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脫口而出"的水平,小學一年級後不適用

在早期教育中最主要的一項,是關於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一般來說,我們建議家長幫助孩子鍛鍊說話,從日常生活的口語練起,再過渡到書面語言。

從孩子的幼兒園到小學,老師會給孩子教生字、生詞、短語,然後再練習造長句子的能力,義務教育就是按照這樣的順序,由淺至深來進行初級語言能力訓練的。

有很多家長會發現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自家娃就是很難開口,好像讓孩子試著口頭造句是一件非常難為情的事一樣。

這種情況對於性格內向的孩子來說尤為明顯,部分家長表示自家孩子口頭造句時甚至能委屈到哭。

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

分類引導孩子勇敢說話、鍛鍊語言能力

針對於那些不願意說話的孩子,有很多教育機構和培訓老師提倡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並且指出訓練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做到"脫口而出"的程度,事實上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樹立這樣的目標。

不愛講話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所處的環境,通常來說讓他們沒有很想表達自我的需求。

對於這類不愛講話的孩子來說,其實他們不愛說話有可能是因為自己"腦袋空空"沒有什麼感觸,又或者是因為並不習慣向別人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不喜歡主動說話。

內向的孩子通常性格內斂,不喜歡錶達自己的感受,更在意他人對自己的態度。

這類孩子雖然會在家長的要求下練習說話,但是學齡前的非主動說話會讓他們覺得很難為情,羞於表達。

在幼兒園至上小學前(約4-5歲)孩子如果在集體的環境中仍然不愛講話、抗拒說話,

家長就需要分辨孩子的情況是由於語言能力的問題,還是因為心理能力的問題造成的。

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

區分語言能力和心理問題的判斷方法:

① 語言能力差的孩子,無論是在集體中還是在家裡都很少說話,對於長句子的表達邏輯混亂、語序混亂,不能很清楚的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書寫的時候也不能很好的用一兩句話來描述一件事。

② 心理問題導致孩子不願意講話的,通常情況下是因為集體的環境讓孩子覺得沒有安全感、覺得緊張,這裡孩子在家中無論是說話還是寫字都能夠很好地完成,能夠用語言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就算有較長的思考時間,也不代表他們的語言能力有問題。

對於這兩類孩子來說,家長都應該給予練習表達能力的支持和鼓勵,針對於語言能力差的孩子,家長應該讓孩子趕緊進行能力的補充和練習,進行系統性的學習。

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鼓勵和表揚,在外出時可以稍微給孩子一些與不熟悉的人說話的機會,但不可以過度鍛鍊。

這兩類孩子都需要家長的輔助幫助,用適當的鍛鍊和學習讓他們的語言能力更強一些,但是無論是哪種孩子都不應當把"脫口而出"當做學習的目標。

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

"脫口而出"的弊端家長要清楚

其實這種說法原本只是一種廣告宣傳方式,比如在英語學習中孩子看到一箇中文詞語就能立即念出英語單詞,這樣的"脫口而出"其實是證孩子英語學得好。

但是在中文學習中,家長不應當把它當做孩子學習的目標。中文是我們的母語,語文課程也比英語更加複雜、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前期的學習中,孩子們需要掌握詞彙、短語、短句,但是從小學三年級起,孩子們就要開始學習和掌握長句子以及複雜的邏輯造句,如果習慣性地"脫口而出",只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不利。

但同時,這種說話方式不僅對學習不好,對於孩子的成長和生活方式也有很大的弊端。

1. 看到什麼說什麼,很容易變成"沒眼色"、情商低的人;

2. 習慣性地少思考多說話,對於問題的看待方式太過片面,思維模式停留在簡單的邏輯中,跟不上週圍的變化;

3. 分不清耿直和沒素質的區別;

4. 容易養成急性子和暴脾氣,但很難再把性格"改回來"。

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

也就是說在孩子一年級時,家長就應該停止"脫口而出"的教育方式,這個時候孩子初入具備規則的學習環境之中,要從原本的自由散漫逐漸適應學校的規矩,太急躁顯然會影響孩子的心態。

家長一再要求孩子"想好了再說",沒用怎麼辦?

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沒有系統的認知,可能已經過了把孩子引導向穩重的最佳時期,結果發現孩子現在三年級了,說話做事毛毛躁躁。

有的家長表示,自己已經多次要求孩子說話"想好了再說",但是孩子還是那個樣子,有時候說話能把人氣個半死,多數時候很"沒眼色",說話做事從不考慮別人的心情,已經變成了情商非常低的人。

對於這種情況家長們表示很著急,誰也不想眼看著自家孩子變成一個自私的人,只考慮自己的心情,還美其名曰"耿直",簡直是糟糕透了!

這些已經被"脫口而出"影響成了低情商的孩子,家長可以試著和孩子達成一個"協議"。

①比如"發表意見之前自己先思考三分鐘",適用於一些發表重要看法的事件,從這些比較有爭論意義的事情入手,從小讓孩子有一個思考的時間,與此同時家長也要進行思考。

在雙方思考完畢之後互相交流彼此的意見,孩子會發現自己長久沒有思考的習慣,和家長的成熟想法一對比,就會引起孩子的反思。

②比如"換位角色扮演",當孩子說出了一些很低情商的話語還完全覺得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家長可以在家中獨自和孩子進行對話回憶,

學著孩子當時的態度對孩子說出這些低情商的話。


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

在這樣的嘗試中,家長要記得觀察孩子的狀態,儘量保持客觀的心態,不要帶著負面情緒去做這樣的活動。

如果孩子表現出受傷、難過的情緒,家長不要急著去安慰,也不要奚落孩子,應當使用平穩溫和的態度告訴孩子"你現在可以思考一下了",同時可以拍拍孩子的後背,用動作告訴孩子他沒有被家長討厭。

已經被"脫口而出"影響了的孩子,原本的性格就會偏向於急躁,作為家長想要引導他們回到"正路",就要保持自己的沉穩客觀,並且向孩子表示出堅定的態度:那樣做是錯的。

前段時間育兒大咖們一直強調的"溫柔堅定"正是這樣的道理。

給娃鍛鍊說話能力,養成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們會犯種種錯誤,但這並不代表著家長有什麼"罪過",我們人人都會犯錯,這很正常。

很多家長都是第一次做家長,很多孩子也是第一次做人,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很寶貴的經驗,正確的對待錯誤、彌補錯誤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親子關係中最重要的一環。

在過去我見過很多教育失敗的案例,其中無一例外的是家長對於教育中犯錯的惶恐,正因為不敢接受自己犯了錯,家長就不願意承認自己錯了,彌補更是無從談起。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之中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只能一錯再錯下去,直到成年之後面對現實,被社會狠狠地"教育"了,再翻過頭來埋怨自己的父母。很多孩子成年之後與家長漸行漸遠,也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