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腫瘤少年在醫院“走完”馬拉松,疫情之下體育需要激勵

13歲腫瘤少年在醫院“走完”馬拉松,疫情之下體育需要激勵

喬伊·貝勒斯。全球範圍的新冠疫情讓幾乎所有體育賽事都處於停擺,但體育帶給人們的正能量和激勵依舊在延續著。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有一位13歲的少年叫做喬伊·貝勒斯,他堅持用運動對抗著腫瘤細胞。就連醫生都不敢確定這個孩子還會有多少時光,但他卻積極地期待著未來,“我希望有一天能夠從走路變成跑步,然後參加一場馬拉松。”近日,美國跑步雜誌《Runner’s World》講述了這位少年的運動故事,在充斥著各種疫情確診和死亡人數增加的負面消息中,給人們帶來了一些期望和力量。

13歲腫瘤少年在醫院“走完”馬拉松,疫情之下體育需要激勵

“行走的時候,我彷彿變回了正常人”在喬伊·貝勒斯繞著護士站行走629圈之前,沒人敢相信,這位13歲的少年能走完一個馬拉松的距離。就在8個多月之前,也就是2019年6月,貝勒斯在得克薩斯州福特沃斯的庫克兒童醫療中心被診斷患有松果體母細胞瘤。這是一種罕見的腦部腫瘤,需要多次手術和高強度的化療。用貝勒斯主治醫生和物理治療專家的話來描述——很多得了這種病的人都會選擇放棄生的希望而等待死亡,因為這是疾病最輕鬆簡單的解脫方式。幸好,醫生們沒有就這樣放棄了13歲的貝勒斯,他們都鼓勵他站起來,堅持走走路。這家兒童醫療中心一直有一個名為“行走的力量”(Miles in Motion)的運動項目。醫院通過鼓勵患者堅持行走,甚至是騎單車,來保持身體的活力,並且提高抵抗力。為了能夠吸引孩子們參加這個運動項目,醫生們還準備了獎勵——能夠繞著護士站走完24圈(約合1.61公里),孩子們就可以得到一個紀念手環。“作為一個理療團隊,我們很清楚,患者獨處時躺在病床上,根本就不會有任何運動的念頭,也不會有活力。”作為“行走的力量”的創始人之一,莉迪亞·羅比告訴《Runner’s World》,他們希望用運動改變這種醫院文化。“我們希望在文化上改變,讓病人把鍛鍊也視為一種藥物。我們告訴病人,24圈就是一英里,然後讓他們看看運動之後會變成什麼樣。”貝勒斯也加入了這個項目,但在最開始,他只能藉助帶輪子的醫療杆緩慢地走上兩三圈。“通常他都會花一分半到兩分鐘才能走完一圈。”貝勒斯的媽媽也是個運動達人,她最欣慰的就是看到貝勒斯在一天天的行走中產生了情緒上的變化, “如果他感覺還不錯,他會在快結束時加速一些,因為這些小小的加速會使貝勒斯感覺更強壯。”“行走的時候,我感覺棒極了。”貝勒斯每次和媽媽一起繞行護士站時,他都會嘗試走得更遠一些,“行走讓我自己感覺很好,我彷彿變回了正常人,彷彿不在化療期。”

13歲腫瘤少年在醫院“走完”馬拉松,疫情之下體育需要激勵

護士們特意為貝勒斯設置了終點線,並且拉上一條綵帶。“希望能和媽媽參加一次馬拉松”從最初的兩三圈到五六圈,再到10圈、20圈,然後再到超過130圈,貝勒斯在自己的行走記錄板上的圈數不斷累加,行走的距離也越來越長,直到他身邊的護士們忽然意識到,貝勒斯快要走完一個馬拉松的距離了。“有幾次當貝勒斯行走經過我們的時候,我們告訴他,他已經走了接近40公里了。”喬伊的理療醫生哈莉·施雷克也被貝勒斯的毅力嚇到了,“他真的可以走完一次馬拉松,所以我們決定要做些什麼來慶祝他的努力,並且也算是激勵他能夠保持如此的活力。”其實,在這個醫療中心創立了“行走的力量”這個項目之後,他們從沒有見過任何一個病人能夠每天堅持在中心大堂行走,並且總路程相當於42.195公里的馬拉松。就連貝勒斯自己都不敢相信,他已經走了這麼遠的距離。2月20日,當貝勒斯慢慢繞完最後一圈護士站,他行走的總圈數已經累積到了629圈。護士們特意為他設置了終點線,並且拉上一條綵帶,但他揚起手臂、捏緊拳頭,緩緩衝過終點後,整個醫療中心都沸騰了。他們為貝勒斯準備一條太空毯、一碗零食、一份香蕉、一個印著42.195公里的貼紙以及一個刻著貝勒斯名字的特製獎牌。當貝勒斯的母親為他親自戴上獎牌時,這位13歲的少年即便戴著口罩也能看出他正在燦爛地大笑,因為他的眼睛已經笑得眯成了一條縫。“所有人都在為我喝彩。”貝勒斯感慨萬千,“那簡直是我經歷過的最美妙的一天,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是貝勒斯在庫克兒童醫療中心的最後一天,如今,他已經返回家中休養。不過,由於疫情和化療對身體的影響,貝勒斯必須要自行隔離一百天。即便如此,他依舊每天堅持行走。事實上,沒有醫生敢肯定貝勒斯一定會痊癒,但貝勒斯已經在暢想著自己變得足夠健康之後,能夠參加一場真的馬拉松比賽。“我們決定參加一次真正的馬拉松,或許幾年以後。我或許會去紐約或波士頓這樣的大城市,我媽媽說她會和我一起。她十年前就參加過馬拉松,這次我們要繼續一起努力向前。”



統籌:李昌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