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周丹講“數字化轉型推動人才能力增長”


3月22日晚七點,在中國學習技術大會上(線上),周丹老師做了演講:數字化轉型推動企業人才能力持續增長。課程大綱分三大塊:人才供應鏈機制,驅動組織人才能力重塑;學習型組織氛圍,激發組織能力重塑;數字化學習平臺,支撐組織人才能力重塑。驅動、激發、支撐,三個關鍵詞。周丹老師是北森雲計算高管、研究院院長(北森是做人才管理軟件的公司)。現將聽課中所聞及點滴思考簡記如下。

1.培訓工作要強化績效精神。培訓工作的衡量不是上了幾門課,而是人的發展是否得到了提升,組織績效是否得到了提升。就培訓工作價值而言,組織績效來自於人的發展的提升,包括能力、意願、人崗匹配度,等等。上幾門課,只是手段、過程。培訓部門的產品就是人才、人才的提升。人才夠不夠、行不行,數量如何,質量怎樣,才是始終應關注的焦點。企業大學的一條主線,始終應當是為提升組織績效提供人才支撐,在此主線下,始終要抓實師資、課程兩大基石,持續做活量身定做、訓戰結合、自動自發等基本動作,始終保持學習培訓工作與經營管理實踐的無縫連接、有效互動。

2.兩能、兩化,助力組織進化升級。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企業。兩能,即:組織效能、能力重塑。兩化,即:文化濃度、數字化。老師認為,這是未來兩三年人才管理的關鍵詞。我覺得這個概括非常好。企業對恢復經營採取措施,是短期需關注的,實際上企業面臨著長期挑戰,尤其是企業的免疫系統。組織能力,是企業免疫系統的核心部件。無論是否有疫苗,也無論救治資源如何,自身免疫力是第一位的,強筋健骨、強壯魂魄,永遠是最重要的、不虧本的事。

3.為什麼說,能力重塑大有可為?一是團隊能力、領導力轉型,是企業未來一兩年關於團隊管理最關心的議題。二是用好新生代,將為組織注入新活力。他們期待在職場獲得成就感,喜歡變化,樂於合作。三是掌握人才賬,有的放矢。排兵佈陣有機制、有路徑、有方向。這最後一點,我歷來強調,但推動實施不易。如果我們像盤點業務發展一樣認真地盤點人的發展,對每個人都建立成長臺賬,有學分、有成長積分,有基於崗位要求的能力模型、學習地圖,有基於個人稟賦的職業規劃、意願訴求,有輪崗圖、升遷圖、榮譽表、重要貢獻記錄、創意建言記錄、做慈善獻愛心等社會責任記錄、逐月逐季逐年的績效記錄等等,那麼人才賬就很清晰了。對人才的選用育留,均要掛鉤考核。評選好教練、好導師。對一崗雙責(抓業務、帶隊伍)不合格的管理者,要約談。對“因公司而來、因上司而去”造成種子型人才流失的,應追責。

4.關於能力重塑如何抓。能力重塑是組織進化升級的抓手。如何抓能力重塑?機制,是驅動力;氛圍,是激發力;技術,是支撐力。

(一)人才供應鏈的五個體系、六朵雲。一是人才標準體系,包括:領導力模型(層級),序列條線模型,通用核心能力模型,價值觀模型。二是人才測評體系,包括:線上測評,能力,線下測評,潛力,績效,不同場景落地,測評師賦能體系,測評中心繫統。三是招聘體系,包括:外部招聘,內部選拔,招聘流程,機制固化,招聘管理系統。四是人才管理繼任體系,包括:績效、培養、繼任,課程路徑,機制固化,繼任管理系統。五是組織激活體系,包括:個人敬業、組織賦能。六是一系列雲。六朵雲:招聘雲,測評雲,績效雲,繼任雲,調查雲,學習雲。連接人才大數據管理平臺。

(二)人才標準,是能力重塑的錨點。人才標準從哪裡來?包括幾個途徑:第一,企業文化及戰略。第二,目標人才崗位職責,以及挑戰。第三,人才能力研究。有一套企業人才工作的語言,如核心勝任力、專業勝任力、領導勝任力(管理勝任力)。

(三)能力診斷,是能力重塑的路徑。包括彩色組織結構圖、紅綠燈圖、九宮格圖,都是一些具體操作的工具。如九宮格圖,是按績效、潛力兩個維度,分別按高、中、低三個層次,將人才分為九類,如專業人才、核心人才、明星人才、明日之星、關注人才等。

(四)人才盤點是能力重塑的實現工具。包括人才地圖及人才結構、關鍵崗位儲備及繼任情況、人才檔案等,都可以有標準化的操作。在重要人才中,要區分出高潛、關鍵績效貢獻者、緊缺人才。對高潛,要採取加速培養、追蹤、出池等動作。對關鍵績效貢獻者,要關注常規培養、績效考核、晉升調整等動作。對緊缺人才,要重視人才招募、面試考察、崗位安置等動作。

5.關於構建學習型組織氛圍。有氛圍,才可以激活。只有尋找個人理想和工作價值的連接點,才可以激活員工自驅力。激活的要義,是讓員工和組織同道而行,共同成長和發展。實現人和崗位的匹配、人和團隊的匹配、人和組織的匹配。個人理想和工作價值間的緊密性,是影響員工敬業度的重要因素。人崗匹配會讓員工敬業價值顯性化。應當營造成長型組織氛圍,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碎片化和移動化發展,讓學習和工作更加無縫連接。個體需要保持好奇心,主動尋求多樣性,敢於試錯和反思。組織需要驅動人才向知識密集型發展。組織要注意提供成長的內部土壤。成長型思維在組織中能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擁有安全反饋的土壤。當心理上感到安全時,員工才能積極、自由、充分地反饋、傾聽和成長。真實的反饋能幫助員工清晰自我認知、激勵和推動其不斷自我發展。據調查,高達98%的中國職場人有意願進行學習提升,其中願意付10萬元以上讀MBA的佔41%,且有65%的人計劃在未來一年內將提升計劃付諸實施。據分析,2017年知識付費產業規模為49億,預計2020年將達到235億。預計到2030年,將有近1億中國人面臨職業轉型,全球將有8億人被機器人取代。在自動化浪潮中,提供工作機會培訓將是全社會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6.關於能力重塑中的新科技應用。一是借力智能化技術和智慧學習模式,提升學習效能。更豐富的內容;更多元的載體;更前沿的技術,如機器學習、A I推送、智能提醒;更優質的體驗,如遊戲化、虛擬現實技術。二是學習雲平臺成為標配。根據員工不同的職能、工作年限、勝任力要求、能力測評結果等個人因素,強關聯、分步定製專屬學習路徑,或是運用遊戲化、虛擬現實等技術,增強員工學習興趣。三是深入挖掘學習行為數據。從而更精準獲取員工成長路徑和組織人才要求的匹配度,進而為員工精準匹配學習內容。

7.關於數字化重新界定組織能力。員工、產品、運營、顧客,都有數據,形成數字化閉環。業務價值、智能、數據、連接萬物,這些將成為關鍵詞。一位CEO說,每個公司都將成為軟件公司。我們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像數字化公司一樣運營,不再是單純採購解決方案,應用系統軟件。

8.關於數字化的人才管理全體系建設。總的原則是:標準引領、全面洞察,數據驅動、策略落地。這一段講述有一些推介色彩。

數字化體系主要涉及四個方面。一是梳理人才標準。統一語言,包括:關鍵崗位能力模型、關鍵崗位行為要求、關鍵崗位潛力要求。二是構建人才檔案。人才體檢報告包括:人才履歷、經驗、績效,人才能力、潛力診斷結果,人才盤點報告(人才研討會)。三是規劃人才地圖。人才梯隊地圖包括:繼任者計劃、關鍵崗位儲備、人才管理和發展建議。四是數字化人才決策。人才管理有抓手,包括:人才結構分析、人才能力分析、人才健康度分析。

此外,還有BI分析診斷。關於人效及組織健康度分析,包括:通過經營業績分析、利潤達成情況的數據,掌握各業務單元和負責人的業績表現;通過各區域、部門敬業度結果的數據,發現業務負責人的管理問題;通過人才分佈、梯隊健康度及繼任情況的數據,掌握各業務單元人才隊伍及結構狀況。關於可持續人才供應與開發的建議,包括:人員基本情況、人才測評結果、績效評價結果、人才盤點進度、360評估反饋結果、敬業度調研結果、招聘渠道分析等。

9.韋爾奇說,讓學習來凝聚企業。在推牆、拆牆的過程中,因為動了奶酪,是會有抵制的,但理念、思想、文化的共識可以減少摩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順暢度。學習就是這樣一個促成共識的重要行動。不同部門之間,基於同一件事、一起學習,流程就順了,部門牆、條線牆也就沒了。相反,如果不學習,就會更趨於封閉,不僅部門牆加厚,甚至小組之間、崗位之間,也會有牆,人人乾得很累。韋爾奇的觀點很有道理。學習不僅是生產人才,也是在生產好的文化,最終生產出戰略執行、落地的果實。

(2020.3.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