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世界上的食肉動物很多都以貓科犬科為主,而貓科食肉動物的體型又比犬科大得多?

魔都Steve


這就有點以偏概全了,貓科有41個物種,犬種有37個物種,它們的種類在整個動物界來說是微不足道的,在食肉動物當中也是滄海一粟。


但這兩科當中的幾種猛獸卻是食物鏈最頂端的物種,比如老虎、獅子、豹、狼。這四種動物是猛獸的代表,大多數襲人事件是由這四種動物造成的,由此給人們造成“食肉動物以貓科和犬科”為主的假象。

貓科動物的食肉性很強,基本都是純食肉動物,而犬科很多都是雜食性,包括狼。但大多數食肉動物生活在海洋裡,三百多種鯊魚除了窄頭雙髻鯊之外都是純食肉動物,近百種鯨豚類也都是食肉的。因為海洋裡植物稀少,食物鏈的基礎是浮游生物,陸地上植物豐富,食物鏈的基礎是植物。

為什麼會覺得食肉動物以貓科和犬科為主呢?因為那麼名氣太響亮,貓科和犬科猛獸從數百萬年前就是人類的死敵,直到幾千年前人類文明誕生之後,人類的死敵才由猛獸變成了其他人類,人類開始進入內鬥時期。但虎、豹、狼、獅依舊不斷的與人類造成衝突,襲人事件層出不窮,因此,人類一想到猛獸,最先跳出腦海的就是這幾種,而“猛獸”往往又和“食肉”聯繫在一起。

據不完全統計,整個20世紀,老虎共殺死12599人,花豹共殺死840人,狼共殺死607人,獅子共殺死552人。
貓科當中最大的老虎獅子常規上限250公斤,最小的鏽斑豹貓僅1.5公斤。犬科當中最大的是狼,常規上限80公斤,最小的是耳廓狐,僅有1公斤左右。

極限體重能超過100公斤的貓科動物有5種,但犬科只有1種,那就是狼的亞種家犬,少數巨型犬極限可達100公斤,但在野外,沒有發現過100公斤的狼。

貓科和犬科動物的雄性平均體重範圍如下。
可以看出,貓科和犬科的體重有大範圍的重合,因此,說貓科動物的體型比犬科動物大得多純屬以偏概全了。

貓科和犬科的演化方向不同,貓科絕大多數是獨居的,強調單體戰鬥力,爆發力強,就算最小的鏽斑豹貓和黑足貓也都是高效的獵手。而犬科大多數為群居,強調群體戰鬥力,耐力強,群體協作捕獲獵物。


百科千尋君


貓科和犬科動物都是成功的肉食動物,貓科與犬科之間曾經為了佔據食肉動物頂級生態位展開了一場霸權之爭。在貓狗鬥爭中,貓佔了上風,這導致許多狗物種滅絕。

大約4千萬年前,犬科家族開始在北美繁衍生息,那裡有充足的食物供應,唯一競爭就是彼此之間的競爭。到2200萬年前,犬科的種類達到了40多種的頂峰。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史前犬科動物的體型逐漸增大,上犬(Epicyon)是當時生活在北美最大的史前犬之一,長約1.5米,重約450斤,與一頭獅子的長度和重量相當。恐狼(Dire Wolf)是另一種大型犬科動物,大約比灰狼大25%,大約1.5長,140斤重。

2200萬年前,生活在北美的犬科家族有三個分支,恐犬亞科體型龐大,顎部的力量足以咬碎骨頭,輕鬆地獲取營養豐富的骨髓,捕食最大的獵物。黃昏犬亞科(Hesperocyoninae)的狗也很大,但腿短,下顎較弱,不能咬碎骨頭來獲取高能量的骨髓,由於不能充分利用獵物身上的營養物質,黃昏犬亞科無法與恐犬亞科競爭,並在1500萬年前滅絕。最後一種是現存的犬亞科,它由包括狼、狐狸和家犬在內的僅存的9個物種組成,這九種狗的體型都很小,它們捕食的獵物都是中小型的,那些大型犬類因為速度太慢而無法捕捉的獵物。

恐犬亞科和犬亞科動物在幾百萬年的時間裡和睦相處,不幸的是,當貓科動物最終跨越白令海峽大陸橋,在1850萬年前到達北美時,這對恐犬亞科的狗來說是一個噩夢。貓科家族包含兩個現存的亞科,豹亞科包括獅子、美洲豹、美洲虎和老虎,還有貓亞科動物,包括獵豹、美洲獅、猞猁、豹貓和家貓,第三個種群是劍齒虎牙科,包括多種劍齒虎,在數百萬年前就滅絕了。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這些貓科動物沒過多久就在美洲大陸上站穩了腳跟,隨著貓科動物的數量越來越多,恐犬亞科的狗開始滅絕。貓科動物和恐犬亞科動物獵食相同的獵物,但貓科動物是更好的獵手——貓科動物體型更小,也更靈活,它們有可伸縮的爪子,從而可以保持鋒利,使它們更有效地捕獵和攀爬;手腕和腳踝也有更大的活動範圍;並且伏擊獵物的狩獵技術使它們比那些行動緩慢、體型較大的狗更有優勢。而犬科動物的爪子是永久性的,因此由於與地面的不斷接觸而變鈍,恐犬亞科的狗生存越來越困難,它們的數量也慢慢減少,大約200萬年前,恐犬亞科滅絕。

如今,犬亞科是北美僅存的犬類,它們能夠與貓科動物競爭,雖然這群狗與恐犬亞科的狗相比體型相對較小,但是犬亞科已經進化出了一種高忍耐力水平來長距離追捕獵物,同時進化出群體狩獵技能與貓科動物競爭,適應捕食各種大小的獵物。


科學閏土


在地球上,在互相捕食中,在生死競爭中,除人科動物外,進化最完全的就是貓科動物。

為什麼這樣講呢?

我們首先看貓科動物的體型,看所有哺乳動物的頭型,看看它們之間的一樣與不一樣。

首先我們看蹄類動物,它們的頭型,蹄類動物的頭型都有一個長長的嘴巴和犄角,粗大的頭部的骨骼,嘴巴佔據了頭部的大部分。

血液的供應很大一部分供給了這些骨骼。

神經系統簡陋,大腦系統小,簡陋,觸覺,視覺,傳導能力低級。

簡單的大腦分析能力,決定了這些動物笨拙。

貓科動物,它們沒有長長的嘴巴,觸覺,嗅覺,視覺,聽覺都非常敏銳,大腦佔據頭部的位置大,而其它部分佔據的位置小,頭部的神經系統複雜,神經的傳導能力迅速。

它們身體運行的血液大部分都能夠滿足大腦供血的需要。有了充實的血液運送來的容養的供給,使它們的神經系統活躍,敏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識別能力,神經系統的優越,使他們全身系統敏捷。

貓科動物捕食前,都在觀察被捕食對像的反應,觀察被捕食對象的弱點及要害部位。

一但發現機會就會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出去咬住對方的要害部位至其死亡。

我們發現一頭獅子在萬牛群中衝進去捕捉一頭健壯的牛,咬住喉嚨。

而牛群四散逃走。

牛也只會用頭上的犄角頂,而獅子趴在地上牛頂不著。

其實一群牛去救被獵食的牛,用腳踏也要把這隻獅子踏死,但是牛的大腦根本沒有這樣的神經經驗系統與經驗。

牛不會觀察與總結,而不能成為一個聰明者,也沒有記憶和存儲信息的思維能力。

貓科動物有這個能力,在千千萬萬的捕食活動中,它們知道怎麼去撕咬被捕殺動物的要害部位,這些蹄類動物都不會。

根據以上的陳述,貓科動物是優透的捕獵者,而蹄類動物不是。


寶樹白石


你說的是哺乳類動物,吃肉的動物多者呢,魚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昆蟲類,甲殼類,那個不吃肉?


用戶8302681880018



早在史前時代貓科和犬科動物祖先就已經在它們共同佔據的生態系統中展開了一場爭奪戰。那是它們進化和適應環境的時期。兩者都是成功的捕食者,但貓科更是優秀的獵手。事實上,野生貓科動物是非常高效的獵手,以至於古代犬科動物無法與之競爭。在這兩者之間的特殊戰鬥中,貓佔了上風,導致許多犬科物種滅絕。



大約4000萬年前,犬科家族開始出現。犬科成員的生活很好,有豐富的食物供應,它們唯一遇到的競爭是來自彼此。大約2200萬年前,犬科在大約40個物種中達到了最多樣性的頂峰。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古老的犬類中的一些變大了。埃皮肯犬是當時生活在北美最大的史前犬科之一。它長約1.5米,重約225公斤,接近獅子的長度和重量。巨狼是另一種大型犬科動物,比灰狼大25%。它大約0.6米,1.5米長,重約70公斤,甚至更重。


2200萬年前,北美有三個犬科家族的亞群體。博羅法吉納犬(碎骨犬)體型巨大,下顎有力,足以輕鬆地將骨頭壓碎,吃掉營養豐富的骨髓,它們獵殺非常大的獵物。 西方狗也很大,但是腿較短,下顎較弱,不能咀嚼骨頭攝入高能量的骨髓。由於無法利用獵物身上的每一點營養,海皮羅辛納犬無法與捕殺同一獵物的博羅法吉納犬競爭,它們在大約1500萬年前滅絕了。


今天在北美仍然存在的第三個亞組是犬科動物群,它僅由九個倖存的物種組成,包括狼、狐狸和家養的狗。這九個物種仍然很小,它們捕食的是中小型獵物,而那些笨拙的碎骨犬動作太慢了。恐狼是這個亞科中最大的成員。 博羅法吉納犬和卡尼納犬和諧相處了幾百萬年。不幸的是,當貓科動物最終跨過白令陸橋,在1850萬年前到達北美時,碎骨犬的命運就要改變了。所有的貓都屬於貓科動物,在這個家族中有三個存在的亞科——豹亞科,包括獅子、豹子、美洲虎和老虎,貓科動物包括美洲獅、猞猁、豹貓和家貓,獵豹亞科包括獵豹。劍齒虎亞科,幾百萬年前滅絕了。


從進化的角度來說,貓科動物在整個大陸上建立自己並沒有花很長時間。隨著貓科動物越來越多,犬科動物開始受苦。兩類動物都獵殺相同的獵物,但貓科動物是更好的獵手。貓科動物體型更小、更靈活,它們有鋒利、可伸縮的爪子。伏擊獵物的狩獵技術使它們比速度更慢、體型更大的犬科更有優勢。犬科動物越來越難生存,它們的數量也在慢慢下降。大約200萬年前,博羅法吉納犬滅絕了。 犬科動物亞科現在是北美僅存的一群狗。儘管這兩類動物經常獵殺同一個獵物,但它們能夠與效率更高的貓科動物競爭。與碎骨犬相比,這組犬科動物仍然相對較小,並且已經發展出了長距離追捕獵物的高耐力水平。它們也更加靈活,能適應各種大小的獵物。一隻狼可以輕易地抓到一隻老鼠或小哺乳動物,而一群狼可以抓到更大的獵物。


科學家們很好奇為什麼這麼多犬科物種在這期間滅絕了,並認為是氣候變化影響了生態系統。他們分析了2000多塊化石,希望找到證據表明氣候變化是近40種犬科物種滅絕的原因。但事實證明,是古貓科動物的到來註定了犬科動物無法與更好更高效的掠食者競爭。大型犬科動物競爭力不及大型貓科動物,在進化史上消失了。 在犬貓之戰中,古貓科贏了——至少第一輪。貓科仍然比犬科更擅長捕獵,但是今天北美洲僅存美洲獅這一種大型貓科動物,犬科動物仍有灰狼和郊狼。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貓科和犬科動物確實是我們最常見的食肉動物,但是這兩個科絕對不是食肉動物的全部。因為所謂的食肉動物實際上就是食肉目下所有動物的總稱,而食肉目下又分為犬形亞目和貓型亞目,犬形亞目下有包括犬科、熊科在內的9個科的動物組成,貓性亞科則有包括貓科、鬣狗科在內的6個科。

因此,貓科和犬科不過是食肉目下15個科中的其中兩種,它們無法代表整個食肉動物。

貓科動物都比犬科動物大得多?

這個說法跟上面的說法一樣,都是不靠譜的。比如貓科動物中貓亞科動物大都以中小型的動物為主,比如猞猁、獰貓等等,這些貓科動物的體長僅有1米左右,體重平均也僅有30公斤左右。但是,犬科動物中最大的北美灰狼,體長都接近2米了,體重更是在65公斤左右。但是,現存體型最大的犬科動物的北美灰狼與豹亞科下的動物是沒法比的(雲豹屬除外)。

因此,雖然從整體上看,大型的貓科動物比大型的犬科動物要大,但是,在貓科動物中也有比犬科動物小的。尤其是在貓科豹亞科下的動物,只有雲豹的體型比北美灰狼小(平均體重30公斤左右),其他的豹亞科成員的體型均大於最大的犬科動物。


(豹亞科下最小的動物-雲豹)

那麼,為什麼最大的犬科動物不如最大的貓科動物大呢?

01 進化的角度

生物學家認為,現存的貓科動物和犬科動物都是一個祖先,它就是生活在距今5000萬年前的古貓獸,這是一種小型的食肉動物,它有著現代貓科和犬科的共同特點:身體修長、有長長的尾巴以及酷似貓狗的外觀。除此之外,古貓獸已經擁有了可以伸縮的爪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同環境中的古貓獸開始了分化,到了距今約4000萬年前,古貓獸的一個分支在北美洲進化出了犬科的祖先狼,而另一部分則在距今3000萬年前的亞洲進化成了貓科的祖先始貓。

根據古生物學家對早期犬科化石的發掘看,在距今2000萬年前犬科動物在北美洲呈現了多樣化,有接近三十種不同犬科動物的化石被發現。也就是說,在2000萬年前,統治者北美大陸的就是早期的犬科動物。

但是,好景不長,在早期的犬科動物發展的重要階段,早期的貓科動物從亞洲來到了北美洲,並且用很短的時間就將早期犬科動物滅絕了二十種左右。

而貓科之所以能夠影響犬科,主要不是源於對對方的捕殺,而是對對方獵物的搶奪。原因就出在進化角度上,早期的貓科動物繼承了古貓獸可伸縮的利爪,這種可伸縮的利爪只有在捕獵時才會亮出來,這一定程度的保證了爪子的鋒利程度,而早期的犬科動物則選擇了不可伸縮的爪子。

有了更強大的捕獵能力,早期的貓科動物的體型開始變大,而早期的犬科動物相對來說就停滯不前了。

(古貓獸)

02 習性的差異

現存的所有野生犬科動物均為群居動物,這正是進化角度不同造成的,沒有足夠強大的捕獵能力,想要生存就必須“抱團取暖”。但是,貓科動物則不同,它們有著強大的捕獵能力,有著足夠的食物作為支撐。而相對來說,群居的犬科在捕獵後,每一隻參與捕獵的成員能夠分到的肉就是有限的,但是大型貓科動物在捕獵後,通常吃飽喝足還能夠剩下。

這就使得它們的體型差異化更加的明顯了。有的小夥伴可能會說:獅子是大型貓科動物,不是照樣是群居動物嗎?

確實,在貓科動物中,獅子是唯一的群居動物。但是,這也是生存環境決定的,統一生態位中,競爭者越多,動物的習性發生改變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在獅子的生境中,食肉動物大都是群居的,並且獵物的體型也相對較大,捕獵危險係數也隨之增加。因此,獅子選擇了群居,以保證自己能夠很好的生存。而其他的貓科動物的生境中,獵物體型相對小一些,而且競爭者相對較少。因此,大多數貓科動物是獨居動物。

總結

貓科和犬科動物只是食肉動物中的一份子,而且並不是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比犬科動物要大。而決定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就是進化的角度和不同的生境。相對來說,同體型下的貓科動物比犬科多了尖利的爪子,因此,戰鬥力和捕獵能力上,貓科確實比同體型的犬科要強一些。


獵奇動物社


貓科真的比犬科大嗎?

貓科現存38種,其中7種成年雄獸平均體重在40千克以上,我們稱之為大型貓科動物,它們是獅、虎、美洲虎、山獅、豹、獵豹和雪豹。而犬科也有36種,40千克以上的卻一種也沒有,現存最大的犬科是狼,綜合全球各地平均體重為30千克左右。

現存最大的貓科動物:東北虎

大型犬科動物有7種,分別是狼、紅狼、鬃狼、非洲野犬、埃塞俄比亞狼、豺和郊狼,體重在10-40千克之間。有趣的是,這正好是中型貓科的體重範圍,中型貓科包括4種猞猁、2種雲豹、2種“金貓”、獰貓、藪貓、虎貓和漁貓,共計12種。

貓科“中位物種均重”在10千克左右,犬科只有5千克。小型貓科動物在3-5千克的種類比較扎堆,而小型犬科在2千克左右的更多。

總的來說,貓科確實比犬科大不少。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從生態和進化兩個角度,簡要給大家剖析下。

現存貓科和犬科的體重分佈

生態上的原因

現存貓科動物主要扮演了兩種生態角色,大貓類主要伏擊大型有蹄動物,而小貓類主要伏擊老鼠和兔子。唯一例外的是獵豹,它是追捕羚羊。除獵豹外,貓科都是伏擊型獵手,捕獵流程是:發現獵物→潛伏→慢慢靠近→突然襲擊,一擊不得手很少遠距離追捕。伏擊狩獵注重個體力量和技巧,體大力不虧很重要。

現存犬科也扮演了兩種生態角色,幾種大型犬類主要追捕大型有蹄動物,而多數中小型犬類偏雜食性(吃昆蟲和水果),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如郊狼、金背胡狼。追捕狩獵強調速度、耐力以及群體協作,所以犬科多群居,個體力量反而沒那麼重要,沒必要長太大塊頭。狼、豺和非洲野犬狩獵頗具耐心,經常連續幾個小時長途跋涉追趕獵物。

現存最大的犬科:馬更些狼

生態位倒逼形態結構、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的演化,現在貓科和犬科都非常適應各自的生態位。犬科群體協作和耐力的優勢彌補了體型和技巧的劣勢,貓科能捕殺的大型有蹄類,它們同樣能,可以說二者是殊途同歸的。

現存最大的食草類是厚皮巨獸(大象、犀牛和河馬),目前已經沒有以它們為食的食肉動物了。其次就是野牛類,獅、虎可以經常捕殺野牛,將野牛納入菜單的重要項目,狼群同樣可以。

同一地區的大型貓、犬往往存在生態位的分離。例如在非洲,獅子是唯一將非洲野牛作為主食的捕食者,非洲野犬主要捕殺羚羊類。而在北美,狼以美洲野牛為主食,美洲獅則主要吃鹿類。即使捕殺同一種獵物,對獵物的選擇也有差異。大貓多選擇捕殺孤獨的成年或年輕雄獸,狼和野犬多追逐老幼病殘個體。

非洲野犬

進化上的原因

根據柯普法則,動物進化的總體趨勢就是越來越大的,直到滅絕,較小的動物取而代之,重走大型化之路。在食肉動物演化史上,犬科興起比貓科早,它們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了,而貓科近一萬年才走下坡路,還有不少大型種類倖存。只看現在這一個時間點,自然就是貓科明顯大於犬科。

犬科最早興起於距今4000萬年前,分三個亞科,按演化先後順序是黃昏犬亞科→恐犬亞科→犬亞科,現存所有犬類都屬於犬亞科。犬科體型的巔峰是第二階段的恐犬亞科時代。

海德尼上犬復原圖

恐犬亞科的生存年代是距今3600~200萬年,在北美一度非常繁盛,目前已發現化石的有66種之多。距今2800萬年前,恐犬達到最大多樣性,據世界頂級犬科專家王曉鳴說,它們在當時扮演了今天至少三個科的角色:鬣狗——噬骨者,犬——追逐者,浣熊——雜食的食肉者。其中最大的種類海德尼上犬,體重超過100千克,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犬科動物,它身體強壯,有些像鬣狗又有些像熊,可怕的頜骨能把骨頭碾得粉碎。

同樣在2000多萬年前,貓科的共同祖先——體型嬌小的原貓,仍躲在西班牙、德國和蒙古的密林裡。如果在當時看,犬科無疑遠大於貓科。

貓科共同祖先:原貓

原貓隨後演化出“假貓三兄弟”——歐亞的假貓、瑙柱貓和北美的超貓。假貓和瑙柱貓分別是劍齒虎和真貓(現存所有貓科)的祖先。超貓在1500萬年前入侵北美,成為史上第一種進入新大陸的貓科。

當時恐犬仍有20種,在北美非常繁盛,入侵的超貓立即與恐犬展開競爭。無畏超貓、強壯超貓和馬氏超貓體型都接近今天豹子大小,只比海德尼上犬稍小。這場競爭的結果是恐犬亞科迅速衰退,並最終於200萬年前徹底退出歷史舞臺。而貓科則在北美開枝散葉,後來劍齒虎和真貓先後到此安家。

恐犬的失敗與氣候變化有關,當時全球降溫使北美大片森林被改造成草原,直接導致海德尼上犬等多種大型特化恐犬滅絕。但主持該研究的洛桑大學進化生物學家丹尼爾·西爾維斯特羅堅稱,貓科在恐犬滅絕之路上起的作用比氣候原因更大。貓科擅長伏擊,而且具有可伸縮的鋒利爪子,捕獵能力遠勝過恐犬,恐犬就漸漸被淘汰了。

有史以來最大的貓科動物:無鬃獅

這次競爭導致犬科剛剛走上的大型化之路被貓科扼殺於萌芽之中,從此在大型食肉動物這個生態位上,犬科再也無力與貓科爭鋒。犬亞科選擇了一條與貓科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朝著適應成群追捕大型有蹄獸方向發展,並取得了成功,但單體體型是遠比不過貓科了。

進入更新世,貓科進入了大型化的巔峰,無鬃獅和毀滅刃齒虎體重可達400千克。當時恐犬已消亡,繼續與貓科爭雄的是犬亞科了,但最大的犬亞科恐狼只有80千克重,不僅遠無法和同時代的貓科相比,甚至比不上現代獅、虎。

恐狼復原圖

到距今1萬多年前冰期結束,在氣候劇變和人類崛起的雙重打擊下,很多巨獸滅絕,貓科也開始走下坡路。北美獅和刃齒虎滅絕,犬科奪回了對北美荒野的統治權,今天的狼群勝過山獅一籌。雖然從全球來看貓科仍穩壓犬科,但至少在當初恐犬慘遭“滅門”的北美是犬科更佔優勢,也算出了氣了。

食肉動物真的以貓、犬為主嗎?

現存食肉目共有16科、280種,其中貓科不過38種,犬科36種,兩個科總和也只佔食肉目的1/4。食肉目第一大科鼬科有59種,靈貓、獴等科也有30多種。貓科倒是名副其實的超級食肉動物,犬科多數種類還是雜食性的。因此,貓、犬不過是獲得了更多公眾關注,存在感高而已

食肉目系統發育圖

這主要是因為,陸地大型食肉動物首推貓科的獅、虎、豹和犬科的狼、豺、野犬。熊雖然更大,但多被作為雜食動物;鬣狗現存種類太少,只有4種;海象、海獅生活在海里,且常被認為是獨立的鰭腳目而排除。另外,家貓和家犬兩個寵物明星也是很大的加分項。

不過,貓科和犬科確實代表了食肉目演化的兩大分支。食肉目分貓型亞目和犬型亞目,在公眾眼裡,常常把貓型亞目的獴和靈貓也當作貓,犬型亞目的熊和鼬也當作犬,甚至貓型亞目的鬣狗有時也被誤當成犬。


動物博覽


大家好

貓科動物共有14屬38種,分為三個亞科,獵豹亞科、貓亞科、豹亞科。作為食物鏈中的頂級捕食者,貓科動物通常都善於攀爬和跳躍,而且通常都是獨來獨往,少部分除外,捕獵時常常採用鎖喉的方式一擊必中。

貓科動物中最具有的代表的非老虎、獅子、豹科動物莫屬了,它們擁有強大的利爪和鋒利的牙齒,而且性格非常暴躁,常常讓對手毫無招架之力,當它們突然奔跑、攀爬或跳躍的時候,後腿的膝蓋和腳跟彎曲,提供了巨大力量。它們的前腿也同樣有力,而且極其靈活,能在追捕過程中離獵物一定距離時伸開前肢,抓捕獵物的身體並將其牢牢抓住。

一直以來,貓科動物幾乎是頂級掠食者的代名詞,無論是老虎獅子,還是猞猁雪豹、甚至是更小一點的金貓在它們各自生活的領地中幾乎都是最兇狠的捕食者,無論是身體構造還是戰鬥力都是進化得非常完美的,強大的力量、流線型的身體、粗壯的四肢註定讓它們在陸地上橫著走。

貓科動物有敏銳的聽力,能聽到人類很多聽不到的聲音,而且它們的超強視力能夠讓它們在黑夜裡作戰,在不同的光線下,它們的瞳孔可以迅速轉變,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家貓、獵豹、老虎的眼睛夜晚都會發光,其實這只是發射外來光源的光,而且和其它科動物不同的是,貓科動物都有鬍鬚,鬍鬚不僅僅只是為了好看而已,而是精準的觸覺感應器。

外形上看,它們的頭圓而大,頜部雖短卻非常強大,能夠夾緊獵物並有足夠的力量將其骨頭壓碎。如果你掰開貓科動物的嘴巴,你會發現它們的舌頭都比較粗糙,大型貓科動物虎豹類還長有長長的倒勾,能夠伸縮自如,這是為了幫助它更好的吃掉粘在骨頭上的肉。

聰明也是貓科動物的主要特點,它們絕對不會去捕捉潛在危險的獵物,它會不斷的觀察其它動物的弱點而進行偷襲,仔細看你會發現貓科動物都非常敏捷,反應速度和爆發力都是一般動物達不到的,當然這主要是它身體構造的原因,與生俱來的天賦讓它可以踏上食物鏈的頂端。

犬科動物全球共有13屬36種,其中包括狼、狗、豺等動物。犬科動物四肢比較細長,而且都是中型身材,耐力非常高,犬齒及裂齒髮達,嗅覺靈敏、聽覺發達。它們善於快速及長距離奔跑,多喜群居,常追逐獵食,大部分都是食肉類動物,像平時大家見得最多的狗,各種品種的狼、狐狸、豺都是犬科動物的主要代表。

犬科動物是食肉類動物分佈最為廣泛的一種,幾乎世界各地都有分佈,除了極地和少數島嶼外,幾乎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從體型上來說,體型較大的犬科動物食肉性都比較強,可以成群的捕殺大型動物。體型較小的犬科動物食性相對於來說比較雜,老鼠、兔子、蜥蜴都是它們捕捉的目標。

很多人都很詫異為什麼犬科動物幹不過貓科動物?先從體型上來說,老虎、獅子、美洲豹無一不是非常強大的存在,最大的西伯利亞虎體重可達350千克。而犬科動物中最大的是北美灰狼,體型最重可達90千克,無論是從身形上來說還是戰鬥力都是大大不如的,貓科動物單挑有老虎,群挑有獅子,犬科動物單挑似乎找不出一個能和老虎較量一番的。

不過無論是貓科動物也好,犬科動物也好都有各自的優勢,大部分犬科動物耐力都是非常好的,而且作為群居動物非常善於團體作戰,像非洲鬣狗的咬合力甚至比獅子還恐怖。貓科動物基本上都擁有鋒利的牙齒和利爪,敏捷的身姿和與生俱來的毫無畏懼讓它們多數都成為了獨行王者。

希望對您有幫助





不科學的老李


所以說貓形科和犬形科都叫食肉目是有原因的!共同祖先是古貓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