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辯證地理解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關係?

韓謿


分封制也稱封建制,以宗法制為基礎,以統治階級內部血緣親疏為基本紐帶。分封制正式起源於何時,有些不同的認識,一般而言,較為可靠且詳實的分封制可以追溯到西周,是周天子為維護統治而將宗族、功臣、名士或商朝遺民分封到各地的制度。郡縣制是繼分封制而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制度,先秦即已有設置郡縣的現象,但郡縣制成為全國性質的行政規劃始於秦代。分封制與郡縣制屬於政治制度範疇,二者的矛盾是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大問題,直到近代才基本消失。

分封制與郡縣制有緊密的聯繫。二者在中國歷史上既有鬥爭,又有結合,呈現出相輔相成的關係。郡縣制由分封制發展而來,是對分封制的發展、調適和補充。早期中央王朝對遼闊的統治疆域不能有效控制,分封制便於封主對封地的管理,進而利於中央王朝的統治,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政治文明也在向前推進,中央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力加強,而封主對中央王朝多有離心傾向,故而設置郡縣由中央王朝派遣官吏代行統治。

通常而言,分封制是在政治發展進程較為保守時推行的制度,郡縣制是在政治文明進步力度較強時推行的制度;分封制以血緣為基礎,郡縣制多是在大一統朝代以地域為基礎;分封制與世襲制相聯繫,封主無俸祿而有封地,郡縣制可以調遷,卻不能世襲,官吏有俸祿而無封地;分封制下,封主擁有在封地的幾乎全部權利,獨立性很強,容易對王朝造成離心傾向,郡縣制多是流官制度,權力來自中央,對中央負責,是中央集權的產物。

在中國古代政治實踐中,分封制與郡縣制彼此鬥爭,但任何一方都未能徹底擊敗對方而成為唯一的政權組織形式。兩種制度往往此消彼長,交替推行。如,秦行郡縣,而漢前中期分封與郡縣並行;元行行省制度(郡縣制的變體),而明初又分封與郡縣並置。不過,就總體趨勢而言,郡縣制越來越受重視,而分封制越來越沒落。在長期的關於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爭論中,兩種制度的利弊得失得到較為清晰的比較。統治者在政治實踐中多選擇郡縣制而少選擇分封制,或者以郡縣制為主而以分封制為輔。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鬥爭,是歷史上儒法鬥爭的另一個主要內容。實行分封制,必然造成分裂的諸侯割據,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這種分封制更是有利於奴隸主階級殘餘分子的復辟活動;實行鄱縣制,就能夠鞏圉統一的中央集權,有利於鞏固剛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因此,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鬥爭,是分裂與統一的鬥爭,實質上也就是復辟與反覆闢的鬥爭。

我國古代就是一個地大人眾的多民族國家。相傳在夏代有萬國之多,商代有國三千,到周代還有一千八百國。這些數字雖然不完全可靠,卻反映當時的所謂國(即是部落)的數目是很多的。春秋時有可靠記載的有一百四十多國,其中主要為十二諸侯國,戰國時又併為七國(齊、楚、燕、韓、趙、魏、秦),叫做七雄。這表明由分散到集中的逐步統,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分封制原來是我國奴隸社會維護奴隸主貴族特權的一種國宏體制。這種分封制實際上是把一個國家分裂成許許多多的獨立王國。在新的封建制生產關係逐步形成之後,這種分裂的國家體制便嚴重地障礙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因此,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法家,為了適應封建社會經濟基礎的需要,在反對奴隸主貴族的等級制和世襲制的同時,必然要堅決反對這種分封制,實行郡縣制。

郡縣制是適應社會發展逐步統一的趨勢,適應新的封建制的國家體制。郡縣制規定地方由中央政權統一領導,郡縣的官員由中央政權任免。這種國家體制不利於奴隸主階級的殘餘分子搞復辟活動,而有利於新興主階級實行中央集權,以鞏固地主階級的專政,有利於促進經濟、文化、軍事力量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最先實行郡縣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商鞅在變法中,就堅決廢分封,置郡縣,把秦國劃分為三十一個縣,地方官統一由中央政權直接任免,出現了“海內皆郡縣,法令由一統”的局面。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新興地主階級雖然奪取了政權,但是,儒宏和法家圍繞著國家體制的問題,還進行了多次激烈的鬥爭。代表奴隸主貴族復辟勢力的反動儒家代表人物王綰、淳于越、盧生、侯生等以古非今,大肆吹捧殷朝和周朝的分封制,惡毒咒罵秦始皇,攻擊郡縣制。他們堅持分裂的分封制,就是妄圖復辟奴隸制。秦始皇和他的丞相李斯實行法家的路線,堅持郡縣制,把統一的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八年後,又採取“焚書坑儒”這個堅決措施,鎮壓了再一次妄圖搞分裂活動的反動儒生,奪得了反覆闢的勝利。焚書坑儒其實就是由郡縣制和分封制的鬥爭所引起的。通過多次的鬥爭,郡縣制才得到鞏固和發展,使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權得到鞏固。正如斯大林所說:“如果不能擺脫封建分散和諸侯混亂的狀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指望保持自己的獨立和真正發展經濟文化。只有聯合為統一集中的國家,才能指望有可能真正發展文化和經濟,有可能確立自己的獨立。”我國從秦始皇建立郡縣制以來,歷代都實行郡縣制。在這個過程中,郡縣制和分封制的鬥爭,直是儒法鬥爭的主要內容之一,如西漢景帝劉啟時期,為了削弱諸侯的割據勢力,鞏固中央集權,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晁錯向景帝建議“削藩”,與吳王劉濞等展開了激烈的鬥爭;唐代主張分裂割據的反動勢力,以攻擊桊始皇和他建立的郡縣制,大造復辟分封制的反動輿論。圍繞著這個問題,儒法兩家進行了又一場大辯論。柳宗元寫的《封建論》,就是一篇堅持郡縣制,批判分封制的著名論文。這篇論文讚揚了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肯定了秦始皇的歷史進步作用。





有趣的靈魂獵手


一、分封制的起源與利弊

分封制也就是狹義的“封建制”,即所謂的“封建諸侯,以藩屏周”。分封制最興盛的時候是西周初年,有學者指出:“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但對於分封制的起源,學界至今尚無定論。根據《史記》中“諸侯鹹來賓從”、“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等記載,可以大致確定,分封制在黃帝時代就已經出現。

西周建立後,周天子成為了天下共主,分封宗族姻親、功臣子弟、前朝遺民為諸侯,爵位細分為五等,分別為:公、侯、伯、子、男。分封制以宗法制為基礎和血緣紐帶,前者基於國家和政治層面,後者則基於家庭和倫理層面。分封制與宗法制相輔相成,共同保障了周王室幾百年的“統治”。因為周王畿的面積並不大,而且越分越小,所以周王室是日漸衰微。

再者,周王室只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與其說是“統治”,倒不如說是“統而不治”。因為周天子是塊香餑餑,許多有實力的諸侯都希望能夠“挾天子”,畢竟有了天子在手,自己想打誰就打誰。這樣一來問題就出來了,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多數王室後裔,也就是同姓諸侯。其他的異姓諸侯被要求與姬姓諸侯國通婚,這樣一來,天下諸侯都是“一家人”。

有著血緣或者姻緣關係的諸侯國互相攻伐,也讓這原本就脆弱的關係,受到重創。據相關資料顯示,西周的諸侯國數量曾達到840多個,而到了東周時,只剩下了180多個。進入戰國後,兼併戰加快了步伐,直至戰國末期只剩下了所謂的“戰國七雄”和一些小國家。也就是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們更趨向於統一。只不過,統一的不再是周王室,而是它分封的某個臣子。

二、郡縣制的起源與利弊

繼宗法血緣分封制度之後,中國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變成了以郡統縣的郡縣制。所謂“郡縣制”其實是“郡制”與“縣制”的合稱。其中“郡制”起源於秦國的秦穆公時期,秦穆公九年(前651),還是公子的晉惠公對秦國使者說“君實有郡縣”。這便是關於秦國設郡的最早記載,亦是中國歷史上最早關於郡制的記載。

“縣制”則起源於楚國的楚武王時期,楚國吞併權國後,改權國為權縣,以權國國君為縣尹。權國國君心有不甘,便發動叛亂。平定叛亂後,楚武王便在權縣選拔人才做縣尹,這便是中華縣制的開始。《逸周書·作雒》載:“千里百縣,縣有四郡”;《左傳》載:“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這些史料都記載了與郡縣制有關的信息。

大秦帝國設立的郡有多少,至今尚不確定。司馬遷認為是36個,《晉書》則認為統一後有所增設,達到了40個,而王國維等學者則認為超過了40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秦時的郡大致可以相當於現如今的省級行政區。漢朝時不斷增立新郡,至東漢順帝時,全國有郡一百多個!直到唐乾元元年(758)年,唐政府改郡為州,郡縣制這才被州縣製取代。但其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在郡縣制下,國家的行政模式為“中央-郡-縣”,是一套直線行政的模式。直到宋代,無論行政模式和區劃怎樣調整,都遵循了郡縣制的內涵。元朝建立後,由於幅員空前遼闊,郡縣制或者州縣制已經難以適用,行省制應運而生,這便是中國省制的先河。元朝的中書省就是中央政府,總理全國政務,地方則劃分為十個行省,“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直到分區治理模式的出現,郡縣制才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其內核卻延續至今。

三、總結評價

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產生於中華本土的政治制度,都在其特定的歷史時期具有適用性。從分封制產生和發展的時間來看,它貫穿著奴隸社會的始終。而封建制的產生幾乎與封建地主階級同時期出現,它代表著社會性質的轉變以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進步。在奴隸時代,奴隸主可以任意交易自己擁有的奴隸,奴隸生下來就是奴隸。而在封建時代,農民屬於自由民,地主只能僱傭不能買賣。

秦國自商鞅變法開始,國內一直存在的奴隸主階級開始沒落,取而代之的是以商鞅為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大秦帝國一統天下後,渴望獲得政治和經濟利益的群體,是已經完全取代了奴隸主階級的地主階級。以李斯為代表的職業官僚,是地主階級的先進分子。因為郡縣制已經發展成熟,且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需要。秦始皇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會選擇採用少數朝臣支持的郡縣制。

秦始皇渴望自己建立起來的帝國能夠傳之萬世,所以他是“始皇帝”,繼任者就稱秦二世、秦三世以此類推。按照秦始皇的構想,如果實行分封,等到他的哪一世子孫在位時,大秦的天下可能就是某個諸侯國的了。可能是同姓的諸侯,也有可能是對周天子而言秦國這樣的異姓國。這是秦始皇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對他而言,只有郡縣制才能確保自己大秦的江山萬世不滅。

總的來說,秦始皇採納李斯的建議,是符合大秦帝國的切實需要的。但他沒有想到,自己寵幸的趙高居然會串通李斯篡改自己的遺詔,讓自己的江山二世而亡。秦始皇不立皇太子,也為嬌詔提供了便利。扶蘇是秦二世的不二人選,但終其一生只是“長公子”而不是“皇太子”。話說回來,秦始皇的選擇和安排都是合理的,只是他駕崩後,大秦沒能夠按照他設想的道路走下去。

漢朝建立後,劉邦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剪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開啟了封國與郡縣並行的模式。但“七國之亂”證明了,即便是同姓王,也會威脅統治。於是漢武帝採取了“推恩令”,對封國一削再削,使得劉氏諸侯實力還不如郡縣。司馬炎篡魏後,再次分封同姓王,結果釀成了“八王之亂”。朱元璋也大肆分封自己的子孫,結果他前腳剛駕崩,燕王朱棣後腳就起兵“靖難”。

所以自漢武帝以後,歷朝歷代的大部分藩王或者說諸侯,實際上只是有爵位而沒有實權的貴族。他們的封國和周代的封國,完全是兩碼事。因此,無論是跟前代比較還是和未來比較,秦始皇採用郡縣制的決策都是正確的。只是接班的胡亥在趙高的操控下,把一切都搞砸了。




華嚴


土地所有權不同,雖然土都是土地私有,但分封制能獲得的土地上的所有權利,徵兵開礦,而郡縣制之下,則只有對土地產出所有權了,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分封制是不如郡縣制的,但分工制也是有其歷史意義的,不管是奴隸制社會,還是騾馬市的民族制度,當國家擴張一定程度使用於交通路政令不暢,在遇到問題很容易失敗後反不過來,這事實上,獨立的擁有自己思冰的中間民族就出現了,他們一定程度上服從國家的指揮病因為在地方上的特權和對你的瞭解,更容易在遇到問題時及時反應,並迅速解決有效的維護了國家的穩定,郡縣制更利於中央集權,形成一個強大有力的中央政府來解決很多全局問題,戰國後期就有這種傾向,例如,魏國就能把百姓在河東河西之間來回遷移,來對抗水旱災害,而這些小的國家,來說可能就是滅頂之災,同樣有利於對抗異族入侵,以及他國間的戰爭,因此,秦最後統一了,天天下,並使得中國形成了大一統王朝穿插分裂勢力的歷史走向,但這並意味著郡縣制就是沒有問題的,一些分封制能解決的問題,它就無法解決,由於中國大一統時代過早,技術還不夠先進,其實實行郡縣制並沒有辦法完全控制對方,整個農村地區都有相生地圖統治,這就是導致了統一王朝總是會形成土地兼併賦稅,加重農業企業的死循環,郡縣制的本質是中央集權,這是歷史趨勢,所以分封制敵時抵京,反覆終究還是被掃進了垃圾堆



成都小文


第一,傳承製度不同。

  分封制度萌芽於夏朝,盛行於西周時期,它是國君將田邑賜給宗室臣屬作為俸祿的制度。受封的對象有三種類型:一是周王的同姓親屬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聖王的後裔即先代貴族的後裔。不論受封的是誰,一旦被封,都世代相傳,即實行世襲制。

  郡縣制則與此相反,郡縣的行政長官郡守和縣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襲,即實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職責範圍不同。

  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諸侯在封地內不但享有行政統治權,而且擁有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權,但受封的諸侯必須對周天子盡一定的義務。例如,必須定期朝聘周王,向周王貢獻各種物產,接受周王之命出兵保衛王室或征伐反叛者等,同時對周王的婚喪嫁娶、巡狩等也要盡義務。

  郡縣制則不同,郡守和縣令在轄區內只行使行政管理權,對土地和人口逐漸失去統治權。郡守和縣令只負責管理人民,收取賦稅,徵發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

  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於授封者的周圍,其中心地帶為授封者,即國君或諸侯直接統治的中心。例如,國君直接統治的地區限於“方千里”的“王畿”之地,畿外之地則分封給各諸侯,目的是保衛王畿的安全,保衛四疆之土。諸侯的直接統治也常在封地的中心,稱為“都”城,其附近或邊遠地區則分封給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以同樣的原則繼續分給士大夫。如此,王畿、“都”城、采邑處於各級封地的中心地帶,四周之地均為受封者的封地,形成了不同層次的“眾星拱月”的統治網絡,體現了“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居中傳統觀念。

  郡縣制的情況多有不同。初建時,郡多在邊遠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地區。如秦南平百越後,設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擊匈奴,收復朔方後,設置了九原郡。縣則地近統治中心的、較富庶的近畿地區。以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及政治上和軍事上的需要,郡和縣的地區分佈漸趨一致,最終發展成為郡統縣的隸屬關係。

  第四,歷史作用不同。

  分封制體現了“薄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一統天下的政治局面,各封國具有保衛王畿、保護國君絕對安全的義務,這和西周時期經濟發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異較大的情形相適應,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由於各諸侯國在封地上擁有絕對的統治權而變成了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在一定的條件下,這些王國演變成完全獨立的國家,直接或間接地威脅國君的安全,釀成了列國爭霸,互相


東吉足球


分封制是家天下的分疆裂土:即君王、諸侯、士、子、民、家,完全的血親關係。剛開始較穩定,隨著時間的推移,血緣關係的疏遠,諸侯的分裂、爭奪土地的混戰在所難免。但這秦朝以前的事情。

郡縣制是秦漢以後的大趨勢,劉邦想復古,封王造成反判,好在高祖英明天縱,平息了判亂。

漢景帝時削藩之亂。西晉的諸王之亂。明朱棣的"靖難之役“的反判、皆是皇族內部為皇位之爭的內訌而已,但很難形成割劇。

但這些禍害百姓的亂源、皆是帝王家天下的私心造成的。他們夢想的王朝永續,國祚不斷,但有時恰恰事與願違。

總之、分封制後期因血緣疏遠會導致天子弱勢,諸侯爭雄。

郡縣制雖較穩定,(因掌權者是士大夫,非皇室的血親)。但後期眾多皇室子孫的寄生生活,或遇天災等等因素,會導致赤貧的農民起義。


午夜夢醒18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如何辯證地理解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關係,首先我認為郡縣制的形成是在分封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政治制度產物是一種新制度代替舊制度的過程,因為周朝的分封制,他和諸侯之間是藩屬關係存在,當週王室的力量強大時諸侯與中央之間的利益矛盾處於非對抗性狀態,春秋到戰國各諸侯國之間相互殺伐相互吞併周王朝的統治地位完全喪失從而也造成當時社會的嚴重的戰爭動亂,而郡縣制就是對分封制的揚棄,強調的是強幹弱枝加強中央集權。


曉俊先生


分封制和郡縣制是古代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兩種基本形式。在封建領主制社會的大部分時間裡,地方行政制度是分封制。該社會階段後期,郡縣制開始出現並逐步發展。進入封建地主制社會,地方行政制度基本上是郡(州)縣制。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演進變化軌跡中,我們可以看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產生是時代的選擇,歷史的必然。

分封制和郡縣制在中國古代的演進概況

中國幾千年的帝制從根本上來說只實行了兩種地方行政體制:分封制和郡縣制。所謂分封制就是君主分封國土給王室和功臣,而且可以世襲,受封者在封地內享有統治權;郡縣制是由中央把國土分成郡和縣,任命郡守和縣令去治理,而且有任期不世襲。

通常的觀點認為,分封制始於西周,至秦統一中國後為郡縣制所取代。這種觀點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演進概況,但它把分封制和郡縣制的演進人為地截為兩段,忽視了分封制在秦以後的歷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長期延續下來的客觀事實。西漢時期實行的郡國並行制便是這種過渡階段的典型表現。

傳統上的中國分封制和郡縣制之爭

分封和郡縣優劣的爭論,是一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探索過程,從秦漢到明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1、宋代以前辯論焦點,圍繞著封建制和郡縣制的優劣比較。

(1)秦統一後的爭論

雖然秦朝選擇了郡縣制,但兩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仍然熱衷於分封制下,中央與諸侯相分封制。其中,魏晉時陸機認為分封比郡縣更合理,相對獨立,相互照應,民有定主,諸侯各務其志,出現異常情況也能有所緩衝。即便國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滅亡。郡縣則不具有這種優勢,一處有亂則天下大亂。秦朝的迅速滅亡就反映了郡縣制下出現動亂後中央孤立無援的弊端。

(2)唐朝的爭論

唐朝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所以關於分封和郡縣的爭論幾乎一邊倒,皆主郡縣制。柳宗元的論述最為著名:“矯秦之枉,復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他列舉“有叛民無叛吏”、“有叛國無叛郡”、“有叛將無叛州”等。

2、宋元時期,一些學者提出,兩種制度並沒絕對的優劣,必須根據客觀環境來決定選用哪一種制度。

李綱提出兩制適用於不同的形勢,應因地制宜選用其一:“封建宜於草昧艱難之時,而郡縣宜於承平無事之日。”李綱認為兩種制度都是治理國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會有弊端。這個主張很有特色,超脫了封建和郡縣之爭。

3、明代,有些學者認為兩種制度各有利弊,與其從中選一不如重新設計一套制度,以取長補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們不把分權和集權放到絕對對立的兩極,而像黃宗羲所說:兼採分封制與郡縣制兩者之長處,使其並存互補,達到振興國家的目的。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顧炎武,他認為:封建之失,其專在下;郡縣之失,其專在上。所以他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即:尊令長之職,而予之以生財治人之權,罷監司之任,設世官之獎,行闢屬之法,即加強地方政府權力,調動地方官員積極性,利用他們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關於分封和郡縣之爭的認識

首先,應當認識到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有其存在的歷史合理性,並各有利弊,不能絕對地判定孰劣。

西周之所以實行分封制,是由當時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周族是我國西北部的一個新興民族,它聯合許多方國滅商。為了鞏固新建立的西周政權,不得不實行分封制。一方面承認當時邦國林立的現狀,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異姓姻親的方法來屏衛周王室。分封制是把宗法血緣關係與政治關係緊密結合起來的政治體制。周初的大分封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武王以來殷人復辟的問題,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親屬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區,鞏固了新生的政權。因此,分封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行之有效的制度。

秦統一後,秦始皇鑑於周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更為了加強集權,於是推行郡縣制,也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

秦之後分封制在政治上已不起任何作用,但分封制又不能完全廢除。因為歷代大多數皇帝都信任自己的家族成員,把他們視為鞏固統治的屏藩。又由於皇位惟一合法繼承人是太子,而其他家族成員無不覬覦皇位。為了安撫同姓子弟,避免禍起蕭牆,皇帝又不得不分封同姓子弟為王侯。因此,分封制作為調節皇家內部矛盾、優待宗室和功臣的工具,一直延續到明清。

其次,從中國古代歷史進程來看,中央集權成為政治的主流。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根本不允許地方分權的存在,因此,分封制必然被淘汰。

再次,分封制與郡縣制都是君主專制政體下中央和地方關係的體現形式,都是為君主專制服務的,只是在如何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所以無論分封還是郡縣,都無法解決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正因為如此,古代社會的政治家或思想家無論發現分封制或郡縣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種合理的解決方法。中國古代社會的痼疾是君主專制制度,只有徹底摧毀它,代之以民主管理社會才能克服這種弊病。


大黃扯點歷史


如何辯證地看待分封制與郡縣制?首先,分封制與郡縣制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帝王維護其統治的手段,這是兩者的統一性;另外,分封制與郡縣制之間又存在著矛盾,兩者此消彼長,共同構成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基礎。

分封制

分封制盛行於商周時期,與當時的井田制密切相關。商周時期,王室將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形成了各諸侯封國。各諸侯國可以繼續向下分封,如此,一層一層組成了整個王朝的架構體系。諸侯國實行世襲制,在國內享有獨立自主的權力,但是需要對王室承擔貢賦、從徵等義務,共同維護王室的地位。

為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商周時期生產力低下,地區之間交流溝通不便,王室通過分封的方式將王國分成若干部分由各諸侯來代替自己管理,這樣就可以通過宗族血緣關係來維持商周王朝天下共主的地位。從井田制的角度來講,當時奴隸是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奴隸集體勞動代表了當時先進的生產力,一塊塊分割的井田構成了分封制的經濟基礎,在井田之上便是一個個的奴隸主,即各諸侯國。

郡縣制

郡縣制在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興起,併成為中央政府統治管理的主要方式。郡縣制是把全國分為若干個郡,郡下面再設有縣,進行層層管理。郡縣制最大的特點是廢除了世襲制,由中央任命各郡縣的行政長官。各郡縣不再是擁有自主權利的獨立王國,行政、司法、軍事、財政等權力都被分散掌管,並受中央的監控。

為什麼會出現郡縣制?首先是井田制的瓦解。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器的推廣和耕牛的使用,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們有能力可以開闢更多的荒地。以前是奴隸們集體勞動,現在一個家庭幾個人就可以完成耕作。許多奴隸就逃離奴隸主的控制,私下去開闢荒地,隨之就形成了新興的小地主階級;而原來奴隸主(各諸侯)的土地就被撂下荒廢了。各諸侯賴以生存的井田制瓦解了,靠各諸侯生存的王室地位也是岌岌可危。

窮則思變,沒有了收入的諸侯國紛紛開始變革。魯國實行初稅畝,魏國李悝變法,秦國商鞅變法,他們開始承認小地主的土地私有,並根據所有土地多少徵收稅賦。這樣,原先的諸侯國搖身一變成了地主階級的代表,變革的諸侯國開始強大起來,並去兼併那些小的國家。諸侯國不再通過分封的方式去管理,而是直接設置郡縣對各個地主進行管理。如此以來,周王室的地位已經形同虛設,最終被各諸侯所拋棄。

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矛盾

分封制是通過宗室血緣關係來維繫王朝的統治,而郡縣制則是由中央直接一級一級的對郡縣進行管理。分封制的管理相對鬆散,王室權力不大;而郡縣制通過中央的強權進行管理,權力全部集中在中央即帝王的手中。分封制不利於中央權力集中,但是有助於維護王室家族的統治地位。如何選擇分封與郡縣,帝王們充滿了矛盾。

秦漢之際的分封、郡縣制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行郡縣制,增強了中央權力,推動了統一戰爭的步伐。嚐到郡縣制甜頭的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推廣郡縣制。但是,在秦朝末年的農民起義中,各地郡縣紛紛調頭倒向起義軍,而秦朝皇族宗室面對郡縣的反叛竟是束手無策,因為宗室手中沒有任何的權力。

到了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分封制與郡縣制並存。楚漢爭霸時,劉邦大封異姓王是為了鞏固同盟贏取勝利,在立國後大封劉氏皇族則是為了鞏固劉家天下。

對分封制及郡縣制的改造

對於帝王來說,分封制與郡縣制都不是完美的。為了防止各封國的威脅,歷代王朝不斷對分封制加以改進。西漢就規定“非劉氏不得為王”,另外還向各封國派遣官員,以加強對封國的管理和監控;到了漢武帝時期又頒佈了“推恩令”,進一步對封國規模進行削弱。在後世的一些王朝,封國已經是形同虛設,封王僅僅是享有封地的食邑,連管理的權力也沒有了。

對郡縣制的改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郡縣長官的權力進行分化。例如在秦朝時就設立有郡守、郡尉和郡監,分掌行政、軍事和監督職權;縣裡也設有縣令、縣丞、縣尉等職以分散權力。二是加強對郡縣的監督和巡視。漢朝時就設立刺史一職,定期到各郡縣進行巡查,糾正不法行為。三是取消郡縣掌管軍事的權力。將軍事權力直接從郡縣的手裡奪走,郡縣只負責維持治安、緝捕盜賊等小事。


從歷史的進程可以看出,分封制與郡縣制是既矛盾又統一的。歷代王朝為了維護其統治,對分封制和郡縣制進行不斷的改造,兩者之間此消彼長。隨著郡縣制的不斷完善,分封制變得形同虛設,直至退出歷史舞臺。


時光山人


兩者都是依據當時的歷史形勢,而逐漸產生的統治制度,而由分封制到郡縣制,也是我國封建主義形成的過程,也提示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分封制:

1.通過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並逐步構織出遍佈全國的交通網絡,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周成為一個延續百年的強國. 2.通過分封,周人勢力範圍不斷擴大;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統治效果得到加強.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3.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後期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及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

郡縣制:

郡縣制下的郡守和縣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從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安定和經濟發展;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M墨墨M


關於如何辯證的去理解分封制與郡縣制的關係,首先要明白辯證的含義,即辯證指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的正確反映。

概念:

1.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帝王分封諸侯的制度。起源於虞夏時期,商代出現了分封制的雛形,分封稱號侯和伯的諸侯。西周滅商後,便大規模地以封地連同居民分賞王室子弟和功臣,諸侯在其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也有服從天子命令、定期朝貢、提供軍賦和力役、維護周室安全的責任。

2.郡縣制是分封制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管理行政制度,縣制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武王熊通;郡制起源於秦國,秦穆公嬴任好;經過歷代法家代表的改革,最終成型於秦漢時期,幾乎盛行整個封建時代。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

具體意義:

1. 分封制萌芽於原始社會時期。將奴隸社會時代背景下的分封制度視為古封建,指出古封建作為一種制度,是與奴隸制時代的歷史發展相始終的,即奴隸制度開始時,便有古封建的種子在萌芽。周朝初期,由於滅商以及東征的勝利,周統治者開始分封諸侯。受封的主要為同姓子弟,不過也有異姓功臣。利用冊封,周天子把土地以及居民分賜給受封的諸侯,叫他們在自己的封地內建立諸侯國。諸侯有權管理封地內的居民,有權將自己的封地以及居民分封給自己的親族,叫他們作諸侯的卿大夫。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應該定期進行朝貢,還應該隨時準備率領自己的武士和軍隊,接受周天子的調遣。而且,再分封中,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佔領地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分封制形成了以周天子為首的等級制度,是周朝社會的基本結構。

2.郡縣制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由貴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專制制度的標誌,體現出古代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周代分封制的經驗教訓,給秦朝統治者以深刻的鑑戒。故秦朝統一伊始,統治集團在地方行政體制問題上,就分成以丞相王綰等所持的沿襲周代分封制,和以廷尉李斯為首的否定分封制,力主推行郡縣制兩派,並展開激烈爭辯。秦始皇最終採納李斯建議廢除分封制,在郡縣制底下,共設三十六郡,每郡有守(相當於省長)、尉(相當於防區司令)和監(相當於監察專員)各一。郡下轄縣;郡(守)與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命。秦代至此成為為中國歷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縣制”的朝代。

歷史延續:

1.分封制確切的說應該是始於周朝,終於周朝。此後歷代王朝也還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質不可一概而論。

2.郡縣制春秋時期已有縣、郡的設置。春秋後期,縣制開始逐漸推行於內地。戰國時期轉變為作為地方政權而實行官僚制度的縣制,戰國末年,各國郡縣的設立已很普遍。秦統一後郡縣制遂遍行於全國,漢繼秦制,比秦更為嚴整。郡縣制最終在唐朝758年被州縣制徹底取代。

歷史作用:

1.分封制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構織出遍佈全國的交通網絡,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國林立的狀態,是周朝成為歷史延續數百年的強國。確立了天下共主地位,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等。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加強文化形式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覆蓋,密切了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周文化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同時在西周後期也加劇了各諸侯國對周王室的不忠,最終形成了強大的地方武裝割據,加速了周王朝的覆滅及朝代的迭迭更替。

2.郡縣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於政治的安定和經濟的發展。郡 “守”、縣 “令”均由國君任免。郡縣制使各諸侯國形成了中央、郡、鄉一套比較系統的行政機構,對地主階級實行集權統治起了重要的作用。戰國時期,郡縣制雖然形成並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由於各國分立,執行情況不盡相同。郡縣制從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來分封割據的狀況,中央通過考課和監察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有利於防止地方割據分裂,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由於自上而下的層層督課,使得中央政令能較為順利地貫徹到最基層,保證了政令的劃一性。秦漢的郡縣制代替了周的分封制,也即從地方分權演進為幹強枝弱的中央集權制,為後來2000年的地方行政體制奠定了堅固的基礎。郡縣制廢除了分封貴族時代的世襲特權,有利於形成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形式;廢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分封割據勢力對中央政權的威脅,既是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總結: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關係猶如水漲船高,根據生產力的發展及文化思想的不斷升級,國家以及管理制度也會不斷更替,分封制結束了古封建的管理模式,郡縣制結束了分封制的使命,但是他們不僅僅是推翻的關係,而是郡縣制融合了分封制,歷史證明郡縣制是適應歷史社會發展的一種大框架管理制度,但是因為當國者以及社會發展的的不同,分封制亦不是完全的失去了它的歷史地位,比如漢朝和明朝在郡縣制的基礎管理模式上,把分封制適用在了王室諸侯身上,這是歷史思想政治家的智慧結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