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權與分權,誰會在未來20年的技術革新中受益更大?

這篇寫的自己並不滿意。但因為之前自己挖坑,承諾了要寫這樣一篇文,還是發出來吧。後面更仔細的思考,想的更深入之後,再重新改寫。


1


公眾號之前發了一篇文章《兩千年前的分道揚鑣 - 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權 vs. 自下而上的地方自治》


兩千年前的分道揚鑣 - 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權 vs. 自下而上的地方自治

上一篇文章是一個引子,大概講了一下西方的分權制度產生的歷史原因,以及中國的集權制度產生的歷史背景。

上篇文章其實沒有說什麼觀點,就是說歷史,同時讓大家注意制度的路徑依賴和制度慣性問題。看1991年後東歐和前蘇聯國家的變革,就能看到非常非常明顯的路徑依賴。

大家的起點都類似,而波蘭、捷克就比較順利的過渡到了西方制度。部分原因就是路徑依賴。波蘭是著名的不團結,貴族民主政治,分權的國家。因為內部不團結從歐洲首屈一指的強國,1683年維也納之戰中拯救歐洲的“平獨鎮露”的英雄國家,到被瓜分了三次的慘痛結局。波蘭、捷克,波羅的海三國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就很適合西方分權制度。

集權與分權,誰會在未來20年的技術革新中受益更大?

波蘭曾經是歐洲面積最大的王國。(不算俄羅斯和奧斯曼)

相反,前蘇聯的其他國家,俄羅斯,中亞五國,白俄羅斯,蘇聯解體後,就或早或晚的回到了威權或準威權政治的歷史路徑上。蘇聯和東歐劇變,各個國家的道路,非常明顯的表現出了路徑依賴的特點。

Science 雜誌在2011年有一篇論文:Differences Between Tight and Loose Cultures: A 33-Nation Study,就對不同國家的“緊密型”和“鬆散型”文化特性做了一些對比研究。

這篇會更詳細的討論一下。


2


上篇文章中提到了西方和中國政治制度中分權制度和集權制度的區別。

在企業管理中,也有類似的制度討論。相對集權的職能制,分權的事業部制。

事業部制結構最早起源於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20世紀20年代初,當時擔任通用汽車公司常務副總經理的P.斯隆參考杜邦化學公司的經驗,以事業部制的形式於1924年 完成了對原有組織的改組,使通用汽車公司的整頓和發展獲得了很大的成功,成為實行事業部制的典型,因而事業部制又稱”斯隆模型”。同時,也被稱為“聯邦分權制”。

針對職能制和事業部制度的優缺點,有誕生了新的一些組織架構,比如矩陣制。互聯網企業前一段比較熱的“中臺”概念,也是一種組織架構的變體。

沒有哪種企業組織架構是絕對優越的。各種架構都有優缺點。

事業部制,權力下放後,各個部門自主決策。反應速度更快,適應性更好。也比較容易激勵事業部員工和領導。事業部之間可以比較競爭,責任明確。讓企業更有活力。可以支持更大的規模。

但同時,也有山頭主義本位主義,內部合作困難。各事業部重複建設導致浪費。面對戰略機遇難以集中力量等缺點。矩陣管理和互聯網企業的統一中臺思路,都是對事業部制的進一步調整優化。

國家制度比企業管理更加複雜。

企業制度失敗,最多經營困難乃至倒閉,國家制度失敗就是全體國民災難。國家制度的改革需要更為謹慎。


3


西方民主制度不是簡單的一個大選。西方民主制度的分權自治理念是深入每一個自治體甚至每一個人的內心的。西方制度不是不好,但是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時候,不過歷史沿革和文化,強行換軌,結果風險很大。

“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換軌不謹慎,人民兩行淚”

西方民主分權制度的問題,之前寫過一篇文,RIP了。後面也許會再寫,本文不就再多說。西方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選民中的大多數都是政治觀點相對比較溫和理性的中產階級的基礎上。民主的制度會碰到的危機,第一個是族群撕裂,第二是民粹(暴民)政治。目前西方國家或多或少都開始有這個風險了。

本文重點討論的還是集權制度。


4


制度的管理有效性,高度依賴於“三個流"

信息流:信息的流動。基層的信息能否流轉到上層決策者。上層的決策能否被基層有效執行,決策者是否能得到無偏的信息輸入。

人流:個體的流動。對個體如何選拔和激勵,普通人在社會的向上通道如何打通。權力分配和繼承問題如何解決。

物流: 物資的流動。物資如何在不同地區不同企業之間流轉。如何建立高效的流轉和交易機制。如何避免物質資源集中到少數人手中,變成財富的堰塞湖。

集權體制的三個流的流轉距離都遠大於分權體制。管理有效性嚴重依靠這信息流、人流和物流。

分權體制下,因為分權,所以不需要太長的管理半徑。一個自治城鎮大多數決策都是內部做出。就和當年的雅典一樣,喊一嗓子,公民們到廣場開公民大會就可以投票解決問題。管理半徑在一個市鎮內就夠了。大部分人流,信息流都在本地流轉。中央政權不干涉市鎮的自治。物流由跨區域的行商解決。市鎮的管理者內部產生,不需要管外面的事情。按規定給中央政權繳稅,換取中央政權的保護。這就夠了。

集權體制就不一樣,集權體制需要有從最基層到最高層的信息流和人流。物流往往也需要在整個國家之內流動,管理的難度遠遠大於分權體制。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書同文、車同軌,建設馳道,就是解決信息流和物流的問題。但是集權體制在當時的條件下管理2000萬人口的秦帝國仍然舉步維艱。秦始皇用個人的天才和勤勉,勉強維持這個帝國的穩定。但他死後,秦帝國就分崩離析了。

在漢初,秦朝崩潰後,重新用部分分封制緩衝了百年之久,才重新在漢武帝時代實現集權。然而漢朝的集權程度,是不如秦的。

集權管理的一個代表是軍隊的管理方式。軍隊就是絕對的集權制管理。我們看東西方戰史,在一戰之前,所謂分進合擊的戰例非常少。都是統帥帶著幾萬十幾萬人,一大幫人烏泱泱的衝上去主力決戰。看拿破崙遠征俄國和希特勒遠征俄國的軍事地圖就完全不同。拿破崙是60萬人一個主力軍團從涅曼河打到莫斯科。希特勒就是三個集團軍群分進合擊,時不時還來個包圍殲滅戰。

為什麼拿破崙不搞分進合擊。是技術的原因。滑鐵盧拿破崙想搞個分兵,派格魯希帶著幾萬人去追擊布呂歇爾。然後格魯希就不知道浪到哪裡去了,直接導致了滑鐵盧拿破崙的失敗。在無線電技術出現前,在雙方兵力相當時,搞分兵/分進合擊基本上就是找死。統帥的指揮範圍就是自己傳令兵騎馬能快速到達的距離。

而無線電出現後,就完全不一樣。所有的戰爭馬上變成了多路並進,分進合擊。軍隊的管理半徑一下子擴大很多。技術提升了信息流的傳導半徑,徹底改變了軍隊的指揮方式。


5


在二十世紀之前,主流國家所推崇的最佳管理實踐,不是分權而是集權。

中國戰國各國的變法,都是向集權方向的變法。有極強分權傳統的歐洲國家,想要有所作為的君主,也在努力用各種方法集權。因為所有人都知道,在一個充滿戰亂,國家之間激烈競爭的環境下,一般而言,一個國家集權做的越好,這個國家的競爭優勢越明顯。

即使是美國,從美國獨立到二戰,整個趨勢也是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越來越大。

上一篇文章中聊到了羅馬帝國。我再講一講羅馬帝國試圖集權但最終失敗的歷史。

羅馬帝國名為帝國,實際早期羅馬帝國是一個分權制國家。奧古斯都獨裁後,並沒有取消羅馬元老院,而他自己的所謂“元首”(Princeps)頭銜,也是由Princeps senatus, 羅馬元老院的首席元老衍生而來。

如果把元首制時代的羅馬帝國比作一家巨型企業,那麼皇帝只是接近於CEO的角色,元老院則是董事會。優秀的CEO能基本控制董事會,但軟弱的CEO有時候反而會被董事會廢除。

羅馬帝國和其他分權制國家一樣,隨著時間的推移,開始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公元三世紀的羅馬,是一個分權國家制度崩潰,然後試圖集權,但最終失敗的一個很好的例子。

羅馬的三世紀危機首先是財政危機。羅馬的軍隊和羅馬城公民的奢靡生活產生的所有開支皆由國庫支出。為此帝國政府不得不採取竭澤而漁的政策,把繳足稅收的責任強加在各地自治市的頭上。如果一個城市的稅收不能足額,這個地方自治議會的成員就要擔負補足責任。地方的不滿情緒不斷積累。同時為了滿足財政需求,中央鑄幣的質量不斷下降,帝國內部產生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因為羅馬的分權機制,各地總督和軍團長擁有極大的財權和軍權。他們擁兵自重,對帝位虎視眈眈。從公元235年至284年,大約有26個人被羅馬元老院承認為皇帝,其中只有1個是壽終正寢,其餘都死於非命。這26個人大多是軍團將領。羅馬的軍團為爭奪帝位,不斷髮起內戰。


集權與分權,誰會在未來20年的技術革新中受益更大?

三世紀羅馬帝國的分裂

268年, 羅馬分裂成三個國家,羅馬本部,高盧帝國,帕爾梅拉帝國。奧勒良在274年統一了羅馬,但275年遇刺身亡。

284年,一個下層出身的軍頭,戴克裡先奪取了羅馬帝國的皇位。

284年,羅馬當時的皇帝卡路斯在遠征波斯的路上神秘死亡,其原因有多種說法,但最可能的是死於謀殺,他的兒子努美利亞努斯就地繼任元首之位,但一個月後當軍隊行進到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時,又被人暗殺。近衛軍長官阿培爾封鎖了死亡的消息,但屍體上發出的臭味還是使士兵們知道了結果。於是,親衛隊隊長戴克裡先起來揭發阿培爾連殺兩位元首的罪行,並在格鬥中將其殺死。戴克裡先因此被擁立為新一任元首。

同時,在高盧的卡利努斯也宣佈自己繼任元首之位,於是雙方展開決戰,卡利努斯在決戰進行之時被部下殺死,戴克裡先成為帝國惟一的統治者。

戴克裡先試圖改革羅馬體制,從分權向集權邁進。在他統治之下,元老院被剝奪了最後一點實際權力,完全成了榮譽的擺設。他將元首的稱號改為多米努斯(意為主人),成為羅馬第一位名實相符的皇帝。他將東方專制國家的禮節移植到自己的宮廷中,充分享受皇帝的威嚴,並利用朱庇神來神化自己。

然而,戴克裡先的集權無法與中國的皇帝相比。由於缺乏一套集權體制和文官官僚幫助他管理國家。他發現,在當時的技術手段下,集權根本無法管理龐大的羅馬帝國。根據歷史學家的估計,戴克裡先時代的羅馬帝國官員總數大概3-4萬人。而漢帝國有品級的官員就超過13萬人,加上吏這個階層,官吏合計大約40萬人規模。完善的官僚體系和制度,是中國中央集權制的依託。這個制度,即使皇帝本人的能力或管理國家的意願有限,也可以基本實行中央集權制的管理。

羅馬當時面對多個敵手,西部的法蘭克人,北部的日耳曼人,東部的波斯人。一個皇帝,再有本事也無法同時在多個戰線上作戰。而委任軍團長,就不可避免要給軍團長巨大的權力,增加他們的野心。

戴克裡先於是設計了一套前所未有的制度。“四帝共治”。

公元286年,戴克裡先正式授予親密戰友馬克西米安“奧古斯都”頭銜,並將帝國一分為二,自己為羅馬帝國主皇帝兼東部羅馬主皇帝,馬克西米安則以“奧古斯都”的名號作為羅馬帝國副皇帝出任西部羅馬主皇帝,其都城設在古城米蘭,以防範日耳曼人人的侵犯。戴克裡先的東部羅馬皇宮則遷至馬爾馬拉海岸,以保持對東方世敵的高度戒備。除了兩個“奧古斯都”主皇帝外,又任命了兩個副皇帝“凱撒”,做為主皇帝的繼承人。“奧古斯都”任期為20年,任期結束或意外死亡時,由對應的繼承人“愷撒”出任“奧古斯都”,後者再任命新的“愷撒”,用以繼承帝國。幾個人各管帝國的一塊。

集權與分權,誰會在未來20年的技術革新中受益更大?

四帝共治,各管一塊

在298年,戴克裡先成功阻止日耳曼人橫渡多瑙河與萊茵河,使其無法進侵羅馬帝國本土,又制止了波斯帝國對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的進犯,並打敗了其國內的政敵,這使得其成功穩住帝位。

四帝共治的制度,從本質上是在中央政權無法管轄地方時,把地方割據合法化。對於造反者來說,同時反抗四位皇帝是難以達成的任務。然而該制度卻非常容易造成帝國分裂,“四帝”之中若有一人存在私心,不僅該體制會自行瓦解,羅馬帝國也會走向解體。

戴克裡先退位後,羅馬又開始新的一輪內戰,雖然君士坦丁大帝又統一了羅馬,但仍然無法靠一個皇帝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最終徹底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自此,歐洲就再也沒有統一過。法蘭克統治者丕平和查理曼大帝創設采邑分封制度後,歐洲就徹底的陷入分裂割據中。


6


前面說過,集權制度的有效管理需要解決“三流”問題。秦帝國用書同文解決信息流、車同軌解決物流、削除貴族世襲權力解決人流。但以當時的技術條件,統治一個集權制國家也非常艱難。漢朝引入儒家,用讀書人/文官官僚集團和君主一起把持中央權力。君主 - 文官官僚的集權機制建立後,基本延續了2000年時間。讀書人集團在中國,起到了和西方國家貴族集團類似的作用,幫助君主統治國家。但中國的官僚集團不允許通過血統繼承,也沒有封地,選拔通過考試,權力來自於君主的授權,這個方式比西方基於血統貴族制度更合理優越。

集權制度的力量大於分權制度,但統治難度也大於分權。“三流”問題解決不好,集權制度的統治就會出問題。

物流方面:從隋朝開運河以後,漕運物流就是中央政權的生命線,無漕運無政權。宋朝在各地設立轉運使來解決物流問題,明朝通過鹽引制度,激勵商人從事到邊疆的物流。

信息流方面,歷朝歷代都設法建立從中央到基層的通暢信息流。漢朝中央的御史大夫,地方的十三州刺史。後世的御史臺,諫官,給事中,巡按,設法通過“位卑權重”“大小相制”的監察制度來打通信息流。

而科舉制度,建立普通人進入統治文官集團,相對比較公平有效的通道。然而,唐朝是“不歷州郡,不擬臺省”等中央地方相互流動的傳統,被明朝開始的清流官和濁流官所破壞。明清兩代的中央官員選拔,完全依賴於科舉考試和與君主的關係,“人流”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集權制度比分權制度力量更大,但統治難度也更大,穩定性更差。如果“三流”問題處理不好,比分權制度更容易出問題。


7


之前有一篇文章討論過技術革新。未來我們能看到的最革命性的技術革新應該就是可控核聚變了。一旦能源的成本降低到近乎零的程度,世界將會徹底改變。不過這個實在太遠了。可控核聚變離成功永遠還有50年。

最近10年和未來10年,我們能看到的最大的技術變革,就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了。互聯網已經基本成熟。大數據正在蓬勃發展,人工智能應該是未來10 - 20年我們能看到的最現實的重大技術革新。

互聯網的特點是大幅度提高信息流通效率,減少交易成本。

大數據可以收集數據,做出更準確的決策。人工智能也可以幫助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互聯網電商帶來了物流水平的巨大提升。和京東的次日達相比,美國Amazon的物流,其實差的遠了。如果人工智能導致自動駕駛技術取得突破,對物流會是一個進一步的促進。

這些技術運用的好,可以大幅度提高“三流”的流轉效率。


8


信息流上,互聯網讓信息更集中還是更分散?

答案是從信息處理上,更集中,從信息產生上,更分散。


以小說行業為例,小說出版,以前有上百家出版社,幾千作家,各佔一方。而網絡小說,平臺上基本上閱文一家獨大,但作者卻從幾千人變成了上千萬。

媒體行業也一樣。網絡媒體平臺的數量遠遠小於傳統媒體平臺。但網絡媒體內容生產者的數量遠大於傳統媒體內容生產者。

互聯網讓信息處理更集中,信息產生更分散。

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信息流的變化對那種制度更有利呢?

以信息生產的監管為例。分權制和集權制本來在兩端。

分權制更豐富一些,集權制更同質化一些。互聯網技術帶來了更多的信息生產者,讓信息的產生更多樣化更豐富。會讓兩個制度都向左方移動。


集權與分權,誰會在未來20年的技術革新中受益更大?

互聯網技術使兩種制度的信息產生都更多樣了


究竟哪種更好。如果你認為,信息產生越多樣越好,左邊就是好。那麼,互聯網的技術變革對兩者都有利。

如果你認為,內容產生有一個最優點,不是越多樣越好,那麼,如果最優點在分權制度的點和集權制度的兩點之間。互聯網的技術變革對集權制度更有利。因為會讓分權制度進一步遠離最優點,會讓集權制度接近最優點。

從我個人的看法,並不是越多樣越好。任何社會都需要有一個主流價值觀和共識。信息如果過於多樣,會產生社會分裂。比如種族仇恨的信息,就不應該有很大的聲音。

總體來說,我認為,互聯網的出現,讓集權制度下的信息產生更多樣,對集權制度是必然有利的,對分權制度是否有利,很難說。

西方認為,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多樣,會摧毀集權制政府,我的觀點正好相反。互聯網讓集權政府更強大靈活,相反,反而會給西方的分權政府帶來更多的麻煩。


互聯網,微博,微信讓中國的輿論場更多樣,聲音更多元。這個是向最佳點移動的正面影響。

FB和推特等社交媒體對美國的輿論場的影響,我個人的看法是負面大於正面。民粹政治家和社交媒體的結合,讓精英媒體,這個美國的“第四極”的力量被大幅削弱。讓非建制派的政治家得以走到舞臺中央。



互聯網可以打通基層到最高層的信息通道。比如這次CDC的直報系統,因為行政干預而失靈。但這個是可以用技術手段解決的。

基層醫生是願意填報疫情信息上報的。通道是被行政命令阻塞的。

比如,直報系統中增加一個匿名填報系統,這個行政部門就很難阻止匿名填報。匿名填報的缺點是假信息假報警很多。紀委實名舉報要查,匿名就很難逐一調查了。

但是,如果不同途徑的,同樣內容的匿名信息很多。就得注意了,是個警報。這個分析可以由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進行。

社交媒體上的噪音很多,但不可否認,社交媒體上的聲音也是人民情緒的反映。大數據技術和互聯網結合,可以讓信息生產更加多樣,讓信息處理更加集中智能,更能發揮集中管理的優勢。


技術在很多地方潛移默化的改變我們的生活。

比如,老師和家長的溝通:老師通知家長,過去是一張通知,學生帶回家,第二天家長簽字帶回來確認。整個流程兩天。現在微信群接個龍,幾分鐘的事情。效率提高的非常多。

比如這次抗疫,社區網格管理,管理員通知幾百個業主,如果沒有微信群,就會是一個非常艱難耗時的任務。

健康碼也是大數據的應用,把交通,醫療,社區等各方面的信息彙總處理,對感染風險作出一個自動的判斷。

這些技術對社會治理是巨大的幫助。

淘寶這樣的巨型平臺產生的數據,也可以幫助宏觀經濟決策。


人工智能的影響


未來30年技術的發展,目前看到的最確定的一件事就是大量的人的工作會被機器取代,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在未來,創造目前的這個生產力水平,需要比現在少的多的勞動者。這個變化,對所有的社會,都將有巨大的挑戰。自動駕駛一定會在未來的30年,取得技術突破,投入使用。司機這個職業將會消亡。美國幾百萬的卡車司機和為卡車司機服務的人們都將失去他們的工作。這些人沒有做錯任何事情,卻被機器奪走了工作。

如果說現在美國製造業工人的憤怒。還可以指向中國,說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搶走了他們的工作。但有一天,如果搶走他們的工作的,不是中國,而是機器人,是人工智能,那這些人的憤怒又能指向誰呢?

對這個問題,西方政治家將會碰到兩難選擇。促進AI的應用,將會進一步導致大量的失業人口,特別是本地服務業人口會被AI機器人取代。這些人的選票是任何政治家都不能忽視的。如果為保就業,禁止AI,就將失去國家間的競爭優勢。

對這個問題,我的預測是選票驅動的西方政治將會更兩極化,從而導致社會因為AI進一步分裂

這個問題,中國也會碰到。但我的預測是中國對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更強,受到民粹的干擾更少,解決這個比美國要容易很多。


9


前文中,曾經說過,西方民主的最大“優點”就是“體制無需負責” 。對於制度穩定性,這個確實是個優點。無論政治家犯了什麼錯誤,無論結果多麼糟糕,民眾都不會對制度本身提出質疑,換一個人就行了。


西方民主的最大優點是“體制無需負責” - 從英國對新冠的應對說起

然而,沒有任何制度是完美無瑕永遠不需要改革的。如果永遠沒有人質疑制度,制度本身也缺乏改進的動力。

沒有完美的制度。什麼樣的制度最好?要看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國家在世界所處的地位。如果一個國家本身就是世界最強,沒有安全威脅,文化比較鬆散,歷史上也是分權制度,那麼,分權制度應該更適合。

但如果一個國家本身是在從一窮二白開始奮力追趕,文化上有集體主義精神,歷史上有集權傳統,正在被世界老大全面遏制中,我覺得集權制度沒啥不好。

集權制度 力強而難治,分權制度 力弱而易穩。


技術進步能降低治理難度。


集權制度的問題就是:信息流,人流,和物流。這三個問題解決好,集權制度的力量會大於分權制度。

* * *

馬克思主義、中國的中央集權的傳統政治機制、中國人民勤勞吃苦,願為集體犧牲的集體主義文化,和資本主義的經濟機制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極有生命力的混合的政治機制,這個機制在目前,就是最適合中國的。

我們承認自己的制度有各種缺點,這次“抗疫”中也暴露除了很多。但是,在現有制度上不斷調整,利用好技術變革,不斷改革優化,比徹底變軌,推倒重來更靠譜。

至美國的那些“天選之子”們,就讓他們繼續認為美國製度完美無瑕,不需調整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