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博與你“宅”一起|絲路遺珍


平城在1600年前的北魏時期,作為當時的國際化大都市,不僅是北方的政治、經濟、宗教、商業、文化的中心,更是域外珍奇商貨的薈萃之地。平城不僅有文化的融合與薈萃,藝術也在此碰撞、交融,西域各國的能工巧匠也都匯聚於此!

看這一組胡人雜技俑,出土於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2號墓,中間的一胡俑和二童子在表演雜技“緣橦”(即頂高竿),其餘的六名胡俑,從他們的姿態和所做的手勢可以推斷,有的在指揮,有的吹奏,有的在打鼓、彈撥等,栩栩如生!他們足蹬靴,頭戴帽,身著長袍,腰束帶,是一組生動形象、自然寫實的藝術珍品,再現了北魏首都平城百戲雜技演出的真實場景。

同博與你“宅”一起|絲路遺珍

這些精緻的波斯銀幣是在1988年大同市天鎮縣新平鎮的明長城洞裡發現的,當時共出土有49枚,我館展出的這11枚,為卑路斯時期的銀幣。銀幣的正面是波斯薩珊王的側頭半身像 ,國王頭戴日月冠,頭像的兩側空白處有文字,外面飾有一週聯珠紋,銀幣背面中心是火壇,兩側則各有一名祭司。

同博與你“宅”一起|絲路遺珍

卑路斯國王的在位時期是公元457年到484年,而此時也正是中國北魏時期文成帝拓跋濬太安三年到孝文帝太和八年期間。他曾先後五次派使者出使平城,北魏也派人出使波斯。波斯及中亞各國和北魏互通有無,發展商貿,天鎮這批波斯銀幣可能由當時來平城經商交易者攜帶而來。

一個胡人牽著一隻駱駝,想必凡來過大同市博物館的你,也一定對這件文物記憶頗深吧?

同博與你“宅”一起|絲路遺珍

以它為原型所放大創做的大型鐵鑄雕塑,就像是大同市博物館的一張名片一樣,靜靜的佇立在展廳旁的天井中,彷彿這一眼就能夢迴大魏,平城千年,彷彿這一望,就能望到絲路之上,駝鈴陣陣。

這件小小的釉陶材質的胡人牽駝俑是北魏王室貴族司馬金龍的一件陪葬品,在司馬金龍的墓葬之中所出土的文物,盡顯胡漢文化與中西文化的融合。同樣,在這件小小的陶俑身上,我們看著這位牽著駱駝的胡人,便能想到1600年前大同地區中原農耕民族與少數遊牧民族的融合,在這隻昂首曲頸的駱駝身上,我們便能聽到那繁榮絲路之上的駝鈴聲聲。

這件小小的釉陶俑,不僅作為王室貴族的陪葬器物,更能體現平城作為當時國際化貿易中心樞紐城市的作用。

在《絲路遺珍》展廳裡,最為精美的文物,當要數這裡陳列出的一些玻璃器皿了,玻璃器皿在中國古代也被人們稱為琉璃器或者料器。

同博與你“宅”一起|絲路遺珍

漢代以前,我國的玻璃製品多以“鑄造法”成型,隨著絲綢之路的不斷繁榮,北魏時期製作玻璃器的技術以及生產規模也不斷完善,玻璃的吹制技術傳到中國,是我國玻璃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在《魏書•西域傳》裡也有記載,平城的大月氏人已經掌握了傳入的玻璃器製造技術,並且有了自己的玻璃製造坊。

這些具有異域風情的高級商品,在當時也備受達官貴人和王室貴族們的青睞。北魏時期的皇帝也會將一些工藝大師留在國內,讓他們創作出更具有本土特色的玻璃器具。

拓跋鮮卑民族是粗獷中帶有細膩的民族,是擅於融合、吸納外來文化的民族,正是由於這樣的融合與發展,使得北魏時期的平城繁榮昌盛。

1600年前絲綢之路的繁榮,不僅為我們帶來了珍貴的文物遺蹟,也為今天世界和平的發展提供了價值典範,它見證著國力強盛,見證著中西方文化的大融合。


文字、配音:王程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