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的幻滅

我讀的這個版本是中國華僑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的,譯者是陳伯雨。雖說我大學英語過了四級,但是讀英文原版還是沒有那個能力的。話說回來,這個翻譯實在是不能說很好,在文學性上來說差很多,這就是直譯存在的問題。翻譯的錯嗎?也不能說是錯的,但對名著來說,直譯是遠遠不夠的。讀完,我特意去豆瓣上,想去看看這個翻譯版本的評價,找了半天,沒有詞條。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的幻滅


目前在我們國內,《了不起的蓋茨比》翻譯的版本多如牛毛,可能英語專業的都可以翻一翻。我特意在豆瓣和知乎上對比著研究了一翻,目前比較認可的老一輩是巫寧坤版本,還有後起之秀鄧若虛版本。據說巫寧坤,曾經師從沈從文、卞之琳,名師出高徒錯不了的。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的幻滅


《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於1925年,引起轟動,30歲的菲茨傑拉德一躍成為著名的當紅作家。小說栩栩如生地描繪了美國曆史上最會縱樂、最絢麗的年代的畫景,蓋茨比美國夢的破滅,揭示了美國上層社會“荒原時代”的精神困境。菲茨傑拉德被譽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和“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大發戰爭財,一躍成為戰後強國。一戰後,傳統的價值觀念崩塌,社會道德淪喪,年輕一代失去信仰,但美國政府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經濟快速發展。但物慾橫流,人們享受紙醉金迷的快感,縱情聲色犬馬,投機主義大行其道,坑蒙拐騙成為常態,經濟上虛假繁榮,股票價格瘋漲,人們瘋狂投向股市,整個國家都沉浸在追逐富貴名利的幻夢之中。這就是美國的“爵士時代”。菲茨傑拉德就是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創作了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

海明威說:“他曾置身於這種變化之中,他觀察過這種變化,而寫這種變化,正是他的責任。”小說中很多場景都是一個個的聚會,在蓋茨比家的豪宅裡聚眾狂歡,娛樂派對。各色人等在縱情聲樂之中原形畢露,私販、政客、文藝名流、投機倒把者、迷戀名利者、各懷鬼胎者比比皆是。沒有朋友,只有利益。蓋茨比原是窮小子出身,17歲把名字由蓋茲改為蓋茨比,為了追求富人家的女神黛西,開始了他拼命追名逐利的一生。這就是美國夢,小人物的大夢想。就好比我們今天的屌絲逆襲,一夜發財,高富帥迎娶白富美,過上神仙般的日子。然而,蓋茨比的悲劇從一開始便被註定,愛情只不過是逢場作戲,海誓山盟只不過是騙人的鬼話。朋友義氣只存在於舞會和酒會,陰謀替代事實,一切都是錢、錢、錢。小說中唯一的真實者就是尼克,小說的敘述者,蓋茨比悲劇的參與者和見證者,他是蓋茨比的鄰居,黛西的表哥,湯姆的大學同學,熱戀著喬丹·貝克。蓋茨比被威爾遜槍殺後,無人參加他的葬禮,然而貝克與他人訂了婚,尼克失望之極,他決定回到他心有所屬的中西部,那裡有他的一切。

“於是,我們逆水行舟,雖有水流不斷衝擊,卻始終奮力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