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中國古人的養生方法很多,“六養”之說充滿智慧,令人心醉神往……

水聲養耳

“最喜晚涼風月好,紫荷香裡聽泉聲。”

——曾鞏《西湖納涼》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水,被人賦予生命與靈性的自然界中最偉大的物質。從迷離雲霧、蜿蜒溪流到瀑布、洪峰,無一不是水的表現形態。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水之美,正在於水之多變,水既有“泉眼無聲溪細流”之輕柔,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之壯觀,它既可以彙集細流而為江河滔滔,又可化作雨雪潤澤大地,變化無窮。

水所演繹出其所獨具的靈性,可以調養聽覺,從中感受到一種人間大美。

綠草養目

“野水碧如草,桃花紅照人”

——張翥《丹青小景山水》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綠草紅花,古人常並提,皆能養目也。王安石甚至認為綠草比紅花更美,更能養目。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中醫認為,肝開竅於目,調肝就能養目。而肝對應的顏色是綠色,綠色對肝有調養作用。所以多觀綠草有養目之效。

觀書養心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

——朱熹《觀書有感》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自然山水景物是第一自然,書籍特別是遊記、散文、山水詩所表現的自然之美,可看作是第二自然,是紙上的風景。所以,要培養胸中的山水,使自己“胸有丘壑”。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讀書便是保養身心的最好方法,因為讀書能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在閱讀中品味著那優雅的語句,深沉的思想,在書中修心養性。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史鑑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足以使人變得有氣質。

琴書養指

“十指生秋水,數聲彈夕陽。”

——白玉蟾《聽琴》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古琴彈奏,對於手有直接的按摩作用。而古琴彈奏的核心是和音,兩隻手的配合,不斷探索音色的變化,在一散一合保持一種平衡。所以說,彈奏古琴本身對自己就是一個修身養性的過程。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書法則通過手、腕、臂帶動全身,其功能與氣功、太極拳有異曲同工之妙。書法的執筆、運指是基本功,要求指實掌虛,五個指頭一起用力。

杖履養足

“南園繚繞城邊路,無限詩情杖履中。”

——王之道《和張序臣合肥驛中詩》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足為精氣之根”,足底穴位是人體多個臟器的反射區,因此雙足與周身陰陽、氣血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繫。腿足狀態差,容易導致氣血不暢,百病叢生。所以,要選擇不阻礙通血氣的鞋子。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對於老人來說,選擇一根合適的手杖,可助走路時感到舒適、可靠,站立時,又可作支柱。此外,手杖還可為老年人增添風度。合適的手杖應該是杖杆質地堅固,長度合乎標準,杖柄稍寬。

靜坐養筋

靜坐神明固,清談滋味真。

——王柏《題抱膝庵》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老人練靜坐功,可使身體裡的十四經絡暢通,這樣就不易發生關節炎、動脈硬化等疾病。

古法養生,六養學說

靜坐時心情要舒暢,輕鬆樂觀,最好把每天一刻鐘靜坐鍛鍊作為一種習慣堅持下來,方有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