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在東港,

有著這樣一群人

他們早出晚歸,

走在大街小巷

打通疫情防控“最後一米路”

為居民築起“安全網”

他們就是奮戰在各城鄉社區的

戰“疫”逆行者


孫東暉

疫情期間,石臼街道濱海社區書記孫東暉迎難而上、無私奉獻,協商有關單位為轄區的無物業小區配齊了保安室,提升了無物業小區防控能力。組織社區黨員幹部入網入格入戶,同時還時刻關心著轄區有困難的群眾,成為社區防疫一線上的溫情守護者。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3月20日,孫東暉正在與社區工作人查看保安室安裝情況


濱海社區在疫情期間設置了22個疫情防控點,防控點多,社區工作壓力很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孫東暉連續十幾天都沒有回過家。


3月5日,孫東暉得知援鄂軍醫陳女士的家人住在轄區,陳女士的父親在疫情期間突發腦梗住院,家中母親又要照顧小孩,生活很不方便。由於沒能聯繫到家屬,第二天他來到市醫院,一個房間一個房間找,找了幾個樓層,終於找到了陳女士的父親,並且為其送上了防護用品和慰問品。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陳女士父親住院期間,孫東暉每天都堅持關心家屬情況,及時送去生活用品,為在武漢前線奮戰的陳女士解決了後顧之憂。


辛星

“社區工作是一個光榮的崗位,我來到街道就是想幹出點事,實現自己的價值。”辛星是石臼街道金港社區的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在她眼裡,只有守好社區大家庭,每個小家才安穩。疫情防控期間,她甚至沒能完整的休息過一天。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去年9月,辛星來到街道工作,雖然是一名“社區新人”,但是因為有過援疆志願者的經驗,她很快就適應了社區工作,並迅速地融入社區崗位。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石臼街道金港社區成立於新冠肺炎疫情時期,轄區範圍主要是日照港第一生活區。港一區是新建成小區,年前有大量居民搬入,作為日照最大的開放式小區,管控難度非常高,摸清居民底數和管控人員進出成為金港社區工作人員最大的挑戰。疫情期間,辛星和三名同事加班加點工作,通過入戶排查、電話詢問等方式,徹底查清了轄區內3000多戶居民的家庭情況,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奉獻了自己的力量。


任秀娟

秦樓街道城建花園社區共有14個居民生活區,人口15800餘人,是個名符其實的“萬人大社區”。從大年三十起,城建花園社區黨總支書記任秀娟就開始了沒日沒夜的疫情防控“戰鬥”。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任秀娟帶領社區兩委成員、工作人員及黨員志願者開展24小時輪班值守,嚴格管控車輛、人員的出入,同時在原有防護設施的基礎上,又在轄區內出入口設置了疫情防控值班點,為社區居民砌起一道阻隔疫情蔓延的“隔離牆”。


進出社區拿筆簽字麻煩不衛生,容易交叉感染,該如何改善?任秀娟聯繫了包聯單位市委辦公室和區政府辦公室的領導連夜商量對策,最終決定設計專用的二維碼,張貼在小區域門口,居民用30秒錄入準確信息即可進出小區,這一做法不僅受到居民的歡迎,還在全街道得以推廣。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對於居家隔離群眾,任秀娟每天都要電話聯繫,進行心理撫慰,詢問隔離群眾有什麼具體困難,幫助協調解決。“絕不能讓居家隔離的人成為孤島,他們支持咱的工作,咱也應該表達感謝與關愛” 。一心撲在抗疫一線,心裡裝著居民平安,任秀娟用專業的社工知識,演繹著齊魯和諧使者的風采。


李峰

應對疫情,如何築好疫情防控的“最後一米”防線?日照街道丹陽社區書記李峰說了四個字:“嚴防”、“死守”。在丹陽社區,李峰將社區工作人員安排在三個地點執勤,每組三人,24小時不間斷值班,為出入的人員做出入登記、測量體溫。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社區範圍內丹陽生活二區外省人員多,隨著上班族們陸續返崗復工,小區的防控任務十分艱鉅,李峰的主要精力便靠在這個小區,厚厚的幾摞《人員出入登記表》裡面詳細地記錄著人員出入的信息。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疫情防控過程中,溫情處處可見。小區居民隔離在家,或是不方便出門的,他們就幫助居民把網購的蔬菜、快遞等送到家。生活區內有年逾古稀的獨居老人,李峰和同事們給予了“特殊照顧”,時常去給老人家送些吃的。


不僅立足當前,也要放眼長遠。李峰說,經過多番的入戶摸查,丹陽社區第二生活區進一步完善了《居民家庭信息登記表》,這也有利於後期的城市管理工作的開展。


張優良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社區防疫千頭萬緒,人員力量告急,身為石臼街道林海小區業委會主任和63號樓樓長的張優良在家裡坐不住了。該做點什麼呢?不如發動志願者協助社區和物業做點工作!於是,在張優良的倡議下,林海小區出現了這樣一群志願者,他們每天積極配合社區抗疫工作安排,風雨無阻。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疫情當前,我上不了前線,只是做了一點微不足道的事情,沒什麼大不了的。”61歲的張優良,已經在這裡居住了快30年,老家是沂南革命老區,由於家庭環境的薰陶,他對“付出和奉獻”的理解更為深刻。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張優良去年9月份剛剛做了心臟支架手術,醫生曾囑咐他少出門。疫情當前,他卻把這句話拋到了腦後,堅持帶領志願者在樓道殺菌消毒,執勤站崗,解決群眾生活困難,一天也沒停下。他說:”我就想這個時候為居民做點實事,只有這樣才能心安。”


李新潔

疫情來臨,日照街道迎賓社區網格員李新潔從大年初一開始,便和社區的同事們一起穿梭在迎賓社區各個小區,每天工作12個小時以上,他們在用最原始也最妥帖的方式告知居民疫情的嚴重性。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初一那天,李新潔聽說九點陽光小區有戶居民是從武漢回來的,她第一時間就趕到對方家中,向其傳達居家隔離注意事項。擔心住戶家被隔離後買不到蔬菜水果,李新潔又隔三差五的拎上新鮮蔬菜水果放到住戶家門口,敲敲門後馬上離開。


幾天後,李新潔感覺身子疲軟乏力,她害怕自己是被病毒感染了,就自我隔離到大嶺的一處平房裡,沒有任何取暖設備。孩子才兩歲,天天見不著媽媽就不停哭鬧,李新潔只能通過視頻安撫孩子。


日照戰疫有我 | 社區工作者們成為居民心中最暖“防線”


幸運的是,李新潔只是普通的勞累過度。她說,因為自己是黨員,所以她一刻也不敢停,就像一個陀螺始終旋轉在抗“疫”的最前線。她說,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她要帶著孩子和爸媽出去看春暖花開!


當好居民“服務員”

將疫情防線牢築

他們都是好樣的

向奮戰在社區一線的他們

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