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中國建博物館的清末狀元張謇有怎樣的傳奇人生?

vivi95


南通古稱通州,是一個古樸的小城,20世紀初,南通博物苑的出現,讓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城出現在世人眼中,一舉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發祥地,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網絡圖片)




而博物苑的建立者,正是張謇。

張謇1853年出生,1926年去世,江蘇常熟人,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立志於實業救國,是中國綿紡領域的開拓者,南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的創始人。


一、實業家張謇


張謇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做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

他創立了第一所紡織專業學校,第一次創立了棉紡原料供應基地——擁有10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開創了棉紡工業的實踐,為中國民族紡織業的發展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此基礎上,他又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步形成了地方工業體系。為了方便機器和貨物的運輸,

他還興建港口、公路、發電廠等。


二、教育家張謇


張謇一生創辦了370多所學校,對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有突出貢獻。

他首先致力於師範學校建設,創立了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通州師範,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構的開端。

1905年,他和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立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創立通海五屬公立中學,1912年創辦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揚州大學、南通大學前身)等等。

令人感動的是,他還創辦了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

(網絡圖片)



三、政治家張謇


張謇先後擔任過江蘇諮議局議長,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南京政府實業總長,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全國水利局總裁等等。

張謇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成立上海立憲公會和江蘇諮議局,這兩件事情在立憲運動中非常重要,立憲工會是全國最大最有影響的立憲宣傳組織,而張謇作為主導人,擔任會長。江蘇成立的諮議局,是全國最早最有影響力的諮議局,全國20多個省都承認江蘇自己覺得領導地位,也就間接的承認了,張謇作為議長的領導地位。張謇利用這個領導地位,對立憲做了很多宣傳和呼籲,孫中山的總統宣誓,就是在諮議局,而不是在總統府。

他曾經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清政府加快立憲。張謇領導的國會請願運動和整個立憲運動,是中國歷史上政治精英和人民群眾第1次聯手開展民主運動,突破了歷史的常規,具有很大的進步性。

張謇在擔任農商總長等職務的期間,許多經濟政治方面的立法,都是由他創立的。可以說民國政府70%的立法,都是由他所建,其中包括銀行法,權度法,典當法,國幣條例,證券交易法等等。

水利事業也是張謇一生的牽掛,1920年到1925年間,他曾經積極的投身於蘇北大運河的整治。他還寫了大量水利方面的著作,提出了很多超前的思想和規劃,首創了全國水利局,江淮水利測量局,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等大型的水利機構.


四、文化傳承者張謇


1905年,張謇在通州建立中國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之先河。1919年,創立南通更俗劇場,豐富了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

他還是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先行者,對歷史紀念性建築和古遺址的保護,對寺廟古建築的保護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都作出過可貴的貢獻。


以上這些,不過是概括了張謇人生的一部分,不管他是實業家,教育家還是政治家,毫無疑問,他在當時的那個時代下,有先進的眼光,超前的意識,非常難能可貴。現代人評價他“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


沂溪風


2016年我國第一艘以近代名人張謇命名的科學考察船試水成功,並以此弘揚“張謇精神”的科學考察船。這也足以說明張謇在近代對於中國的發展做出貢獻的一個肯定。

張謇是光緒年間的恩科狀元,在慈禧六十壽誕之時被封。其一生主張“實業救國”“教育興國”,也一生為之努力。清末民初張謇在南通創辦了紗廠,創辦初期張謇並不順利,資金是最大的問題。後來其通過兩江總督張之洞和張之洞繼任者劉坤一的大力支持,歷經周折終於站穩腳跟。在大力發展紗廠的同時,張謇也多元化發展工業,形成我們現在所說的“生態鏈”企業,涉及行業之廣泛,成為當時中國的大實業家。

張謇在奮力發展實業的同時,也重視教育的發展。1903年在南通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張謇利用創辦紗廠的利潤以及募集資金的方式創辦了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師範學校,職業學校。紡織教育,醫學、農業為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一生

他的一生都在為實業救國,教育興國而奮鬥!毛主席在談到民族工業時曾說過:“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