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具備“高分紅”和“低估值”特點,選上證50還是恆生指數?


同樣具備“高分紅”和“低估值”特點,選上證50還是恆生指數?

但凡指數的成分股只選少數頭部大市值個股的,往往意味著“績優藍籌”四個字,或代表著國家及地區的宏觀經濟走向,或代表著某個板塊及行業的動向。比如上證50,集結了滬市前50只大市值藍籌股;創業板50,集結了創業板前50只大市值藍籌;恆生指數,集合著港股前50只大市值藍籌股;消費50,集合著滬深兩市可選消費和主要消費中規模大、經營質量好的50只龍頭公司,而科技50則集合著兩市科技行業市值大、流動性好的50只龍頭公司。司令曾經收到過某位小夥伴留言,問是不是可以把這些“50基金們”一起持有做個組合算了?司令覺得倒還真是不錯的想法

想必這些“50們”大家也不陌生,尤其是上證50和恆生指數。但是由於銀行股在上證50指數中佔比較高(前十大股依次為中國平安、貴州茅臺、招商銀行、興業銀行、恆瑞醫藥、中信證券、伊利股份、民生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讓不少投資者覺得有些“傳統”,但確實不可抹滅其“高分紅”和“低估值”的特點。同樣恆生指數重倉股中也能看到較多傳統金融行業的身影(前十大股依次是騰訊控股、匯豐控股、友邦保險、建設銀行、中國平安、工商銀行、中國移動、香港交易所、中國銀行),也會猜想指數的進攻性是不是不強?答案當然是“穩健與進攻兼具”。

比如今日市場再度出現久違的“中國紅”,上證50午市收盤上漲2.30%,恆生指數漲幅更是超過3%,反抽力度遠遠領先中證500和創業板指。從近一個月表現看,截止昨日收盤,上證50下跌-13.76%,中證500下跌-13.57%,創業板指下跌-17.95%,下跌市時走勢相對更加穩健。

從估值角度看,上證50指數TTM市盈率約8.58倍,市淨率約1.06倍;恆生指數TTM市盈率約8.34倍,市淨率約0.84倍。顯然後者相對更有吸引力。從行業市值權重分佈看,金融行業在上證50的佔比遠遠高於恆生指數,而信息技術行業和電信服務行業佔比則遠遠少於恆生指數,看起來恆生指數行業風格分佈更加均衡


同樣具備“高分紅”和“低估值”特點,選上證50還是恆生指數?

但從行業配置角度看,司令自己會選擇恆生指數。不過港股的“獨立性”又沒有A股那麼好,經常受到美股和A股同時影響,所以如果只選其中1只打算長期持有的話真的是很糾結。當然如果是場內或短線選手就不用太糾結,恆生指數短期貝塔屬性可能會更高,且交易時間基本和A股同步,目前跟蹤恆生指數的場內基金是華夏恆生ETF和南方恆指ETF。

由於兩隻指數同時具備“大藍籌股”特徵,A股和港股也存在緊密的聯動性。如果只選其中1只長期持有或定投的話,真的是很糾結,你會pick誰呢?或者你有哪些不錯的“50基金們”組合思路呢?

歡迎關注“SL基金圈”,每天一個關於基金的新鮮、實用梗,與你一起分享養基心得和技巧。用數據說話,投資可以更美的。

好基養起來,Money賺起來!

人生不怕受累,就怕還沒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