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治一下國人的“軟骨病”了

最近一則洋女婿回上海拒絕集中隔離,上海市社區辦事人員以變通的方法,讓其居家隔離的新聞在中國輿論場引發質疑。

原本,在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下,對於可能的輸入性風險,本該一視同仁,在相關法律法規下,依法集中隔離入境人士。面對上海這位輾轉多國回滬英國籍女婿,原本應該集中集中隔離,在遭到拒絕後,當地居委會竟然採取變通的方式,協調其岳母妻兒暫時離家,房子留給該男子獨居隔離。

是時候治一下國人的“軟骨病”了

上海社區以及上海媒體,甚至將之作為“正面報道”廣而告之,似乎還與有榮焉。這也難怪有聲音質疑,如果拒絕集中隔離的是一位中國人還有如此待遇嗎?當然,如果是中國人,他們就會被一視同仁了。

在這個問題上,就連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也看不過眼,他在微博發言:“防控不能對老外打折扣。我認為不應是居委會去想‘兩全其美’的辦法,應該找警察來把那名英國女婿架走。”

他說,“希望各地基層政府和居委會的骨頭硬一些,別一見到黃頭髮藍眼睛的老外就打怵,壞了防控質量,也傷了中國老百姓的心。”

外方輸入病例,是目前中國疫情防控的重點。上海官方3月17日通報,所有中外人員凡在進入上海之日前14天內,有過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法國、西班牙、德國、美國、英國、瑞士、瑞典、比利時、挪威、荷蘭、丹麥、奧地利等16個國家旅行或居住史的,一律實施居家或集中隔離14天。

上述英國籍男子回到上海前經過的3國均在名單中。當地此舉無異於自食其言,不知道如果再出現這麼一位洋女婿,上海該怎樣應對,如果一位中國人也有這樣的訴求,是否也應該得到滿足。


引發爭議而擱置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風波剛剛平息不久,這樣的“正面宣傳”無異於又一次負面示範。

筆者在此前文章《外國人永久居留爭論 國人在反對什麼?》就曾言明,國人反對的不是外國人永久居留,反對的是,外國人來中國擁有的一些特權,即外國人可能所獲得的超國民待遇。

外國人在中國享受超國民待遇的現象,早已不是新聞,筆者一年前的一篇文章——從超國民待遇現象看中國的崛起和現代化——就曾對此有過討論。

一中國公民通過支付平臺誤轉賬給陌生人9萬元,公安機關、法院不予立案,平臺方面則強調協商聯繫退回,遭各方推諉之下,損失錢款暫時無法追討。

但更早的一則新聞則顯示,一名外國人同樣通過支付平臺誤轉賬給他人,通過警方介入,很短時間內追回的錢款。同樣的遭遇,不同的待遇,不同的結果。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另一則,發生在福州,一名外籍留學生騎電動車載人違法交通規則,不僅不接受處罰還惡意推搡交警,暴力抗法,涉嫌妨礙司法、襲警,但最後得到的卻是“法外施恩”,僅僅批評教育了事,甚至都沒有拘留,成為反面的司法案例。

相比而言,如果實施上述行為的不是外籍留學生,等待他的至少是5天行政拘留。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此前有很多外國人在中國丟失自行車,丟失錢包被迅速找到和追回的案例。

中國司法體制在處理涉外案件,依據中國外交原則——“外事無小事”,涉外案件無小案。因此日常生活中,外籍人士獲得警方優待的新聞屢見不鮮。

這種極不公平的待遇差異,正是中國人所反對和痛恨的。

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高速崛起,在體量上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甚至已經大到成為威脅世界老大美國地位的眼中釘、肉中刺,但國人依似乎然無法擺脫對外國人的“仰視”,這根深低估與很多中國人的頭腦之中。


晚清時期,清朝政府給予外籍人士政治、經濟、司法特權。實際政務中,各級官員“於是不問是非、不顧順逆、不分黑白、不論短長,一惟媚遠人、私遠人、聽命遠人是務”,故有“一等洋人二等官”的俗語。

但是“東亞病夫”的牌匾早已砸碎百年,但中國人集體層面對西方的頂禮膜拜,似乎仍然沒有得到根除。雖然在中美貿易戰的發生,以及這場疫情中西應對對比之後,趨於弱化。

誠然,中國自古以來或自詡或宣揚是“禮儀之邦”,但這是建立在強大國家實力和民族自信之上的。而不是無原則的變通和差別對待。

正如筆者之前所言:一個國家的崛起和現代化,任何超國民待遇現象的存在,都將與之格格不入。

什麼時候,中國社會不再有這樣的新聞發生;什麼時候,外國人不再獲得超越國人的待遇;什麼時候,不再以人論事而是就事論事。

那麼,中國可能才真正意義上實現崛起和進入現代化。

中國的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是在物質層面,更關鍵的在於心理層面,和國民民族自信的重塑。

顯然,任何破壞規則給予外國人的差別待遇和超國民待遇的行為,都是對國人的逆向歧視,既然傷害了國人,更不能使中國獲得更大的尊重,並且往往事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