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你好,歡迎來到“玄靈奇說”。本期要給各位讀者介紹的是筆者的家鄉。來自福建省最北面的南平市浦城縣,稱之為福建的“北大門”、亦是“中原入閩第一關”。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現在也是閩、浙、贛。三省交界之地。我們今天要說的是,在這地傑人靈之地在宋代時期,出了當時名動天下的八位宰相,也被後人稱為八大宰相。下面帶大家一起了解下這八位宰相的傳奇經歷:


浦城:秦屬閩中郡。漢始元年間設冶縣。東漢建武年間改冶縣為侯官。東漢建安年間置漢興縣。三國永安年間改吳興。隋開皇年間吳興併入建安縣。唐武德年間置唐興縣。天授年間改名武寧。神龍年間複名唐興,天寶年間定名浦城。中國“丹桂之鄉”、“剪紙之鄉”、“包酒文化”。浦城縣屬三江源頭之一,境內溪水分別流入閩江、長江和錢塘江。北部漁梁嶺和西部的鑄嶺頭是長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
一、西山先生真德秀

真德秀(1178年10月27日-1235年5月20日 ),本姓慎,因避孝宗諱改姓真。始字實夫,後更字景元,又更為希元,號西山。福建路建寧府浦城縣(今福建省浦城縣仙陽鎮)人 。南宋後期理學家、大臣,學者稱其為"西山先生"。
慶元五年(1199年),真德秀進士及第。後中博學宏詞科、宋理宗時擢禮部侍郎、直學士院。端平元年(1234年),入朝為戶部尚書,改翰林學士、知制誥。次年拜參知政事,旋即逝世,獲贈銀青光祿大夫,諡號"文忠"

(1)生平:真德秀自幼聰穎,4歲開始讀書,即能一過成誦。德秀從小愛好學習,在學習中勤奮過人。據其《行狀》記載:"入小學夜歸,嘗置書枕旁",深夜還在蚊帳中看書,以至蚊帳被蠟燭薰成黑色。當其他兒童玩水遊戲之時,德秀就把這些兒童的書取來閱讀熟了。

真德秀15歲時喪父,其母親吳夫人在窮困中操勞家計,供他學習,撫養其成長,使他獲得了專心學習的機會。由於他勤奮努力,學業上進步很快,在18歲時便考上了舉人。

嘉定七年(1214年)七月中旬,金使來告已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真德秀隨後即奏請停止每年給金朝的"歲幣",他的意見被採納。真德秀看到史彌遠並非想振興圖強,而只是在執政之初就採納理學人士劉爚的建議,崇尚理學,以官爵收買人心。作為理學家的真德秀,當然歡迎崇尚理學之舉,但對史彌遠"以爵祿籠天下士,至有聲望舊人折節營進,反為所薄"的情況深為不滿,非常感慨地說:"吾徒須急引去,使廟堂知世亦有不肯為從官之人。"雖然史彌遠進行挽留,但真德秀去意堅決,同年十一月,真德秀出任江東路轉運副使。

江東地區適值旱災蝗害,真德秀奏罷貪官,並在臨時分管的災區廣德(今屬安徽)、太平(今當塗)兩地開倉賑濟,政譽始著。兩年後調任泉州(今屬福建)知州,泉州為重要外貿海港,而原先不僅商稅重,而且官員以"和買"的名義低價收購外商貨物,以致外商海船進港數銳減,一年只有三四艘。真德秀上任後,不僅公佈稅額,而且禁止官吏購買外商貨物,並且組織民兵剿滅海盜王子清、趙郎所部,對外貿易迅速恢復,第三年到港海船就達36艘之多。


寶慶元年(1225年)六月初才到達臨安,原皇位繼承人濟王趙竑已於正月間被史彌遠害死,更引起真德秀的不滿,一月之間四辭直學士院,七月初終於辭去直學士院而只任禮部侍郎,並一再為濟王趙竑辯解,並指出:"霅川之議(指殺害趙竑後的善後事宜)不詢於眾。與賞罰徇私,饋賂公行。"正如魏了翁所說:"皆人所難言。"因"而權臣(指史彌遠)益媢(嫉妒)忌矣"。真德秀於八月,一再請求以宮觀閒差就醫養病,又因為在對被害的濟王趙竑追贈方面與史彌遠及其黨羽的意見不合而受到攻擊,因而又三次自請黜責。九月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宮觀閒差,任便居住。真德秀自知不為史彌遠所容,因而自請辭免待制及宮觀而獲准。十一月,以"真德秀奏札誣詆",終於被"落職(待制)罷祠(宮觀)"。

真德秀立像真德秀為朱熹的再傳弟子,雖然學術成就有限,卻是當時理學正宗的宗師,聲譽很高。史彌遠黨羽原擬貶竄真德秀,但一向對史彌遠言聽計從、甘當傀儡的理宗,這次卻親加"保全",而且"落職罷祠",也可以說是同意真德秀前些時的請求。可能理宗覺得如果真對當時的理學宗師真德秀加以貶竄,那麼史彌遠崇奉理學的偽裝將被撕破,史彌遠也許是在清楚了這點之後而未再深責真德秀,使真德秀能安然退歸故里著書立說。


(2)功績成就(分為政治與理學)
政治成就:救荒懲貪(前面說的蝗蟲災害)、整頓泉州漕政{嘉定十二年(1219年),真德秀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當時泉州本來是中國同西方商人通航的一個大港口。但是在南宋後期由於管理海外貿易的官吏對外商進行繁重的敲詐勒索,一時冷落下來,每年來此貿易的外國商船減少到只有三、四艘。真德秀到任後,實行了優惠政策,減免了許多不合理的徵稅,很快就使來此從事商貿活動的外國船復增加到36艘,不但繁榮了商業,而且增加了稅收。在邊防上還幫組泉州人民打壓海盜,加強了海防。}。實施惠政{嘉定十五年(1222年),真德秀以寶漠閣待制的官析出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到任之後,立即著手整頓政風、土風,他以"廉仁公勤"四個字勉勵僚屬,用周敦頤、胡安國、朱熹、張栻之學術勉勵讀書人。對百姓實施惠政,首先廢除了榷酤制度,免徵了苛重的酒稅,其次是停止加收斛面米,同時還免去了和來制度,廢除了對農民的額外剝削,減輕了他們的一些負擔。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仿照朱熹當年創立義倉的辦法,立惠民倉五萬石,在青黃不接時,以平價賣給缺乏糧食的百姓,他又在轄區內十二個縣普遍設立新倉,使之遍及鄉落,以救饑民之急,此外又專門設立了慈幼倉,儲備糧食,專門用來賑濟無依無靠的老人和兒童。
}。
理學成就:真德秀的理學思想基本上是祖述朱熹,他對朱熹極為推崇,尊之為"百代宗師",並自謂對朱學"嘗私涉而有所得"。朱熹在儒學中能夠佔居那樣崇高的地位,除了其自身對儒學巨大貢獻之外,也與真德秀和魏了翁等人的宣揚分不開。作為朱熹之後學,真德秀的主要任務在於振興和發揚理學,在學術貢獻上重在闡發運用。他用了大半生的時間著作了《西山真文忠公文集》。其理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讀書記》中。這部著作"以六經、《語》、《孟》之言為主",分甲記、乙記、丙記、丁記四個部份,"甲記曰性命道德之理,學問知行之要,凡二十有七卷;乙記曰人君為治之本,人臣輔治之法,凡一十有二卷;丙記日經邦立國之制,臨政治人之方。……丁記曰語默出處之道,辭歲取捨之宜。"(《後村先生大全集》)真德秀把這部書視為人君治國的理論依據,他十分自信地說:"如有用我,執此以往",又曰:"他日得達乙覽,死無憾矣。《讀書記·乙記》,上編是《大學衍義》,他在朝作纏經待讀的時候,
特將《大學行義》進呈理宗皇帝,並逐章逐句向理宗進行了講解和發揮。希望通過這個辦法去指導最高統治者用理學思想治理國家。這裡《大學行義》於皇帝,其大旨在於正君心、振綱紀,明治道,肅宮闈、抑權幸。在真德秀的誘導下,感動了理宗皇帝,此書深為理宗所稱讚,說《行義》一書"備人君之軌範焉。"《大學衍義》也為後世帝王所重視,元武宗說:"治天下,此一書足矣",明太祖"嘗問以帝王之學何書為要,宋濂舉《大學行義》,乃命大書揭之殿兩壁。真德秀的理學思想雖然十分豐富,但他上繼程朱,不越其軌。
個人作品:其著作甚多,《宋史》稱其著有《西山甲乙稿》、《對越甲乙集》、《經筵講義》、《端平廟議》、《翰林詞草四六》、《獻忠集》、《江東救荒錄》、《清源雜誌》、《星沙集志》。今有《西山文集》(《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讀書記》、《四書集編》和《大學衍義》等傳世。
真德秀立朝有直聲,於時政多所建言,奏疏不下數十萬字。他早年從學於朱熹弟子詹體仁,為朱熹的再傳弟子,雖然學術成就有限,卻是當時理學正宗的宗師,聲譽很高,是朱熹之後名望最高的理學家。真德秀立朝有直聲,於時政多所建言,奏疏不下數十萬字。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二、徐清叟

徐清叟,字直翁,煥章閣學士徐應龍之子。嘉定七年進士。清叟父子兄弟皆以風節相尚,而清叟劾罷袁甫,於公論少貶雲。
奏修《四朝國史》志傳,五上章乞改機政,帝不許。十二年,拜參知政事。尋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監察御史朱應元論罷,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玉隆萬壽宮,改洞霄宮,復以監察御史朱熠論罷。久之,以舊職提舉洞霄宮
遷太常博士。入對,疏言:"陛下親政以來,精神少振而氣脈未復,條目畢舉而綱紀未張,公道若伸而私意之未盡克者,則亦風化之先務,勸戒之大權,與夫選用之要術,猶有闕略而未之講明者爾。何謂風化之先務?曰原人倫以釋群惑者是已。何謂勸戒之大權?曰惜名器以示正義者是已。何謂選用之要術?曰因物望而進人才者是已。"蓋欲請復皇子竑王爵,裁抑史彌遠卹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也
召赴闕,權兵部尚書兼侍讀。淳佑九年,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權吏部尚書,遷禮部尚書。拜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進同知樞密院事,封晉寧郡公。

開慶元年,召赴闕,以舊職提舉佑神觀兼侍讀。出知泉州,復提舉佑神觀。景定三年,轉兩官致仕,卒,贈少師,諡忠簡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三、徐榮叟
徐榮叟字茂翁。福建浦城人。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歷官秘書郎、江東提點刑獄、知靜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嘉熙四年(1240年),擢右諫議大夫,奏陳楮幣之弊。遷權禮部尚書兼權吏部尚書,除籤書樞密院事。淳祐二年(1242年),乞歸田裡,以資政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淳祐六年(1246年),致仕。
這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我們一起看看他寫的詩詞。

瓊花

宋代: 徐榮叟

瓊甤走送寶瓶花,愧乏詩情用拜嘉。一種清香來月殿,十分雅態出仙家。

細看后土春冰薄,未覺劉郎日影斜。擬跨胎禽塵幾隔,珠簾十里自繁華。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四、北宋名將、詩人—章楶 (jié)

章楶(1027-1102年),字質夫,建寧軍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名將、詩人。
天聖五年(1027年),章楶( jié)生於官宦世家。祖頻,為侍御史,忤章獻太后旨黜官,宋仁宗欲用之而卒。章楶得到叔父章得象官蔭,任將作監主簿,調為孟州司戶參軍。章楶進京考試時,聽說他的父親章訪入獄,在河北魏縣對質,章楶放棄考試,趕赴魏縣辯冤。

治平二年(1065年),章楶進士及第,在禮部考試時名列第一,授知陳留縣,歷任提舉陝西常平、京東轉運判官、提點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入朝任考功、吏部右司員外郎等職。
一、功績成就
任將御夏:元佑六年(1091年),章楶以直龍圖閣出任環應路經略使,兼知慶州。朝廷急於罷兵,當即戒邊吏勿動,並將葭蘆、米脂、浮圖、安疆四寨割讓給西夏,使歸其永樂之人。
章楶提出:西夏嗜利畏威,如不給予懲罰,邊境不得休兵。

應當逐漸佔據西夏疆土,用古代對諸侯削地的辦法,以削弱對方來強固自己的邊防,然後派各路兵守其要害之處。如此,發動幾次攻勢,西夏必定趨於滅亡。章楶於是數遣輕兵出討,屢有斬獲,部族不敢寧居。章楶乘便出討,以致其師,夏果人圍環州。章楶先用間知之。
元佑七年(1092年),夏軍數十萬人進攻木波鎮,章楶率數萬宋軍迎擊,一方面命宋軍在木波鎮堅守,一面在洪德城埋伏一萬精兵,授之策曰:敵進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謂我怯,不復備我邊壘,乃銜枚由間道繞出其後,或伏山谷,伺間以擊其歸,又在水中置毒,另外安排宋軍駐紮肅遠寨,約定舉火為識,阻攔夏軍歸路。夏軍攻不下木波鎮,開始撤軍,以鐵騎斷後。章楶命宋軍追蹤夏軍,梁太后經過洪德城時,伏兵衝擊,擊敗了夏軍,夏軍數萬鐵騎迎擊,宋軍死戰,夏軍大敗,人馬飲水,死傷不可勝計。相互踐踏,墜崖而死的夏兵不計其數,死者崖澗皆滿,梁太后幾乎逃脫不掉,章楶聲名大震,被任命為權戶部侍郎。
元佑八年(1093年)夏軍十萬入侵,章楶命折可適將兵六千潛入夏境,先得守峰卒姓名,假裝成首領行視,叫出守烽人,將其斬殺,使烽火不能傳遞,在尾丁磑大破夏軍。之後又敗夏軍於高嶺。章楶令都監張存統兵入韋州,攻安州川、霄柏川諸處,斬首千餘人。

夏軍在沒煙峽修築城砦,在韋州集結數萬兵力,準備進攻環慶。章楶命宋軍向韋州急攻。夏軍逃跑,宋軍撤退時夏軍跟蹤,宋軍設伏,夏兵大敗,首領被斬者二人,死士卒無算。宋軍修築定遠城,西夏集結軍隊準備進攻,章楶指揮宋軍將集結中的夏軍擊潰。

西夏進攻熙河、蘭岷、鄜延,朝廷命令平時用淺攻擾耕來困擾對方,若西夏舉兵深入就堅壁清野,使其無所掠獲。章楶則認為,淺攻擾耕,只能傷其皮膚;堅壁清野,則消極被動,苦了百姓,反為所困。他藉此提出了自己的戰略部署和戰術:

一、陝西六路互相配合,更迭環攻,加以集中兵力重點出擊,使之腹背受敵,應接不暇;

二、遇敵大舉進攻,則以弱兵誘敵,只管守禦,再埋伏精銳,出奇兵擊其惰歸。這樣外伏強兵,才能堅壁清野固守於內,以逸待勞,操必勝之計。

元佑八年(1093年),宋軍進入夏境,西夏派兵控制神流堆,宋軍與夏軍交戰,擊敗了夏軍,攻取宥州,西夏鐵騎赴援,宋軍駐紮長城嶺,夏軍多次挑戰,宋軍都未應,等到夏軍疲憊,宋軍出兵奮擊,夏軍大敗。


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趙佶即位,章楶以年老的理由辭官,居住在河南。之後,徽宗接見章楶,挽留並拜他同知樞密院事,讓章楶的兒子章縡在開封做官以便撫養章楶。過了幾年,章楶極力辭官,徽宗授其為資政殿學士、中太乙宮使,同意他致仕。

崇寧元年(1102年),章楶去世,徽宗悲傷懷戀。追贈右銀青光祿大夫、太師、秦國公,諡號"莊簡",撫卹助喪很優厚。 後改諡"莊敏"。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五、章惇

章惇(1035~1105年),字子厚,號大滌翁,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中期政治家、改革家,銀青光祿大夫章俞之子。

出身世族,博學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負。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職地方,政績顯著。經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規模開發湖南,設立州縣,開拓西南,統一內地割據勢力,對江南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入閣參與熙寧變法。舊黨掌權後,章惇反對廢除新法,出貶汝州。元佑八年(1093年),章惇拜相執政,嚴刑峻法,控制言論。在政治上,貶斥舊黨,流放諸臣;在地方上,設置晉寧軍與隴右節度軍;法令上,恢復熙寧舊法,加以完善;文化上,廢除詩賦,代以二經;軍事上,征服西夏,攻滅唃廝囉;外交上,簽訂元符和議,招降吐蕃諸部;水利上,治理黃河,溝通水系;吏治上改革官制,罷免非治科、進士、上舍生而仕官之人。

作為北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人物,章惇一生的政治作為對北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強硬態度導致遼軍南下,幾乎引發宋遼戰爭。然而,聯合于闐並命章楶、王愍出兵西夏、和蕃,收復失地,開疆拓土,驅逐西夏並以沙漠為界,為北宋取得對西夏戰爭的優勢奠定了一定基礎。

崇寧四年(1105年),章惇去世,享年七十歲,累贈觀文殿大學士、太師、魏國公,葬於長興。紹興五年(1135年),追貶昭化軍節度副使。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六、吳育

吳育(1004~1058年),字春卿,建州浦城(今福建)人。禮部侍郎吳待問長子,宋代參知政事。死葬新鄭。吳育少時奇穎博學,進士考試獲禮部第一,考中甲科。"

自宋初以來,制策入三等,惟吳育與軾而已"(宋史《蘇軾傳》)。歷任臨安、諸暨、襄城三縣知縣。又任大理寺丞、著作郎,舉賢良方正,任蘇州通判。他足智多謀,直言善諫,能以政治道義、君臣行為為準則引導皇帝,對穩定政局、安定邊防起到積極作用。

足智多謀、剛直不阿: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稱帝。朝中大臣多數主張出兵討伐,對元昊估計不足,認為很快就可平服。吳育卻持反對意見說:"元昊剽悍多詐,封平西王后反覆無常,今己稱帝,自己降削實難,不如援用國初江南錢俶故事,稍易名稱加封而安撫之。"仁宗不用他的計策,命令任福、葛懷敏相繼討伐,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封元昊為夏國主,吳育加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升翰林學士、累官禮部郎中。契丹國侵略元昊,元昊請求援助,契丹派人請求,不要接納元昊,朝廷不知如何回答。吳育上書獻策:"今二敵相鬥,當坐收漁利。如果急於接納元昊內附,契丹向我們興兵問罪,朝廷得不到元昊毫髮相助。應該使人勸諭元昊,與契丹和好如故,然後答應他內附。並告訴契丹,已經命令元昊轅門謝罪,否則,應當討伐。如此雙方都不能加罪我國。"皇帝欣然答應。這樣一來,北宋邊疆出現暫時的安定局面。


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拜右諫議大夫、樞密副使。停了幾個月,改任參知政事。當時山東盜賊作亂,仁宗派人巡視回來說:"盜不足慮。兗州杜衍、鄆州富弼深受百姓愛戴,倒是可憂慮的。"仁宗就想把二人調往淮南。吳育勸諫道:"盜賊固不足慮,但小人乘機陷害大臣,卻是防不勝防,勢不可擋。"仁宗聽後,打消了調離二人的想法。宰相的兒子向綬觸犯國家法律,懷疑是通判江中立揭發了他,便將中立下獄,中立自縊而死。案發後有大臣向上說情,要從輕發落。吳育說:"不殺向綬,無法向天下人交代。"結果免死,流放到南方。吳育在遇事時敢說真話,與宰相賈昌朝在皇帝面前多次辯論,爭論激烈,朝中大臣驚恐失色。吳育仍不停止增論,並向皇上請求:"臣所以辯論,這是臣的職責所在;如果認為臣不稱職,希望免了臣的職務。"皇上仍讓吳育擔任樞密副使。皇上對大臣說:"吳育剛正可用,但嫉惡太過了。"有一天,吳育在宮中侍讀,皇上勸他說:"臣下譭譽,多出愛憎,愛卿應當謹慎。" 吳育說:"瞭解人的言語,不如觀察他的行動。聖主的行為,就像日月的光明。提升一個人,要使人都知道他的善舉;貶斥一個人,要使人都瞭解他的惡行。那麼,陰邪就不能侵害,公正就可以樹立,這是所有王者的行為準則。"

吳育晚年,帶病上朝辦事,嘉佑三年(1058年)四月死去,享年55歲。贈吏部尚書、諡"正肅",賜葬新鄭崇義鄉朝村(今辛店鎮趙老莊),歐陽修為他撰寫墓誌銘。

吳育忠誠幹練,仗義執言。晚年在西京與宋庠作詩唱酬,追敘裴度、白居易遣事數百篇,有文集五十卷。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七、吳充
吳充(1021年-1080年)字衝卿,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北宋大臣,禮部侍郎吳侍問次子,參知政事吳育之弟。景佑五年進士,調谷熟縣主簿。入為國子監直講、吳王宮教授,除集賢校理,吳充之子吳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但不支援王安石變法,認為新法不便於民。熙寧八年,為樞密使。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罷相,吳充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頗工詩文,其送張耒父知吳江詩云"全吳風景好,之子去絃歌。夜犬驚胥少,秋鱸餉客多。縣樓疑海蜃,衙鼓答江鼉。遙想晨鳧下,長橋正綠波。"全詩平易條暢,推為諸送行詩之工者(《明道雜誌》)。
著作:與韓絳同編有《樞密院時政記》15卷(《宋史·藝文志》二),今已佚。《全宋詩》卷534錄其詩八首。《全宋文》卷一1697至1698收其文二卷。事蹟見《東都事略》卷63、《宋史》卷312本傳。
吳充有子為中奉大夫左司諫吳安詩,孫吳儲任朝散郎、吳侔任承議郎,後因黨爭而獲罪。其後代吳從周、吳興周遂遷居至浙江青田。清咸豐年間,吳待問的二十九世孫吳茂椅、吳茂李又徙居浙江嚴州。置產購房, 以燒磚制瓦為業。至了民國時期,吳氏擁有建德新安江兩岸十九座磚瓦窯產業。解放時期,吳許氏支持新政府,實行公私聯營,成立公私聯營新安江聯社磚瓦廠,並出任第一任廠長,奠定了嚴州的制磚工業基礎。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八、章得象

章得象(978~1048年),字希言,建寧軍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詩人。

鹹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授大理寺評事,知玉山縣,拜大理寺丞等。天聖四年,遷翰林學士承旨。景佑三年,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寶元元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慶曆八年(1048年),去世,贈太尉兼侍中,諡號文憲。皇佑年間,改諡文簡,著有《章文簡公詩集》等。


蘇軾:章文簡公楷法尤妙,足以見前人篤,實謹厚之餘風也。

歐陽修:世言閩人多短小,而長大者必貴。郇公身既長大,語如洪鐘,豈出其類者,是為異人乎。
章得象自入仕途,歷任州、縣地方官近20年,因其為官清廉,興修水利,灌溉農田,所以農業年年豐收。深受百姓愛戴。

楊億"稱其有公輔器"。同僚問起原因,楊億說:"閩士輕狹,而章公深厚有容,此其貴也。"

章得象曾經與楊億戲博李宗諤家,一晚輸錢三十萬,而酣寢自如。他日博勝,得宗贏金一奩,數日博又輸,即反奩與宗諤,與他結識未見其有小人之氣,其度量宏廓如此。

章得象任京官,與公卿大臣交往,眾皆交口稱譽他是"長者"。後以兵部郎中試中書,進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
寶元元年(1038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時,章獻太后臨朝,宦官恃勢驕橫,太后每次派內侍到學士院,章得象總是正色待之,不與交談。

宋仁宗對章得象說:"曏者太后臨朝,群臣邪正,朕皆默識之。卿清忠無所附,且未嘗有所幹請。今日用卿,職此也。"

章得象在中書八年,宗黨親戚,一切抑而不進。宋仁宗銳意天下事,進用韓琦、范仲淹、富弼,使同章得象經畫當世急務。

范仲淹提出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

章得象無所建言,御史孫抗數言之,章得象居位自若。既而十次上疏請求罷免,宋仁宗不得已,允許。

宋太祖趙匡胤規定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宋仁宗破例任用章得象為宰相。初,閩人謠曰:"南臺江合出宰相。"至得象相時,沙湧可涉雲。

朝廷欲加章得象中書侍郎兼工部尚書,章得象辭所加官。又與呂夷簡共議,閱良家子補完虛籍,益市馬充車騎,都被納用。

西夏人散佈謠言,製造摩擦,章得象暗地裡派人潛往,弄清情況,挫敗陰謀。不久,呂夷簡因病免官,章得象兼任工部尚書。

拓跋叛宋,章得象認為其地偏遠,若出兵征戰,對宋朝不利,建議按兵不動,以養士氣,遼朝與西夏的戰爭,也隨之停止。

慶曆五年(1045年),以檢校太傅、同平章事為鎮安軍節度使。

慶曆七年(1047年),進封郇國公。

慶曆八年(1048年),判河南府,守司空致仕,未暴感疾。一天去世,詔遣太醫馳視已不可。

按慣例,致仕官死後,皇帝不親臨祭奠。然而,宋仁宗特別親祭,把酒灑在地上,很悲痛,賜銀三千兩治理喪事,進二子一孫官,大女賜湯沐邑,幼女及孫賜服,推叔宗婭者六人

章得象無主饋,嗣且幼,宋仁宗遣中貴省實家貲薄付宗老舉不滿萬金裁俸賜所嬴,並贈太尉兼侍中,諡文憲。皇佑中,改諡文簡。

出自福建丹桂之鄉浦城的宋代八大宰相

以上就是浦城著名的“八大宰相”。感謝大家品讀,有不懂得可以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