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垂翅附冥鴻 他日不羞蛇作龍---訪“詩鬼”李賀故里

我今垂翅附冥鴻 他日不羞蛇作龍

---訪“詩鬼”李賀故里

唐代著名詩人、有“詩鬼”之稱的李賀,其故里在宜陽三鄉鎮三鄉村。村東邊有一條溪水潺潺的連昌河。連昌河源於陝縣,自西北向東南穿谷而過,經洛寧縣東北境入宜陽縣三鄉鎮,注入洛河,昌谷就在連昌河與洛河的匯合處,昌谷之名即因連昌河谷而得。

我今垂翅附冥鴻 他日不羞蛇作龍---訪“詩鬼”李賀故里

一、李賀的身世

李賀(790~816),字長吉,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祖籍隴西,自稱“隴西長吉”。家居福昌昌谷,後世因此稱他為李昌谷,李長吉、鬼才、詩鬼等,與李白、李商隱三人並稱唐代“三李”。

我今垂翅附冥鴻 他日不羞蛇作龍---訪“詩鬼”李賀故里

李賀出身於沒落的皇室家族,他是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此時家道已經沒落。李賀用他年僅27歲的生命,像一顆流星劃亮了中唐詩歌的星空,成為中唐浪漫主義詩人的代表和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重要人物,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奇崛幽峭、穠麗悽清的浪漫主義詩歌。

傳說李賀幼時聰穎,學習、創作異常刻苦。七歲就能作詩,名動京邑。在京城時,李賀居崇義裡,與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等為密友,常偕同出遊。他經常每天早上騎著一匹瘦馬,帶著一個身背錦囊的平頭書童,到各地採風,偶有所得,立即記錄後放在囊裡。夜晚回家後,李賀再從小奴那裡取回錦囊,在燈下研磨、疊紙並立即把白天所記東西整理出來。母親鄭夫人常嘆息道,“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後世所說的“嘔心瀝血”的成語典故就來源於李賀。

據史料記載,昭宗時,韋莊曾上奏,請追賜李賀為進士及第,贈補闕、拾遺官職。但因宮廷發生事變,所奏請被擱置再無下文。

二、坎坷的仕途

對古代文人來講,參加科舉取士是升官進爵、飛黃騰達、擺脫貧困的一種方法。特別是在唐朝,十分重視科舉取士,同時選拔官員時也十分重視是否參加過科舉。唐憲宗元和二年(807),李賀書寫了一首“井上轆轤床上轉,水聲繁,絃聲淺。情若何?荀奉倩。城頭日,長向城頭住;一日作千年,不須流下去”的詩,贈別戀戀不捨的新婚妻子,懷揣著夢想與希望,從昌谷出發來到了東都洛陽。

當時,大詩人韓愈正在東都洛陽出任國子監博士。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已年屆不惑,當時已經是文壇鉅公。相傳韓愈與皇甫湜兩個人當年聽說李賀很有才氣時,便不畏路途遙遠,從長安長途跋涉來到了昌谷,當時李賀援筆立就,一氣呵成了《高軒過》,其詩文才氣驚呆了兩位文壇高手。李賀到了洛陽後,他便以“詩”作為敲門磚去投奔韓愈,以求得到韓愈的幫助。

據說在一個渘熱的桑拿天,韓愈午睡方醒,正倦意繾綣之時,門人來報,說有一少年以“詩”投門,乞求一見。“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當韓愈看到詩稿中的第一句詩句時,就仰天長嘆,讚歎不已。韓愈隨著詩歌的境界徜徉在那令人魂牽夢繞的意境中,竟然忘記了身邊還有個門人,也忘記了門外還有一個神奇少年在等著他召見。直到門人提醒後,韓愈才如夢方醒,吩咐門人趕快去,說他有請。

剛到東都洛陽的這段時光,李賀無疑是快樂的。據李商隱的《李長吉小傳》載:“所與遊者,王參元、楊敬之、權璩、崔植輩為密。每日出與諸公遊,未嘗得題然後為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為意。”可以看得出,李賀在遇到知音之後,心情是相當愉悅的。

只可惜,這樣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李賀便在仕途上遭遇了重大打擊。遭受打擊的原因是李賀的父親名晉肅,因“晉”與“進”同音,妒忌李賀之才的文儒們便編造了一條理由,說李賀應避父諱,不應該參加科舉。雖然韓愈為李賀的應舉作了一篇陳書激辯的《諱辯》,說:“他父親叫晉肅,他就不能考取進士;如果他父親叫做仁,難道他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了嗎?”(韓愈《諱辯》)並鼓勵李賀前去應試,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李賀雖然應舉赴京,但由於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最終未能應試,遭饞落第。據說陷害李賀的文儒之中就有當時大名鼎鼎的元稹。李賀無奈,只能長嘆仕途深似海聊以自慰。

但是由於他才華出眾,經宗人推薦,李賀擔任了太常寺一名奉禮郎的卑微小官,留在了京城,做了三年的奉禮郎。奉禮郎這個官職實際上是一個從九品的官職,李賀也因此被世人稱為“李奉禮”。

目前的現狀完全不是李賀所要追求的,他的希望和古代的眾多文人一樣,“學而優則仕”。而且李賀本來就胸懷大志並性情傲岸,如今卻作了這樣一個形同僕役的小官,他感到這是一種屈辱。李賀悲憤的發出了“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雁門太守行》)“我當二十不如意,一心愁謝如苦蘭”(《開愁歌》)的感嘆。內心異常愁苦的李賀在創作時更是尋尋覓覓,嘔心瀝血。他泣血吶喊道:“天若有情 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隨後他稱病辭去官職,回福昌老家過上了隱居的生活。

長期的抑鬱感傷,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貧寒家境的困擾,加上愛妻的離世,使得這顆唐代詩壇上閃著奇光異彩的新星,在尋尋覓覓、嘔心瀝血、飢寒交迫中於公元816年過早地殞落了。

三、文學上的輝煌成就

因仕途失意,李賀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詩歌的創作上。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象力,構造出波譎雲詭、迷離恍惚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的詩受楚辭、古樂府、齊梁宮體、李杜、韓愈等多方面影響,經熔鑄、苦吟,形成非常獨特的風格。《文獻通考》中說:“宋景文諸公在館,嘗評唐人詩云:‘太白仙才,長吉鬼才。’”《歲寒堂詩話》中說:“李賀有太白之語,而無太白之才。”

作為唐朝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李賀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時期的一個代表。他的詩歌不僅影響了晚唐的杜牧、李商隱、溫庭筠等,還影響了後世的一代又一代人,甚至直到現在。

李賀為後世留存有《李賀詩歌集註》。傳說在李賀臨死之前,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四編,自編其集註授予其友沈子明。死後15年,沈子明囑杜牧作了序。李賀的傳世製作其中精品有《高軒過》《夢天》《雁門太守行》《致酒行》《李憑箜篌引》《金銅仙人辭漢歌並序》《秦王飲酒》《老夫採玉歌》《野歌》《苦晝短》《馬詩二十三首》《仁和裡雜敘皇甫湜》《感諷五首》《楊生青花紫石硯歌》《羅浮山人與葛篇》《天上謠》《浩歌》《秋來》《蘇小小墓》等。

另外,李賀還為後世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雞一聲天下白”等諸多膾炙人口的名句。大文豪魯迅先生同情李賀的不幸,且“年輕時較愛讀唐朝李賀的詩”,在他手書古人的詩文中,李賀是最多的一位。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李賀的詩詞不僅非常喜愛,而且有的名句還在他的詩詞中直接引用。有一次毛澤東與陳毅元帥探討詩詞時,說:“李賀的詩很值得一讀,不知你有興趣否?”(《致陳毅》)。

四、有關李賀的傳說

李賀死後,人們出於對他的懷念,為他編撰了一些美麗的傳說。

一說李賀臨死時,白天恍惚中看見一個身著紅衣,騎著紅色虯龍的人騰雲而下,手持一寫著像太古篆字的笏板,召李賀速速到天上為新落成的“白玉樓”作記文。說:“玉帝新蓋成了一座白玉樓,聞聽先生的才氣,即刻召先生作文以記之。”李賀連忙叩頭拜謝,但以老母身體不好相推辭。來者又說:“天上和人間最大的區別,就是沒有痛苦呀!”李賀欣然應允。過了一會兒,只見濃濃的白煙從窗口飄出直上藍天,伴隨著的急速隆隆的車輛聲漸行漸遠。此時,李賀已氣絕身亡,終年27歲(元·辛文房《唐才子傳》)。

另一傳說是其母一夕夢見李賀,李賀說他正在為天帝作“白瑤宮記”文(李商隱《李賀小傳》、張讀《宣室志》)。

五、李賀故里

李賀故里位於宜陽三鄉鎮三鄉村。目前這裡整修的寬敞氣派,遊人也絡繹不絕。舊《宜陽縣誌》載:“長吉(李賀)多才,棲息昌谷”。在李賀的詩歌中,有不少是直接以昌谷為題材的作品。《南園十三首·其二》中的“宮北田塍曉氣酣”,其中的宮即連昌宮,為唐高宗顯慶三年(658)修建,又名玉陽宮、蘭昌宮。連昌宮的遺址,就在連昌河谷,距李賀的故居不遠。

我今垂翅附冥鴻 他日不羞蛇作龍---訪“詩鬼”李賀故里

這裡西有“漢剎雲山”(光武廟),南有隔河相望的女幾山,有名的五花寺塔矗立在連昌河西岸。當年的眾多權貴名人,如武則天、唐玄宗、張九齡、岑參、韓愈、白居易、元稹、杜牧等,都在這裡留下了吟詠唱和的詩文。

我今垂翅附冥鴻 他日不羞蛇作龍---訪“詩鬼”李賀故里

李賀除了留給後人這些詩歌瑰寶外,還給我們留下一種可貴的精神財富:嘔心瀝血。這是詩人的勤奮與真誠,人生奮鬥中的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敬業精神,事業成功的前提,詩人以身體力行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