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臻:鄉村有些東西必須敬畏!

Version:1.0 StartHTML:000000551 EndHTML:000723207 StartFragment:000641385 EndFragment:000723145 StartSelection:000641437 EndSelection:000723099 SourceUR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Tc4MTIwOA==&mid=2652593053&idx=1&sn=8caa0b9cf355dcb469f693fc43fc792e&chksm=8b55d3aabc225abccaea8985446906233c7e3b65d4d2141ceeadaf1e4fecef28ddc4b78ebe3d&mpshare=1&=&srcid=&sharer_sharetime=1584830192289&sharer_shareid=0af2c3edfca2b921590ed80d71ad7404&from=timeline&scene=2&subscene=1&clicktime=1584832119&enterid=1584832119&token=1898656481&lang=zh_CN

朱啟臻:鄉村有些東西必須敬畏!

朱啟臻,中國農大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


正文

現在,鄉村價值還遠遠沒有被揭示出來,有些重要的鄉村價值,也許只有在喪失之後,才能被人們認識到,而有些東西一旦失去,就幾乎不可能再恢復。


這提醒我們:一定要注重鄉村價值的深入挖掘。


新農村建設,不能按照城市建設的思路去複製,更不是把鄉村變為城市,鄉村是自由的,新農村建設是要把鄉村建設得更像鄉村。


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同質化,而是在城鄉差異中明確城鄉功能定位,進而實現城鄉功能互補。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鄉村不僅不應該消失,而且應該變得越來越美麗。


01


生產價值:村落與土地密不可分


鄉村具有生產價值,這一點非常重要,但往往被人們忽略。


鄉村之所以長期存在,是因為鄉村是適應農業生產的一種居住形態,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鄉村更適合農業生產的居住形態。


農業生產是鄉村生產的主要內容,鄉村是農業生產的地域場所,這是鄉村與農業生產關係的基本判斷。


鄉村的生產價值表現在兩方面,一個是農業生產,另一個是手工業生產。


嚴格地說,沒有鄉村就沒有可持續的農業生產。農民之所以住在農村,首要原因是離土地近,便於照顧土地。


有人說農民可以住在城鎮的樓房裡,然後開車一二十里地去種地。這樣儘管很“浪漫”,但這完全是不懂農業的人的想象。


我們做過大量調查,凡是消滅了鄉村的,基本上都削弱了農業,即使還有農業,也是不可持續的農業,人們往往是隻管種和收,土地的地力得不到維護,可持續的農業變成了沒有責任的農業。


很多人崇尚美國的大農業。


實際上,美國農業只用了100多年,就把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的地力消耗殆盡了。


美國反思工業化農業的後果,開始向東方農業學習。


20世紀初,美國國家土壤局局長富蘭克林·金專程考察中國農業,並撰寫了《四千年農夫》一書。


他認為,中國傳統農業是一種經久農業,倡導美國學習借鑑中國的傳統農業。

後來,美國農業學習得很好,也秸稈還田,也休耕輪作,也施有機肥。

而我們卻不珍惜自己的農業智慧,機械模仿已經被證明有諸多弊端的農業方式。

總之,農業不能去農民化,也不能去農村化。大量事實證明,“不要農村的農業”是不可持續的。


鄉村生產價值的另一個體現是鄉村手工業。


傳統鄉村手工業也只有在傳統鄉村的環境下才能夠保存。


近些年,很多人研究如何使傳統手工業產業化、工業化,比如鄉村的柳編、年畫、風箏等,在某些地方實現了規模化生產,還出口創匯。


這從某一方面體現了鄉村手工業的經濟價值。但這種規模化生產也削弱了鄉村手工業的文化內涵。


比如過年寫對聯,以前都是農民自己寫,親戚朋友、鄰里鄉親也一起來想吉祥詞語,一副對聯凝聚著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期望,這種文化效果不是去市場上買一副對聯可以相比的。


學者們已經注意到鄉村與土地的關係。


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培林教授在他的《村落的終結》一書中指出:村落之所以為村落,不僅因為其務農,還在於其擁有耕地。耕地是村落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具有不可替代性。但村落與耕地的關係遠非如此簡單。


不論在什麼地區,村落都建在離耕地最近的地方,不管村落的規模是大還是小。


近年來,由於人們對村落與耕地的關係缺乏深刻認識,在一些地方出現了要耕地不要村落或要村落不要耕地的現象,人為地把農業生產與農民生活截然分開,結果是折騰了農村,傷害了農民,也危害了農業。


02


生活價值:與自然節拍相吻合


鄉村生活體系是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的,與被稱為“草根工業”的手工業一起,不僅是農民重要的謀生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村落裡,農民沒有明確的時間觀念,但有嚴格的季節約束,生活自給性強,主要消費品依賴於自己生產而不是市場。


傳統鄉村生活方式中的許多優秀成分,體現著勞動人民的生存智慧。


隨著城市病的出現,人們開始思考什麼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有機生活熱潮的興起,低碳、慢生活理念的傳播以及人們對健康的追求,都要求人們重新分析和認識鄉村的生活價值。


傳統村落是依據人們的需要和感受而形成的,是一種複合、有序的空間。


人們生活在鄉村,可以滿足很多需要,而且很多需要是不可替代的。


現在城裡人喜歡往鄉村跑,就是因為鄉村裡有人們需要的生活元素或要素。


在鄉村,糧食和蔬菜基本自給自足,一些簡單的生活用品也自己生產。


除此之外,還有新鮮的空氣、慢的生活節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自然節拍相吻合,這是有利於生命和人的健康的。


鄉村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


所謂的高消費、超前消費,是一種野蠻無知的消費方式,消耗了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


農民的低消費生活方式,更符合生態文明理念。


農民的生活方式中,包括習慣和習俗等,許多原本就是符合生態理念的。


比如就地取材、自我滿足等。自給自足沒什麼不好。農民自己種的東西吃不完,或者送鄰居或者上市場上去賣,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


有人熱衷於把農民這個生產者,變成純粹的消費者,凡是他需要的東西都去買,認為這樣做擴大內需、拉動消費。


但我認為,這種做法除了增加市場負擔,還有啥其他意義嗎?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導致了很大的浪費,而且導致市場緊張,增加了食品不安全因素。


03


生態價值:生物與環境協同共生


鄉村的生態系統是一個完整的複合生態系統。


鄉村存在於大自然的懷抱中,這裡有人工種植的糧食、蔬菜、水果,還有數不清的野草、野花;有人工飼養的家畜、家禽,也有叫不出名字的野生動物。


在鄉村,人們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土壤、河水、明媚的陽光和多樣的地形等。


鄉村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協同共生的系統。


鄉村生活可以實現幾個循環:


一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循環。因為有養殖業,所以農民種植的所有作物幾乎都可以利用,鄉村幾乎沒有垃圾。


此外,是生產和生活的循環。人的生活垃圾一般都回到田間,得到有效利用。


循環是任何一個生態系統維持運行都不可或缺的環節和內容,鄉村生態系統的循環是維持鄉村可持續生存的重要保障。


農業循環只有在村落中才能完整進行,這也是理解農業與村落關係的一個方面。


循環觀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思想基礎。


農民從事種植和養殖勞動,品種之間巧妙組合,這些都經過了長期選擇和適應過程。


而我們現在許多鄉村的做法是,按照城市的辦法處理垃圾,結果可想而知。


一種文化被消滅後,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


更嚴重的是,有些做法已經造成了很大問題,但決策者依然不覺悟。


鄉村的生態功能還表現在很多方面。


農民種莊稼、種樹,都可以起到淨化空氣、保持水土的作用。


有學者研究過,某地存在一個村落,周圍的物種、微生物群落等都會增加,有助於生物多樣性的存在。


美國環境倫理學家羅爾斯頓認為,在城市、鄉村與荒野這三種環境中,鄉村扮演著幫助人們思考文化與自然問題的重要角色。


鄉村是介於城市與荒野自然之間的環境,換言之,鄉村是處於文化與自然的極端之間的緩衝地帶。


沒有一個城市能夠缺乏鄉村的支持而持續,鄉村在某個意義上是被馴化後的自然,鄉村體現著人類生產與自然荒野的相遇、體現著人類對自然的控制。


更重要的是,“在那裡,我們是透過順從自然以控制自然”。


鄉村讓人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人們對自然的管理與控制,這就是鄉村的生態文化。


04


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鄉村是文化的載體


鄉村還有一個重要功能是教化,也可以稱為教育。在鄉村社區裡,人們很容易學會辨別是非善惡。


這種功能的實現有兩個條件:首先,每家農戶都是開放的、透明的,一家有什麼事全村人都知道;其次,村落裡有自發形成的公共空間,可能是老槐樹下、十字路口、小賣部前、水井邊、戲臺前等。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傳播信息,一般都是張家長李家短的內容。這種活動的參與人員非常廣泛,男女老少都有。


在此過程中,人們學習到辨別是非的標準。


城市樓房裡的家庭都是一家一戶關起門來過日子,互不熟悉,也互不往來,因此,沒有公共輿論的教化功能。


現在一些年輕人讀到碩士、博士了,基本的禮節、禮貌都還不太懂,應該說與鄉村的教化功能喪失有關。


鄉村還有文化傳承、保存的功能。任何文化都需要特定環境才能存在。鄉村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尊老愛幼、鄰里和睦不是寫在書裡、掛在嘴上的,一定是在一種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對人產生影響。


而且要存在一個群體,形成社會壓力。誰家做得好,全村都學習,誰家做得不好,全村都譴責。


鄉村中還有許多文化實體存在,比如祖墳、祠堂、家譜等,這些都對人的行為有很強的規範作用。


包括建築的格局也是如此。傳統鄉村房屋裡的上房,一定是老年人居住的,廳堂裡的位置小孩是不可以輕易坐的。


平房推倒變為樓房後,老年人很快失去了原有地位,所謂的“主臥”都是年輕人在住。


前不久,我去雲南的一個貧困地區考察,問一位當地人:“你一年中負擔最重、花費最大的是什麼?”


他說是“去做客”,鄰里朋友家裡有事去做客、給紅包,一年的支出大概是四五千元。


我又問他:“一年中最高興的事是什麼?”


他回答也是“去做客”,大家在一起吃、喝、玩,很高興。


我又問:“你能不能為了省錢而不去做客呢?”


他說:“不行,我寧可花錢。”


由此可見,在鄉村的熟人社會里,人們還得到了許多精神上的滿足。


許多文化的保存都需要鄉村這個載體。沒有鄉村了,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現在許多人在呼籲保護鄉村,但實際上研究還很不夠。


一些學者認為要保護古村落,但認為一般村落可以拆除,因為有些村落確實已經很破敗,房屋都倒塌了。這種觀念是不對的。


所有村落都具有我們所說的生產、生活、生態、社會和文化等價值,都有其存在的意義。


文化不僅保存在古村落裡,也保存在所有村落裡。鄉村的價值還可以列舉出很多。


我們研究鄉村,努力挖掘鄉村應有的價值,還要分析鄉村價值存在於什麼地方,以何種形式存在,分析鄉村價值對當今社會發展的價值以及保護、傳承優秀鄉村價值的途徑和方法。


這樣有助於在鄉村發展中傳承鄉村價值,在鄉村現代化過程中保存傳統,讓村民享受田園風光的同時,也能充分體驗鄉村價值帶給他們的實實在在的好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