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多時以前,引起世界各國強烈關注的南海諸島之爭始終牽動著華夏兒女的愛國心,彈丸小國為了南沙群島歸屬權不惜與我國翻臉,囂張尋釁。隨著南海仲裁案落幕,不少國人都說:“我們中國在強盛的時候也沒欺負過別的國家,沒轍,太善良了。”當然,這種話在熟讀歷史的我們面前並不屬實。翻閱史籍,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古代的中國在外交形象上,那是絕對的強勢。不然,歷朝歷代也就不會出現那麼多中國的附屬國了。

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明朝初年,朱棣命三寶太監率兩百多艘船艦組成艦隊,一路遠航,在我國曆史上被傳為佳話。2.7萬多人從南京出發,在江蘇太倉的劉家港集結,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根據記載,鄭和船隊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這段中國史上影響範圍最大、經歷時間最長、參與人數最多的航海之旅充分體現了大明朝強盛的國力,甚至,更有說法稱鄭和是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的人。但是,歷史上評價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謂眾說紛紜。

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這裡,我個人比較推崇的就是宣揚大明朝威德論,這些從當時西洋之旅中發生的細枝末節就可得出論證。觀察歷史總要抱著辯證的思維,不能聽取一家只談,鄭和下西洋在我們的認知裡就是一條開明和諧的貿易航路,可國外的史學家卻抱有不同看法。比如:斯里蘭卡國的歷史學家,就覺得歷史上鄭和艦隊在途徑他們國家時的所作所為,是一種入侵行為。這種說法我不置可否,但是,斯里蘭卡國史學家既然能說出這種話,自然也有他的理由。藉此機會,我們便從這段往事講起。那個時候的斯里蘭卡叫做僧伽羅國,鄭和艦隊抵達此處的時候與僧伽羅國的國王發生過沖突。在我國的史書中,這場衝突的起因是僧伽羅的國王面對鄭和商隊的財富起了貪心,在密謀起兵之前鄭和有所察覺。

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事實上,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恰巧現代歷史學家發現了永樂年間朱棣給西藏哈立麻喇嘛的一封敕書,這封敕書的原件目前收藏在布達拉宮,其材質為紙質,由墨書寫。這封敕書中所言的真實性可以說是非常高的,明成祖朱元璋就曾在這封書信中提到過僧伽羅國事件的始末,粗略翻譯過後其大意如下:錫蘭國王信奉伊斯蘭教,對其他宗教尤其佛教始終抱有不敬的態度,甚至,曾對該國的國寶佛牙有過褻瀆的舉動。鄭和勸其改信佛教而遠離伊斯蘭教,致使錫蘭國王大怒,並謀劃殺害鄭和。國王召集了五萬部隊,用大樹封堵了鄭和外交團隊和海軍的交通要道,打算搶劫艦隊。這件事後來被鄭和所發現,立即指派人手從小路上通知海軍,動用了三千士兵迂迴小路攻取王城並據守。錫蘭國士兵從四面八方採取圍攻,這場防守戰持續了六天,直到鄭和率眾抓著國王一家老小。

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他們在凌晨突破圍困,邊戰邊退,急行軍二十多里,直到次日黃昏才回到艦隊,順手還奪走了敵國的佛牙至寶。強迫對方更改宗教信仰,並且,在對方不答應的情況下還突襲國都俘虜皇室,順便還擄走國寶。雖然,這都建立在錫蘭國王包藏禍心的情況下,但是,這種做法還是有些過於“帝國主義”了。這事還有後續,廢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錫蘭國王還不算完,明朝在當地又另立了一個信奉佛教的國王,這就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從古至今,觸及到宗教信仰的事往往都觸碰到了信仰者的底線,世界上因為宗教而引起的紛爭不勝枚舉。所以,我們用今天的眼光來看待這事,鄭和所作所為未免有些過分。

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持相反的態度,歷史上鄭和不是伊斯蘭教徒嗎?怎會勸錫蘭國王改信佛教?事實上,鄭和的確是伊斯蘭教徒,但是,與此同時又信奉著佛教,身為佛教的“菩薩戒弟子”,鄭和深研佛法,終身禮佛,甚是虔誠。況且,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鄭和作為大明朝舉足輕重的對外將領,一定會遵從大明朝的國家意識,讓錫蘭國王改變信仰。如此看來,鄭和下西洋的時候有許多國家的國君隨著鄭和艦隊一路“旅遊”到了明朝顯然不合常識,試問:一個國家的首腦若是長期離開國家會發生什麼事?輕則政事無法處理,國家混亂,重則有覬覦大權者伺機造反,王權不保。在此,我覺得許多國王捨棄國家去明朝“旅遊”完全不是出於本意。

這個國家堅稱:600年前,中國侵略了我國,並且,還挾持我們國王

鄭和艦隊上的兩萬多作戰力量僅僅是為了護衛貿易周全嗎?那麼多的國王和王子無論是出自本意還是被迫來到明朝,是不是做了人質?這麼多的歷史謎團如今已隨著時代變遷不可考究,不過,我堅信鄭和下西洋開闢商路不僅僅是為了明朝經濟發展,還起著揚明朝之國威的作用!《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這也充分的證明了這一點。當然,除此之外,還有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參考資料:『《明史·鄭和傳》、《三保太監七次下西洋的經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