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後或引發醫保制度改革引爆內需閥門


瘟疫後或引發醫保制度改革引爆內需閥門


一、瘟疫之中的機會:

我研究過很多成功的人和企業,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最不怕就是動盪,怕的反而是市場發達而一成不變,所以的動盪都是機會,比如2000年的非典,誕生了被迫轉網絡經營的京東,也推動了網購經濟的發展。

2020註定是多事之年,從年初中國的瘟疫,現在到擴大到世界性的瘟疫,資本市場的狂瀉,石油價格的高臺跳水,大家都普遍對今年經濟有著末日的悲觀。

這時候就需要逆向思維的能力:如果僅僅中國瘟疫,那麼經濟打擊誰致命的;如果是世界都發生瘟疫,而且比中國恢復有半年以上的時差。

難道不是中國製造最好的機會嗎?

歐美都在勉強保障基本生活抗疫最基本生產,大多生產停滯。難道不是我們最好發展的機會?正如二戰歐洲打得大傷元氣時,美國的援助源源不斷,從可口可樂,到日用品到美元都形成依賴,難道我們國家不能系統針對這個機會,打造中國商品的形象,利用這段出口並造成依賴慣性?

瘟疫後或引發醫保制度改革引爆內需閥門


二、從來內需才是一國經濟之本:

瘟疫對全世界造成衝擊,也促使全世界對制度對保障體系進行反思,從美國、西班牙到最近的法國覺悟,醫療資源逐步固有化慢慢形成潮流。

我們一直被外向型經濟誤導了幾十年,那是因為改革開放以後,我們大量技術引進需要大量外匯,所以,出口是一直一來鼓勵的方向,加上我們有了龐大的外匯儲備的運用之利,所以我們一直以為外貿才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縱觀世界的市場,主要市場是美國市場、歐洲市場和中國市場; 日本市場雖然也很大,但是日本進口商品苛刻,而且國外用品除了奢侈品,做不到日本本地商品的精品化,所以日本人習慣性消費本國物品,大規模打開日本市場比較現實。所以日本從戰後就是外向型經濟,但是建立在日用品基本內需的基礎上。

而以我為主的美國,習慣的都是costco這種專門為內需定製的產品,不在乎進口還是國產,但都是針對國內民眾消費的需求,因為美元是世界性貨幣,所以沒有其他國家外匯緊張的說法,根本不用考慮外匯的問題。

還有巴西、印度等人口大國肯定是出口市場所在,但是,這種欠發達地區就大多侷限於價低功能簡單的普通商品上。

從半導體業,就可以看出國內內需的支撐;不說別的,光是手機支撐的半導體業,雖然我們手機產品,無法跟蘋果三星抗衡,但是國內需求,已經支撐了半導體的天空。 如果中國人不買手機了,那麼世界半導體一半的產能過剩。

所以半導體業,如果做個無慾無求不想外銷的企業,單單靠國內市場,是足夠生存的。

這是因為現代資訊,迫使手機成了基本必須品。

本來口罩不在家庭消費之列,但經過瘟疫之後,每家常備的一兩百個口罩的儲備,就擴大了十倍的口罩廠的生存。

我們有著這麼大的市場,別人盯著,我們自己一直沒有作為主攻目標,而去以歐美市場作為自己經濟增長的動力,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事。


瘟疫後或引發醫保制度改革引爆內需閥門


三、內需擴大的三種途徑:

1、 生活經歷升級消費:

比如家庭裝修日用的開關閥,最初人們會選擇鍍鋅的價低質次,錢省是省了,但是數年後,會發生鏽蝕難以更換的難題,那麼下次人民就寧願採用價格高一些的全銅材質的。

人本身的需求自然會隨著生活提高的,這種進化本身就是需求升級導致的。

2、 收入變化導致內需增加:

中國,消費兩極化,一方面六成的人口,由於收入分配的緣故,消費水平還處於低消費的階段。 但是隨著勞動力緊缺導致的勞動力成本上升,目前都市的藍領和普通白領收入已經相差不大,消費的觀念的改變也帶來內需增加。

同時,最大瓶頸的農村收入,國家總有一天會解決農業生產不規模的低效率化,從而出臺限制耕地用途的土地流轉,最終會藉助通膨解決工農業剪刀差,使得農業生產成為規模化而且有利可圖的產業。

3、 隨著消費升級,國人對精品化需求殷盛:

很多人對一個現象不理解:日本是全世界對奢侈品消費最厲害的國家,我能理解,那是因為日本的生活用具,對我們來說已經集體精品化了,他們在這個基礎上,比本國產品更精緻的產品,只有奢侈品了。

而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到精品化消費佔主流的經濟了,我們不是沒有這個製造能力,而是但是我們的精品意識、設計、用料等,缺乏一絲不苟和遠見卓識,缺乏對品牌的形象積累;缺乏生產經營的百年老廠老店,缺乏對中國的民眾形成國產精品的印象培養,而經常是靈巧的設計讓人愛不釋手,但是用料細節跟國際品牌有差距。

精品,意味著中端,而中端,就意味著比低端有著更高的利潤和效率,如果我們政府提高各行業產品標準,推動一把國產精品化,至少能把海購的市場變成內需,光這一塊份額,就足以維持十年年經濟騰飛。

在生活好的今天,精品化是刺激內需的最好方式。只有精緻和精品化才能刺激額外的消費。

我們各行各業,如果僅僅國內十四億人的市場,這是世界上羨慕的市場資源。這種消費力是龐大的


瘟疫後或引發醫保制度改革引爆內需閥門


四、保障性是真正釋放內需的唯一出路:

很簡單想到,現在國人不敢花錢,一是被房貸所累,二是被大病等後顧之憂留餘地。這兩個是湮滅中國內需的主要原因,而且一直無法解決,哪怕解放一個,都有大量的內需被釋放。

瘟疫對全世界造成衝擊,也促使全世界對制度對保障體系進行反思,從美國、西班牙到最近的法國覺悟,大家都意識到國有醫院和國家掌握醫療資源,對社會的意義,醫療資源逐步國有化會慢慢形成潮流。

在不遠的將來,中國的醫療體系和醫療保障將有根本性的變化:是以國有醫院為主流,建立全國醫療保障體系,尤其是大病保障的基本制度。並且以私人醫院差異性為補充,應對高端需求。

無論去房地產泡沫還是全民醫療保健哪一樣,先成功,那麼國內內需就被開閘,

壓抑的內需被引爆。

如果醫療保障的政策調整,會帶來隨後就是迅速發展的十年。

我國的發展,只可能這種方式能找到加速的油門。

古話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世界永遠是危機和機會並存,都看到的機會,那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概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