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二)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二)

前言

上篇文章我們介紹了古玉的製作工藝、造型氣韻兩個方面,本文將繼續闡述古玉辯偽方面的小知識。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二)


三、玉料質地

和田玉,是歷代玉器製作最廣泛使用的玉石材料,其次還有岫巖玉、獨山玉、綠松石、水晶等。但是不同的時期與地區所出古玉在用料特點上有明顯的差異性,如戰國時期常用的“水蒼玉”以及元代多用的灰白玉。玉料亦有老坑和新坑之分,新開採的和田玉料與和田古玉在質地上多有微妙的變化。所以玉料質地特徵也是鑑別真、偽古玉的重要根據。
現代偽古玉製作多選用一些質量極差價格極低的玉石雜色料或石性嚴重、有綹裂的次料進行偽造。這些玉料多為和田糖玉、河摸玉、東北黃玉、岫巖玉等。現代偽古玉中也有相當一部分是近三十年來才開始大量開採、使用的玉材,諸如崑崙玉、青海玉、俄羅斯玉、韓國玉等。所以辨偽者接觸到的器物若是這幾種玉質所琢制,其為偽古玉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因此鑑別古玉必須要掌握歷代玉器的用料特徵和主要玉材的特質,分清真偽古玉在材料上的差異和特點以及同一種材料的新舊差別。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二)


四、包漿

包漿也是鑑定古玉的重要依據之一。所謂包漿,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指由於人們長期把玩和摩挲,灰塵、汗水、油脂等物逐漸凝結於玉器表面的皮殼。二是指玉在墓葬中,由土壤中可溶性礦物、腐爛雜物粘附於玉器表面形成的一種物質。三為玉的表面長期氧化而形成氧化膜。相對上述三種情況,現代仿古玉偽作包漿亦大致有三種方法:一以麩皮等特殊物質進行長期盤磨;二進行人為強化腐蝕,從而造成器表形成極厚的氧化腐蝕皮層;三採用噴砂及球磨振盪設備使玉表產生氧化質感效果。
古玉包漿柔和、自然,滑熟可鑑,幽光內斂且有古舊之感。而偽造包漿有的過於光亮、輕浮,油性過重;有的沒有層次感;有的“包漿”冗厚沒有光澤,經過盤弄會自然脫落;有的分佈過於均勻,不是經常接觸的部位也有包漿的感覺。上述幾點都是辨偽者鑑別古玉時所必須把握的。

古玉辯偽基本方法談(二)


五、沁色 沁色,是指玉器埋於地下年久之後,受到某種物質的侵蝕而發生的顏色和結構的變化。由於玉材質地不同,埋入土中的時間、地點不同,以及受沁的深淺程度不同所致,古玉沁色會有很多變化。清人陳性在《玉紀》一書中對此有過較為詳細的描述:“……有受黃士沁者,其色黃,名曰玵黃。有受靛青沁者,其色藍,名曰玵青。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紅,名曰孩兒面。有受水銀沁者,其色黑,名曰純漆黑。有受血沁者,其色赤,名曰棗皮紅。有受銅沁者,其色綠,名曰鸚哥綠……”

古玉的沁色多出現於玉質較粗糙或有綹裂的部位,且沁入肌理,過度自然,有層次的變化。而現代偽古玉的沁色多系酸咬鹼蝕、火燒油炸、煙燻染色等方法仿製,這樣的“沁色”或沒有過渡和層次感,或浮泛於玉表不入肌理,總而言之矯揉造作,很不自然。關於古玉的沁色,很多經驗不易用文字表達準確到位。辨偽者還需要多結合實物觀察各種真偽沁色的特徵,熟悉各種做偽沁的方法,方能找出偽沁色的破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