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盒馬的遠大前程


小盒馬的遠大前程

“前置倉沒有未來。”

盒馬要變“小”了。

2020年3月19日,盒馬正式對外宣佈新財年“雙百”計劃,即在全國範圍內開100家盒馬鮮生大店的同時,再開100家盒馬mini。

事實上,盒馬變小的決心並非始於現在。去年年初,盒馬事業群總裁侯毅就對外表示,中國消費市場足夠大,消費升級需求旺盛,但“一招鮮吃遍天”的模式,很難適應新的發展趨勢。

在昨天的溝通會上,侯毅坦言,在2019年所提的“填坑之年”,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在北、上、廣、深、杭幾大城市同步嘗試盒馬小站和盒馬mini。

“盒馬mini線上單店日均峰值超過2000單,線上銷售佔比超過50%,坪效是普通社區超市和前置倉的4倍多。”侯毅表示,盒馬mini在服務能力和營收能力方面展示出比較明顯的優勢,運營數據、客戶留存也遠超盒馬小站。

“我認為盒馬mini未來是生鮮電商的主要模式。”侯毅同時強調,前置倉沒有未來。2020年,盒馬將會沿著上海地鐵線開設盒馬mini,在上海形成“小+大”全覆蓋的格局。

對盒馬mini的期望,侯毅毫不掩飾,他明確盒馬未來的工作重點是將盒馬小站(前置倉業務)升級為盒馬mini,並在全國範圍內快速複製mini模式


逐消費者而居的底層邏輯

人們在一天的24小時之中,有兩個主要的活動場景:一個是工作,地點在單位;一個是生活,地點在家庭。

零售企業的首要任務,就是在這兩個場景觸達消費者。

現代人的工作和生活很難完全分開,所以這兩個場景中的消費者中,重疊者眾多。只是,工作所在的商圈場景與生活所在的社區場景截然不同,即便是同一撥人,不同的環境下,需求也會有明顯差異。

在過去4年多的時間裡,盒馬圍繞人們活動的不同場景,設計出了多種業務模式。

小盒馬的遠大前程

譬如,位於商圈的盒馬鮮生、應對白領上班途中需求的pick'n go、類便利店形式的F2,以及去年在深圳開出的首個社區商業中心盒馬裡等。但無論變大還是變小,盒馬“逐消費者而居”的底層邏輯沒變。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共有10.8萬個居委會,這還只是城市裡大社區的數量。相比商圈,社區的一大特點是人口密度大,在一些新興社區,商業並不發達,這給生鮮零售留下了足夠大的生存空間。

在中國生鮮食品行業,同樣有數據顯示,2013~2017年間,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5.31萬億元。增速之快,吸引了流量巨頭們頻繁以各種姿勢涉足社區生鮮。

與社區龐大的市場吸引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商圈發展趨於飽和的言論,早在幾年前就不絕於耳。

盒馬鮮生也承認,選址難成為盒馬鮮生擴張的一個重要羈絆。於是,以更小體積、更靈活的方式向社區進軍,成為盒馬的重點實驗之一。

2019年年初,盒馬決定進行兩方面的嘗試,一是開設盒馬小站,類似於前置倉模式;二是創辦盒馬mini,類似於小店模式。

目前,盒馬小站開了70多家,盒馬mini在上海雖然只有6家,但坪效高出盒馬小站近4倍左右。侯毅表示,未來盒馬小站將逐步退出市場,轉化升級成盒馬mini。

至於盒馬未來的棋局中,盒馬鮮生與盒馬mini孰輕孰重,侯毅表示,會“針對不同商圈,採用不同的戰略組合”。

譬如在進入郊區或者三四線以下的城市時,盒馬mini將成為主力業態,盒馬鮮生會開少一點,而在盒馬鮮生已經進入的城市,比如一二線城市,這兩個業態可以並行。


生鮮社區店也有基因

社區生鮮零售是一門好生意嗎?答案是肯定的,所以這個賽道從來都不缺乏競爭者,模式也呈百花齊放之態。

小盒馬的遠大前程

總結來看,社區生鮮零售主要有三種模式,第一種是純線下的門店,譬如社區周圍的水果店、肉鋪、蔬菜店、24小時便利店等;第二種是前置倉模式,即線上下單,線下配送,並沒有實體店鋪;第三種則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新零售模式的社區店。

在侯毅看來,如果細分,還可以將第三種模式分成兩類,一類是傳統基因的社區店,一類是線上基因的社區店。

傳統基因的社區店,基本上就是將原先大超市的商品品類和麵積減少,變成大超市的縮小版,其主要銷售仍放在線下。

而線上基因的社區店則具有兩個特徵,一是選品依靠大數據對社區人群的精準洞察,二是線上銷售佔比更高。

對於已經試驗了一年多的、單純的前置倉模式,侯毅明確表示:本身不具備引流功能的前置倉沒有未來。

事實上,相比前置倉的簡單功能,盒馬mini的想象空間確實更大。雖然店鋪面積在1000平米以下,但其3000個左右的SKU(最小存貨單位),具備了打造品牌、吸引流量、加強體驗、銷售商品等多重功能。

同時,基於已經實現了的線上線下一體化,mini還能夠承接來自線上的訂單。由於盒馬有自建的物流配送體系,在社區1.5公里半徑內的配送成本也基本可控。

疫情期間,武漢封城封小區,加上特殊時期運力不足,盒馬在一夜之間就搭建出了社區團購功能,開始試水社區團購模式。

從功能上看,盒馬mini還先天具備成為社區團購前置倉及提貨點等條件。零售君認為,如果加上之前盒馬一直運營的會員體系,未來盒馬mini涉足社區團購也並非不可能。

小盒馬的遠大前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同為社區團購,一二線城市與新興消費市場(如低線城市)的用戶需求,有著顯著的差異。

“接龍”小程序首席運營官梁小橋接受零售君採訪時曾指出,一二線城市的消費者更偏愛高品質的商品,而新興消費市場的用戶則偏愛性價比更高的商品。

我們認為盒馬mini更應該接近當地消費者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個絕對的固定的商業模式。”侯毅在談到盒馬mini未來如何向全國拓展時也這樣說。

重新定義的不止是供應鏈

找到了人,選對了址,接下來就是商品力的比拼。

商品力取決於企業供應鏈的能力,而供應鏈能力又主要由選品及運營能力構成。

在選品上,社區超市離家庭生活更近,因此最重要的是考慮如何滿足人們的一日三餐所需。然而,80後、90後普遍不擅長烹飪,成品、半成品等便於操作的菜餚,顯然更加符合這一群體的需求。

而生鮮商品的供應鏈又相當複雜。農產品上游行業的成熟度、規模化程度低,從農戶生產到一批、二批、農貿市場、零售端,鏈路很長,加上我國冷鏈物流倉儲體系並不發達,導致生鮮產品從田間到消費者餐桌的過程中,損耗極大。

因運營不當造成的高損耗,以及由此帶來的高成本,最終都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

以有機蔬菜為例,發達國家有機蔬菜的價格一般為普通蔬菜的1~2倍,而在國內,則為4~5倍。

貴的原因在於模式。為規避風險,國內有機蔬菜一般採用超市與供應商聯營的模式銷售。

這種模式之下,超市方並不會密切關注損耗問題,當供應商發現損耗高後,就提高有機蔬菜的售價,從而影響到銷量,銷量少,上游種植戶種植有機蔬菜的動力也小,這彷彿構成了一個死循環。

小盒馬的遠大前程

前不久,盒馬在日日鮮等產品體系之外,又新推出“有機鮮”產品。侯毅提出,通過從源頭買斷產品的模式,降低農戶的生產風險以及商品在整個流通環節的損耗,從而將價格降下來。

後期,盒馬還打算通過戰略合作的形式,讓農戶們擴大生產規模,從而降低整體成本。“盒馬要重新定義、重新構建新的供應鏈結構和商品結構,有機鮮僅僅是一個起步。”侯毅說。

去年,盒馬宣佈建成全國首個生鮮冷鏈物流網,涵蓋33個多溫層倉庫、11個加工中心、4個海鮮水產暫養中心,打通線上線下各類型門店的同時,還能降低500多家生鮮基地的農產品價格。

強大的供應鏈能力,既可以保證商品供應的穩定性,也能幫助企業提高差異化競爭的能力。

盒馬在宣佈新的戰略規劃的同時,還對外宣佈正式成立3R事業部(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其目標是到年底,讓盒馬擁有50%以上的差異化商品。而盒馬在供應鏈端的這些綜合能力,盒馬mini可以全部共享。

共享了盒馬優秀的商品及供應鏈能力,只需要盒馬鮮生大約十分之一的投入,小身材的盒馬mini,看起來風景獨好。

只是,社區生鮮市場從來不缺攪局者,譬如原本專注於B2B模式的餐飲供應鏈企業美菜,已經開通了社區團購及社區生鮮業務,而火鍋界的大腕海底撈,也在疫情期間嘗試通過外賣或團購的方式接觸社區消費者。

這一切都表明,要將盒馬沉澱的商品力和供應鏈體系發揮出更好的協同效應,盒馬mini只有野心還遠遠不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