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復興區園博園施工現場一線見聞

2020年03月24日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防疫一刻不放鬆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工人搶抓時間趕工期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景觀橋效果圖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清渠如許”效果圖

客來 復興 惹人醉 ﹃山水邯鄲﹄綻新顏


本報記者崔桂敏

按照既定方案,第四屆園博會將於今年8月份開幕,距現在不到5個月時間。


從2019年4月13日,復興區成立工作推進指揮部起,僅用20天時間完成園博園區域5630畝土地拆遷任務;2019年5月28日下午15時,大批機械設備進場施工,開始建設……15個月,在總規劃面積4366畝的土地上,呈現出一處有“世界眼光、國際標準、河北一流、邯鄲特色”的園林精品,可謂時間緊、任務重。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工程建設和辦會工作帶來更大挑戰。面對這一形勢,復興區科學研判,負壓奮進,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建設辦會,在確保防疫工作不出問題的前提下,全力推進各項籌備工作,項目建設趕出“加速度”。

1600人的“戰場”——與時間賽跑搶工期

3月13日,記者再次來到園博園項目施工現場。此時,這裡與2月16日記者看到的場景大有不同:機器設備、運輸車輛、施工工人明顯增多,場面繁忙而有序。


據統計,當日,園博園施工現場約有1600餘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緊張忙碌著。


“從春節期間的107人,到現在的984人,僅‘八局’目前的員工數遠遠超過了疫情發生前的數量。”中國建築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承擔園博園核心區建設,公司副總經理夏戍辰告訴記者,針對疫情導致施工力量不足的問題,園區建設指揮部聚焦本地工人,提前安排部署,保證施工需要。在指揮部的積極協調下,“八局”近期每天都有復工人員返崗。


據瞭解,核心文化遊覽區是園博園建設的重中之重,此處建設節點以名為浮光攬月的人工湖為中心,湖南側是“山水邯鄲”主場館及邯鄲園;湖北側一直延伸到生態修復實踐區,分佈著全省其他12個地市園;湖西岸則是“青山畫卷”,通過曲線臺地打造出花海臺田的效果。


站在“山水邯鄲”2號館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吊車吊著單塊重達2噸的石頭,徐徐移動至指定地點,此處正在進行樁基檢測和褥墊層施工等工作。西側3號、4號場館的工人們在同時開挖基槽。


復興區城交投公司總工程師丁少文介紹,主場館共分4個場館,目前1804根混凝土樁已施工完畢,灌注樁共計442根,目前已施工完成85%,3月底完成主體施工。


據介紹,由於建設之前,優化了設計圖紙,主場館主體由鋼筋混凝土結構調整為鋼結構。夏戍辰表示,鋼結構場外加工已完成90%,近期鋼構件、預埋件將陸續進場施工,4月底前完成安裝工作,6月底前完成裝飾、裝

修安裝工程。


在施工現場,記者還見到了項目管理公司總監趙輝。他告訴記者,每天他都會和丁少文一起呆在施工現場,隨時處理施工過程中的技術難題。


“主場館地基基礎複雜,打樁困難,施工中就採用懸挖鑽和長螺鑽組合處理方式,一下子就加快了施工進度。”趙輝也稱,項目施工中經常會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嚴把質量關,工程體現出匠心。


和“山水邯鄲”一樣,“清渠如許”施工現場也是一片繁忙。該核心控制性工程由中國建築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承建,項目經理張通曉告訴記者,“二局”承建的4個控制性工程,目前共有620餘名工人在崗,僅“清渠如許”處就有200餘名工人同時作業。


據悉,“清渠如許”是第四屆省園博會生態修復、城市雙修的核心體現地。其設計初衷則是按照生態修復理念,引城市中水到“清渠如許”峰頂,城市中水經過層層滴落、沉澱淨化,達到排放標準,流入西湖區域,作為補給西湖水源之一,其建成後將成為中水淨化的科普示範區。


目前,“清渠如許”工程已完成50%,現在正在進行苗木栽植、淨化池填注、塊石砌築、人行棧道施工等工作,預計6月30日完工交付使用。


跟隨春天的腳步,又是一年植樹季。


“綠化工作中挖坑、澆水、修剪,樣樣都有學問。疫情期間,‘二局’有60名綠化熟練工無法返崗,指揮部緊急協調了當地150工人,在熟練工的帶領下,開展綠化工作。年後,園內種植的大葉女貞、石楠、雪松等常綠物也由本地苗木企業供應。目前,每天苗木都能正常供應,進場量在300—400棵之間。”


張通曉說,為克服造林物資調運受阻的困難,園區建設指揮部與時間賽跑,幫助承建方協調本地苗木企業,併為運輸車輛辦理通行證,保證綠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按計劃,園區將種植2.8萬株喬木,目前已完成20630株,剩餘喬木正在陸續種植,3月底前完成全部的喬木種植。預計4月底將完成喬木、

灌木、地被植物、水生植物種植。


記者從園區建設指揮部瞭解到,為了加快工程建設,把時間和工期爭取回來,一方面,各承建單位全面加強人員和施工力量,開足馬力,晝夜施工,全速推進工程建設;一方面,集中專業技術人員,調整優化規劃設計和工序,確保按時保質完成工程項目。

細之又細的方案——


繃緊防疫管控之弦

“建設在推進、工人在增加,這個時候更要繃緊疫情防控這根弦,確保項目有力有序推進。”夏戍辰告訴記者,防疫期間,進出施工場地的三個大門,封閉了兩個,整個場區採用一個通道,保安從以前的6人增加到17人,現在又增加到22人。


“工地合理控制返崗員工數量,並通過寫保證書、出具健康證明、核查行程等方式對返場人員嚴格把關,對與確診病例有密切接觸史的、疑似病例的、發燒的堅決不予進場。”


夏戍辰明確表示,園區嚴把返崗“入口”,合理控制返崗員工數量,對返場人員嚴格篩查,制定疫情應急處置預案,成立疫情工作突擊隊,確保發現問題第一時間得到有效處置。


為保證施工人員、場地的健康安全,工地使用圍擋將村莊和工地進行隔離,園區實行封閉管理,所有人員吃住在工地。班前教育、技術交底等工作分散開展;工地食堂重新進行了劃分,由原來的1個變成了5個,員工吃飯實行分餐、錯時用餐,減少人員聚集。


工地還加強對辦公、宿舍、食堂、浴室、廁所等重點區域的管理和消殺工作,杜絕病毒傳播;建立人員日常健康監測臺賬,進場人員每天至少進行四次體溫測量。


在主場館施工現場,記著見到了正在做基坑砌築工作的阿利濤,他隨身攜帶著“實名制健康登記卡”,上面記錄了自復工進場以來,每天測量體溫後的數值。和他一樣,工地上的所有員工,人人有都有一張健康登記卡。夏戍辰介紹,項目上成立了24人由35歲以下青年組成的突擊隊,每天保證項目日常

測溫、消毒、進出場的車輛管理控等工作。


記者來到職工生活區,看到入口處貼有消毒管理制度、人員進出場管理制度、廢棄口罩管理制度、消毒記錄表;洗手池邊的牆上,貼有酒精及消毒液使用方法、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的措施、正確洗手步驟等宣傳畫,工人們抬眼便能看到。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工程建設,嚴把工程質量,嚴守時間節點——園博園項目建設工地上,處處可見時不我待、爭分奪秒的施工場面。


園區指揮部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唐偉強介紹,自推進工作開展以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定期召開調度會,親赴項目現場,研究項目推進機制、要素保障、困難瓶頸等事宜。指揮部“一辦八部”堅持每日召開辦公室工作例會,安排部署當日重點工作,各工作部逐一制定工作方案,拉出任務清單,明確完成時限,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強力推進園博會各項工作開展。


“在今後工作中,要堅持一體規劃、一體提升,加大力量投入、加強質量管理、加強現場管控,做到安全、規範、有序建設施工。我們有信心如期完成任務,向全省人民展示一屆獨具特色、精彩絕倫、永不落幕的園林盛會。”唐偉強表示道。

採訪手記

在採訪中,記者聽到“清渠如許”背後所承載的意義,心中十分欣喜和感動。


“城市雙修”理念的提出,給昔日的老工業區一次契機:用再生態的理念,修復城市中被破壞的自然環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用更新織補的理念,拆除違章建築,修復城市設施、空間環境、景觀風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


走進復興區,2萬畝城郊森林公園、南水北調生態廊道、沁河沿線23個村莊生態片區、特色生態小鎮建設等,西部城鄉一批大手筆生態景觀工程將正在加速推進。


而園博會的承建,更是註定了復興區其“生”來便要承擔生態修復使命,進而成為提升人居環境、帶動全區轉型發展的有效“抓手”。向生態之城邁進、打造西部綠色屏障,成為邯鄲百姓休閒的“後花園”,這一切都在一步一步地實現——綠網成蔭,復興可見。

——本版照片除效果圖外,均由本報記者李嘯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