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父母偏愛某個孩子,通常都是什麼心理?

平民心態


這種情況很普遍。一方面,在很久以前,由於養兒防老的觀念,造成普遍的重男輕女。從情感上來講,是父母對於兒子的偏愛。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遲早要嫁出去成為別人家的人。而兒子最終會結婚生子傳宗接代,實現血脈的延續,始終是自家人。從功利主義來講,喜歡兒子是因為可以為父母送終養老。這是自古以來的孝道文化決定了功利屬性。也就是父母為自己的身後事做出的選擇,不僅僅參雜著個人情感,還有文化屬性的選擇。在經典電視劇《天道》中,王志文飾演的丁元英對於文化屬性的概念有些異常理性的體悟。對於孝道文化的解釋,更加生動的詮釋了功利心態的由來。另一方面,拋開重男輕女的觀念,剩下的就是父母的偏好,習性。通俗點講,就是偏愛某個孩子是以父母個人喜好為轉移。這種提現最直接的原因是父母希望孩子成為自己最希望的樣子。每個人都有夢想,父母也不例外,在他們自己身上沒有實現的,就會無意識的寄託在孩子身上。當某個孩子在表現出會實現他們的願望或者表現時,就會形成對某個孩子的偏好。出現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心裡會不平衡,反應也會表現出不滿。但請理性對待,人都是自私的,父母也不例外。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也許被偏愛的不是最好的。父母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但作為子女卻應該盡善盡美的孝順父母。


哐噹一聲吼


做為一個農村長大的娃來說,家庭多兄弟姐妹很正常。而我做為90後,我見證了我奶奶對父輩的偏愛,我也見證了父母對妹妹的偏愛。

從小標準留守兒童,沒戒奶就和奶奶生活了,父母帶著兩個妹妹做生意,後面妹妹也回來和奶奶生活,每次爸媽回來我確實感受到父母更偏愛他們,我其實就是個放養的娃。

然後呢從小到大我都知道我媽和奶奶婆媳關係不是很好,客觀的說我爸媽對奶奶的照顧比我大伯和叔更好,我媽也沒什麼怨言,只是奶奶跟我爸媽生活,有點什麼好事總想給另外兩個兒子。這麼多年另外兩個兒子如果用句不好聽的話說就是不會做人,妄為人子,常年在外也在外面城市有了房子,不說過年從來不回家,平時連個電話都沒有給老人,生活費什麼的更別說了。倒是村子上有什麼紅白事那兩個兒子倒是很積極回來,也就呆個一下午。

總之通過父母的偏愛我覺得他們只是覺得我比較不需要人管著,放養著挺好。至於我奶奶她們偏愛更多是因為他們沒有在自己身邊陪伴而缺失的一種心理


遲到的叛逆


親子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它有大多數人際關係的特徵,就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品味,情趣,觀念相近的會更容易共鳴。


子曰孫雲


這其實是正常現象,在父母輩多兄弟姐妹的年代例子還不夠多嗎,一碗水端平本來就是對家長的考驗。


金女融鑑


有些地方,比如偏遠山區還有某些特定區域,因為歷代傳承“養兒防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這樣的觀念,導致重男輕女的事情發生,這其實是一種文化受限,也是老幾輩被周邊影響而來的結果。



十點FM


偏愛某個孩子可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幾個孩子裡面,有一個身體不好,父母對其則會更加關係體貼。

2.某個孩子能力不足,父母擔心其未來發展,更多物質和情感方面也會更加照顧

3.觀念問題,偏愛女孩或者男孩,特別是農村地區,重男輕女思想還普遍存在。

4.心存愧疚,彌補心理可能導致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



句場


就像交朋友一樣,特別喜歡某一個就是喜歡,身不由己,所以偏愛,沒什麼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