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1、臣諫簋(西周早期)

臣諫簋,1978年出土於元氏縣西張村西周墓葬內。器內底鑄有銘文。銘文因鏽蝕較嚴重,多數漫漶不清,或根本無存。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現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臣諫簋通高13.1、口徑17.1、腹深10釐米,系四耳垂珥的無蓋簋,斂口,卷沿,方唇,腹下部呈圓腹,圜底近平,矮圈足,腹部飾象紋,圈足部飾盤龍紋。器內底銘文從殘存情況來看,為8行,行9字,計72字。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臣諫簋銘文的主要內容是:當戎人大舉出現於地之時,邢侯即率軍與戎人作戰,同時邢侯命令諫率亞旅居於地,並命諫為國的執政大臣。諫則稟告邢侯,其子早亡,請邢侯允許其胞弟引之長子(即諫之長侄)入朝,繼承他的官職。諫的這個請求得到了邢侯的應允,故作器以記之。


2、麥尊(西周早期)

清代《西清古鑑》卷八著錄,並載有圖形。其形狀為:圓口橢方圓足,粗體瓢式尊。自口至足有四條扉稜。頸部飾蕉葉夔文及鳥紋,腹部及圈足飾顧首垂冠的龍紋。高八寸四分,口徑六寸八分。是邢侯史官作冊麥對周王封邢侯和邢侯去宗周朝見時受到很高禮遇和賞賜的實錄。麥尊實物早佚。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其銘文如下:"王令闢邢出□,侯於邢。雩若二月,侯見於宗周,亡(尤)。□王□京,□祀,雩若翌日,在辟雍,王乘於舟為大豊,王射大龏禽,侯乘於赤旗舟從。死鹹。之日,王以侯內於寢。侯錫玄周戈。雩王在□,已夕,侯錫者□臣二百家,劑用王乘車馬、金勒、冂衣、巿舄。唯歸,(揚)天子休,告亡尤,用龏義寧侯顯考,於邢侯。作冊麥錫金於闢侯,麥揚,用作寶尊彝,用□侯逆(覆),□明令,唯天子休於麥闢侯之年(鑄),孫孫子子,其永無終終,用□德,妥多友,亯旋走令。"(注:文中"□"為難以辨別之字。)


其意思是說:周王 命周公第四子姬苴出朝,封做諸侯於邢。二月,邢侯朝見周王於鎬京。正值周王舉行祭祀,次日周王於隆重的盛宴大禮款待邢侯,禮射後,邢侯乘著插有紅色旗幟的舟隨行。禮畢當日周王讓邢侯寢於宮中,並賜玄周戈。晚上又賜臣屬二百家,允許使用周王的車馬服飾。由鎬京歸,邢侯感激周王的恩崇,說明治理無誤,以謹恭之儀告於周王和其先父周公。邢侯史官做冊麥鑄尊彝,以子子孫孫,永無終,以德和友眾,立世傳延。由這則銘文可以看出邢侯與周王關係非同尋常。


3、麥方彝(邢侯方彝)(西周早期)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通蓋高7.7、腹深3.3、口橫4.7、口縱3.7寸,重4.9375斤(西清)。長方體,直口直壁,方圈足沿有邊圈,蓋作四坡屋頂形,下有子口,上有屋頂邢鈕,通體四角和四壁中線有扉稜。蓋上飾倒獸面紋,口下和圈足飾蛇紋,腹飾獸面紋,兩旁填以夔紋,均以雲雷紋填地。銘文字數,蓋、器同銘,各37字(其中重文2)。銘文釋文為才(在)八月乙亥,□井□(闢邢侯)光氒(厥)正事(吏),□□(於)麥□(宮),易(錫)金,用乍□(作尊)彝,用□井□(邢侯)出入□令(揚命),孫孫子子□(其)永寶。


4、麥方鼎(西周早期)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通高16.4、口長17.8、口寬14.5釐米。體呈圓角方形,直口淺腹,附耳,底近平,下有四條獸腿形足。通體光素。銘文字數,內壁鑄銘文29字(其中重文1、合文1)


銘文釋文為隹(唯)十又一月,井□□□(邢侯延囋)於麥,麥易(錫)赤金,用乍(作)鼎,用從井□(邢侯)徵事,用鄉(饗)多□(寮)友。


《麥方鼎》雲:“唯十又一月,邢侯延獻於麥,麥錫赤金,用作鼎,用從邢侯徵事,用饗多諸友。”此處重複用“用從邢侯徵事”一語,同樣說明了創作此銘文的目的是記彰麥的從徵之功。

出土地:邢臺 現存地:浙江博物館


5、麥盉(西周早期)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通高25.8,口徑15釐米,重2.45公斤。體呈橢方形,侈口有頸,溜肩,淺分襠四柱足,肩的一側有管狀流,另一側有獸首鋬,蓋呈球面形,有半環鈕,一側有小鈕以鏈條與鋬連接。通體光素。銘文字數,頸內壁鑄銘文30字 。銘文釋文為井□(邢侯)光氒事(厥吏)麥,□(嗝、□)於麥宮,□易(侯錫)麥金,乍(作)盉,用從井□(邢侯)徵事,用□徒(旋走),□(夙)夕□(嗝、□)□(御)事。

唐蘭意譯本文雲:“邢侯光寵他的官吏麥,到麥的宗廟去祭獻。侯賞給麥銅,做了盉,用來刻記跟隨邢侯出征的事,用旋走朝晚獻給執政們。”據銘文可知,此文事實上並未具體刻記麥跟隨邢侯出征的史實經過,然卻明確表達了鑄盉刻文的目的就是為了表彰麥的從徵之功,以供執政們閱讀。說明當時邢侯和麥都對文章記彰功烈的社會功能有著清醒的認識。

青銅器麥盉為西周邢侯的幕僚麥氏所鑄,其銘文提到了麥氏跟從邢侯征伐之事,根據邢侯受封的時間、地理位置及面臨的敵時勢力,可知邢侯此次征伐的對象是東夷族,通過對東夷諸族的分佈、族屬及西周初對東夷進行的幾次征伐戰爭的分析考證,可推斷出麥盉銘文所記的"邢侯徵事"應是成王親政時期對東夷族所進行的一次征伐戰事。


6、邢侯簋


邢侯簋為西周國寶級文物、國家一級文物,1921年出土於河北省邢臺市,現藏於英國大英博物館。該簋為四獸垂耳,侈口鼓腹,腹身飾象紋,足部飾,具有西周早期特徵的器物 。


有銘文68字曰:"隹三月,王令榮 內史曰 井侯 服,易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拜稽首,魯天子 厥瀕福,克奔走上下,帝無冬令於右周,追考。對不敢 ,邵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冊王命,乍周公彝。"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出土地:邢臺內邱;現存: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通高18.5釐米

侈口,腹較淺而垂甚,圈足下有寬邊。四獸首耳,鉤狀垂珥。腹飾象紋,分別以對應的兩耳為中心,兩象首相對(象尾相對於另兩耳)。圈足飾變體龍紋。

銘文字數,內底鑄銘文68字(其中合文1)銘文釋文為隹(唯)三月,王令□眔(榮暨)內史曰:□井□□(介邢侯服),易(錫)臣三:州人、重人、□(墉)人,□□(拜稽)首,魯天子□氒□(厥頻)福,克奔徒(走)上下,帝無冬令□(終命於)有□(周),□考(追孝),對不□□(敢墜),卲□(昭朕)福□(盟),□(朕)臣天子,用□(典)王令(命),乍□(作周)公彝。


器底鑄銘文八行六十八字,記述周王命令榮伯和內史,讓邢伯參與王朝政事並賞賜三族奴隸,於是叩謝天子給予的厚福,作為臣屬天子又掌管王令之人,便為自己的先輩周公作此彝器。


該邢侯簋是邢侯為了祭祀自己的父親周公而鑄造的。周公,是周朝有名的賢臣和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曾輔佐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公元前十一世紀,武王兒子周成王即位時年幼,周公又竭盡全力輔佐成王,穩固了周成王的統治地位。周公死後,周成王為報答周公輔佐之恩,便封周公的第四子姬苴為邢侯,封地就是今天河北省的邢臺。姬苴受封后,為祭祀父親周公,鑄造了大批青銅器,邢侯簋便是其中之一。


7、邢姜簋

1975年10月,發現於內蒙古哲里木盟札魯特旗巴雅爾吐胡碩公社。因簋的底部有“井(邢)姜太宰巳”幾字,故命名為井(邢)姜太宰巳簋。


簋通長36.8釐米、器高14釐米、口徑19.8釐米、足徑19.4釐米。腹上部有一週八組組竊曲紋組成的紋飾、以下飾有瓦紋,圈足,足上飾重瓣紋,並鑄有三個饕餮面紋,面向三個方向。饕餮面紋之下還有三隻短足。在內壁有一些銀白色鍍膜。


在銅簋的底部正中,鑄有一組銘文,內容經古文字專家的考釋,隸定今文為:“井(邢)姜太宰已,鑄其寶簋,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井”即為“邢”字,指的是古邢國。專家們研究說,這個邢就是今天的邢臺,西周初年封為諸侯國,為周公姬旦的後裔。


井(邢)姜太宰巳簋的太宰即為邢國的宰相,是主管邢國國事的大臣。

井(邢)姜太宰巳簋中的“姜”,專家考證說是邢國國君的妻子。為齊國人,即太公望的後代。太公望即為姜尚姜子牙。因功封於齊國,世代與邢國通婚。在《詩經》中有“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的記載,就是反映幾個諸侯國間的通婚關係。根據研究,這件井(邢)姜太宰巳簋是西周晚期邢國的青銅器,是“邢國的宰相“已”鑄寶簋給邢國夫人,望子子孫孫永遠保存使用。”


為什麼這件邢國青銅器在內蒙古域內發現?專家們說,內蒙古一帶原為戎狄活動的區域,春秋時,北戎,即《左傳》中記載的“狄”多次侵擾邢國。《春秋》記載說,莊公三十二年(前662年)“狄伐邢”,次年,“齊人救邢”,又後一年,僖公元年(前659年):“齊師、宋師、曹伯次於聶北,救邢。夏六月,邢遷於夷儀。齊師、宋師、曹師城邢。諸侯救邢。邢人潰,出奔師。師遂逐狄人,具邢器用而遷之......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於夷。”


從記載上看,這一次邢國已經成為被動挨打的小國了,被狄人破城後求助於齊國,齊國帶領著宋國、曹國的軍隊去救邢,還給邢國在聶北築建了新的都城,這件青銅有可能是“狄伐邢”時從邢國掠奪的青銅禮器。


8、並作父寶尊彝


9、父癸爵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10、叔獾父滷


11、邢侯編鐘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12、邢侯編磬


邢國十二重器——西周時期的邢臺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