,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存狀態與未來走向是一個極其重大的課題。

一個藝術門類的生命力旺盛與否,取決於藝術家群體的創造活動是否踴躍。而這些“創造”能否站得住腳,則直接關係到這門藝術的時代高度。壽山石雕,與所有置身於洶湧“湍流”中的傳統事物一樣,式微或光大,消逝或重生,充滿各種不可預知的機緣,而歷史的淘濾將是無情的。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城市螻蟻》潘驚石作品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盲龜浮木》潘驚石作品


封閉狹隘,是傳統工藝必須衝破的另一道藩蘺。2003年6月,潘驚石自掏腰包,創辦了互聯網上第一家壽山石專業網站——“壽山石部落”。當時大多數藝術類網站純投入而無收益,創辦這樣的網站是一種需要遠見和魄力的“冒險行為”。潘驚石感慨於整個壽山石行業的資訊閉塞,而且,從材料的開採與交易,到作品的雕刻和流通,都存在著一些行業的“潛規則”。雕刻師之間幾乎互不交流,對一些技法細節諱莫如深。正是他的“冒險行為”,讓一種傳統民間藝術告別了閉塞。潘驚石在“部落”裡發的第一個重要帖子,就是將自己雕刻印鈕的全部技法流程,以圖片配合文字的形式公諸於眾,包括近乎失傳的古獸“拉絲”技法。同時,他發動了一些志趣相投的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和創作體會發表在網站上。2007年年底,在“壽山石部落”的基礎上重組而成的壽山石文化門戶網站——中國壽山石網正式開通,當時的宣傳材料上寫著一句樸實的話——“從今以後,全世界40萬壽山石從業人員、收藏家、愛好者、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家。”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四靈神獸》潘驚石作品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五靈辟邪圖》潘驚石作品


對於生活在當下的傳統藝術家來說,除了擁有開放的心態,還需要拓寬文化的視野。在潘驚石的眼中,傳統文化的各個領域間似乎並沒有門牆的隔阻。從青銅器到玉文化,從古典文學到傳統繪畫,只要善於變化融通,則信手拈來,皆成文章。他認為,雕刻藝術的創新,其切入點不外乎題材和手法,而這兩個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探索空間。以題材論,傳統文化中的養分取之不盡,用之無竭;以手法論,理應在傳承的基礎上向前發展,而且今人自有前人並不具備的優勢。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商頌》潘驚石作品


壽山石的本質,是一種印材。壽山石雕發軔於制鈕,它的本質,是一種服務於文人、為文人所欣賞、乃至文人參與其中的“文人化”的藝術。然而,就印鈕雕刻而言,歷來往往僅作為印材的裝飾,尚未具備一個獨立藝術門類所應有的主體意識。將文學、繪畫等創作資源引入印鈕,是潘驚石的一個重要嘗試。例如,他的成名作《商頌》,就是一組以商文化為題材的印鈕,其中《玄鳥》取自《詩經·商頌》中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造型來源於青銅語言;《知秋》則借徑於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的隱喻。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驚風雷》潘驚石作品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天風海濤》潘驚石作品


水波紋系列印鈕,可以說是潘驚石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其形式張力給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其靈感來源,卻是南宋大畫家馬遠的“水圖”。馬遠《水圖》共十二幅,描寫了不同狀態下的各種水勢,潘驚石的“水波紋”系列,則顯示了一個雕刻家對物象的概括能力和過人的技法功力。每件作品的構圖各具特點,對水的表現也變化多端,或平靜、或澄深、或迴旋、或衝撞。天風海浪,波譎雲詭,如此壯闊的場景竟然由無數根細若髮絲卷舒自如的線條構成,脫胎於古獸雕刻的“拉絲”技術,演化為一種令人歎為觀止的線條之美,其中龍鱗隱現,氣象萬千,精微與廣大在有限的塊面上實現了奇妙的統一。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石破天驚》潘驚石作品


我們從潘驚石的創作中可以得到一點啟發:造型藝術本身是一個不斷延伸拓展的開放系統,無論遠古彩陶上稚拙的紋理,還是漢代漆器上飄逸的鳳紋,在今天仍然表現出一種生命活力,感動著現代人。藝術家必須尋找出傳統和現代的契合點,借古開今,與古為新,從而創造出蘊含時代精神的新的語言和形式。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九龍璽》潘驚石作品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神獸》潘驚石作品


別林斯基說:“一個詩人的一切作品無論在內容和形式上怎樣分歧,還是有著共同的面貌,標誌著僅僅為這些作品所共有的特色,因為它們都發自一個個性,發自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我。”的確,許多壽山石愛好者能夠一眼認出潘驚石的作品,因為在他多變的題材與形式中,始終貫注著一種迥別於凡庸的氣質,這種氣質的背後,是他先天的個性和後天的“刀外功夫”。藝術家所特有的激情與童心,在潘驚石身上表現得十分鮮明。為了探索動物題材和俏色技法,他可以把自己的家變為“熱帶雨林”,潛心豢養蟒蛇、變色龍和各種龜類。為了觀察動物的形神,他可以終日不問窗外事。潘驚石喜歡接觸高雅的事物,喜歡與文化人交遊,也有朋友說他“貪玩”,不事“生產”,他總是一笑置之,依然如故。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環頸蜥》潘驚石作品


2009年3月份,故宮博物院接受了潘驚石等12位當代壽山石雕刻家捐獻的12件壽山石雕作品,併為他們頒發收藏證書。此舉填補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收藏當代壽山石雕作品的空白。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潘驚石表示,壽山石乃“天賜瑰寶”、不可再生的珍貴資源,自己在從藝生涯中,對前人創造的藝術傳統,對手中的雕刻材料,抱有一份虔敬的心情;同時也意識到,在這個信息豐富、文化多元的時代, 應該通過自身的文化積累、靈感和技藝,本著為每一塊石頭負責的態度,有所突破,有所建樹,力圖賦予作品以恆久的藝術生命力。

藝術史並不神秘。每個時代,每個藝術門類都有它的前沿地帶,站在前沿地帶的那些人的作為,決定了藝術史的寫法。從這個角度看,潘驚石的“特立獨行”,他的思考和探索,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壽山石雕,乃至當代雕刻藝術史的寫法。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福建省民間文藝名家工作室”專題——潘驚石(國大師)工作室

潘驚石工作室位於福州市鼓樓區軟件園內,擁有獨立的雕刻藝術創作樓總面積近500多平方米,具有完善的藝術創作及配套設施。工作室內設有獨立雕刻創作室、多功能會議室、展廳、辦公室及為創作人員配套的餐廳及休息室。

潘驚石工作室曾先後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省人社廳授予“省技能大師工作室”、“福建省工藝美術研究院壽山石雕刻實踐培訓基地。”

潘驚石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因才施教先後帶徒傳承46人,以傳、幫、帶等方式培養的專門人才有200餘人,大都學有所成。學生中有5人榮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6人榮獲“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12人取得國家高級技師證、23人取得中級技師證。


關於藝術家


獲獎及收藏情況(部分)

獲獎

2000年《石破天驚》作品 獲國家輕工業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展”金獎;

2001《昆蟲記-2001》作品獲“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2011《四靈頌》作品 獲“第六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大賽”金獎;

2011年5月中國版權協會石雕作品《四靈神獸》獲中國福州第二屆海峽版權(創意)產業精品博覽交易會“金獎”;

2011年12月作品《五毒避邪圖》榮獲“第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

2013年5月作品《十二生肖(套章)》獲第七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金獎;

2014年受國家人社部表彰“國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貢獻獎獲得者”;

2015年5月《“律動的生命”系列》《雨林蛙鳴》獲第八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金獎;

2017年6月8號參加在西班牙馬德里康普斯大學博物館舉辦的“2017西班牙CCACO第三屆中國文化節”,中國傳統藝術/工藝美術:傳統的活化、再設計與當代的傳承“藝術大展上作品獲得金獎;

2018年7月作品《鄉音(八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國匠杯”評選中榮獲“金項獎”。


收藏

2003年作品《王者風範》、《雨林箭蛙》入藏於福建省工藝美術珍品館;

2005年作品《蜥蜴》入藏於福建博物院;

2009年3月作品“白虎呈祥”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2011年9月作品“天風海濤”入藏福建博物院;

2013年3月壽山石雕《五毒避邪圖之白蛇》入藏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

2017年壽山山秀園石《盲龜浮木》入藏國家博物館;

2018年作品《鄉音》入藏於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


入展情況

2019年9月由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主辦的“石耀新時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藝術作品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展出;


作品曾於2018年7月由福建省文聯與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主辦的“福建籍第七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展”在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展出;


作品曾於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福建省文聯等主辦,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等承辦的“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 ”壽山石韻藝術大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作品曾於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辦的奧地利維也納中國民間藝術展展出;


2019年10月,作品參加中國美術學院民藝博物館主辦的“三重階”研討會之“當代手工藝術發展;


作品曾於2018年6月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主辦的“全國手工藝產業博覽會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在上海青浦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園展出;


作品曾於2018年4月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主辦、國家藝術基金支持的“獨具匠心 中華精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40年回顧展”在中華世紀壇展出;


作品曾於馬德里康普頓斯大學、馬德里理工學院、西班牙寶石研究院與西班牙中西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西班牙CCACO第三屆中國文化節,傳統的活化、再設計與當代的傳承藝術大展展出;


作品曾於文化部、四川省政府、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主辦的第六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出;


作品曾於福建省文化廳主辦的首屆福建省非遺傳統工藝精品大展展出;


作品曾於文化部主辦的從長城到奧林匹亞.中國印藝術展團展出;


作品曾於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的中國當代工藝美術雙年展展出。


發表文章和著作


個人專著《百獸率舞:潘驚石壽山石印鈕藝術》由西泠印社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唯美壽山石雕-潘驚石精品集》由福建美術出版社出版;


《印鈕雕刻是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於2012年02期刊登在《收藏界》;


《用創新守護傳統》刊登於《神州》第39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