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有哪些人物的名字經常會被人讀錯?

大侃歷史


翻開史冊,我們常能見到許多生僻的名字,這種現象在姓名制度尚不發達的先秦時期尤為明顯。到了三國,取單字名成為時尚,而常用字也就那麼多,為了彰顯不同、展現文學底蘊,這一時期人們取名千奇百怪、極富個性。那麼,三國中有什麼名字容易被讀錯呢?

首先便是蜀漢後主劉禪,因為他的名字“禪”在大部分時候都是作為佛教用語,讀作“chan”,二聲,而實際上,他的名字發音為“shan”,四聲。這個發音使用極少,生活中幾乎沒有使用,所以讀錯也是十分正常。

在劉禪之前,劉備曾有一個義子,取名劉封。這兩兄弟的名字連起來就是“封禪”,是皇帝祭祀天地的活動。這個名字寄託了其父的宏圖大志。

除此之外,還有一位著名的歷史人物,那就是曹操陣營的著名謀士荀彧,由於“彧”字實在很難見到,許多人都按照形近字或,讀作“huo”。因為這個錯誤的頻發,網友為了調侃,連姓也不好好念,將他的名字讀作“苟或”,寫成“狗貨”。

其實“彧”字唸作“yu”,四聲,它的含義是有文采、趣味高雅,被惡搞成“狗貨”,荀彧泉下有知也只能欲哭無淚了吧。另外,他的兄弟,在袁紹帳下效力的荀諶,叫做“chen”,二聲。

荀彧的同僚,有“毒士”之稱的賈詡,也因為名字中的詡字不常用,常被人認字認半邊,叫做“jia yu”,其實詡唸作“xu”,三聲,意為誇耀。曹操帳下的漢室宗親劉曄,也有被叫做“liu hua”,曄字讀“ye”,四聲,意為明亮。

說完曹操陣營的文臣,我們再看看武將。魏國開國元勳的“盲夏侯”夏侯惇,常被唸作夏侯“chun”,正確讀音是“dun”,一聲,意為敦厚勤勉,他也確實做到了人如其名,為曹氏兢兢業業,踏實可靠。夏侯惇自己的名字已經不怎麼容易念準確了,他的兒子則更加過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魏的大都督正是夏侯惇的兒子

夏侯楙,這個字算是實實在在的生僻字了,它唸作“mao”,二聲。曹操的得力保鏢,武勇過人的許褚,常被唸作“xu zhu”,其實他的名字念“chu”,三聲

把目光轉到蜀漢,則有提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後來失街亭的馬謖“su”,四聲;在蜀漢後方主持政務,為人謙和的費禕“yi”,一聲;劉備攻取益州不肯投降的泠苞,不是姓冷,而是“ling”,二聲;蜀漢滅亡,劉禪被帶到洛陽,樂不思蜀時,跟劉禪說要表現得思念蜀地,以求被放回去,將來再做圖謀的忠臣郤正,姓“xi”,四聲。

蔡文姬是歷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的名字叫做蔡琰“yan”,三聲,意為雕飾的美玉。她的父親是東漢末年的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這個名字常被唸作“cai yi”,其實邕唸作“yong”,一聲。

東吳的丞相步騭,唸作“zhi”,四聲。輔佐劉表治理荊州的蒯越蒯良兩兄弟,常被人以為姓“beng”,其實他們姓“kuai”,三聲,這也是個很罕見的姓氏。

除此之外,三國時期還有很多人的名字常被唸錯,比如留下成語“割席斷義”的華歆(xin,一聲),竹林七賢之首的嵇(ji,一聲)康等等。歸根結底,這些生僻名都是基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漢字的源遠流長。正因為這些名字各具個性,才更顯出歷史的精彩紛呈。


鄧海春


不認這些字,莫稱三國迷。

傅肜(róng),隨劉備出征夷陵之戰,戰死。

傅僉(qiān),傅肜子,鎮守陽安關,戰死。

卻(xì)正,為劉禪寫投降書。

李榷(júe),董卓部將,劫持天子。

郭汜(sì),董卓部將,挾持百官。

秦宓(mì),勸說劉備不要伐吳,被關。

何顒(yóng),與荀爽王允謀刺董卓,未果。

袁隗(wěi),袁紹叔父。

朱儁(jùn),鎮壓黃巾軍三大名將之一。

蔡邕(yōng),名士,因哭董卓被王允所殺。

韓暹(xiān),白波軍餘部,護送獻帝東歸。

馬日磾(dí),作為太傅出使袁術,被扣押。

金禕(yī),與吉本、耿紀等反曹,被殺。

荀諶(shèn),荀彧之兄,袁紹幕僚。

麴(qú)義,袁紹部將,打敗公孫瓚的功臣。

橋蕤(ruí),袁術手下大將。

鄧颺(yáng),曹爽親信,高平陵事變被殺。

丁謐(mì),曹爽親信,高平陵事變被殺。

毌(guàn)丘儉,遠征高麗,淮南第二叛。

傅嘏(gǔ),司馬氏親信,隨徵毌丘儉。

王昶(chǎng),曹魏徵南大將軍。

陳袛(dǐ),蜀漢尚書令,放縱黃皓。

呂乂(yì),蜀漢尚書令。

孫綝(chēn),東吳權臣,被孫休所殺。

士燮(xiè),割據交州,諸侯一方。

潘浚(jùn),失荊州時投降東吳,官至太常。

費曜(yào),曹魏武將,被姜維所殺。

趙韙(wěi),劉焉部下,造反劉璋,被殺。

管輅(lù),著名術士,善於算命。





一斗書生說歷史


由於廣義三國(從東漢末年到晉朝初年)人物繁多,所以此問題工作量較大,劣者無法一個不漏的列舉,只能盡力作出以下歸納,這應是目前最全的整理了。

正確讀音在括號中均有標示。

PS:由於小說瞎編的人物實在沒有了解的必要,因此人物簡介均以官方典籍為主。其中能力突出者或不俗者皆加粗標示。


曹叡(ruì)魏明帝,在位十三年,頗有建樹,為政治國不遜其父曹丕;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但文學造詣不如祖上。

荀彧(xún yù)世之智士,是不可多得的一流人才。曹操麾下首席謀臣,品行高潔、功勳卓著。有“王佐之才”美譽。


荀攸(yōu)世之智士,荀彧之侄,同為一流人才。曹操的軍機顧問,機智過人,奇策迭出。有“謀主”之稱。


荀顗(yǐ)荀彧之子,有個好爹!


賈詡(xǔ)世之智士,亦是一流人才。賈詡輾轉半生,後事曹魏;其深諳人性,料事如神,算無遺策。後世稱之“魏晉八君子之首”。


鍾繇(yáo)曹魏良臣,全能型選手。在軍事、政治、書法等領域皆有造詣,其中尤以書法為甚。有“楷書鼻祖”之美譽。


鍾毓(yù)鍾繇之子,同有個好爹!


華歆(xīn)東漢名士,曹魏重臣。史上華歆德高望重,清正廉潔。《三國演義》瞎幾把黑了他一通。


崔琰(yán)東漢名士,先從袁紹後轉事曹操。性格剛直不阿,後捲入政治鬥爭含冤而死。


杜畿(jī)曹魏良臣。這哥們是被《三國演義》隱藏的王者,不為世人所知悉。杜畿能力不凡,其政績尤是斐然,被評為“常為天下最”。


辛毗(pí)曹魏重臣,先從袁紹後轉事曹操。擅智謀、有遠見。


楊阜(fù)曹魏重臣。為人剛直,德才兼備。曾在自身條件艱苦下擊破馬超。(很抱歉,馬超此人在史上真的灰常一般,諸君有空看看史書必定深有體會。)


王粲(càn)東漢建安七子之一,事曹魏。建安文學代表人物之一。


傅嘏(gǔ)曹魏重臣。偏後期,所以沒啥存在感,不過人倒是不弱。


夏侯惇(dūn)曹魏元勳,一個功勞不大苦勞很多的人。(說實在夏侯惇這個粗加得很勉強,因為史上夏侯惇能力相當一般,幾乎逢戰必敗。此人是《三國演義》裡為數不多,不黑反吹的曹魏將領)


夏侯楙(máo)夏侯惇之子。不是什麼有用的貨,時人對其評價很低。


典韋(weí)世之虎士。曹操禁衛隊長一號,相貌魁梧、膂力過人,能單手舉起數個平常人都舉不起的大旗,為當時少有之猛將。


許褚(chǔ)世之虎士。曹操禁衛隊長二號,容貌雄毅,勇力絕人。(在個人武勇這點上,同時代能與典韋許褚相併肩的,也只有關羽、張遼寥寥數人而已。鬥馬超一事屬子虛烏有,史上許褚一瞪眼就把馬超嚇慫了)


張郃(hé)曹魏上將,先從袁紹後轉事曹操。用兵冷靜機變、擅用地形。史上張郃征戰四方、功勳卓著,和那個被《三國演義》黑成草包的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臧霸(zāng)曹魏名將,先為山大王后事曹操。初鎮守一方,後成為守吳先鋒,活躍於前線,頗有戰功。


呂虔(qián)曹魏名將。受曹操賞識提拔,獨鎮一方十數年,保境安民,甚有威惠。


王昶(chǎng)曹魏名將。此人也是個多面手,墾農治軍、籌劃平叛樣樣俱全。


毌丘儉(guàn)曹魏名將。曾兩度擊破高句麗,打得其幾近亡國。後為魏室反抗司馬氏,兵敗身亡。


車胄(zhòu)小人物。史上死於劉備之手而非關羽。(為突出某人,《三國演義》張冠李戴的事多了去)


師纂(zuǎn)小人物。不是什麼有用的貨,看看就好。


丁廙(yì)小人物。不是什麼有用的貨,看看就好。


鄧颺(yáng)小人物。不是什麼有用的貨,看看就好。


丁謐(mì)小人物。不是什麼有用的貨,看看就好。


羊祜(hù)魏晉名將。西晉開國重臣,出身名門,德才兼備,在晉滅吳一事上建立了不朽之功。與東吳陸抗傳有一段惺惺相惜之佳話。


陳騫(qiān)魏晉名將。也是個全能型人才,為人樸實持重,可託大事。


嵇康(jī)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首。此人名氣大,但技能點清奇,愛好:彈琴、閒扯淡、掛機、睡大覺。(說實在這個粗加得也很勉強,看在他名人的影響力給的。要知道,名人並不等於牛人。)





朱桓(huán)東吳名將。也是一員鮮有人知的良才,勇而有謀、戰功彪炳。曾以弱制強力克曹仁,擊敗曹休,令魏軍聞風而懼。(曹仁、曹休在史上能力均不俗,特別是曹仁,屬於上乘。唉~又是兩個被《三國演義》黑慘的孩子。)


全琮(cóng)東吳名將。孫權女婿,有智略、能打仗、才力不俗,堪稱文武兼備,是東吳的中流砥柱。


全懌(yì)全琮之子。有個好爹!


周胤(yìn)周瑜之子。也有個好爹!


孫賁(bēn)東吳將領,孫策堂兄。協助孫策開國,立有功勞。


孫韶(sháo)東吳名將,孫賁親戚,同為東吳宗室。年少有為,有膽勇。被孫權賞識提拔,成為抗魏先鋒。


張紘(hóng)東吳重臣,江東二張之一(另一個叫張昭)。是一個聲名遠播,且很有文化的老人家。


步騭(zhì)東吳重臣。性情寬宏,文武兼備(東吳文武雙全者真的多),曾遠征交州並平定叛亂,能力足以獨當一面。


潘濬(jùn)先屬蜀漢,後事東吳。早年在劉備麾下比較透明,歸吳後得到重用,為官正直、多有建樹。


周魴(fáng)此人史上是武將而非文官,平過叛亂,擊敗過魏軍,能力功績都還可以。


闞澤(kàn)東吳之臣。排除小說的強行加戲,此人在史上並無謀略,就是個讀書搞天文的學者。


諸葛恪(kè)東吳重臣,諸葛瑾之子。自幼聰明,能說會道,看起來像個王者,實際上幹出來的事更接近於白銀,雷聲大雨點小的人物。(跟夏侯惇、嵇康同一觀感,不太對得起加粗)


媯覽(guī一聲)一個想霸佔別人而被反殺的小人物。


孫綝(chēn)垃圾人。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東吳後期一大敗家子。



劉禪(shàn)蜀漢後主,劉備之子。此字多音字,讀“chán”時多指佛教事物,劉備無佛教信仰,此地因作“shàn”。(順道一提,劉禪是庸主,並非昏主)


彭羕(yàng)蜀中官員。此人有小才,卻是一狂人,命途多舛,下場淒涼。

費禕(yī)蜀漢良臣,四相之一(其餘三者為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很有才能,同時也是性格溫良的老好人,曾多次阻止不自量力的姜維動武。


馬謖(sù)蜀漢參軍。此人是有些才能的,可為謀士不可為將帥,可惜諸葛亮把他放錯了地方,以致悲劇結果。


呂乂(yì)蜀漢官員。愛好讀書彈琴,沒有存在感。


秦宓(mì)蜀漢官員。有才學、擅逼逼。


傅肜(róng)蜀漢將領。夷陵敗於陸遜之手,一戰即死,比較醬油,一般看見“傅彤”指的就是他。(垃圾《三國演義》,寫個書還老把人家名字抄錯。)


傅僉(qiān)蜀漢將領,傅肜之子。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可排除小說強行加戲後,也是一戰就掛的醬油角色。


陳袛(dǐ)蜀漢後期重臣。控制朝局,有大權。


郤正(xì)蜀漢後期官員、學者。後隨劉禪降晉,才能尚可。





蔡邕(yōng)東漢大文豪、書法家、音樂家。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才學和影響力在當世都很高,甚至影響後世。后王允看蔡邕不爽,將其殺害。


郗慮(chī)東漢官員。參與孔融案件,存在感不強。


馬日磾(mì dī)東漢官員。劣者到現在還不知道為什麼“日”在這裡讀“mì ”......


何顒(yóng)東漢名士。曾參與刺董計劃,失敗告終。


孔伷(zhòu)東漢刺史。諸侯討董時意思意思了一下,存在感不強。


張邈(miǎo)東漢太守。此人是曹操老友,後在曹操徵徐州時,與陳宮一同反叛,兵敗身死。(順便一提,陳宮這個人也是被小說誇大的,實際能力就那樣。)


陳珪(guī)東漢沛相。不很出彩,完全沒有小說裡那麼牛。


皇甫嵩(fǔ)東漢名將。東漢最後的幾根軍事支柱之一,農民軍剋星,在平定各地叛亂中立有莫大功勞。


朱雋(jùn)東漢名將。東漢最後的幾根軍事支柱之一,破黃巾、定叛亂。同為農民兄弟的剋星。


董旻(mín)董卓之弟。沾了哥哥的光。


李傕(jué)董卓手下真正的猛人,擊破過朱雋、呂布、徐榮(此人也是一猛人,打敗過曹操、孫堅)。李傕政治眼光比較短淺,軍事上倒是個不折不扣的狠角色。


郭氾(fàn)董卓手下戰將,實力不容小覷。可憐和李傕都被《三國演義》黑成弱雞。(此人真名或許為“郭氾”,“郭汜”一名很可能是筆誤,亦或是通假。此人特殊,讀音值得商榷。)


袁隗(wěi)東漢太傅。袁紹、袁術的叔叔。存在感不強。

麴義(qū)袁紹麾下戰功最彪炳的名將。此人曾以八百強弩士大破公孫瓚步騎二萬餘人,斬首千餘;後再戰公孫瓚,麴義更是打得他叫爸爸。(其實在袁紹麾下,和麴義一比,顏良文丑都可以一邊涼快去,這倆貨只不過是小說為抬高關羽而吹出來的“名人”而已,名氣雖大能力卻是個迷,可以肯定絕不是什麼牛人,因為此二人史上戰績根本不值一提)


沮授(jǔ)袁紹首席謀士。細看典籍,會發現沮授是勝過田豐的,此人深諳韜略,是袁紹勢力不可多得的大才。(很湊巧,袁紹麾下腦子最好用和打仗最給力的人,名字都容易讀錯)


荀諶(chén)袁紹謀士,荀彧從兄。小有謀略,只是後來莫名其妙就不知所蹤了。


逄紀(páng)袁紹謀士。腦子不錯卻總習慣性想歪。此人和前邊的“郭氾”一樣,都是筆誤所致,現多做“逢紀”,或許是因為“逄”字實在生僻,人們都下意識的喜歡把它看成“逢”。


陰夔(kuí)袁紹部下。雖受重用但卻沒啥存在感。


袁燿(yào)袁術之子。爹也不咋地。


橋蕤(ruí)袁術部屬。但卻敬佩孫策為人,後戰死。


韓暹(xiān)白波軍將領。漢末軍閥之一。


眭固(suī)原為黑山賊。後被徐晃、曹仁等擊破。


蒯越(kuaǐ)劉表謀士,荊州望族,後歸曹操。史上存在感不強,也是一個被小說加過戲的人。


傅巽(xùn)劉表官員,曾勸劉琮降曹。喜歡寫詩賦、論文。


泠苞(líng)劉璋部將。抵抗過劉備入侵,戰敗後不知所蹤。


劉璝(guī)劉璋部將。與泠苞一同抵抗劉備,多了個與劉循(劉璋子)在雒城抵抗劉備一年多的實績,存在感比前者稍強。


士燮(xiè)東漢太守。盤踞在山旮旯,也曾獨霸一方。後歸附東吳。


管輅(lù)東漢末年一條大大的神棍,精於占卜,據說算得很準。




以上,就是劣者能夠憶起易讀錯名字的人物,如有遺漏,歡迎補充。


China古人云


謝謝題主的提問。作為一枚三國迷,不請自來。說起三國中經常被人讀錯的人物名字,實際上還真不少。至於“荀彧”什麼的,明顯屬於老梗了,不值一提。試著說一下答友們基本上沒有提到的。

1.許褚。很多人把許褚的“褚”讀作“chu”(三聲),實際上其唯一正確的讀音是zhu(三聲,主)。

2.司馬懿。很多人把“司馬懿”的“懿”讀作“yi”(二聲),實際上其正確讀音是yi(四聲,義)。

3.劉禪。正確的讀音是shan(四聲,扇),而不是chan(二聲)。

4.除了開頭提到的“荀彧”,三國中姓“荀”的人物名字實際上都容易讀錯。例如,荀勖(xù)、荀惲(yùn)、荀顗(yǐ)。括號內為正確讀音。

5.馬日磾。後兩個字應讀作mi(四聲,蜜)、 di(一聲,低)。

6.單颺。應讀作shan(四聲,善)、yang(二聲,羊)。

7.步騭。第二個字應讀作zhì。

為閱讀便捷,以下括號內的字為正確讀音。

8.笮(則)融

9.士燮(謝)

10.鍾繇(搖)

11.秦宓(密)

12.麴(屈)義

13.夏侯惇(蹲)

14.周魴(防)

15.王頎(旗)

16.逄(旁)紀

17.羊祜(戶)

18.朱儁(俊)

19.毌(慣)丘儉

20.張郃字雋乂(俊義)

21.劉琮(從)

22.王垕(後)

23.何顒(yong二聲)

24.丁廙(義)

25.蒯(kuai三聲)良、蒯越

26.郤(戲)正

27.闞(看)澤

28.孫賁(奔)

29.韓暹(先)

30.夏侯楙(毛)

31.杜畿(雞)

32.傅肜(榮)

33.費禕(衣)

34.董旻(民)

35.傅嘏(古)

36.華(畫)歆(心)

37.張悌(替)

38.橋蕤(rui,二聲)

39.辛毗(皮)

40.彭羕(樣)

41.嵇(雞)康

42.劉璝(歸)

43.管輅(路)

44.傅巽(訓)

45.韓矍(決)

46.泠(玲)苞

47.全懌(義)

48.孔伷(咒)

49.曹髦(毛)

50.孫綝(chen,一聲)

51.崔琰(眼)

52.昌豨(西)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喜歡獨立思考,遠離人云亦云,專注文化領域,探究傳統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圖。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人名裡容易讀錯的字基本就是生僻字和多音字了,據不完全統計,三國中有姓氏的人物共有980多人。其中像我們最熟悉的劉關張等大部分人都不可能讀錯的,但還是有一小部分我們就想當然的讀錯了。

一、劉禪,提到劉禪,大家腦子裡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樂不思蜀”等。禪就是一個多音字chan和shan兩個讀音。很多人看到這個字就會讀成chan,劉備怎麼會讓他的兒子當和尚,在這就要讀shan了。眾所周知劉備有個乾兒子叫劉封,與劉禪名字連讀就指封禪了,可以看出裡面的寓意。

二、劉琮,也和劉禪有關,三國裡面有兩個劉琮,一個是劉表的二兒子,讓荊州的就是他,其二就是劉禪的三兒子了。琮很多人都會讀成zong,真正讀音是cong。

三、郤正,郤是標準的生僻字,估計很多人都不認識,我每當讀三國小說是看到了都是靠猜嚇讀,他的讀音是xi。

四、蒯良,和郤一樣是個生僻字,反正我以前看到就讀peng,和我一樣讀的小夥伴有沒有很多啊,他的讀音是kuai。

五、荀彧,曹操名下最著名的文臣之一。這個人的名字,我相信也沒有幾個小夥伴能讀對,我當時看到就讀成了苟或,他的讀音是xun yu。


旭日東昇81690621


那些年被讀錯名諱的三國名人們

當初第一次看章回體小說《三國演義》是小學三年級,每每遇到生僻字時,便“秀才認字識半邊”,想著反正不影響理解故事情節就好,於是乎在無形中給三國重臣名士們起了不少“新”名字。

首推第一位當屬曹魏重臣荀彧(xun yu)荀令公了,記得當時倆字沒一個認識的,揀知道的字對照讀,荀彧就成為了苟或,苟大人……當時也知道肯定讀的是錯的,可老人不是說了麼,叫啥名不吃飯不是。

古有樊噲生啖豚彘,曹魏猛人當屬許褚(xu chu)。虎侯在西涼“一脫成名”與錦馬超打了個不相伯仲,戰後連馬超都佩服不已,虎侯因此名動天下。褚字是不認識了,可畢竟知道諸葛亮啊,讀著許諸也不妨礙崇拜其勇猛不是。


《三國演義》通篇最懂生存之道的莫過於“此間樂,不思蜀也”的後主劉禪(liu shan)結果認成了劉蟬,想想也對,畢竟亡國之君也該“寒蟬悽切”一些。


像其他的還有逄紀(pang ji)讀成逢紀,甄宓(zhen fu)讀成甄必,步騭(bu zhi)讀成步鷲,等等等等太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布里茨


《三國演義》對於我們大家來說,可謂是耳熟能詳,但一些人物的名字我們卻非常容易讀錯,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去認識一下這些人物。

1 荀彧,字文若。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曹操統一北方的首席謀臣和功臣,被稱為“王佐之才”。你有沒有讀成gou huo呢。

2 馬謖,謖拼音為sù。紙上談兵,揮淚斬馬謖,就是來源此人。



3 郤正,拼音是xì,本名郤纂,字令先。郤正被稱為三國時期蜀漢最後的忠臣。後主劉禪投降,郤正為之撰寫投降書。後受封關內侯,得司馬炎賞識,任巴西郡太守。

4 費禕,禕拼音為yī,三國時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是劉備的託孤大臣。出師表有云:“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5毌丘儉,毌拼音是guàn 。毋丘儉是曹魏中後期的軍事將領,曾隨同司馬懿平定遼東公孫淵。是一位大家不常聽說過的大將。



6 蒯良,蒯,拼音是kuǎi,字子柔。蒯良為劉表定下安撫荊楚的政治方向,佐其成業,被劉表譽為“雍季之論”。

除此之外,三國中還有很多容易讓我們讀錯姓名的人物,所以說多讀書,多學習,還是有用的。您還知道其他的容易讀錯名字的三國名人嗎?說出來一起學習一下吧。


日月齊輝


《三國演義》裡面有很多人的名字不太容易讀。

↑千年以後,夏侯惇隨著一款遊戲火了起來↑

比如夏侯惇,“惇”這個字的發音,很多人會讀成chun,甚至是zhun。其實念dun。

其他常常被讀錯或者比較陌生生僻字的名字,還有以下幾位:

程昱:

“昱”字音yu,其實人家程昱本名是程立,因為做夢在泰山捧日,被曹操改名為程昱。此人妥妥的是人生贏家,不但謀略高超,而且活到了八十歲高齡,死後被追贈車騎將軍,諡曰肅侯。

鍾繇:

“繇”字音yao,作為程昱的接班人,其才華謀略自然不同凡響,更厲害的是,他還是著名的書法家,在書法方面能和晉代書法大家王羲之合稱為“鐘王”,毫無疑問三國時期寫字最好看之第一人啊。

↑華歆是人生贏家↑

華歆:

“歆”字音xin,他參與了漢獻帝禪位給曹丕的整個過程,在曹魏帝國中官至司徒和太尉。

↑李傕最終結局很慘↑

李傕:

“傕”字音jue,又一說法稱音que,作為漢末群雄之一,李傕本來是董卓部將,受董卓女婿牛輔的派遣,征討朱儁,大敗朱儁後,縱容部隊在陳留、潁川等地大肆劫掠。董卓和牛輔被殺後,李傕失去了靠山,採用賈詡之謀,攻入長安,一時間把握朝廷大權,最終兵敗被曹操夷滅三族。

↑朱儁的名字恐怕沒幾個人能寫對↑

朱儁:

“儁”字估計沒人能夠一下子讀對,而且很難寫對,這個字音jun,其實同“俊”字,他是東漢末期少見的漢家名將,對東漢忠心耿耿,最終死於李傕和郭汜的內亂中。

劉繇:

“繇”字音yao,又讀you,他出身還是很有來頭的,是劉邦長子劉肥之後,其伯父劉寵擔任太尉。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曾任揚州刺史,先後和袁術,孫策激戰。

他和孫策激戰時基本上是每戰皆敗,屬於清廉正直,品德高尚但卻昏庸無能那一類的,他還上了諸葛亮的《出師表》,被孔明列為庸碌廢材的代表人物,讓劉禪引以為戒。

當然,如果你認識鍾繇怎麼讀,就知道劉繇怎麼讀了,這種名字都能重名,真是太巧了。

笮融:

“笮”字音ze,此人是東漢末年的豪強人物,為人性情殘暴,但卻篤信佛教,真不知他拜的是哪尊佛,他的崇佛活動上檔次,有規模,為以後歷朝歷代的大型佛事活動打下了基礎。

公元195年,他兵敗後逃入深山,當地村民對他可是恨之入骨,積極聯手搜捕,殺死了落魄的笮融,並把首級獻給了劉繇。

韓暹:

“暹”字音xian,也是東漢末年出來混的人物,曾經和楊奉一起與李傕、郭汜交戰,失敗。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後,韓暹和楊奉成了通緝犯,四處逃竄。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被張宣截殺。

↑逢紀害死了田豐,性格小氣陰狠↑

逢紀:

“逢”字在此處不念feng,而是念pang。他也是跟錯了主子,先跟著袁紹,官渡之戰失敗後逢紀進獻讒言,導致田豐殞命。後來袁譚和袁尚爭奪權力,逢紀沒少在其中使壞,最後被袁譚一刀砍了。

麴義:

“麴”字音qu,曾經是韓馥手下將領,後來轉投了袁紹,在界橋之戰中,麴義一戰成名,大敗公孫瓚,陣斬嚴綱,後來又在袁紹大營被圍困時及時救出了袁紹,聲名大振,可以說,袁紹北方霸主地位的奠定,離不開麴義的功勞,可惜後來因為遭到袁紹猜忌,連同其部下一起被袁紹處死。

↑蹇碩密謀殺何進不成,反被誅殺↑

蹇碩:

“蹇”字音jian,又是一個既不會讀,也不容易寫對的生僻字。此人隨身宦官,但范曄評價他:“蹇碩壯健而有武略”,一度掌握兵權,領導袁紹、曹操等八校尉,後來密謀除去何進,不成被反殺。

這麼看下來,小編友情提醒:起名字請不要太過於生僻,生僻的名字基本上當不了主角。


我見青史多嫵媚


記得小時候放暑假讀《三國演義》,一天下來也讀不了幾回,其一是許多人物關係需要反覆推敲,其二便是許多字完全不認識,在讀的時候都會放一本《新華字典》在身邊,方便自己隨時查閱。

而套用現在網絡上比較比較流行的一句話,經常會有網友把“荀彧”故意念成“苟或”,雖然是句玩笑話,但也反應了許多人在讀三國的時候確實遇到過這種尷尬。下面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那些年我們曾經讀錯過的三國姓名。

一、朱儁

朱儁的儁讀音和意思在古代與“俊”相同,都是俊美、才俊的意思。朱儁是漢末名將,和其他人一樣,他也是被舉為孝廉而出仕為官,不過他善於謀略,勇猛過人,是一名儒將。

後來黃巾起義爆發,他被朝廷任命為中郎將前往河北鎮壓叛軍,他所過之處,對造反的黃巾軍採取了瘋狂的報復,後來因功被封為錢塘侯。

董卓入洛陽後,朱儁因為拒絕董卓的高官厚祿,怕被報復而逃到了荊州,陶謙曾多次請他出山擔任興復漢室的“太師”,但他以獻帝在長安為由拒絕,後來到了長安追隨獻帝。

只不過王允的愚蠢判斷導致了李傕、郭汜的叛亂,而李郭後來反目,朱儁前往勸和時被郭汜拘押,他的暴脾氣瞬間就壓不住了,最後活活氣死在了叛軍大營。值得一提的是,孫堅就是被他一手提攜起來的。

二、孫綝

孫綝的綝可不是念lin,而是念chen,第一聲。這位可是東吳鼎鼎有名的大權臣,有意思的是,一代梟雄孫權死後,自己的第二代繼承人孫亮的大權就已經旁落,完全被孫綝所掌控。

然而孫亮雖然年幼登基,但他從小便聰明伶俐,是孫權最疼愛的小兒子。後來隨著孫亮一天天長大,權力問題已經擺在了桌面上,一方想急於收歸政權,而另一方的孫綝又不肯輕易放棄。

帝相的矛盾一觸即發,後來孫綝直接派兵入宮將孫亮廢掉,貶為會稽王,並在半路派人將他暗殺,以除後患。

只不過孫綝扶持的孫休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先是韜光養晦,待到時機成熟突然發難,將孫綝捕殺,為了發洩自己心中的仇恨,孫休直接將孫綝從宗族中除名,並且滅了他的全家。

三、韓暹

暹讀作xian,第一聲,熟悉地理的朋友應該清楚,古代的泰國在中國的稱呼就叫做暹羅。韓暹本來是黃巾軍的將領,只不過後來受到朝廷的招安,搖身一變,又成了朝廷的中郎將。

其實,要不是後來的曹操,也許第一個挾天子的就可能是韓暹了。

李傕郭汜反目成仇,韓暹與楊奉一道護送獻帝東歸洛陽,只不過他在進入洛陽後,飛揚跋扈,欺君擅權,被董承招來的曹操擊敗,後來為了躲命,先是投奔了袁術,再後來又背叛袁術投奔呂布。

為呂布效命時還曾打過劉皇叔的主意,不過最終被劉備擊敗,在逃亡中被一縣令所殺。

還有哪些容易讀錯的姓名?

1、胡軫(zhěn),董卓的爪牙。

2、毌(guàn)丘儉,曹魏將領,因反對司馬師專權兵敗被殺。

3、羊祜(hù),魏國名將,最著名的是他與吳國將領陸抗的羊陸之交。

4、邵頡(jié),魏國將領羊祜的部下。

5、蒯(kuǎi)越,劉表部下,後來跟隨劉琮投降曹操。

6、逄(páng)紀,袁紹手下著名謀士。

7、傅肜(róng),劉備部下,夷陵之戰為掩護劉備撤退戰死。

8、傅巽(xùn),劉表部下,後投降曹操,當時的時局評論家。

9、泠(líng)苞,劉璋部下,被劉備擒拿後處死。

10、孔伷(zhòu),演義中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不過大多數三國時期的生僻姓名基本都是無名小卒,要是他們也能做出一番事業的話,我想也許就和曹操、劉備一樣而人盡皆知了。


小小嬴政


賈詡中的詡中容易讀錯成羽,荀彧的彧字如今很多人都不認識。三國中也有些字,古時也有很多字和如今的讀音不同,因此需要人們特別注意,很多字隨著時代的前進已經被人們遺忘或者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