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暴跌25.87% ,國際股市“ICU”,美股何時需上“呼吸機”?

剛剛過去的兩週,讓全球投資者見證了歷史罕見的一幕——美股10個交易日內4次熔斷!累計跌幅達到25.87%,其原因是什麼,疫情影響幾何?美國自身金融市場積重難返?應對這些,美國推出“零利率”、7000億美元QE貨幣政策,市場是否買賬,看專家如何談?


10日暴跌25.87% ,國際股市“ICU”,美股何時需上“呼吸機”?

盛松成、沈新鳳聯合撰寫研報:美國很難走向負利率

3月3日和3月15日,美聯儲兩次在原定議息會議前緊急降息,目前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已降至0-0.25%,重回“零利率”時代。同時,美聯儲還推出7000億美元量化寬鬆計劃,並將數千家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降至0。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巨震,各國紛紛掀起降息潮。一時間,對未來不確定性和新一輪危機的擔憂瀰漫市場。

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盛松成、東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沈新鳳近日聯合撰寫研究報告《美聯儲寬鬆政策旨在預防長期衰退》(以下簡稱報告),報告認為,儘管美聯儲此輪貨幣寬鬆行動在預期管理上存在失誤,但行動本身有其自身邏輯。3月2日至3月16日,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跌幅超過20%,經歷數次熔斷,其他多國股市也大幅下跌,COMEX黃金下跌3.33%。3月18日,美元指數升破100大關,為2017年4月以來首次。疫情衝擊愈演愈烈,對經濟的傷害很大,美股估值原本也已處於高位,最近資產價格的暴跌根本上還是由經濟和金融形勢決定的,呈現典型的流動性踩踏,因而美聯儲的行動宜早不宜遲。

另外,從美聯儲推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核心在於提供信貸可用性,防止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與我國在疫情爆發初期所採取的企業紓困和流動性支持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相似。只是兩國的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差別很大。目前我國已經率先成功控制了疫情,應更多關注復工復產;而美國目前面臨的情況還要複雜些,疫情與經濟、金融相互作用,可能使之陷入螺旋式下跌的循環之中,美國資本市場的調整更為激烈,貨幣政策也因此更為激進。

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是顯而易見的。第三產業在美國經濟中的佔比超過80%,而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娛體育和旅遊等消費在美國經濟中的佔比相當大)恰恰是受疫情衝擊最嚴重的領域。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呈加速蔓延的態勢,對貿易和生產帶來衝擊也不可小覷。疫情給企業生存帶來的壓力最值得關注。

報告認為,美國目前經濟與金融相互衝擊的負反饋循環很難打破。一是疫情衝擊恰逢美股估值的頂峰,因此美股下跌除了反映疫情影響,也加速了長期以來累積的資產價格泡沫的出清。二是美股是美國居民財富的重要載體。一旦美股出現系統性恐慌踩踏、拋售,居民財富將急劇縮水,進而降低居民的消費能力。這進一步增加了短期衝擊演變為長期衰退的風險。

美國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關聯非常強,金融衝擊會反向再衝擊居民和企業,形成螺旋反應。因此,美聯儲的擴張行動可以很大程度減輕經濟與金融相互衝擊的負反饋循環。

降息和量化寬鬆未必能完全解決經濟衰退,但可以避免流動性恐慌,防止經濟陷入大蕭條,這是美聯儲從大蕭條及次貸危機得到的最大教訓和最寶貴經驗之一。經濟和金融的問題還需要相應的經濟、金融手段來應對。美國經濟客觀上確實需要貨幣政策支持。考慮到政策傳導到經濟存在時滯,美聯儲行動宜早不宜遲,所以現在斷言美聯儲政策的正確與否還為時尚早。但本輪行動上,美聯儲對市場的預期管理不夠充分,兩次行動之後都沒有向市場傳遞出有效信息,尤其是沒有對下一步行動給出適當的預期。

報告認為,美聯儲在對市場預期管理或者窗口指導上還有所欠缺,傳遞信息不充分,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場的短期恐慌。長期看,美聯儲行動本身如果正確,市場仍會迴歸理性解讀,但也應儘量避免市場短期誤解和恐慌。

首先,如果說在特殊時期提前降息可以理解,畢竟歷史上美聯儲在2008年、2001年等均有先例,但3月15日再次提前降息,超出市場預期,表明這期間美聯儲缺乏與市場的有效溝通。

其次,兩次降息之後,沒有傳遞出穩定市場信心的有效信息。

目前美國已經降息接近零利率,但很難走向負利率,美聯儲價格工具的使用空間的確縮窄了,而數量工具仍然有較大的空間。美聯儲在7000億量化寬鬆後,資產負債表可以達到5萬億美元,佔美國GDP也僅約23%,同時考慮到美國核心PCE同比增速僅1.6%,疫情衝擊疊加油價下跌後通脹將進一步走低,理論上美聯儲擴表仍然有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美聯儲此次還取消了貼現窗口的罰息,這增加了現有擴錶行動的彈性。通過貼現窗口,美聯儲可以為銀行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如果銀行願意通過貼現窗口向美聯儲借錢,那麼美聯儲擴表的規模可能不止7000億美元。美聯儲此次降低貼現窗口利率(即取消貼現窗口罰息),是為了解決銀行不願意使用貼現窗口的問題,確保信貸的可用性。”報告認為。


報告進一步指出,美聯儲完全可以創新擴展其交易對手,針對疫情產生的影響對症下藥。3月17日,美聯儲宣佈恢復商業票據融資機制,相當於可以更直接向實體經濟提供流動性,同時啟動一級交易商信貸安排(美聯儲於2008年設立的“一級交易商信貸機制”,Primary Dealer Credit Facility,允許如大型投行等證券交易商可以像商業銀行那樣向美聯儲借款,擔保品的範圍也更廣),擴大合格抵押品範圍,為企業和家庭提供信貸便利。如果參考其他大部分央行已經使用的工具,美聯儲也可以在充分考量信貸風險最小化的前提下,請求國會授權購買一定數量的投資級公司債。目前美國面臨的挑戰主要是由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導致的,此前,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並沒有出現嚴重惡化,因此這一措施的風險不及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的有毒資產購買。當然,美聯儲也不應一下子用盡儲備工具,應相機決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