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的德軍如果按照曼施坦因的計劃會勝利嗎?

金翔門業767


在1942年底到43年初的冬季戰爭結束後,東線戰場重新進入了短暫的平靜期,蘇德雙方都在謀劃下一下攻擊將在哪裡發起。在蘇德戰場的南部,因哈爾科夫戰役造成的庫爾斯克突出部,此時成為了蘇德雙方都在關注的一個焦點地區 。

當時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總司令曼施坦因提出來過一個作戰計劃,作戰內容為德軍迂迴到在亞速海的羅斯托夫,以從側面圍殲蘇軍。但希特勒則堅持要求南方集團軍群打算和中央集團軍群採用一個聯合行動,從庫爾斯克突出部南北兩翼實施鉗形攻勢,切斷並突出部內的蘇軍。同時縮短德軍的戰線,騰出更多的機動兵力,進行下一期的作戰。

為了完成希特勒構想的作戰計劃,曼施坦因只能放棄自己的計劃。但是由於經過了兩年多的戰鬥,用作突破防線的德國裝甲師缺編嚴重,為了補充裝甲力量,德軍只能不斷推遲進攻時間。德軍在補充力量的同時,蘇軍也在積極備戰,在庫爾斯克地區構築了多道堅固的防線,雙方的軍力都在不斷加強,但很明顯蘇軍的優勢增加的更多。

庫爾斯克還沒有開打,戰爭的天平已經倒向了蘇軍,不管曼施坦因如何要求提前發動攻勢也無濟於事,提前開戰蘇軍的防線或許更容易攻破,但是德軍的進攻力量卻也會此被削弱。

不管怎麼樣,庫爾斯克德軍獲勝的可能性極低。即便是獲勝了,且不說德軍損失多大,盟軍之後在意大利的登陸也足以把德軍在庫爾斯克的勝利抹去。


浮沉的歷史


即使打贏了又如何?不過是另一次“哈爾科夫反擊戰”而已,表面看上去很輝煌,但難以獲得很大的戰果。


曼施泰因在庫爾斯克南線被吹噓成“非常接近勝利”,其實不過就是普羅霍夫卡坦克戰佔了上風而已。



雙方聲稱的戰役數據,要客觀分析


普羅霍夫卡坦克戰,蘇聯傳統說法是“蘇軍六百輛坦克大戰德軍五百輛坦克,雙方均損失過半”,近年的說法是“德軍損失不過幾十輛坦克,蘇軍卻損失五六百輛”。因此,一些翻案文章把庫爾斯克南線戰鬥,說成了“德軍將大獲全勝”似的。


然而,這不過都是事後的數學遊戲而已。


德軍第3裝甲軍和黨衛裝甲軍(參戰坦克總數300多輛)所謂“損失僅僅幾十輛”,其實是把損傷後可修理的坦克除去了,實際戰損也在200輛以上。


此戰中,蘇聯第五近衛坦克集團軍(參戰坦克總數500多輛)損失慘重,僅大修的坦克就需要400輛。但仔細看一下這說法,這400輛按照德國標準,也是應該不作為“絕對損失”的。所以,蘇軍坦克損失按照德國標準,最多也不過損失100多輛而已。


到了庫爾斯克戰役後期,蘇軍發動反攻,德軍在撤退中丟棄了大批正在維修的坦克,導致100-200輛“不被計入絕對損失”的坦克變成了真的絕對損失。


由此可見,庫爾斯克戰役的坦克損失數字,不能盲目聽某一方的片面之詞。



德軍後續作戰能力遠不及蘇軍


事實上,曼施坦因指揮的南線德軍雖在坦克戰中贏得上風,但是自身損失並不小,編制內的多數坦克實際上已經喪失戰鬥力(500多輛坦克有300多輛戰損或需要維修),根本拿不出更多坦克繼續進攻。然而,蘇聯還有草原方面軍的幾個坦克軍作為預備隊,用於第二階段反攻作戰的坦克更是數以千計。


同時,北線德軍早已經一敗塗地,主要部署在北線的“黑豹”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已經損失大半。北線的蘇軍部隊,在羅科索夫斯基指揮下已經穩佔上風。


所以說,即使南線的曼施泰因部隊還能繼續推進,北線德軍也無法配合。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場最美好的結果,就是對蘇軍打成擊潰戰,根本無法封閉合圍圈。這個戰況結果,正是1943年3月哈爾科夫反擊戰的重演。



與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對比


哈爾科夫反擊戰,被後世極度吹噓,說成什麼“德軍以1:8的兵力(師旅數量)獲得奇蹟般勝利”。但明眼人都知道,德國裝甲師的兵力比蘇聯坦克軍的兵力都多,而且參戰的蘇軍坦克旅、步兵師都是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強弩之末。兵力枯竭的蘇軍十幾個坦克旅,坦克數量加一起都沒有一個德國裝甲師多。


哈爾科夫反擊戰號稱消滅蘇軍50多個師(旅),但多數蘇軍都成功跑出了包圍圈。德軍此戰的殲滅數字只有4萬人,俘虜更是隻有1.2萬人。與1941-1942年動輒俘虜十幾萬、幾十萬蘇軍的東線戰役相比,哈爾科夫反擊戰更像個笑話,實際就是一次數學遊戲。



相比於哈爾科夫反擊戰,庫爾斯克戰役的蘇軍準備十分充分,裝備和物資遠非1943年初可比。而且戰役後期蘇軍仍保存有大量後備隊,能夠在多個方向發動大規模反攻。戰役後期,蘇軍仍可動員4000輛以上的坦克,以及3000架以上的戰機。德軍坦克數量卻已降低到1000輛左右甚至更少,戰機數量也不佔優勢。面對蘇軍的強硬實力,德軍即使想複製“哈爾科夫的奇蹟”,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曼施泰因的真實想法,也許只是試圖拖延一下蘇軍後續的大攻勢。所謂的“更大勝利”,更多的只是夢囈。(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首先需要強調的是,曼施坦因一開始並不十分主張粉碎庫爾斯克的突出部,而是更傾向於通過迂迴戰術圍殲盤踞在羅斯托夫地區的蘇軍。但是,希特勒卻一再的堅持要先解決庫爾斯克。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庫爾斯克戰役是希特勒強加給曼施坦因的,而後者出於對希特勒的服從,不得不選擇接受。

在戰役開始之前,曼施坦因一共提出了兩種戰役計劃:第一,主動進攻,打蘇軍一個立足未穩;第二,主動防禦,儘可能消耗對手後再發起進攻。這一次,希特勒和曼施坦因的選擇再次背道而馳:曼施坦因傾向第二種計劃,但希特勒執意選擇了第一種。

事後來看,主動進攻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1943年初的時候,德軍的裝甲力量在東線損失較大,如果此時貿然發起進攻很可能會加劇損失。

另一方面,由於天氣、準備不足以及希特勒的猶豫不決等原因,德軍的進攻計劃一再被延期;而與此同時,蘇軍卻利用這段時間積極構建防禦工事、部署戰役計劃以及補充戰鬥人員等。

所以說,德國在密謀和準備庫爾斯克戰役的同時也給了對手查漏補缺的時間,以至於七月初才開始的進攻早就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至於沒有被認可的主動防禦、後發制人的第二方案如果真的實施,大概率也不會扭轉戰局走勢,充其量只是增加德國同蘇聯對峙的時間。再加之盟軍當時在意大利西西里島成功登陸,希特勒對於庫爾斯克的堅定必然會被動搖。

因為當時蘇軍陣中對於哈爾科夫戰役後的下一步計劃也存在爭議:瓦圖京等人主張先發制人主動進攻,而朱可夫等人則更看好主動防禦,後期再酌情發動反攻。當然,斯大林最終還是聽取了朱可夫等人的建議。

這也就意味著當時德軍無論是選擇攻還是守,蘇軍已然敲定了先期防禦,後期反擊的戰爭策略。考慮到蘇聯當時強大且迅速的戰爭動員,他們圍繞庫爾斯克突出部的準備相比德軍仍舊具有優勢。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對於1943年戰局如何開展,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回顧道:基於對“蘇軍首先將從東面渡過米烏斯河、從北面渡過頓涅茨河中游,對頓涅茨陽臺實施攻擊……這種判斷,南方集團軍群司令部在2、3月間向希特勒多次提出一種實施後發制人打擊的設想。我們指出,應在蘇軍對頓涅茨地區發動攻擊前撤出戰鬥,將蘇軍的攻擊部隊引向西方,直至梅利托波爾—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一線,……之後向東南或南方,對經頓涅茨地區向第聶伯河下游推進的蘇軍側翼實施攻擊,並將其殲滅在海岸附近。”



這是3月14日德軍重佔哈爾科夫前曼施坦因的說辭。3月10日希特勒到扎波羅熱向曼施坦因授勳,他迫不及待的想聯合中央集團軍群解決掉蘇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因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克盧格不予配合、南線德軍疲勞和泥濘期的到來,即使3月22日收到陸軍總司令停止進攻的命令,到27日曼施坦因再有萬仗雄心也不得不屈服於實力不濟和天時、地形的限制。



3月13日陸軍總司令部發布第5號戰役令明確中央集團軍群應當組建一個進攻集群,以便與南方集團軍群北翼聯合發動進攻。月底南方集團軍群制訂了與之相配合的“蒼鷹”和“黑豹”系列計劃。4月15日第6令決定了“堡壘”行動即將實施,曼施坦因至此全身心投入戰役的準備。



應該說希特勒給予了曼施坦因力所能及的兵力、兵器上的支援,曼施坦因也依照自己制訂的戰役計劃實施了攻擊。這個計劃有無缺陷呢?從實際結果上看,第48裝甲軍和黨衛軍第2裝甲軍未能攻佔奧博揚,第3裝甲軍未能佔領科羅恰,都緣於兩者的側翼受到蘇軍持續反擊的威脅,不能全力向前突進並相互掩護。曼施坦因的計劃人為擴大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集團軍級集群間的間隙,致霍特即使讓黨衛軍第2裝甲軍偏向普羅霍羅夫卡的行動也得不到第 3裝甲軍有力、及時的配合。普羅霍羅夫卡戰鬥的失利預示了南部堡壘行動必然慘淡的結局。



堡壘行動德軍失敗的根源在於喪失了東線賴以生存和勝利的法寶—突然性。在實力對比懸殊、未能阻斷蘇軍戰略預備隊進入戰場情況下,贏得戰役勝利也就曼施坦因痴人說夢般的囈語。或許5-6月間希特勒和曼施坦因從蘇軍防禦薄弱的西部突進,再南北分割包圍的靈光一現能獲取更有利的戰果。


歷史扒糞機


庫爾斯克戰役即使德軍勝利了,德軍也守不住德軍已經南北會師也會元氣大傷,蘇聯草原方面軍趕到後再反攻,德軍還是會潰敗。


紙糊虎


不會。


放進來吧


如果是那樣的話,世界都是德國的,那就沒有了你和我,為什麼呢?那麼你他媽和你他爹就結合不成,就生不了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