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智慧之談

俗語,也稱常言,俗話,是一種由勞動人民約定成俗並廣泛流傳的定型性語言,簡練而又形象化,既反應古人生活經驗和願望,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在民間,飽含智慧的俗語文化,就像一座燈塔,在人生大海中為我們照耀著一束指引的光芒,就算有時處於波濤洶湧的浪尖,依然能夠經久不滅,方向永明。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智慧之談

在農村俗語中有一句:“一人不登山, 二人不觀景, 三人不喝酒”,初次聽說,可能很多人會不明其意,為何人數區別卻能導致事情的不同對待呢?其實道理很簡單,俗語本身就是古人根據生活經驗得來的,而這個答案同樣來自我們的生活。那麼接下來,不妨回到古代社會,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首先看下上半句“一人不登山”,這句俗語是指在獨自一人的時候,最好不要去登山或進行高處攀爬。老話常說“登高涉遠三分險”,可見,一個人出門在外,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務必小心謹慎,特別風險較大的活動,還是結伴而行的好,因為一旦發生突發情況,若沒人及時上前幫助,那就非常危險了。像如今的極限運動一樣,幾乎都是大家一起進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意外,其他人可以同心協力幫他一把,從而避免悲劇的發生。所以,這句俗語的真實意思,說到底就是有個照應。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智慧之談

那麼俗語接下來為何說“二人不觀景”?其實不是不可以,而是兩人結伴旅遊的話,如果一人欣賞美景太過忘我,發生失足等意外情況,另一人肯定百口莫辯,家屬就會認為與他有關,尤其無人為你證明清白,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為了告慰逝者與家屬,自然也要破費一些的。事實上,類似這種不幸的事情,古今中外不勝枚舉,不論有意為之,或者偶然狀況,都是我們不願看到的。因而觀史可鑑今,兩個人的話,能不去儘量不去,就算非去不可,也要遵守景區規定,不可任由性子胡來。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智慧之談

最後的“三人不喝酒”就是說,一人為獨飲,二人為對飲,三人則為暢飲,你來我去交杯換盞間,肯定有人會弄虛作假或兩人合夥戲弄另一個人。我們都知道,三角定律最為牢靠,但如果放在人際交往上,就未必靈驗了。因為人性的扭曲,很容易促使三人同場不同心,形成以多欺少的局面。當然,人的劣根性使然,三個人中要有一個人處於弱勢被另外二者壓在腳下,才能滿足他們畸形的優越感。這不是危險聳聽,有時真就如此。其實這種行為並不好,試想人都不是傻子,你們合夥擠兌一個人,人家肯定不高興,或許為了朋友面子,勉強迎合他們一下,不過凡事皆有度,如果做的太過分,人家越想越生氣,最後做出出格的事情就不好看了。因此,平等、理性、和諧飲酒,才是正常的相處之道。

“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智慧之談

後來有位好事者,在俗語上補充了一句,這就是“四人不趕集”,那這句話說什麼呢?說到趕集,大家可能不太懂,其實就是上大街買東西,不同今天的是,過去只有每逢固定時間才能趕集,所以一到趕集時必是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這時四人一起去的話,你看中那個,他相中這個,七嘴八舌的,反而沒了主見,弄到最後好東西被別人買了,自己搞得兩手空空,越想越窩火。由此可見,做人不能沒有主見,一味地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到頭來只會自尋煩惱。因為自己才是生活的主宰者,凡事讓別人拿主意,那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尤其對於一個成年人,絕對是不好的現象。

話說至此,對於““一人不登山,二人不觀景,三人不喝酒,四人不趕集”這句俗話,大家覺得有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