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程啟蒙機器人,真玩偶還是真故事?


編程啟蒙機器人,真玩偶還是真故事?

人工智能的火熱加劇了中國家長的焦慮。

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到要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能相關課程,逐步推廣編程課程,併為一些機器人競賽加入了應試加分機制。

2018年11月,全國首套涵蓋了從小學到高中的人工智能教材面世。其中涵蓋了AI應用和研發以及編程課程等。

再加上科技名人的“示範效應”:埃隆·馬斯克9歲就開始學習編程、馬克·扎克伯格10歲開始學編程,喬布斯和比爾·蓋茨十二三歲時也開始接觸編程了……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思維促發了編程教育賽道的急劇膨脹,專注編程啟蒙教育的編程機器人在這個時候殺了出來,只是在玩具和教具間模糊搖擺的編程機器人真是一個好故事嗎?

多個風口交叉下的編程機器人賽道大神雲集

幾乎在一夜之間,編程培訓突然就超越了馬術劍道、鋼琴芭蕾這類“高雅貴族活動”,站在了少兒課外培訓鄙視鏈的頂端。

在家長們看來,學習音樂美術作為素質教育的一種固然不錯,然而編程的好處更多,兩者間的區別就像“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音樂美術傳授的只是一項能夠增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技能,編程卻是教會孩子具體使用一項工具,而這個工具能夠從多個維度來擴展孩子的能力,機器人編程培養的不是我們想象中的碼農,培養的是把科技和創意結合起來的新人類。

根據中國產業調研網發佈的《2018年中國教育培訓市場專題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預計,2018年中國教育培訓產業的市場規模將達2萬億,以此估計,少兒編程培訓市場的規模在100億元左右。與之對應的是少兒編程培訓市場低的可憐的市場滲透率,僅有0.96%。行業預測,少兒編程培訓滲透率每提高1%,整個市場規模就可擴大100億。由於編程機器人同時站在兒童教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多個風口下,資本隨風起舞,玩家扎堆也就不足為奇了。根據編程機器人玩家背景、優勢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型。

§

1、玩具商轉型

§

代表品牌:樂高、葡萄科技

在玩具行業,樂高的名頭很響,從1932年開始做積木玩具到現在已有87年的發展歷史。1986年時,樂高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進行了一項可編程式積木的合作,從此開啟了樂高機器人的新品類。玩家不僅可以像玩傳統樂高積木一樣發揮想象搭建各種模型,而且還能通過編程控制,讓模型真正動起來。

葡萄科技主打兒童科技玩具,編程機器人領域的熱門IP“百變布魯可”就是由葡萄科技打造的。雖然葡萄科技將自己定位為兒童玩具公司,但其在官網中也表示今後將發力教育市場,基於科技積木推出教育課程。

像樂高、葡萄科技這類玩家,首先在玩具行業積累了不錯的口碑,甚至形成了自己的社群文化,加之其自身對兒童心理的把握十分精準,在產品設計上常常能做出行業爆款,在編程機器人介於玩具和教具之間的搖擺定位下,很容易在編程機器人的賽道中形成品牌優勢。

§

2、異業轉場

§

代表品牌:索尼KOOV、小米米兔

這類玩家的兩個代表中,索尼的主業是電子行業,小米的主業是手機和互聯網服務。索尼KOOV類似樂高,通過積木搭建和編程控制來實現模型的音樂演奏、運動避障等。小米米兔則主打機器人的拼裝能力,並且貫徹了小米一貫的低價打法,對比同等配置樂高的定價,小米米兔的價格只要一半。

從其他行業轉場過來的玩家優勢非常明顯,像索尼在電子控制方面的根基非常深厚,因而其產品KOOV的質感、操作性能都屬上乘;小米入局編程機器人的更大志向在於它的物聯網布局,希望藉助編程機器人開闢出更大的物聯網應用場景。這類玩家在編程機器人賽道中到底能跑多遠,能跑多快,最終將取決於其集團主業的戰略重心會如何變化,但總的來說,在這個賽道中仍是一類重量級的競爭者。

§

3、專業玩家

§

代表玩家:能力風暴、優必選

能力風暴和優必選是一開始就瞄準編程機器人賽道的專業玩家。能力風暴是未來夥伴機器人公司下設的獨立子品牌,早在1996年就成立了,真正進入編程機器人賽道進行佈局則是從2014年開始。目前,能力風暴發布了面向C端的四個系統產品:移動機器人奧科流思系統、積木機器人氪系統、類機器人珠穆朗瑪系統和飛行機器人虹灣系統。2016年正式進軍編程機器人賽道的優必選的“成名之戰”是2018年春晚開場時的24只機器狗編隊舞蹈,目前,優必選春晚定製產品Jimu機器人已有星際探險、探索者、發明家、叢林飛車以及迷你等幾大系列。

與其他玩家相比較,專業玩家的產品線更加豐富,在營銷方面B端與C端並重,此外專業玩家與教育機構、機器人比賽的聯繫也更為緊密。能力風暴是世界教育機器人大賽(WER)的合作伙伴;優必選圍繞Jimu組織了一系列的青少年編程比賽。這類玩家的打法更有侵略性,都通過專業化和系統化的營銷、教學方式來推動編程機器人培訓的發展。

交織在營銷與教育矛盾間的課程設計誤區

幾乎所有的少兒培訓課程都提倡寓教於樂、快樂教學,特別是一些本質枯燥,內涵深奧的科目,培訓機構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都是由淺到深,用獎勵誘導、遊戲玩樂的方式來吸引孩子家長報名和續課,這一點在編程機器人培訓中表現的尤為明顯,並不是說這種教學方式不對,但在唯數據論思想的指導下,編程器機器人培訓課程的設計還是存在以下三大誤區。

誤區一:我以為我學的是編程,誰知道我學的是搭積木

在報名機器人編程課程之前,首先需要明確,學習的目的是學會組裝、搭建和編寫程序運行機器人,組裝搭建機器人是服務於編程學習的,在整個流程中,機器人只是作為檢驗和實現程序功能的一個道具。

然而目前很多編程機器人課程的設計,硬件知識的比重會大大高於編程知識。最常見的場景是,辛辛苦苦花幾個小時搭建機器人,最後的編程只需幾分鐘,很多家長在為孩子報名了課程之後才發現,編程機器人課程設置與初衷相差甚遠。這一點在樂高這類玩具廠商轉型過來的玩家身上表現的尤為突出,一些大型的樂高機器人拼裝搭建少則以小時計數,多則以天計數。

不可否認,在搭建機器人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從中學到不少機械原理、電子電路和電機等方面的知識,但整套課程硬件知識與編程知識比例搭配極不均衡,“編程”似乎只是為了蹭熱點而存在。難怪有家長如是吐槽:我以為我學的是編程,誰知道最後才發現學的是搭積木。

誤區二:卡片式編程模塊並不具備啟蒙作用

目前,機器人編程課程編程知識的教授基本都是通過圖形化或者卡片式的編程模塊來完成的。通常是機器人搭建完成後,老師指導孩子在APP內通過拖拽“前進”、“後退”、“轉彎”等程序模塊圖標來定義機器人的運動模式和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到底能否提升孩子的編程能力,很多家長都心中存疑。

智能相對論認為,少兒編程教育應該更多鍛鍊孩子的思維能力、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編程來理解和掌握計算機的工作原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學會尋找規律,總結同類問題的編程解決方案。單純的卡片式編程模塊的創造性組合,並不具備真正意義上的啟蒙作用。

參照美國計算機教師協會的計算機教育標準,7歲以上的孩子開始Scratch圖形編程,9歲以上開始接觸Python代碼編程,開發小遊戲、爬蟲、網頁製作等,10歲以上的孩子開始NOIP算法編程,學習C++的基礎理論、掌握針對NOIP的算法核心知識。在這方面,國內的編程培訓任重而道遠。

誤區三:傻瓜式教學,無攻略不編程

機器人編程課程設計裡面,無論是比例過大的硬件知識,還是圖形化的編程教學,培訓機構都是在有意降低機器人編程學習的門檻,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們很容易就被吸引,但隨著學習難度的加深,孩子們無法理解那些生澀的物理知識和編程知識時,家長們開始擼起袖子上陣了。當家長們也不會時怎麼辦?編程機器人廠家和培訓機構就貼心的送上了“教學攻略”,大到機器人的搭建方法,小到APP中編程程序的組合方式,不一而足。只需按照“攻略”指引,就能順利的完成一個機器人的搭建與編程。無論是偏玩樂性質的樂高,還是專業屬性更強的能力風暴,如果不按說明書或者官網上的“攻略”進行機器人的組裝,就連成年人也是兩眼抓黑。

這種傻瓜式教學模式的缺點很明顯,限制了孩子們的思維,“所謂的編程機器人就是在APP裡點撥幾下圖片就能完成了?”這種只能在特定平臺中進行一些表面的創意設計,用專業術語來描述就是開源性不夠。

非剛需課程完成逆襲的三點建議

面對編程機器人賽道目前的誤區,編程機器人培訓應該做些怎樣的改變才能更加健康快速的發展呢?

§

1、編程知識教學還應開放,開放,再開放

§

在計算機的二進制世界裡,它的規則只有1和0,看似死板且缺乏溫度,但我們在學習編程知識時,在遵循編程規則的同時,能否給孩子們更多“越界”的空間?在扔掉“攻略”和傻瓜式的卡片程序模塊後,讓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充分釋放。

我們也能看到行業中有些廠商正在向這方面進行嘗試,比如葡萄科技的編程機器人產品,除了預置的幾個固定程序外,孩子還可以新建自定義程序。例如,可以通過超聲波感應到前方障礙物,產生“恐懼後退”、“喜愛衝過去”或“興奮轉圈”等不同的反應。

個性化的作品更能激發孩子們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也是推動孩子持續學習、深入研究機器人編程的隱性動力。

§

2、用工程師的視角審視機器人編程培訓

§

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如果將編程機器人當成玩具,那你就輸了;如果能夠用工程師的視角來對來編程機器人學習,那麼孩子將從中收穫巨大。

編程機器人學習主要分成組裝搭建和軟件編程。在組裝搭建時,教會孩子認識零件、掌握原理遠比熟讀攻略有意義。機器人拼裝零件一般用顏色、形狀、大小等方式來區分它們的功能,在各種連接件中,根據規律迅速找到自己的所需零件,然後拼裝成能夠驗證槓桿原理等力學原理的物理模型,這樣才是進行創意設計的第一步。

在軟件方面,即便是卡片式的模塊化程序,也應弄懂諸如事件、條件、循環、任務等基本概念,在高級編程語言的學習中,則要掌握邏輯、算法、語法和結構等方面,這樣才能讓學生探究編程的本質。

§

3、比賽與定級,非剛需課程發展的兩點建議

§

編程機器人賽道的尷尬之處在於,一面資本狂吹行業前景,市場規模超過百億,另一面是低得可憐的市場滲透率——不到1%。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在家長看來,編程機器人的玩樂屬性偏重——“那不就是個玩具嗎”?

作為一門非剛需課程,編程機器人不光要和文化課程競爭,還要與體育藝術類的課程比賽,缺乏學習目標和定級標準讓編程機器人培訓機構一直陷入招生——流失——招生的死循環中。

對照著藝術類培訓,它們用比賽和考級的方式,很好的解決了學習目標和學習週期的問題,從而保證了課程的續課率,在這方面,編程機器人就如同人工智能的現狀一樣——還只是個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