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打成一片"?

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

明朝的文化其實經歷了由上層階層向下層階層發展,到最後兩種階層文化互相整合的趨勢,明代象棋的發展脫不了明代本身文化發展的軌跡,前期,士大夫知識分子在這場文化的交融起著主要的作用,憑藉著上層階層的特權,往往比普通民眾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象棋活動

直至明中葉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下層文化的發展也有了自身的經濟基礎,人們開始負擔得起象棋活動文化上的要求,並以此為武器開始了向文人士大夫們的宣戰,象棋的發展開始了市民化的繁盛。

在此過程中,民間高手和貴族國手之間的較量,兩個階層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象棋的戰略戰術,同時也出現了一大批的象棋著作,直接影響了清朝的象棋活動,乃至今日仍有不少象棋圖譜值得我們去挖掘學習。

一.明朝各階層的劃分依據

在中國古代社會,階級分層體現出不公平性,貴族階級依靠特權獲得權力、地位和財富,科舉制雖然提倡公平取士,但

參加科舉的文人士大夫卻多出身於地主家庭,比普通民眾享有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到明代,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階級的不公平性變得不再絕對化。

1.貴族階層

貴族階層的地位準入所依據的是血統或等級。憑著與生而來的血統優勢,貴族階層輕鬆佔據著財富、權力和威望的各種資源。太祖時,據統計,除去他本人之外,只有少量的后妃和陸續出生的個兒子、個女兒、個侄孫。作為一個家庭,這當然稱得上人丁興旺,但是作為皇室,則僅僅是開始。

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

這時的貴族,除了少量外戚,便是那些追隨太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其中雖有少數儒臣,但絕大多婁都是出身田間、行伍的武夫。

所以,早期的明代貴族階層所體現出的特點是文化層次不高,無法同時成為新時期文化的主宰。到明代後期,由於對宮廷頹靡無聊的生活的厭煩,宮廷內生出種種荒誕之舉。

如正德時的明武宗,外出遊幸,戀“廊下家”,建豹房等,雖可算是對當時宮廷文化寂寞的一種逆反,但也看出宮廷文化的沒落已難以維持長久。於是,沒落的宮廷文化一旦遇到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化的衝擊,就很難再照老樣子維持下去了。

2.士大夫階層

在古代社會,科舉可以說是間接地控制了社會分層。譬如子弟中舉、中進士或者中狀元,都有相當規模的慶祝活動,

如“報喜”“遊街”“題詩”“賜宴”等,作為科舉文化的傳統,都是可見的,人(中舉士子)的分層非常明顯。

3.市民階層

封建宗法制度為本質特徵的我國封建社會是不存在市民社會的。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我國逐漸產生了市民階層。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封建統治階級與市場的聯繫日益密切,城市中下層居民比例越來越大。

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

經濟在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也逐漸增強,原來屬於城市生活的下層——工商業者逐漸演變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力量,最終導致市民階層的形成。城市生活的世俗化,官員生活的世俗化,商人入仕現象的增多,為市民階層的形成提供了環境。

因此,當市民階層形成後,突出的特點就是區別於原有的依靠貢賦滋養的統治階層。另外,市民階層還表現在自由度的增加和政治地位的提高上。

隨著城市居民人身權利某種程度的解放和市民階層的產生,市民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極大程度上的發揮,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精神與智力上的保證,從而有力地促進了明代中國城市的發展進步。

二.象棋文化活動如何對明朝社會進行分層

1.士大夫階層的墮落

對於士大夫文化來說,

他們自身對市民文化並不是很瞭解,這是文人士大夫的返璞歸真,這一點並進一步體現在市民文學的創作上;對於市民象棋來說,同士大夫階層的融合,反而更容易對奢侈腐敗的文化感興趣,這也是市民文化大發展,表現雅俗共賞下的弊端。

比如,明代後期,由於下棋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免魚龍混雜,各種不良的風氣也隨之相伴而生。其末流,不僅不講究棋品道德,甚至把象棋當作商品或手段,賭博騙錢,不一而足。文人士大夫們好賭者不在少數,其餘眾者盲目效仿,誤以為賭博亦是流行風尚,曲解了文人之意,也丟掉了自己階層的特點。

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

2.貴族階層和士大夫階層向市民階層靠攏

當經濟利益越來越在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士大夫們的文化便漸漸向市民文化靠攏,又因其在文化傳播中的強烈的文化敏感性和領頭軍地位,那些市民化了的文人在接觸市民階層,熟悉市民文化的基礎上,將所得感受用文學方式表現出來,進而帶動了整個市民文化的發展。

在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下,文人不再恥於言利,使得士大夫們開始將本身的文化素養當作為一種技能,畫家開始把賣畫當作正當營業,甚至是同當地的商戶合作以獲得更多分紅;琴士也多了另一種出路,從賣唱之流上升為技藝之人,儼然有今時的明星之勢。棋士們在這樣的潮流下,也有了自己的變通之道。貴族階層因其獨特的環境在文化發展上顯得特殊,但仍不免受到市民化浪潮的衝擊。

李開先在他的《送棋客吳橘隱兼及吳升甫》

一詩中就有寫道:“天下名棋有二吳,晝長對壘夜披圖。豪遊湖海名應滿,遍謁公卿興不孤。聲利場中猶腐鼠,乾坤身外一遽廬。走穿足下陳橋履,贏得腰間僕姑。……”可見當時的象棋棋手一方面職業化,專門從事象棋技藝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越來越商業化,把象棋當作一種商品或手段,為已謀利。

三.明代象棋繁榮的原因

1.各階層的相對整合

商品經濟發展之後,財富、威望和權力不再成比例地集中在某一個階層身上,財富同威望和權力的平衡被打破,一來,文人士大夫的品化和世俗化幵始顯現,二來,市民階層即使威望和權力方面不濟,但因為擁有財富,也可能上升到另一個階層,進而威望和權力也會提升。

由此,各階層之間順勢開始接觸,當然,文人士大夫們可能會帶有些不滿,但順應潮流是大勢所趨,而且,他們本身也從文化的這種交融中看到了好處。

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

2.明代商人階級地位提高

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實行“抑商”政策,並且規定“有市籍者不得為宦”。但封建官僚政治體制造成的官居本位意識不能不對商人產生吸引力,儘管歷朝歷代有過抑商政策,但商人對進入仕途之路的願意也愈強烈。抑商政策實行時,人們通過何種途徑獲得財富、權力和地位?

貴族階層通過其階級特權獲得,士大夫階層通過科舉步步獲得,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得一向被視為末業的商業也受到重視,社會地位相較以往有提高,同時,市民階層亦有了通過科舉之路步入仕途,進而獲得政治地位的可能。

經濟地位的提升,使得商人亦可從其它途徑達到跨階層,維持家族穩定,保證財富充足的目的。一般來說,在非正途入仕中,捐納是首選。宋朝規定:“富民猜商,捐錢千萬,則可任三子”。明廷規定:“或遇歲荒,或因邊警,或大興工作,率援往例行之”。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描寫了一個家資鉅萬的源源大商人郭七郎,在京聽說“朝廷用兵緊急,缺少錢糧,納了些銀子,就有官做;官職大小,只看銀子多少”。

郭七便花了五千兩銀子買了一個剌史做。商人地位的變化,得以通過科舉或其它方式進入仕途,這就打亂了封建社會原來的以血緣和單一科舉形成的社會分層制度。財富,即經濟能力越來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市民階層對於本身文化的認同

市民化象棋其實更能代表象棋的意境,最能體現簡單的人生哲理。棋如人生,你鬥炮我攔馬之間,鬥出的是生活最簡單的樂趣。

分層模糊:象棋為何在明朝能使貴族、士大夫、市民

象棋可能不如圍棋變化繁複,但它的難易程度卻足矣為大眾所接受。但是,象棋也往往擔負著市民化的所帶來的弊端,返璞歸真久了,便又想起了陽春白雪的好處。其實流行不是象棋本身的錯,是人們大眾的一種需求,不應該越普及的就越不被認可。

四.辯證看待象棋發展

我們首先應看到明代象棋市民化所帶來的好處,大量棋譜的誕生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象棋資料,民間象棋高手的推動,又極大了豐富了象棋本身的技巧,推動了作為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象棋的進一步發展。

至於其弊端的評價方面,我們應抨棄掉階級的有色眼光來看待,民間象棋也只是在賭博方面稍顯不受控制。市民化象棋一直是象棋發展最重要的推手,在當時明代特殊的環境背景下,造就了一個象棋時代的輝煌。

參考文獻:

《明史》

《初刻拍案驚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