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女性服装样式多样,现代女性的审美相比过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开放也让女性的服饰选择更多样化。而在古代的封建社会,由于传统礼教的束缚,女性的着装通常比较单一保守。

唯一的例外便是唐代。不管是宫廷贵族之女还是百姓之妻,女着男装似乎不足为奇。她们穿起男装来,温柔中不失干练,优雅中不失大气,神采奕奕,风度翩翩。她们希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渴望与男性得到平等的待遇。


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有的人认为唐朝统治者有胡人血统,故而遗留下来的尚武之风使她们偏爱胡服;有人认为唐朝女子喜欢穿男装,是因为男装可以更好的勾勒出女性的曲线美;还有人认为唐朝风气开放允许女子参加社会活动,比如骑马、踢球、射箭,比起女装的繁琐,她们更钟情于轻便的男装。

但是在北齐、北周、以及隋朝时期也具备以上的条件,却没有掀起女穿男装的热潮。至于说穿男装能体现女性的曲线美,我们都看过古装剧,唐朝女子的罗裙更能衬托他们的婀娜多姿。显然以上几种说法都比较片面,那么,除此之外,唐代女穿男装的热潮还有哪些原因呢?

唐王朝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民族融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

在李唐王朝建立之前,经过朝代更迭以及时代变迁,尤其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300年的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之间思想的碰撞以及语言文化的交流,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多民族多文化的格局。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唐王朝建立之后胡人汉化、汉人胡化,再加上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人民不再歧视外来文化,而是把彼此视为同胞互相学习。

由于唐王朝宽广的胸怀以及平等的民族观念,北方各民族称唐朝天子为“天可汗”,这不仅体现了北方民族对唐朝天子的敬畏与尊重,更加说明了他们将唐朝天子视为华夏共主。因此大量的胡人得以进入中原,与此同时他们也带来了当地的文化、语言、服饰以及尚武风气,鲁迅先生曾经说唐人大有胡气正源于此。


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另一方面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由于战乱导致北人南迁,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思想和观念也被带到了中原。他们民风彪悍,女子亦可骑马射箭上阵杀敌,性格豪放不羁不似中原女子那般柔弱内敛,两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碰撞使人们融合了彼此的特点

两汉时期吕后参政,西晋时期贾南风专权,她们都试图打破男权至上的观念,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到了唐朝,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唐王朝以宽广的胸怀本着广纳贤才的一贯方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志之士。在交通方面,开辟了海上陆上丝绸之路,使各民族之间联系密切

由于唐王朝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大量胡商涌入中原,商旅往来络绎不绝。他们不仅贩卖丝绸、香料、宝石、金银器等便于携带的商品,他们还贩卖女奴。很多从伊朗,中亚,南亚地区的女奴被他们贩卖到长安城进行交易,其利润是丝绸的三倍到五倍。在长安西市有很多波斯旅店和胡姬酒肆,其中佐酒的大多是充满了异域风情的胡姬

。李白曾做诗云: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因此不论是在长安城中,还是在其他地方,身着胡服的女子随处可见,令唐朝的女子好奇又新鲜。加上唐朝开放的政策,女子便开始争相模仿,着胡服便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隋唐时期的交通也特别发达,往东可到朝鲜,往西可达印度,伊朗,阿拉伯,非洲的许多国家。海陆可达韩国、日本。其次,唐王朝还鼓励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允许他们在朝中为官。很多外国人因此留了下来,在中国居住,娶妻生子。这样一来,便更加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唐朝女子就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了新的审美观念,加上男装轻便、灵活的特点,因而受到了唐朝女子的广泛追捧。目前在西安、洛阳、敦煌的古代遗迹之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女着男装现象。

唐代的尚武之风也被延续了下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不断狼烟四起,人们的生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是随之而来的民族大融合,将刚毅豪迈的尚武精神带到了中原大地上。原来温柔纤弱的女子也开始换上了戎装,巾帼不让须眉。比如北魏时期的花木兰,她征战沙场替父从军的事迹广为流传,被人们称为巾帼女英雄。虽然这样的故事充满了悲壮与无奈,但是,这无疑给中原女子心目中树立了一个榜样,她坚强不息、报销国家的精神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南北朝后期,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就组建过一支娘子军,这支军队军纪严明,威名远扬,得到了人民的拥戴,在李渊的起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平阳公主也被称之为李娘子。到了唐代之后,国家富强,四海升平,四宜宾服,万邦来朝,女子也不需要再换上戎装、征战沙场了,但是

她们英姿飒爽的背影和大方豪迈的气质却驻扎在了唐代女子的心中,使她们更加垂青于男装。

唐朝开明的政治和包容的胸怀,女性的地位也得到了提升,她们参加社会活动和政治,在女性的血液当中也融入了男子豪迈的元素。

比如武则天出生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给 她男孩的衣服,把她当男孩子来养。

“乳母时抱则天 ,衣男子服。”——《旧唐书》。

武则天的父亲还请当时有名的相士袁天罡为其看相,可见,武则天的父母已不再有过去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并且对女子也足够的重视。在父母的影响之下,武则天从小便是男孩子的性格,后来入宫之后,做了李世民的武才人。有一次,吐蕃向唐太宗进贡了一批好马,其中一匹狮子骢很是凶猛,无人敢去驯服,但这时候武则天站了出来,说她可以驯服。通过这次事件,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勇猛彪悍的一面。到唐高宗时期,武则天开始参与政治。出现了二圣临朝的局面,直到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正式成为最高统治者,因此她也把女权思想带入了自己的统治之中。


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由于古代是男耕女织的社会,自周代开始,皇帝都要去天坛祭拜,以求来年风调雨顺,皇后则要举行亲蚕礼。在武则天当皇后的这段时间里,曾经举行过四次亲蚕大典。她如此频繁地举行亲蚕大典也别有深意。这不仅看出武则天对于农桑事业的重视,同时,

武则天也通过这种仪式, 显示出了皇后政治地位和无上的尊荣。

龙朔二年,朝廷修改了很多官名,并且给后宫的嫔妃也加上了官名。

“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三位,以代三夫人,为正一品;又置芳仪六人,为正二品;美人四人,为正三品;才人七人,为正四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诸司诸典职员品第而序之,后亦参用前号。”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后宫嫔妃不仅是皇上身边的女子,而且赋予了她们政治上的地位

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也是一个非常喜欢穿男装的女性,《新唐书》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

“久之,主衣紫袍玉带,折上巾,具纷砺,歌舞帝前。”

说明太平公主曾经穿着男装参加宴会,但是唐高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她这身打扮很新奇。说明当时女穿男装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皇家女儿都如此,民间也争相效仿。这也体现出了唐朝女子也希望像男子一样,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体现自己的价值。

因此,在唐朝凡是有身份地位的女子,都喜欢着男装。


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在佛教,道教等提倡众生平等的思想,使唐朝女子的思想得以释放

在唐之前,儒家思想对于中国女性影响至深。例如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的思想禁锢着中国的女性,把女性当做了男人的附属品,使女性原本自由的思想受到了封建纲常的约束。后来随着唐王朝开放的环境,使唐代的文化不再只遵从单一的儒家思想,而是吸引了像佛教,道教等不同的文化。

随着这两种文化的迅速发展,其中的思想和观点也对人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道教兴起于东汉末年,提出了“尊阴阳等男女”的观点。再比如“柔能胜刚、阴阳相合”的思想体现出了女性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道观之中,也不难发现很多女性的神像,比如王母娘娘、斗姆元君以及九天玄女。道教思想非常尊重女性,在唐朝,道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佛教早在公历纪元前后,就已经传入中国,并且在强盛的唐朝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唐高祖即位之后,修寺庙3000多所,写经书13万卷,并且组织精通梵语僧侣翻译经文。佛家提倡众生平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在佛教看来,这世界上的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万物皆有灵。佛教的思想也受到了人们的尊崇,佛教的盛行也改变了女子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处境,因而唐代很多女子都信奉佛教


唐代女穿男装:温柔不失干练,优雅不失大气,渴望冲破传统的束缚


在佛教,道教等多元化思想的影响之下,唐朝女子的思想得以释放,灵魂得到自由,她们以自信,大胆,崭新的面貌,成为了唐代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结语

女穿男装的现象与女权意识的崛起体现出了唐王朝的自信与大度的胸怀,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所没有的。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女子,是比较幸福的。纵观各个历史朝代,不难看出,只有国家的繁荣强盛才能造就这一个个鲜活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