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此大,鄉俗如此多,逝了老人,城市火葬,農村土葬,老人去世後到下葬有什麼鄉俗?

2753630


我們桂西北

老人奄奄一息時,兒女媳婿都守在房間裡,老人一走剎那間,叔伯堂哥有在場的立刻放炮仗送老人,孝子孝女孝媳婿們齊跪床前邊哭邊燒紙錢,紙錢重量為三斤六兩。燒完紙錢後,長子腰纏幾根稻草,腳穿草鞋,同叔一起去舅家報喪,路上見人就下跪禮,表示對父母孝順,

老二腰纏幾根稻草腳穿草鞋到村各戶下跪拜禮報喪。如果是獨苗,先在村裡報喪,然後去舅家。

家裡媳女、婿叔伯們為老人洗澡,洗澡其實就做洗澡禮,扶逝者坐起,把臉從上至下擦三下,胸前肚子從上到下擦三下,後背從上到下擦三下,屁股要有屎,一定要擦去,老人逝去來了屎來了尿表示家丁興旺。

洗澡禮完以後開始穿衣,一般穿三套,最多穿7套,要單數。穿好衣服後由叔伯鄰居幫助入棺,女、媳、婿領著小的把老人的床上用品和衣服全部拿到村口或村尾找個地方擺成床型燒,燒時孝子女媳婿們要跪拜著,直到整個位置都燒起後才起身,給一兩個看火,其他的人回去招待家務。

這時候村裡紅白事的主持一般會比別人先到場,把在村裡或近村能回的都過問一聲,然後把誰總管,誰做飯,誰做廚,誰誰做什麼做什麼都用大白紙安排下來貼在顯眼處,要什麼找誰,哪裡不到位找誰,等等!

長子回家時,會帶來一個大舅,與叔伯兒女們協商住幾晚,開支幾萬,然後馬上找先生要下葬日子,時晨等等!這些事交待完後,孝子孝孫孝女、媳、婿齊對舅下跪拜禮,舅對孝子們說上幾句話,然後從大到小發孝布條,然後去掉稻草纏上孝布條,舅發完孝子們的孝布條後連夜回家,不在帶孝家過夜的。

殺雞殺鴨殺豬都由公佈在白紙上面的左鄰右舍村裡人去做,由總管安排去哪去哪!孝子們幾個守在大門口,幾個守在棺材邊,聽見炮仗響,孝子們一字排開迎接進家裡的新人,守在棺材邊的等來人在棺頭對逝者行跪拜禮時,提前下跪,三個行跪禮後把孝子扶起。

吃了晚飯後開始唱喪歌,鑼鼓一響,孝子們回著棺材哭,5分鐘後由鄰居們把孝子們拉開。這時候全村人全接二連三的來家裡坐一坐,男的為逝者燒香下跪禮,女的閒聊天,直至午夜吃宵夜完後陸陸續續回家去,孝子們又在門口一字排開下跪禮相送。安排表上面的人看事間隔休息,唱歌、打鼓打鑼的人直到通宵,孝子們分批休息,要留下一些孝子陪唱歌的。

舅那邊的一些親戚在下葬前一晚上才來的,來時先有人來報信,人數多少,禮物多少,大人小孩各多少要一清二楚,然後是孝子們一字排開,舅那邊的炮仗一響,這邊馬上點炮仗或煙花,鑼鼓齊上,一般為,會持續1O分鐘~15分鐘!然後主持把孝布發給舅那邊的主持,由舅主持分發下去,舅那邊發完後,叔伯主持把一些帶戚連的全發下去。然後道長登場,孝子們跪拜跟著道長轉!直到天亮!

把棺材移去家門時,道長會說多少歲的人要轉過身,以免受傷!起棺(4人抬)時孝子們全在路前下跪,主持一喊一二三,起!此時鑼鼓喧天炮仗四起,哭聲一遍,隨後下起了米雨,紙錢滿空飛,說是向棺材撒米會減輕棺材重量。

就這樣孝子們跪下起來,起來又跪下,一跪一走,直到墓穴前!下葬完後,各自的白布鞋全部丟了,但孝子們的從腰上取下繞在頭頂!吃中午飯孝子再次下禮表示謝意!這時不用跪,是鞠躬禮!中午飯後送舅家人回家!孝子們橫路一字排跪,此時主持的舅摸著長子的頭說一些祝福話,如果舅從長子那開始一一把孝布條從頭上拿走,說明這次送老人非常滿意,只拿走大人的,不拿小孩的,說明舅對此不滿,如果一條都不拆下來,說明一點都不滿意!

這孝布條是舅發的,因此由舅折!


2753630


中國如此大,鄉俗如此多,逝去了老人,城市火葬,農村土葬,老人去世後到下葬有什麼鄉俗?中國之大,民族眾多當然對於去世的老人下葬習俗也不一樣。鄉俗各種說到,那是記住都難。記得本村之中對喪事懂得人也就一個兩個,甚至是整村都沒幾個。一到老人去世那這些人就得忙個不停,禮儀不說就是老人去世時都有說到。老人不能嚥氣穿衣,那兒女們就是整日整夜的看著。那種煎熬誰人也說不清,老人的稍微小舉動嚇得人只喊趕緊穿衣。有的老人穿衣還要好幾天才去世,那是兒女糟心病逝人遭罪看著都揪心。可習俗不敢改,人嚥氣後還不能落地要從原來躺的地直接到去世的新褥子上。直接抬入棺木,一個大被子蓋著犁劃壓著。兒女跪拜燒紙,還要包灰為的是往棺木裡放。簡單的一天一夜多的要三幾天,人去世了兒女們也熬成大煙鬼一走三晃。而女們為失去親人而傷心,也承受病床前的煎熬。都說人總有去世的那一天,可真到了那時也許兒女們不但是眼淚而是身心的煎熬。守孝三年,也許不自然的就會思念。因為兒女們是在一時一刻的煎熬等待中送走了親人,三年也許親人的一言一行以及病痛離開都會歷歷在目。鄉俗再多,也不如親人離世的傷痛多。



敖漢人的生活


老人去世後到下葬有什麼鄉俗?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團結的文明古國,56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喪葬習俗,就是同一民族,因為地域的不同,其葬俗大不相同。

在隴中一些地方,老人臨終,兒女都要在床前聽從老人安排後事。其時,兒女立即給老人擦洗身子,穿著壽衣,將壽材清掃乾淨,備用。請剃頭匠給老人剃頭、刮臉。老人即將嚥氣時,將事先在黃表紙上畫好的“黑驢”在路口燒化,意在老人乘騎黑毛驢離去。老人安詳去世,兒女邀請長輩一起佈置靈堂,將老人遺體安放在正堂牆根的地上,遺體鋪長子準備的“鋪寒”(薄褥子),蓋其他兒女準備的“鋪寒”,臉上蒙黃表紙。腳下點長明燈,頭前放一碗半生不熟的米飯,豎插一雙筷子,叫做“倒頭飯”。遺體前放置一張鬥桌,其上搭靈棚,寫輓聯對子,桌上擺香蠟紙表等祭品,大門首懸掛白紙燈籠。這一切準備妥當,兒女在家族長輩的主持下,在靈堂前燒老人去世後的第一張紙,女兒必須放哭聲。

老人去世,對於同村的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是大事,聞訊都來在靈堂前祭奠。兒女從家族長輩或村裡會主持婚喪事的人中,邀請一位當喪事的“總管”負責喪葬事的一切事務。按照亡者遺願以及兒女辦理老人喪事的計劃,“總管”對全村前來幫忙的人派活,做到人盡其才,人人有事可幹:請“風水”先生、給亡者的姑舅(孃家)報喪送信;購買肉蛋菜,請廚師,張羅喪宴;請吹鼓手;安排“打墳”(開挖墓坑)的人、挑水端飯的人;跑路搞外交的人、門首送往迎來接禮的人……事無鉅細,做到萬般周全,才算好“管家”。

“風水先生”到場,按照亡者的生年八字和去世的時辰,“掐算”出下葬的時間,一般是從老人逝世的那天算起,3天頭上安葬。有時也安排在5天或7天之後。但無論那一天,都是單日下葬。

下葬的前一天叫做“開弔”,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開“追悼會”的一天。全村和四周的親朋好友都趕在這天前來悼念。每當前來弔唁的人進門,上堂屋靈前燒紙,禮樂班子嗩吶鑼鼓齊奏,兒女子侄等孝子禮以哭聲。“開弔”時要辦流水席。開席上菜,吹鼓手奏樂。直到所有來弔唁的人都吃樂為止。亡者的“姑舅”(孃家人)前來,孝子列隊,走出大門前去跪迎。如果弔唁的人送有挽賬、牌匾之類的,孝子也要出門跪迎。

宴會後, “開弔”儀式正式開始。按照賓客的身份之別,分別燒紙祭奠,祭奠時,“風水先生”按照祭奠者身份的不同,念讀《祭文》。最先是亡者的“姑舅”(孃家)人祭奠,然後是子女,再後是亡者家族的同輩、晚輩、女婿、外甥等直系、旁系親屬,最後是全體祭奠。至此,“開弔”結束。

“開弔”後的第二天太陽未出之時,兒女親屬及同村好友一道對亡者成殮入館。天明後進行抬棺出門“發引”,進入送葬環節。送葬隊伍出門走向墳地,孝子列隊扶棺,參加送葬的人打“紙火”行進。到墓地,抬棺繞墓坑一週,然後停放在墓坑正面,棺木入坑,填土前,“姑舅”(孃家人)、子女等分別向棺木撒“三把土”,然後幫忙的人齊心協力,很快地完成下葬,讓亡者入土為安。最後孝子慟哭,化紙、燒紙火,喪事禮成。

此後,子女子侄等每七天去墳墓燒紙錢,共七期。到百日時又請親朋好友前來,燒“百日紙”。一週年、三週年一直到九週年,宴請的方式燒忌日紙。九年後方結束大型的悼念活動。只是在亡者生辰、忌日時候,子女小範圍祭拜即可。


醉臥陽關外聊文化


鄉村黑嫂為您回答。

喪葬是一門傳統文化,但各地風俗又不一樣,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特定的規矩。

而關於喪葬制度,國家也是一直在改革,儘可能的做到由繁入簡。推行火葬制度以來,人們的喪葬習慣發生了很大變化。

但是,另一個我們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在很多農村,火葬制度僅僅是當時的曇花一現,現在很多地方仍然施行土葬。

那麼題主的問題是一個人去世到下葬都有什麼規矩,這個問題其實不容易回答,因為各地都不一樣。下面黑嫂說一下我們這邊的規矩供題主參考,座標豫北。



一、幾種不能埋進同族老墳的規矩

豫北地區,有停靈五天和七天。但五天和七天都是說的正常死亡,比如一個人歲數大了,老死了。再比如一個人八十多了,病死了,這都叫正常死亡。

從人閉眼斷氣那一刻起,無數的規矩就開始發生作用。

首先,去世者父母已經去世,則可以停靈七天,可以埋入村裡同族老墳。

假如上面仍有父母,則最多停靈五天,並且由孩子在自己家田地裡面尋找地方下葬。等父母同樣去世了,埋時才可以把先前去世的人起出來,隨著父母一起上同族老墳。

同時,光棍不準入老墳,上門女婿不準入老墳,領養孩子不準入老墳。

光棍不準入老墳的用意是因為你沒有娶過媳婦,不能算是個完整的男人,故不能入祖墳。

上門女婿不算同姓人,故不能入祖墳。但可以自行找地方,這叫“立祖”,也就是自己開門立戶了。

領養來的孩子去世後不能入祖墳的原因也是不同姓,儘管領養來改了一樣的姓,但根兒上不是。



二、人去世後到下葬的規矩

人去世第一天,押頭道紙,也叫送紙,意思是將死人靈魂押到了村裡“押魂廟”裡。

換壽衣,入冷凍棺,棺前擺“長明燈”、“衣飯碗”、“燒紙地”。

同天報喪,也就是通知親戚朋友。

第二天沒事。第三天“開弔”,親戚朋友都來弔唁,中午管飯。傍晚死人入木棺,頭枕“富貴枕”,腳蹬“榮華墊”,嘴含“金寶錢”。一切妥當後,合棺,一側有隼卯卡住,上面有七寸洋釘釘死,去世人面目再不示人。晚上燒紙車紙馬。

四五六天沒事。七天出殯,出殯前去押魂廟“起魂”,靈車前長子摔盆,若長子去世,則由長孫代替,如此順延。

到墓地後,長子繞墓坑四角抓土完畢後開始掩埋。掩埋的同時長子包著土回家。到家後提壺摻了菜湯的水再回去,每走幾步澆點湯水出來,路上不能跟人說話,到墓地後把壺裡湯水繞墓坑倒完回家,到此全部結束。



總結:我們由此可以看出這裡面有多少繁複的規矩,沒經過的人根本就不懂,弄不好還會惹出事來。

但我們要說全部是迷信,似乎也不那麼準確,因為老輩子就這麼傳下來的。

但我們還是要說太過繁複了,殯葬改革是有道理的。

我是鄉村黑嫂,一個有態度的農村觀察者。喜歡我,請點擊關注。

鄉村黑嫂


首先我國應對農村統一實施火葬!火葬也是農村將來統一實施的必然趨勢,火葬方便省事節約土地。可現在許多農村還實施土葬老人特別是大操大辦、鋪漲浪費!老人在世時晚年過得很辛酸,吃、穿、醫都不到位甚至嫌棄老人!老人去世後卻大操大辦殺豬宰羊大擺酒宴席相互攀比表示孝順,鋪漲浪費少則花費三四萬多則五六萬甚至更多,有不少家庭因此負債累累真可謂打腫臉充胖子,這樣講排場沒有任何意義和價值!農村土葬也無統一規劃隨便安葬於各自地頭大量浪費耕田!因此國家應對農村提倡老人厚養薄葬!老人在世時讓老人吃好些穿好些享受好晚年生活!去世後統一火葬一切從簡可大大減輕家庭財務負擔!這也是許多農村百姓所希望的但無人帶頭提倡實施!因此國家政府應出面提倡並實施火葬!火葬寓意靈魂昇天將骨灰直接入土為安一切從簡更好,這也對農村發展、振興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的!……


西北社會達人


中國的農村眾多,所以,也在有的地方推行了火葬。有的地方呢,還是屬於土葬。

那麼從老人在去世的時候到下葬,有什麼習俗呢?今天我們來具體的給大家講一下我們這邊情況。

首先是告喪

老人去世的時候一定是告喪,也就是通知左鄰右舍和親戚朋友,這個老人去世了,準備就要辦喪事。

所以呢告喪,以前都是由村裡面代替,去辦理的,但是在現在來說基本上都是用電話通知。

奔喪

班上這個也是很好理解的,咱們農村這邊,如果有的人去世了,老人去世了,親朋好友要去奔喪去弔唁。

畢竟某人去世的時候是一個天大的事情,對於這個問題而言,我們都是比較重視的,比較隆重,基本上能夠教導的親朋好友都會去這些地方,進行弔唁和拜祭。

由於我們這裡的風俗習慣對於死者都是比較尊重的,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要有人在家的,基本上都要去這個奔喪。

超度做法

在農村裡面,老人死後還要請到這些道士來做法,給死去的老人做超度,希望他能夠在去是能夠獲得更好的一個來生。

這個呢,在我們農村這邊也是一直流傳下來,都需要請到這些道士來做法,有的呢可能比較隆重,家庭裡面的經濟比較寬厚的時候,就要求做法兩天一夜,有的三天兩夜。

那麼現在在農村裡面,如果辦理的比較簡單一點的,有可能就是兩天一夜。天氣好的也可能是三天兩夜

入棺下葬。

那麼前面的我們就不囉嗦了,肯定要給他更換衣服,最後呢,就是入棺下葬。有關下降這個啊,自己的子女孩子都要一路哭著跟著去。

對於這個問題還有一個抬棺下葬的比較講究。就是要求有8個或16個年輕的,已成家並且有孩子的大人,來抬著個棺材。

不過一般的基本上都是8個去抬棺材。如果這個人是德高望重或者年紀比較長的時候,然後這個時候開這個棺材的人數,自然會有8個上到16個。前年,我們農村這邊有一個年紀比較老的,好像110多歲的老人去世的時候,抬棺材去下葬的人數,增加到32個人。

這個具體的講究我們就不再一一的陳述了。


江南農歌


在我家鄉現在和以前有很大變化,在2001年前老人逝世都要敲鑼打鼓四五日,辦到風風光光,現在都是正常火化,領骨灰回來意思意思辦下就下葬。


我家小菇娘


按國家的政策來講,火葬是自願的,不管城市農村,但地方上不管升麼國家政策,一律火葬,如不火葬者,扒開墳墓撥上柴油粉燒屍體,可惡之極。


漢都一民


火化後進堎園安葬浪費土地比農村安葬浪費土地面積更大,農村最多一個人三平方米,而買一穴堎園面積約有十二平米,又花了幾十萬買的,老百姓能去開發堎園嗎?



有:火:水: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