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女英雄有哪些?能否談談你對她的認識?

用戶5368094154312


巾幗不讓鬚眉,此言城不欺我。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女英雄,我今天就介紹兩位歷史上都是農民起義領袖的女英雄。

第一位就是遲昭平,她是西漢農民起義的領袖,自西漢初始年末貴族黃戚王莽奪取了漢室帝位,暴政不斷,橫徵暴斂,加之災荒連年,疫病蔓延,百姓貧苦無法忍受,因此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反對王莽集團的殘暴統治。

遲昭平在平原城西南河阻中聚眾數千人舉行起義。博戲當時在漢代十分流行,漢朝多個皇帝都是博戲愛好者,百姓很多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至女性也對博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而遲昭平精通博戲,以 “能說博經”聞名於時,遲昭平就利用博彩匯聚隊伍。她帶領起義軍抗官衙、掠貴族、殺土豪,分糧與貧窮百姓,扶危濟弱,一時聲威大振, 由於鬥爭形勢的發展,後來遲昭平部與徐異卿部匯合,隊伍很快發展到10萬之眾。

起義軍的風暴動搖了王莽統治集團的政治基礎,成為眾豪強中一位傑出的農民起義女領袖。

第二位是唐賽兒,明初農民起義軍女領袖。明初,山東連年災荒。為了供養京師官員及軍隊,統治者又組織南糧北調,疏通運河,又大量徵調山東人民為民夫。百姓吃樹皮、草根、苟延生存,但仍然“徭役不休,征斂不息”,廣大人民陷入絕境。唐賽兒的父親被抓服勞役,丈夫林三也被殺害。她父親悲憤而死,母親也重病身亡,她忍無可忍,決心率眾起義。

當時,濱州民間白蓮教盛行。飽受剝削之苦的農民群眾廣泛信奉白蓮教,從中尋找精神寄託和相互幫助。唐賽兒偶然發現了白蓮教的書典和寶劍,於是自號“佛母”,稱能預知將來事情的成敗,並以能剪紙為兵馬相號召,不辭勞苦,不避艱險,組織民眾。

唐賽兒領導的這次農民起義,雖然只有60多天的時間,但是擊斃了明朝兩員大將,取得了兩次大捷,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農民起義女領袖。


NaCl


華夏男兒多豪傑,但同樣不乏巾幗英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說到女英雄,由於藝術作品的影響,有不少都為人們所熟知,但有的卻只是文學作品的虛構人物,例如穆桂英。那麼,歷史上真正存在的女英雄,你又知道幾位呢?

商朝婦好:有記載的第一位女將

婦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且是其原配王后,乃是我國有歷史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殷墟出土的甲骨卜卦表明,婦好曾多次受命征戰沙場,攻克了諸多周邊諸多方國。

武丁時期曾大肆對外擴張,使得商朝的版圖擴大了數倍,而其一大重要臂助就是他的王后婦好。甲骨文記載,一年夏天,商朝北境發生戰爭,雙方僵持不下之際,婦好主動請纓率兵出戰,最終獲得大勝。此後,武丁便經常讓其擔任主帥,先後擊敗周邊二十多個方國。

甲骨文有“辛巳卜,登婦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羌”的記載,而這也是婦好出兵最多的一次。要知道,受限於當時的生產能力和人口總數,彼時戰爭動用的人數往往不多,而這次攻打西羌婦好率兵一萬三千,已經是規模極大的一次戰爭了。而此戰之中,羌人的實力大為削弱,商之西境得以安定。

雖然婦好年僅三十多歲便去世了,但在現存的甲骨文獻中,她的名字卻頻頻出現,僅在安陽殷墟出土的1萬餘片甲骨中,提及她的就有200多次。

晉朝荀灌:12歲率軍突圍求援

荀灌是潁川郡臨潁人,晉朝平南將軍荀崧的女兒,荀彧的五世孫女。荀灌自幼喜歡舞文弄墨,卻愛拳打腳踢,舞槍弄劍,身為女兒身,卻比男兒還要彪悍,常常跟在父親荀崧身邊行軍作戰,東奔西跑。

在名師指導之下,荀灌小小年紀就有了一身好武藝,刀槍劍戟,騎馬射箭樣樣嫻熟,尤善槍法。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建興三年(315年),奉長安所遣徵南大將軍,監荊、梁、益、寧四州第五猗之命,杜曾率領一萬兵馬圍攻宛城(今河南南陽)。

眼看城中糧食即將耗盡,荀崧便打算派人到襄陽求援,當時年僅12歲的荀灌,便主動請纓出城求援。荀崧開始不同意,後來經過荀灌多次懇求,他終於答應了。荀灌於是帶領十幾個勇士,穿越杜曾的重重包圍,最終抵達到達襄陽。南中郎將周訪派遣其子周撫,會同襄城郡太守石覽援救宛城,最終擊退了杜曾的軍隊。

蔡東藩在《兩晉演義》中評價,“(荀灌)以十三齡之弱女,獨能奮身而出,突圍求援,如此奇女子,求諸古今史乘中,得未曾有。”

前秦毛皇后:率軍力戰不退,被俘寧死不屈

毛皇后是將門之後,其父為前秦鎮守上邽的將軍毛興,出身將門的她自幼習武,一身功夫極為出眾。長大之後,毛氏嫁給了前秦高帝苻登,並被立為皇后。

毛氏雖然貴為皇后,但因其擅長騎射,又極為悍勇,因而在苻姚之戰中,毛皇后也隨軍出征並統軍一萬,負責駐守苻登的輜重糧草重地大界營。後來,後秦姚萇因戰局不利,便派兒子姚崇率軍繞道偷襲大界營,毛皇后則與苻登率軍兩面夾擊,斬殺後秦軍隊兩萬餘人。

然而,取勝之後的苻登卻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姚萇得知之後便親自率領三萬騎兵再度偷襲大界營,毛皇后雖然率領軍隊和女侍衛力戰不退,但最終還是因寡不敵眾而戰敗,而她自己也力竭被擒。姚萇見毛氏美貌出眾又武藝高強,便想納其為妃,但卻遭到毛皇后的怒斥。

姚萇見其寧死不屈,雖然不忍,但無奈之下還是命人將其推出帳外,斬首示眾,毛皇后就此香消玉殞,年僅21歲。

南北朝冼英(譙國夫人):巾幗英雄第一人、嶺南聖母

冼英,又稱冼夫人、冼太夫人、譙國夫人,是南梁、南陳、隋朝時期兩廣地區的俚族女首領、將軍,因率領漢、俚各族百姓歸附隋朝而被封為譙國夫人。歷朝歷代也曾對其進行多次追封,尊稱其為“嶺南聖母”。

冼英本為廣東茂名人,自幼跟隨父兄逞勇鬥狠,頗有男兒氣概,後嫁給北燕後裔、高涼太守馮寶為妻,婚後兩人共同主政,一起處理政事。隋朝攻滅南陳時,她以嶺南的粵西、桂南、海南之地歸順隋朝,而在此後的嶺南反隋運動中,她又不顧年老之軀,協助朝廷平定嶺南,為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作出了貢獻。

冼夫人以邊陲番族歷事三朝,為人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使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是中國女性的傑出代表。冼夫人不僅在協助梁、陳及隋三朝治理嶺南方面業績輝煌,而且她還是一位傑出的女將軍,一員勇冠三軍的猛將。

冼夫人先後被陳朝、隋朝敕封為“石龍郡太夫人”、“宋康郡夫人”、“譙國夫人”,死後諡封為“誠敬夫人”。明太祖和清朝同治帝分別追封為“高涼郡太夫人”、“慈佑太夫人”。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總理則譽之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唐朝平陽公主:大唐開國功臣,娘子軍、娘子關因其得名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個女兒,史書上雖然沒有留下她的名字(李秀寧乃虛構),但對於她的戰功記載卻較為詳細。後世甚至稱,大唐江山一半是李世民打下的,另一半則是平陽公主打下的,這個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足見其功績。

作為李淵與嫡妻竇皇后的愛女,成年之後嫁給了遂末武將薛紹,兩人就此居於長安。當李淵決定起兵之後,薛紹返回李淵身邊,平陽公主返回了關中李氏莊園,散盡家財聚起一支數百人的隊伍,並憑藉膽色收編了何潘仁、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義軍,僅僅三個多月便擴軍數萬。她不僅多次率軍擊退朝廷軍隊,而且接連攻佔戶縣、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因其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平陽公主被當地百姓稱為“李娘子”,而將其軍隊稱之為“娘子軍”。

當李淵率軍進入關中時,“娘子軍”已經擴充至七萬,且已經在關中打下了一片極為可觀的地盤。此後,平陽公主又與李世民合兵攻克長安,李淵稱帝之後則封其為“平陽公主”。關中平定之後,平陽公主則奉命前往山西駐守李家大本營,而其駐兵之處後來便被命名為“娘子關”。

然而,此後平陽公主的事蹟便不再見於史料,再次出現則是在武德六年(623年)二月初,原因則是平陽公主的突然去世,對於這位戰功赫赫的女兒,李淵為其舉辦了極為特殊的葬禮,而平陽公主也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以軍禮下葬的女性。

北宋折太君:出身“折家將”的“楊門女將”

“楊門女將”雖然極為出名,但其中多數均為文學作品虛構,與她們不同的是,折太君卻是確有其人。從其祖父折從遠開始,折家便是府州(今陝西府谷)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從其父折德扆開始,“折家將”便成為了北宋的名將世家,包括其父折德扆、兄弟折御卿和折御勳,以及折家後代折惟昌、折繼閔、折克行、折可適、折可存等先後八代為將。

生於武將世家的折太君,青年時期便已經成長為了一名熟知兵法、文武雙全的女將,經常協助父兄抵禦外敵。後漢乾佑二年(949年),府州折家和麟州楊家結親,折太君嫁給楊業之後,便隨夫侍奉北漢,夫君在外征戰,她便組織楊府的男女僕人丫環習武。

北漢被滅之後楊業歸宋,折太君便又遷居開封府。雍熙三年(986年),楊業於“雍熙北伐”途中陣亡,折太君據理力爭,上書陳述楊業戰死緣由,最終使得潘美官降三級,監軍王侁和劉文裕則被削職為民。

作為“楊門女將”的核心人物,史書關於她的記載並不多,其事蹟大多出自《楊家將傳》《楊家府演義》等藝術作品。不過,楊家之所以能夠成為北宋名將世家,楊業不幸戰死之後,與折太君的貢獻應該是分不開的。

南宋梁紅玉:南宋抗金女英雄

梁紅玉出身武將世家,自幼便隨父兄練了一身好武藝。北宋末年,方臘發動起義,官兵屢次圍剿失敗,結果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均因平定方臘起義時延誤戰機而被處死,梁家就此衰落,而梁紅玉最終也淪落為了京口營妓(軍營之中的妓女)。

方臘起義被平定後,童貫班師回朝後召營妓侑酒,梁紅玉因此與韓世忠相識並嫁給對方,韓世忠的原配夫人白氏去世後,梁紅玉便成為了韓世忠的繼室。北宋滅亡之後,趙構建立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梁紅玉在平定苗傅叛亂中立下戰功,被封為安國夫人和護國夫人。

此後,梁紅玉多次隨韓世忠出征,並在建炎四年(1130年)的“黃天蕩之戰”中親執桴鼓,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將入侵的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後獨領一軍與韓世忠轉戰各地,多次擊敗金軍。

紹興五年(1135年),梁紅玉隨丈夫韓世忠出鎮楚州,結果在同年八月二十六日死於楚州抗金前線,年僅33歲。史書中雖然對梁紅玉有記載,但只是稱其為梁氏,“紅玉”則是其戰死後各類野史和話本中的名字。

明朝瓦氏夫人:明朝第一抗倭女將

瓦氏夫人本名岑花,其父岑璋乃是歸順直隸州(今廣西靖西縣)土官,其自幼便聰明好學,不僅飽讀詩書,而且習練武藝、精通兵法。成年之後,岑花嫁給了田州(今廣西田陽縣)土官岑猛,改稱“瓦氏”。

岑猛作為土官,平日裡飛揚跋扈、不服朝廷,結果最終因屢屢侵犯臨部、不服徵調而被朝廷派兵圍剿,最終與其子岑邦彥戰敗身亡。岑猛死後,因其子岑芝年幼,瓦氏夫人代其主管政務,岑芝後又於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奉調前往海南鎮壓黎族叛亂而戰死,瓦氏夫人便又擔負起了撫育岑芝之子岑大壽、岑大祿的責任,並繼續掌管州內政務。瓦氏夫人理政極為出色,使得當地百姓安居樂業,贏得了百姓的廣泛愛戴和擁護。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由於倭患嚴重,瓦氏夫人奉命率兵前往江浙前線徵倭,被授予“女官參將總兵”軍銜,隸屬於總兵俞大猷指揮。次年四月初五,瓦氏奉令到漕涇鎮截擊倭寇,因敵眾我寡,被敵重重圍困,戰鬥激烈,頭目鍾富、黃維等十四人陣亡,瓦氏極為憤怒,親自披髮舞刀,往來突陣中,所乘馬尾鬃為倭拔幾盡,浴血奮戰而出。同年四月二十八日,倭寇由平望奔王江涇(在嘉興縣北州里),瓦氏參加對倭寇進行追擊圍剿,全線斬賊首和溺死者約三千多人。五月初五,敵經金山衛,又被瓦氏擊潰。六月,在陸涇壩(今江蘇蘇州境)戰役中,瓦氏夫人率兵斬獲倭首三百餘級,燒燬海盜船隻三十餘艘。

由於瓦氏抗倭有功,被朝廷封為“二品夫人”,而這也是“瓦氏夫人”這個稱呼的來源。後因主戰的總督張經被嚴嵩陷害入獄,瓦氏悲憤之下告老還鄉,不久之後病逝,享年59歲。

明朝秦良玉:唯一一位位列王朝名將的女性

秦良玉,明朝忠州人(今重慶中部),擅長文章和騎射的她堪稱文武雙全。明末天下崩潰之際,秦良玉以一介女子之身,率領“白桿兵”屢屢出戰,立下赫赫戰功,就連崇禎帝也曾作詩四首對其大肆讚賞。

秦良玉的丈夫馬千乘乃是漢朝伏波將軍馬援之後,世襲石砫宣慰使(俗稱土司)。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楊應龍在播州發動叛亂,馬千乘奉命率軍三千前往平叛,秦良玉則率兵五百押運糧草,後夫妻二人均立下大功,秦良玉更是位列南川路戰功第一。

馬千乘後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因得罪監軍太監邱乘雲而被囚禁致死,秦良玉因兒子馬祥麟年幼,遂代領夫職。明末天下大亂,秦良玉與兄弟秦邦屏、秦民屏先後參加抗擊清軍、奢崇明之亂、張獻忠之亂等戰役,戰功顯赫,被封為二品誥命夫人。

歷朝歷代在修史時,即使要為女性名人列傳,往往也只會將其列入列女傳中,而秦良玉則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被作為王朝名將而單獨列傳,記載到正史將相列傳裡的巾幗英雄。

太平天國蘇三娘:天地會出身的太平天國女將

蘇三娘原姓楊,本是一個江湖賣藝女子,擅長使用飛鏢,後嫁給蘇三為妻。蘇三本是靈山天地會首領之一,手下有一支農民起義隊伍,蘇三娘於是便經常跟隨丈夫外出征戰。後蘇三因叛徒出賣被殺,蘇三娘為丈夫報仇之後,遂率部加入太平天國。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蘇三娘率天地會兩千餘人到武宣東鄉墟加入太平軍,參加金田起義,跟隨洪秀全轉戰沙場,立下汗馬功勞,位至女軍軍帥,先後參與守永安、圍桂林、打長沙、攻武漢、破南京等戰役。入南京城後,蘇三娘任女營副總管,協助洪宣嬌管理女營。

咸豐三年(1853年),蘇三娘奉命與羅大綱各率男女軍攻打鎮江,戰鬥中她衝鋒陷陣,飛身登城,其英雄事蹟不脛而走。之後,蘇三娘奉命鎮守鎮江,曾指揮女軍多次粉碎了官兵的反撲。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從咸豐四年(1854年)之後,威名赫赫的蘇三娘便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史籍中關於她的記載幾乎不見了。《天國志·列女傳》對她最後的記載是,“乙榮五年(太平天國曆,即1855年)嫁與羅大綱,自後無聞”。

除了以上十位之外,著名的巾幗英雄還有替父從軍花木蘭、鎮國夫人樊梨花、勇抗蒙古楊招討、白蓮教首領唐賽兒、南明俠女楊娥、將門虎女葛嫩娘、秦淮八豔柳如是等等,她們雖是女兒身,但其故事卻同樣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


香茗史館


一千九百多年前,有一個來自今山東日照的女英雄,舉起反抗封建統治的大旗,率兵反抗王莽的統治,她就是呂母(真實姓名不可考)。

呂母生活的年代正是王莽執政時期,而王莽就是那個著名的新朝建立者。

從西漢末年以來,政治腐朽黑暗,豪強不斷兼併土地,統治階級的不斷剝削等等問題,都在不斷激化著國內的矛盾。

王莽很想“改變”這種局面,於是乎,他推出了許多激進的措施。比如,他下令推行不合時宜的“井田制”,又發行了一系列自以為不錯的經濟政策。接著,他還對少數民族發動了一系列戰爭。

王莽的倒行逆施,激起了許多勞動人民的反抗,這其中就有呂母。

呂母起義的導火索是兒子的冤死。當時,呂母的兒子呂育因為一件小事惹到了縣裡的官老爺,誰料竟因此喪命。

本來,呂母就對王莽的統治十分不滿。而在王莽統治下的官員,也都不是什麼好東西。呂母當地(海曲縣)的縣宰(縣令)平時就無惡不作,心狠手辣。擴散到全國來看,也是這個情況。

呂母是個有頭腦的人,雖然她已經下定決心要為兒子報仇雪恨,也就是舉起反抗朝廷統治的大旗,但她也知道自己人少勢弱,不能白白送死。

於是,她開始召集一批有識之士,發展勢力。四年後,呂母在當地舉行了一個頗鼓舞士氣的演講。她控訴著兒子的悲慘遭遇,這世道的不公。而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只能自己動手,殺死狗官。

但是,鼓舞歸鼓舞,呂母在激動之後還是冷靜下來。眼望著這身邊一百來號人,她還是覺得不太靠譜。她又召集了她的弟兄,冷靜地分析了一下形勢,決定找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當作根據地。

就這樣,巨平山成了呂母等人的根據地。他們在這裡安營紮寨,號召農民加入隊伍。很快,呂母的反抗大軍發展成一個有著數千規模的勢力。

由於呂母精明能幹,她也被推選為領袖。不久,呂母覺得時機已然成熟,就率領大軍趕赴海曲縣城,發動攻堅戰。

起義軍排山倒海的氣勢嚇得縣宰等人立馬關緊城門,不過由於人數上的絕對優勢,起義軍很快攻破了防線。

而那個當年作威作福的縣宰也被起義軍逮住,經過呂母的控訴後,他很快被就地正法。

而在佔領海曲縣的整個過程中,呂母等人始終保持清醒的態度,他們知道長期佔領海曲終究會引來朝廷軍瘋狂反撲。

所以,呂母等人明智地選擇了返回巨平山根據地,繼續發展勢力。

在接下來的兩三年裡,呂母等人從海上以及陸上,分別發起反莽鬥爭,起義軍的人數也擴充到一萬多人。

不過遺憾的是,這個女英雄“大業未成而中道崩殂”。而值得慶幸的是,徐次子繼續率領起義軍展開反抗封建統治的鬥爭。

而王莽的殘暴統治,最後也在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下土崩瓦解。

毫無疑問,呂母的成功起義是對儒家灌輸的“男尊女卑”的思想的一種有力駁斥。而呂母能有這番覺醒、反抗殘暴統治的精神,不愧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反封建鬥爭的婦女領袖!


千百年前


歷史上的女英雄有哪些?我來說說我知道的吧!

隋唐末年的女英雄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在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時,平陽公主就和丈夫柴紹,到處聯絡反隋的義軍,在三個月的時間裡,就招納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當規模的起義軍,並且平陽公主還組織了一支女兵隊伍,這在當時的戰場上也算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平陽公主治軍非常嚴明,她所率領的軍隊,戰鬥力非常高,在當時攻克了許多州縣,並且軍隊所過之處對老百姓沒有半點騷擾,所以深得老百姓擁護,當時的老百姓將平陽公主稱為“李娘子”,將她的軍隊稱為“娘子軍”,而她曾經駐守的地方也被人稱為娘子關!



宋朝抗金女英雄梁紅玉!

梁紅玉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武將出身,因些她小時候就父親學過一些功夫,後來,由於她父親在一次圍剿敵人的過程中失利而被處斬,而梁紅玉則被充作軍妓,但她在軍營中卻以出的功夫,讓很多軍士都對她刮目相看。


後來,梁紅玉偶遇韓世忠,兩人一見鍾情並結為了夫妻。之後,梁紅玉就跟隨丈夫征戰沙場,在“黃天蕩”一戰中,梁紅玉站上船頭為將士們擂鼓助威,大大提升了軍隊士氣,也就是這一戰打得金兵心膽俱寒,從此再也不敢隨便過長江南侵。後來韓世忠和岳飛聯合北伐,而梁紅玉帶著她的一支女兵隊伍,時常衝殺在隊伍的最前方!

當然,歷史上還有很多女英雄,像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明朝女將軍秦良玉等,她們都以巾幗不讓鬚眉的姿態讓後人記住了她們!


唐古看今


夏洛特·科黛

當你看到這個名字,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腦海中搜索幾遍之後肯定還是從未聽過。

沒關係,知道這個小姑娘的人並不多,聽我慢慢講就好了。


說到夏洛特·科黛這個小姑娘,繞不開一幅世界名畫,這幅名畫便是著名畫家大衛之作——《馬拉之死》。當然,夏洛特·科黛不是馬拉的另一個名字,也不是畫家大衛的妻子或者女兒。

科黛生在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在修道院里長大並接受教育,後來刺殺馬拉並且成功。

夏洛特·科黛便是殺死馬拉的兇手。

此時,法國大革命的浪潮開始襲來,有人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為自由與人權奮鬥,同樣也有眾多的革命狂熱分子打著人權與自由的幌子重新分配社會利益。

而馬拉,同樣是一個狂熱的革命分子。

馬拉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雖然他十分好堵,但他也是醫學博士,還是一個物理學家,甚至是當時極其熱門報紙的主編。

強大的號召力與雷厲風行的手段使得他迅速擔任了雅各賓派的主席,但馬拉的專權與多疑使得他不經審批便將無數政敵送到了斷頭臺上。

由於雅各賓派領袖馬拉患有一種奇怪的皮膚病,導致他每天都要在藥桶中泡澡,加上公務繁忙,不得不邊泡澡變進行批閱公文。科黛多次寫信告訴馬拉,她有一份關於吉倫特派的重要機密情報需要親自告訴他。

就在馬拉某一日洗澡的時候,門外響起了敲門聲,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進入了馬拉的房間,這個女子正是科黛。

而馬拉在泡澡的時候讓科黛進門,並且毫無戒心,科黛趁著馬拉不備,用小刀一刀刺穿了馬拉的肺部、與主動脈和左心室,馬拉一命嗚呼。

科黛刺殺完成之後當即被捕,而她始終認為,她殺死馬拉一人,能挽救十萬人的生命。不就,科黛被被處以死刑,送上了斷頭臺,而馬拉的遺體則被雅各賓派送進先賢祠,和偉大的先賢伏爾泰、盧梭並肩。

不久,雅各賓派分崩離析,馬拉從先賢伺中移除,而科黛所信仰的吉倫特溫和派領袖人物,不久便被羅伯斯庇爾追捕殺盡。

而法國大革命時代死亡遍地都是,大概這一頁也會被迅速遺忘。

而少女科黛用自己流下的鮮血譜寫的,是無數鮮血遍佈的歷史中最悽美的一頁。

不論別人怎麼認為,而我堅信且深信,一個為了自己信仰獻出生命的女子,值得被我記住。


蟬鳴八月


女英雄冷雲的故事

1938年10月,在冰冷刺骨的牡丹江烏斯渾河渡口,有八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撤退,毅然決然放棄渡河,手挽手高唱國際歌投身冰冷的江水之中,為後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八女投江故事。她們當中年齡最大的是隻有23歲的冷雲。

冷雲,原名鄭香芝,1916年出生於黑龍江省樺川縣悅來鎮,由於家境較好,所以從小一直接受學校的教育。1931年,冷雲考入樺川縣立女子師範學校,在這裡她受到愛國老師董仙橋的指引,接受了新的文化,新的思想。在老師的介紹下,1934年,冷雲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從事黨的地下工作,她立志報國報民,因而改名鄭志民。後來參加革命後,為避免牽連家人及掩護故鄉黨組織,才從自己喜歡的唐詩“冷雲虛水石,水天一色中”取了冷雲這個化名。

1935年,冷雲師範畢業,到樺川一所小學(解放後改名冷雲小學)任教,以小學教員的身份作掩護,秘密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當時的冷雲被家人逼婚,結婚對象是偽滿警察同鄉孫漢奇,冷雲把情況向組織上彙報。組織希望她聽從父母的安排儘快完婚,婚後再策反孫漢奇。

冷雲決定先完婚再開展黨組織交代的工作,婚後冷雲曾幾次試探著勸丈夫走上抗聯道路,奈何孫漢奇貪戀榮華名譽,不顧國家尚處水深火熱之中,並不把冷雲所想所念放在眼裡,夫妻二人志向不和。這位充滿抗日革命思想的女共產黨員,每日生活在痛苦之中。好友董若坤想出一個辦法,讓冷雲裝作和同校的進步教師吉乃臣假私奔,以此逃出危險境地。為了革命的需要,冷雲只有忍受著世俗的冷眼和家人的誤解,離開家鄉,來到抗日聯軍第五軍,並在婦女團擔任指導員。

在當時的社會,私奔是非常不恥的事情,當地報紙更是以“豔聞”登載此事,大肆渲染,冷雲的孃家人長期揹著羞辱門風的名聲,直到解放後,家鄉的人們才知道“八女投江”為首的冷雲烈士便是當年“私奔”的鄭志民老師,轉而對女英雄肅然起敬。

冷雲在抗聯第五軍待了一年多的時間。她每天傍晚指導戰員們在林間空地上,用燒焦了的樹枝在白色的樺樹皮上寫字,耐心的教大家認字。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與她同為地下黨員的吉乃臣給了冷雲很大的幫助,二人因此產生好感。因為志同道合,他們兩人真的結為革命伴侶。1938年夏,冷雲生下女兒,吉乃臣卻在戰鬥中犧牲了。部隊西征前,她強忍悲痛,把僅兩個月大的女兒送給一對朝鮮夫婦撫養。後來,組織上曾去尋找烈士遺孤,卻已不見那對夫婦,也許回到朝鮮,也許遷移他鄉了。

1938年10月2日,冷雲等人隨大部隊行軍到達牡丹江支流的烏斯渾河河邊。由於日偽軍在人跡罕至的山林中到處佈置了偵查炊煙和火堆的守望哨。所以部隊燃起的幾堆篝火很快就被奸細發現,通報日偽軍立刻帶著1000多人的大部隊包圍過來,冷云為掩護大部隊撤退,率女戰士猛烈向敵人開火以吸引火力。大部隊衝上幾百米外的柞木崗,脫離了險境。卻發現冷雲等八位女戰士已被包圍,她們在頑強抵抗後,將身上最後的手榴彈投向了敵人。彈藥用盡,八位女戰士相互攙扶,一起步入寒冷刺骨的江水,隨即消失在洶湧的波濤中。

冷雲戰士是現代意義上的巾幗英雄,她敢於拋棄中國傳統的節操觀,追求民族獨立和個性發展,追求新的愛和生活。她把花一樣的青春年華獻給了民族解放事業,值得我們永世歌頌和讚揚。

抗聯老戰士、原黑龍江省長陳雷是冷雲當年師範學校同學,一直珍藏其所贈字帖,並作悼詩《記冷雲》:

怒視敵圍重重, 彈盡槍空,此際該如何?

不陷縲紲遭凌辱,

攜手踏入清波。

忠烈兒女,毅然歸去,

浩淚傷同學,神凝長天一色。


作冊佐郎


老規矩,先說結論——真正的婦女領袖、女權主義者——羅莎·盧森堡

羅莎·盧森堡,一個猶太人,一個跛子——卻同時也是一位非凡的女性。她是與列寧齊名的無產階級領袖,第二國際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德國共產黨的建立者之一。羅莎·盧森堡堅決捍衛馬克思主義,同伯恩施坦修正主義進行了不懈鬥爭。

1918—1919德國革命的風暴之中,她同戰友李卜克內西被腐化墮落的社民黨總理艾伯特和窮兇極惡的自由軍團所殺害。此後,她一直都是德國共產主義運動最主要的一面旗幟。正如列寧所言,羅莎·盧森堡“始終是一隻鷹”。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國際婦女勞動節被定為3月5日——即羅莎·盧森堡的誕辰。

1920年和1921年,列寧都選擇在3月4日這天發表迎接國際婦女勞動節的文章。事實上,羅莎·盧森堡確實為國際婦女解放做出了傑出貢獻。她在黨內對那些因為可笑的大男子主義觀念而對女性抱有輕視態度的黨員進行了堅決反擊和批駁。在平等婚姻、婦女政治權利等方面,羅莎·盧森堡都有許多頗為深刻的見解。在打著各種名號的偽女權大行其道的今天,羅莎·盧森堡的婦女解放思想更顯示出其價值。

1912年,她明確表示:

每一天、每一步的工業進步,都在給婦女平等的政治權利奠定新的基礎……無產階級婦女缺乏政治權利的現象是卑鄙的、不公正的……當下,成千上萬的無產階級婦女已經意識到,她們政治權利的缺乏是一種令人不愉快的錯誤,這是一種絕對正確的跡象。而這種跡象表明統治階級的社會基礎已經腐爛,且其時日屈指可數。

此外,她在婚姻觀上要求婦女應該獨立於男人之外,不受制於男人。在為波蘭社民黨起草的政治綱領中,羅莎·盧森堡主張要廢除有損於婦女及限制婦女自由的法律,保障婦女離婚自由,強調婦女有權獨立地處理她的個人財產,並行使與孩子父親平等的撫育權。

而刨去領袖、英雄的一面,我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羅莎·盧森堡也是一個充滿情趣和感性的人。她不是一個冷冰冰的符號,而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她與愛人里歐的一封信中如是寫道:

當我打開你的信,看到整整六頁都是關於波蘭社會黨的辯論,而沒有關於你個人生活的一點隻言片語,這太痛苦了!每當我工作到疲憊不堪或者精疲力盡的時候,我就想稍稍放縱一下自己,以求輕鬆輕鬆。我就會讓思想展開翅膀,任其翱翔。但是我覺得,世界雖大,卻找不到一個屬於我個人的角落。我在哪裡才能夠生活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呢?不要以為我就不能忍受持續的工作,也不要以為我只想貪圖安逸。

我來過,我又來到,我還將重臨!——羅莎·盧森堡


歷史課代表張大同


如今,董明珠已經65歲了,半輩子都給了格力。這個投身商業的女人,沒有嬌滴滴,沒有軟綿綿,她說一不二,她剛強霸道。

欣賞她的人,覺得是鐵面無私、真性情;討厭她的人,說她過於自大、四面樹敵。



浙裡有衣


歷史上的女英雄

我認為第一位首推 婦好 不接受反駁

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且是武丁六十個妻子中,僅有的三個法定妻子之一。它是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傑出的女性政治家,軍事家。

出土的甲骨文中曾經記載他曾經在商之西境打敗羌人,還打敗過前來侵略的鬼方,多次出任將軍,多次領兵打仗,擊敗前後二十多個小國,功勳卓著。

可惜三十九歲便去世了,雖然在那時候不算是英年早逝,但是武丁十分悲痛,為她建造了宏大的墓葬。1976年在河南省安陽縣小屯村西北發現。

第二位抗金英雄梁紅玉

宋朝抗金英雄,韓世忠之妻,1129年,在平定苗傅叛亂中,一夜之間奔馳數百里通知韓世忠前去平叛。

多次隨其夫出征,建炎四年長江阻擊戰中,和韓世忠共同指揮作戰長達四十八天,從此名震天下。

後來轉戰各地,功勳卓著。

第三位瓦氏夫人

明代抗倭巾幗英雄,在倭寇入侵的緊急關頭,不顧58歲高齡親自率領廣西俍軍6000人,和倭寇展開戰鬥。縱馬衝鋒陷陣,多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衛國家立下了赫赫功勳,嘉靖封她為二品夫人。


王建國xxy


柳德米拉·米哈伊爾洛夫娜·帕夫柳琴科,蘇聯英雄,在傲德薩和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擊斃309名德軍士兵,後來晉升至海軍少將,是電影《敢死連》中女狙擊手的原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