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後,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軍全殲匈奴10萬騎兵?

dr259


長平之戰後,趙國雖然沒有滅亡但是全國青壯年都被白起坑殺,只剩下婦孺老少,本不該存在再度崛起的可能,秦軍之所以沒有攻破邯鄲不過是因為秦王那膨脹的野心逼得七國之中與秦國接壤的的趙、魏、楚、韓四國國君不得不團結起來與共同的敵人浴血奮戰,四國拼盡全力耗掉了秦國的攻擊,使得大秦損兵折將數十萬,四國自己的傷亡也大概是這個數字,所謂的“趙國為何還能殲滅秦國30萬”大抵就是這個戰果吧.

這是趙國的戰果嗎?當然不是,不過全殲匈奴10萬騎兵確實是趙國最後的輝煌

指揮這次戰鬥的是名將李牧,他是趙國最後的支柱。公元前244年,趙軍在名將李牧的帶領下,以十萬步軍全殲了匈奴的十萬馬隊,匈奴單于帶領自己的親衛慌亂圍住,李牧乘勝追擊,先滅襤國,又破東胡,降伏林胡,直打得匈奴人爾後十年都不敢再惹趙國。

李牧這一仗是有物質基礎的

長平之戰後,趙王大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不該懷疑廉頗,於是對李牧真是用人不疑,竟然下放權利,讓李牧全面總管邊關軍政財稅大權,這就等於在趙國國中又分出一國。李牧一面安慰百姓進行田畜康復,一面敞開邊關交易。不過數年,邊軍就積攢了鉅額財富,士兵都富得流油,趙國在李牧的努力下,又再次光輝了數年,當然,僅僅是數年。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秦軍損失的三十萬人是長平之戰之後統計的傷亡!長平之戰趙國是慘敗,但秦國也是慘勝!長平之戰以後雖然史書上說趙國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都戰死了,但絕對沒有那麼徹底,趙國國內肯定還是有青壯年的!只是可能不多!要不然長平之戰之後幾十年的秦滅六國之戰趙國應該早就無敵抵抗了!又怎麼能繼續抵擋秦軍的進攻呢??

大戰之後的趙國臣民對秦軍那是一個恨之入骨,拼死抵抗秦軍對邯鄲的進攻,再加上諸侯聯軍的幫助!秦軍最終被擊退,趙國總算化險為夷!至於這段時間秦軍損失了多少人不是很清楚,但是沒有三十萬那麼多!

之後趙國的青壯年開始慢慢的恢復過來!才又在秦始皇滅趙的時候給予秦軍沉重打擊!殲滅了秦軍十萬!也殲滅了匈奴十萬騎兵!這都是李牧的功勞!

最後李牧被秦國用反間計殺死,之後秦軍勢如破竹,很快就滅亡了趙國!

縱觀趙國的歷史發現他還是比較能打的!從之前的胡服騎射再到後來的長平之戰!如果有一個成功那趙國也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只可惜這兩個最後都失敗了!即便這樣,它還是在最後成了一塊難啃的骨頭讓秦國費勁才拿下的!這也對得起趙國四大名將中的兩個出在趙國這一桂冠了吧!





南宮雁門說史



這個時候的趙國再也不具備跟秦國進行一場生死大戰的資本,所以接下來的幾十年,面對秦國都是以防守為主。其實秦國在長平之戰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很多人認為白起之所以坑殺40萬降卒,是因為秦軍損失也在數十萬之多,白起這麼做是為了給那些死去的秦軍將士們報仇。

那麼趙國是如何重新崛起的呢?我認為有這麼幾件事,促使趙國有了短暫的崛起跡象,當然只是短暫的。



第一,趙國對趁火打劫的燕國,進行了毀滅性的報復。

燕國真的是無恥啊,在秦國攻打趙國的時候,燕國就打算前來分一杯羹。長平之戰結束後,燕國大軍便長驅直入,打算佔領趙國的領土,這分明就是想要趁火打劫。趙國當時雖然缺兵少將,但是每個人都是鬥志昂揚,他們認為燕國是打算滅亡趙國來的,所以戰鬥力當然爆表。

而且帶領士卒進攻燕國的是趙國名將廉頗。廉頗的作戰能力自然是非常出色的,被公認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所以廉頗帶著趙軍一路北上,一直打到了燕國國都。不過趙國當時並不具備滅亡燕國的能力,為了保存有生力量,趙軍選擇退兵。

但是這場滅燕之戰,打出了長平戰敗後趙國的士氣,也讓各路諸侯國都不敢小瞧趙國。而且打下的燕國城池,都將成為趙軍重要的補給站,這是趙國短暫強盛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趙國派李牧和龐煖連續進攻燕國,燕國成了趙國的續命池。

趙國要想重新強盛起來,必須要等待至少二十年時間,等到少年們長大成人了,他們才能拿起武器保衛家國。可是趙國當時四面都是敵人,壓根就等不了那麼久。這個時候前來找死的燕國被廉頗擊敗以後,趙國嚐到了甜頭。

趙王認為雖然不能滅亡燕國,但是可以利用燕國的資源,不斷壯大自己。所以趙王先後派遣了名將李牧和老將軍龐煖對燕國發起了掠奪之戰。趙國對燕國的戰爭,直接消耗了燕國的整體國力,搶掠來的男子可以充當士兵,財寶可以充做軍糧,燕國的衰敗使得趙國不斷充血。

此外趙王還命令廉頗進攻魏國,奪取了魏國一些城池,這也是幫助趙國強盛的部分原因。當時的趙國想要自己造血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他們必須要通過侵略戰爭才能讓自己恢復元氣,在戰略上趙國做得對。

第三,李牧痛擊秦軍,戰敗齊國,打出了趙國的聲威。

讓很多人想不到的是,趙國到了即將滅亡之前,居然還出現了一位曠世名將,那便是李牧了。李牧過去一直在北方抗擊匈奴,以少量的步兵,全殲了大量的匈奴騎兵,創造了中國歷史上步兵戰勝騎兵的奇蹟。

等到廉頗擊敗樂乘逃到魏國以後,李牧便成為了趙國的核心戰將。他帶領軍隊兩次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強大秦國,為趙國長平之戰後雪恥。趙國在長平之戰以後,一直不敢觸碰秦國這個老對手,因為內心都被打怕了,就連廉頗都不敢跟秦軍正面交鋒。

所以李牧這個時候能夠跟秦軍正面交鋒並且擊敗秦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而且也讓趙國人看到了復興的希望。此外李牧與此同時,也擊敗了東邊的齊國,佔領了齊國不少土地,為趙國帶來了重振聲威的大好機會。

總結:奈何趙悼王不信廉頗,趙王遷懷疑李牧,趙國終究滅亡。

趙國到了末期,連續出現了兩個昏君,這才是趙國真正滅亡的原因。其實通過廉頗、李牧這些將領們在戰場上的卓越表現,足以將危亡的趙國重新拯救回來。

可是趙悼王不相信廉頗,想要用樂乘代替廉頗,結果導致廉頗帶兵逃往魏國。隨後趙王遷更是聽信讒言,認為連年為趙國立下戰功的李牧,會帶兵反叛,結果殺掉了李牧,真的是自毀長城。從此趙國一蹶不振,李牧死後三個月,趙國滅亡。


江湖小曉生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戰國七雄裡邊,這體量最大,個頭最壯的毫無疑問就是這秦國,沒法子,誰讓人家要名將有名將,要明君有明君的,君臣這都不是白給的人,再加上人家君臣合力想著法的要拍死其餘六個。

那麼剩下六個他也不是吃素的,但不借助其他勢力,能夠獨立抗衡秦國就一個,就是這趙國。他是要名將有名將,要兵卒有兵卒的,至於這明君,還是算了吧,一個比一個包。

所以長平之戰被秦國血孽,就逃不過這死結,一傢伙就坑殺了四十萬精銳。要是按照其他諸侯國來說,這口氣吃下去,這就離完蛋也就差不離了。

但誰讓人家是趙國呢?這底子也厚實,揍不過秦國,揍其他國家還是手拿把掐的。

您別說殲滅匈奴十萬來人,人家好懸沒把燕國給滅成了渣渣,讓燕國成為七雄當中最先躺下的一個。

所以這事您要是想了解清楚,咱就得往細了說。

首先咱瞭解一下這裡邊的人。

趙國的滅亡是毀在了祖孫三代手上,爺爺趙孝成王,兒子趙悼襄王,孫子趙幽繆王,而成就這爺三成為包的,貫穿其中的就是一個叫做郭開的人,這人可是後兩位的相國啊!

也就是說這爺三聯合這郭開一舉將趙國送上了斷頭臺。

所以咱說這爺三是包,就是因為這爺三和趙國這幫子名將中間,隔了這麼個喜歡發國難財到處禍禍事的郭開。

當年打長平之戰的時候,秦國使用反間計,花費重金請的就是這郭開挑撥,說著趙括是不出世的絕世猛將,他要是一出現在秦軍面前,什麼王翦呀,什麼白起呀,這都的白給,壓根就不用廉頗那縮頭戰法,就能打退秦軍。

你還別說趙孝成王還就信了,著急忙慌的就把這廉頗給調走了,這就滿心歡喜蹲在家裡邊等著秦軍被血孽的消息。

結果等來的卻是趙括戰死,趙兵被坑殺四十萬的消息。

這趙孝成王,他心裡很清楚,這傢伙下去,趙國想要翻身,沒個二三十年這壓根就不頂用。

而且現在也不用想啥翻身不翻身的了,要命的是秦兵那刀尖都要頂到腦門上了,先得把這事解決掉,才能想後邊的事。

咋說呢?這趙國就是一個尚武的國家,畢竟他是和這匈奴接壤的,要不尚武,早讓匈奴給禍禍了。自古就有燕趙之地多有慷慨悲歌之士的說法。

再加上,咱老話說的好,哀兵必勝。當時整個趙國家家舉孝,戶戶有喪事,這還不是秦國坑殺四十萬趙兵鬧騰的,所以趙國瞅著秦兵那是目光都帶著刀子。

當秦國舉全國之力又來侵犯趙國的時候,邯鄲城內聚集起三四十萬人,這大多都是十八九歲,四十開外的老爺子,老的老,小的小,沒法子,青壯這都被坑死了。

就這些人組成了抗秦的主力,這後來都殺紅了眼,秦國圍了邯鄲兩年,女子都上了城頭,他們都知道覆巢之下無完卵的道理。

第一秦兵這是仇人,第二秦兵可以坑死四十萬,再來一次坑殺四十萬又不是不可能,所以被逼到絕境中的人,所爆發出來的戰鬥力是相當的恐怖。

這也就是為嘛?咱兵法上總是在講圍城的時候,只能圍三缺一,留一個口子給那些個還有想法的人做退路,然後在退路上弄死他。

那麼那些個湊熱鬧的五個國家算是有了明白的,楚國和魏國趕來救援,三國聯合這才將秦國這三十萬大軍給殲滅了。

對於秦國來說三十萬人的損失,這可不是個小數,這也直接導致了秦滅六國的步伐減弱了不少。

這其實也給了趙國喘息的機會,但趙國沒有抓住,因為後邊上來的這倆趙王,更加的草包。

那麼咱接著說這事。

話說這趙國和秦國擱前邊拼殺,那戰國七雄中實力最為弱小的燕國感覺自己的機會來了,吵吵把火的就要抄趙國的後路。

這一傢伙下去,把個趙國人給惹怒了。

“這世上還有你這人,趁火打劫是吧!俺拿秦國沒辦法,拿你辦法可就多了!”

於是趙孝成王,又重新啟用了廉頗。話說廉頗打秦國那是沒辦法才採用的縮頭戰法,但打你燕國這真心用不著。

這就帶兵可就幹到了燕國的都城。這傢伙把個燕王給嚇壞了,這就割地求和。趙國從燕國哪裡弄過來五個城池,算是給自己虛弱的身體,來了一次小補。

話說趙王感覺,這打別人,給自己回血似乎不錯,於是又讓廉頗帶著大兵把魏國的繁陽給拿了過來補血。

就在這時間點上,趙孝成王死了,這上來的就是趙悼襄王。這人打心眼裡的瞧不上廉頗,這一繼位上來就把廉頗的所有軍職給解了,讓樂乘去接管廉頗。

廉頗那個氣呀,大傢伙也聽過藺相如和廉頗的故事,這老爺子脾氣也直,直接帶著兵把個樂乘給打跑了。

但他已經失去了趙悼襄王的信任,所以最終他就離開了趙國投靠了魏國。

你說這事弄的尷尬不。

那麼這個趙悼襄王挺傲氣的,感覺這死了張屠戶自己就得吃帶毛動物嗎?他手裡邊還有個李牧不是。

那麼這件事中最得意的就是郭開,畢竟開頭他就已經把廉頗給得罪了,這廉頗被擠走,他的心腹大患可就沒有了,還能繼續禍禍趙國,發點國難財啥的。

那麼這個趙悼襄王感覺自己個挺牛的,啥事都能掰扯開。

畢竟李牧大破匈奴,殺十萬匈奴人,這戰績擱那都是戰神級別的人物。

話說這李牧也是命不好,他也是從趙孝成王手裡邊走過來的,當年打破匈奴的時候,他採用的戰法其實和廉頗很相似。

開頭匈奴人來了,李牧就讓士兵回營守著,不僅守著他還犒勞三軍,大肉吃著,小酒喝著,回回都這樣。

那麼趙孝成王這人性子也急,他就希望打匈奴快點,快點,再快點,李牧這麼搞,讓他很尷尬,最後把李牧撤了,換了一個遇到匈奴人,就衝出去掰手腕的傢伙,沒成想出去一次被揍一次,出去一次被揍一次,那叫個慘。

那麼趙孝成王最後還是啟用了李牧,而李牧還是用老法子,把個匈奴人給養的以為趙國人也就那樣,就一個字慫,那叫個輕敵啊!但匈奴人也沒啥收穫,畢竟全躲起來了。

這把被李牧天天犒勞的三軍,吃的膘肥體壯的趙國士兵逼的吵吵把火就想和匈奴人扯著玩玩,畢竟吃人的手段,這都吃了多久了,不幹點事,這就不想回事不是?

李牧就是利用了士兵可戰,匈奴輕敵的心裡,來了誘惑兵深入,將匈奴人殺了個片甲不留,十萬人就躺地上了,跟著李牧就打敗了東胡,收降了林胡,為趙國爭取到了十多年的和平期。

好,這是題主的第二件事,以及李牧發跡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的事

那麼這新上臺的趙悼襄王感覺自己也要有一番作為,其實說真的他比趙孝成王差遠了。

他依然採用對外戰爭,來進行回血,讓李牧揍燕國,又下兩城,總之在趙悼襄王在的時候,李牧對燕國攻打了兩次。

這打了齊國,又打魏國,天天的找人鬧事,擴地盤。

這不他又一次讓李牧去揍燕國,又準備搞一城,其實這當中間秦國早就憋壞了,趁著這空檔就開始進攻趙國。下了趙國九個城,哎這事弄,就這麼一戰開頭補血這都廢了。

那麼這當中間,趙悼襄王想起那個自己一上臺就被自己個廢掉的廉頗,想讓他回來再繼續對抗秦國。

其實廉頗很樂意,但中間有那郭開使壞,他就怕廉頗回來得勢之後修理自己個,這就買通了趙悼襄王的使者。

一個廉頗老矣!廉頗算是徹底走出了趙王一系的眼睛裡了,本來他就瞧不上廉頗,得咧,這句話算是給廉頗定性了,那麼至此廉頗就再也沒有出現在史書當中了,可惜的恨。

這不後來李牧就成了趙國的頂樑柱了,他抵抗秦國還是很不錯的。

但當秦國真真來犯的時候,那趙悼襄王死了,上臺的是一個更是草包的趙幽繆王。

他這人把郭開當做老師,你比方說啥喝酒不醉,賭博不輸,咋收拾自己看不順眼的人,還有就是咋和那啥對哇!

所以這趙幽繆王把個郭開當做知識淵博的人。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就要說了:“這不就是標準的昏君嗎?那麼趙悼襄王咋就選了這麼個兒子?”

喜歡唄!趙悼襄王太喜歡這趙幽繆王的媽了,是真心的喜歡,是那種掏心挖肺的喜歡,所以就想把最好的全給了她,就算這趙幽繆王名聲不咋好,他就是想把最好的給她。

奇怪不?尷尬不?要不說這趙悼襄王不行呢?

這不這趙幽繆王一上來,立馬就讓這郭開做了相國,那信任不是一星半點兒,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啊!

那麼秦國發現打李牧太費勁了,而且還打不動,他們又想到了這老夥計郭開,得,兩萬兩黃金郭開可就揣兜裡了。

郭開這就開始誣陷李牧私通秦國,那麼這趙幽繆王啥都聽郭開的,立馬就罷了李牧的兵權。

把他們趙家早就想取代李牧的趙蔥給替換了上去,變成了趙國的主帥。

趙蔥一拿到帥印和兵符,這就想著一勞永逸的坐下去,成為永遠的趙國主帥,成為銘記史冊的主帥。

這就乘著李牧到酒館喝酒發洩鬱悶的時候,一下砍掉了李牧的腦袋,算是除掉了他繼續當主帥的心腹大患。

這還不算,他為了牢牢掌控趙軍的精銳部隊,這就想到了利用恐懼來脅迫這些悍將兵卒,他把李牧的腦袋帶到了軍營裡邊。

您就說吧,李牧跟著這幫子老哥們生活了多久,他們一瞅自己的老帥是這麼死的。

結果讓趙蔥沒有想到,這五萬北地邊軍,實力最為精銳的邊軍,居然跑了,跑了,是真跑了,一夜之間跑了個精光,就剩下他這光桿司令了。

而秦始皇聽說李牧死了,那不用說了,發大兵進攻趙國。

得咧,這趙蔥壓根就不是一盤菜,他這輩子都沒打過幾次像模像樣的仗,讓他和秦國掰腕子,這不找死嗎?

但趙蔥壓根就沒有想到這個,這就領著大兵,匆匆忙忙的去接戰了,估計是感覺自己個比李牧還牛,有那麼兩下子,這就跑到陣前和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過招,結果讓老將軍一槍就幹到了心口上,挑到了馬下,就這麼死掉了,他的元帥夢就這麼完了,成了歷史上一大笑柄。

趙軍算是敗了。

秦兵這就達到了邯鄲城下了。而趙幽繆王聽到自己的大將,塞李牧的趙蔥死了,這慌的都懵圈了。

這個時候,掐著點的郭開又來了。

“這秦軍勢力太大了,您壓根就不是對手,分分鐘鍾這就得破城,要不咱投降?”

那趙幽繆王那是最信任郭開的了,他都說了守不住,那就真的守不住了,投就投了吧,也許秦國看在投降的份上,還能優待一把不是。

而郭開自己個代替趙幽繆王就寫了投降書,這就投了。

之後郭開就被秦國請到了咸陽做了上卿,富貴依然。而趙幽繆王因為投降,本來是要被治罪的,那就流放吧!

趙幽繆王總算是留了一口氣在,當他到了流放地房陵的時候,這才轉過彎來:“原來郭開是個奸臣!是個賣國求榮的大奸臣啊!我咋就上他的當了呢?”

當然他是明白過來了,但又能怎樣呢?趙國都被他賣光了,就他除了吃喝拉撒睡方面有點才能,其他就沒有了,這不後來據說是悔恨交加的給病死了。

至於郭開呢?當了自己的上卿,心心念唸的想著他埋在趙國家裡邊的財寶,那可是他賣趙國得來的心血啊,這就想著回去取。

於是就和秦始皇打了招呼,帶著一百來人還就回去了,挖出來裝了整整四大車。

瞅著這大半輩子的心血,郭開很高興,這四大車的東西,足夠他在秦國鋪路的了。

他也不想想,這可是原來趙國的地,恨他的人海了去了。

於是在郭開興高采烈回去的路上,遭遇打劫的了,一百多家奴捎帶他自己個被人家包了餃子,而郭開被綁到了樹上,據說上千人每人割一刀,活活給割死了。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長平之戰,趙國是被秦國名將白起殺了四十萬將士們。但是,趙國在北方抗拒匈奴的隊伍,根本沒有受到損害。更加重要的是,抗擊匈奴這支隊伍的將領是名將李牧。

李牧之所以能夠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說白了就是他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打輸過。

不過,李牧和匈奴交戰也有一個特點。這個特點一直都是讓趙王對他不滿的。

那麼,李牧打匈奴究竟是怎麼一個打發呢?

說實話他和匈奴作戰,基本上是以防守為主,就是你匈奴不來我的地盤鬧事,我絕不去主動打你。

但是,你一旦到了我看守的地界,那對不起我只能讓你有來無回。

所以,在和匈奴作戰的時候,匈奴從來都沒有在李牧的手下贏過。只要匈奴聽說趙國邊界是李牧在看守,他們也不會選擇攻擊這裡。

儘管李牧把和匈奴交接的邊界守的死死地,但是,這還是引起了趙王對李牧的猜疑。趙王覺得李牧這個人,真的是太膽小怕事了。

本來是讓你抗拒匈奴呢,沒想到你從來都不去主動打匈奴。這樣做真的有損我大趙國的威望和名聲。

想到了這裡,趙王就把李牧的官職給罷免,讓他回家了。

新上任接替李牧的官員,確實很勇敢,他們主動去找匈奴打。但是,一般都是沒有打過勝仗。這還不算,等到匈奴來犯的時候,他們也低擋不住。

面對這種現實情況,趙王一對比,覺得還是李牧有一套。所以,他又讓李牧重新來守邊界。

李牧說讓我去,我還是那個打法,匈奴來,我就讓他有來無回。不來,我就殺牛殺羊犒勞三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

趙王只好答應李牧,就這樣李牧重新上任,匈奴又開始老實了。

可是,到了長平之戰,白起殺了趙國四十萬人馬,匈奴以為這個時候,趙國應該國力空虛,士兵不足了。

此刻進攻趙構,肯定是勝券在握。

所以,他們就集結大軍進攻趙國,但是,最終他們還是被李牧打了一個大敗。李牧帶領的軍隊,不但士氣不減,反倒是士氣大振。

這樣的趙國匈奴還是抵不過,所以,他們只好放棄進攻趙國了。

只不過長平之戰不久之後,李牧帶領的軍隊,就被趙王調走守護都城邯鄲去了。不過邯鄲這個城市,成了李牧永遠的痛。

李牧正是在邯鄲和秦國名將王翦對陣的時候,被趙王給殺害的。

原因就是王翦不敢和李牧硬拼,利用反間計,買通了小人郭開,郭開三番五次的詆譭李牧。說李牧投降秦軍了,他要帶領秦軍殺到邯鄲來。

趙王聽信了郭開的讒言,然後把李牧給殺了。李牧被殺,趙國也就輕而易舉的被秦國拿下了。

所以,長平之戰後,趙國之所以能夠殲滅匈奴十萬大軍,完全都是李牧的功勞。李牧就是趙國的長城,只要李牧在匈奴就休想進攻趙國。


漢史趣聞


導語:

“長平之戰”,大家都知道,趙國敗於秦國。最後趙國四十萬士兵,也被秦國名將白起給屠殺殆盡。可是,按理經過說這樣一場決定兩國生死的戰略決戰後,趙國幾乎是損失了全國將近八成的士兵,實力大大縮減,應該很快會滅亡。

可是神奇的是,在經過長平之戰後,經過了三十多年,趙國才最終被秦國滅亡,更難以置信的是期間趙國還再次大敗過秦國,報了自己的“長平之戰”大仇。


首先:先看看,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尚存實力以及如何恢復的國力?

【1】士兵方面:

我們先來看看,在“長平之戰”中,雙方投入的兵力以及傷亡的兵力:

秦國方面:投入約60萬人,傷亡約20萬人;

趙國方面:投入約45萬人,死亡約40萬人。

從上面數據來看,趙國無疑損失巨大,參與戰爭約九成的士兵陣亡。而秦國,雖然勝利了,但也傷亡了約三成。

在長平之戰前,現在人們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趙國人口約為300萬人左右。拋去女性、年老者等等,適齡戰鬥的壯年男子約有60萬人左右。而除卻被坑殺的40萬士兵,國內還能夠動員起約20萬的大軍。在古代,這樣一支軍隊還是足夠震懾四方的。

所以,長平之戰後,不僅僅是秦國,任何的周邊國家,也都不敢出兵染指趙國領土,就是懼怕趙國這20萬大軍。而秦國,在“長平之戰”中傷亡的20萬大軍,是他們的精銳,故也是元氣大傷,所以沒有在勝利後第一時間繼續追擊趙軍,攻打趙國。


【2】名將方面:

在戰國時期,除了秦國,趙國就是名將最多的諸侯國了。在名將如雲的戰國時期,人們將“廉頗、王翦、白起、李牧”合稱為“戰國四大名將”。可以看出,其中“王翦、白起”為秦國將領,而剩下的兩位“廉頗、李牧”則是趙國將領。

正是因為有著諸如廉頗、龐煖以及李牧這樣的名將,趙國依然是一個不可招惹的對手。

1、廉頗:

廉頗是趙國名將之一,他的成名之戰是在公元前283年對齊國的“晉陽之戰”。當時的齊國,實力和秦國相當。廉頗率趙國大軍,長驅直入,攻入齊國境內,最終拿下了齊國的“晉陽”城,之後凱旋而歸。經此大戰,廉頗官拜六卿,風管無限。

而趙國輸的很慘的“長平之戰”,起初就是由廉頗這位老將指揮的,在他指揮時趙軍堅壁清野、以逸待勞,尋找戰機,與秦國之間相持不下、勝負未分,仍有勝利的可能性。之後,他被趙王換掉,而自從主將換為趙括之後,趙國一敗塗地,40萬將士魂歸荒野。

2、龐煖:

歷史上龐龐煖雖然沒有廉頗有名,但也是一名趙國的名將。由於廉頗不受趙王重用,心中抑鬱,最後出走趙國,前往了魏國。此時,正是龐煖帶領趙國將士,打了幾場勝仗,打出了趙國的氣勢。

如他在常山東垣,率領趙軍,大敗了燕國大軍,並奪取了兩座城池。

另外在公元前241年,龐煖擔任了“趙、韓、魏、楚、衛”合縱聯軍的統帥,進攻秦國。但是,秦軍採取各個擊破策略,先擊敗了楚國,之後聯軍之間心有猜疑,未能形成有效攻擊,切各自為政,最後合縱聯軍撤退。

3、李牧:

李牧,“戰國四大名將”之一。他的功績,在前半生中主要體現在抗擊北部匈奴之戰,後半生主要是抵抗秦軍的進攻方面。

其主導的“趙破匈奴之戰”的勝利,打服匈奴,使邊疆地區百姓不再受到匈奴襲擾。。


【3】局勢方面:

在“長平之戰”後,秦國大敗了趙國,但自身也是元氣大傷。另外,趙國周圍還有很多國家,如燕國、齊國、韓國、魏國等。各個國家之間,或相互協防,或偶有攻打。

但是,如果秦國貿然盡全力攻打趙國的話,周邊那些國家深感“唇亡齒寒”,有可能會馳援趙國,到時候秦國就陷入了包圍,這是秦國在“長平之戰”後不敢貿然進一步攻打趙國的原因之一。

另外,在“長平之戰”後,趙國損失慘重,國力大減。可就在這個時候,鄰國燕國竟然給趙國“送”來了一份厚禮。

原來,燕國看著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元氣大傷,想著攻打趙國,佔一點便宜。可惜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被燕國挑釁後,趙國派出大軍先後多次打敗了燕國,由此獲得了燕國十餘座城池。

所以,經過與燕國的戰爭,趙國獲得了諸多城池以及城池中的人口、錢財,恢復了一部分的國力。

其次:來說說題主所提到的“殲滅秦國30萬大軍”的那場“邯鄲之戰”。

【邯鄲保衛戰】: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關乎趙國生死存亡的“邯鄲之戰”,又稱為“邯鄲保衛戰”。這場戰爭趙國雖然贏了,但並不是大勝秦軍,只是通過死戰保住了國都“邯鄲城”。

在公元前259年,秦國發動50萬大軍,由大將王陵率領,浩浩蕩蕩殺向趙國,看氣勢很明顯是奔著滅亡趙國的目的去的。秦軍攻勢很猛,很快就攻打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附近。

趙國軍民深知,已經到了最後的關頭,所以軍民一心,全城老少共同走上城頭抵禦秦國的攻擊。當時守城主將就是著名老將廉頗,他指揮十萬軍民進行頑強的抵抗者。另外,趙國通過許諾給齊國六座城池,換來了大批的糧草。之後,眼看獨自抵抗不住,趙國向同樣與秦國交惡的楚國和韓國發出了求救。

最後,楚國出兵10萬,魏國出兵8萬,合計18萬,從側方夾擊秦軍。而城內的趙軍,看到援軍到來,也是軍心大振,組織精兵出城主動攻打秦軍。

於是,在“趙、楚、魏”三國聯軍的夾擊下,秦軍大敗,在傷亡20萬後,被迫撤回秦國。就這樣,“邯鄲保衛戰”以“趙、楚、魏”三國的勝利結束。

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故事就是,魏國的國君其實是不想派兵協助趙國的,是魏國信陵君偷盜兵符,擅自調動魏國大軍前去援救趙國,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竊符救趙”的故事。


最後:再談談題主所提到的“全殲10萬匈奴騎兵”的戰爭。

【趙破匈奴之戰】:

在公元前244年,趙國名將李牧,主動出擊攻打匈奴,歷史上稱為“趙破匈奴之戰”。在正式反擊匈奴前,李牧已經在趙國北部邊疆地區經營了三年多,期間訓練士兵、開墾土地、製造馬車等等,做了充足準備。這期間,匈奴再怎麼挑釁,李牧都不出戰,只是防守,以此來迷惑匈奴,讓匈奴以為新來的李牧是個怕死的將軍。

待時機成熟後,李牧特意放出諸多牛羊到草原上,來吸引匈奴前來掠奪。匈奴也不傻,起初只是派小部隊進行試探,在得手後逐步變為中等規模的掠奪出擊。李牧看到後,命令自己的士兵與匈奴正式交戰,但是佯裝失敗,落荒而逃。

匈奴認為趙軍實力不過如此,就全軍出擊,攻打趙軍。等到趙軍士兵將匈奴引入包圍圈後,李牧一聲令下,所有埋伏的趙軍就向包圍圈中的匈奴士兵發動了猛烈的攻擊。匈奴這才發現自己上當了,四散潰逃,可是四周都被李牧用1000多輛戰車給圍起來了,匈奴成了待宰的羔羊。

最後,除了匈奴單于率領少量親信侍衛逃走外,10萬匈奴騎兵幾乎被全部殲滅。

可以說,李牧的“趙破匈奴之戰”打得匈奴不敢再進犯趙國領土,只好遠遁大漠。

問題總結:

所以,從上面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損失40萬將士,元氣大傷。不過,好在之後通過從燕國獲得了一些城池,恢復了一些元氣。再加上趙國廉頗、李牧等名將還在,所以軍事實力尚存。

因此趙國才能在“長平之戰”後,仍然有實力與楚、韓二國一起在“邯鄲保衛戰”中殲滅秦國20萬大軍,並在“趙破匈奴之戰”中獨自全殲匈奴10萬騎兵。


醉觀滄海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45萬大軍只回來了幾百孩子軍,說全軍覆沒也不為過。史書記載,趙國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戰死,這說法應該有點誇張,要不然秦軍攻到趙國邯鄲的時候趙國不可能又那麼快的組織起一支大軍抵抗,雖說這支大軍不是精銳戰鬥力弱,用於守城還是能一戰的。

趙魏韓三家分晉,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正式開啟,直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以前趙國的國力始終較弱,在中原爭霸中幾乎都沒有太大的影響。但是中原國家還都認趙國是大國,不敢小覷。趙國處於四戰之地,與秦、魏、燕、齊、中山、匈奴及大小草原部落接壤,趙國有一支勁旅在防範匈奴等草原部族,這支軍隊的人數大約有15萬人。這支軍隊幾乎沒有參與中原的爭鬥,只是在秦滅趙前由李牧率領參與與秦國的的戰事。長平大戰後滅匈奴10萬的正是這支部隊。

長平大戰之後,范雎和秦昭襄王中了趙國的計謀,有的說是行賄了範睢延遲了對趙國的進攻,耽誤了一鼓作氣滅趙的好機會,趙國也得到了喘息之機。等秦昭襄王明白過來中計了以後想一舉滅趙的時候,這期間戰神白起被逼自殺,著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發生了。信陵君魏無忌帶魏國兵10萬,聯合諸國軍隊打敗了秦國,秦軍在長平大戰勝利後龜縮回函谷關。

趙軍滅秦30萬應該含秦在長平之戰的戰死的人,也沒見那本歷史書上寫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死了多少,秦殺趙45萬人,冷兵器時代他們不可能一個不死吧,據估計秦至少死10萬以上,因為秦趙長平對峙前秦軍已經傷亡了幾萬人。

 



奶瓶VS主義


長平之戰雖趙國戰敗,四十萬軍隊覆滅,但趙國得益於胡服騎射實力猶存,再加上在三大將的帶領下,竟險些中興。

長平之戰,趙國大約45萬大軍所剩無幾,失敗的陰霾覆蓋邯鄲。趙國在戰爭中不僅失去了眾多的兵馬,物力和財力方面的消耗也是巨大的。戰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建設,還是軍事上的休養生息,趙國都很難再調整恢復到戰前的情況。強趙喪失了與秦國尚且一戰的資本。但長平之戰後,慘勝的秦軍並未在白起的提議下直搗邯鄲,喪失了最佳的滅趙機會。得到喘息後的趙國在邯鄲之戰中擊敗了不聽白起勸阻而征伐的秦軍。趙國暫時免除了覆國的危險。

隨後,趙國有了短暫復興。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在自己生死存亡危機之時,對燕國的落井下石的進攻做了很好地反擊,甚至一度困燕王于都城;第二,危難之際的趙國還驚人的佔領了很多齊燕的土地;第三,面對宿敵秦國的多次進攻,趙國不但堅持住了,還給秦軍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在這些戰爭中,三大名將廉頗、龐煖、李牧直接推動了趙國的短暫復興。

首先,邯鄲之戰打敗秦軍後,燕國乘勢出兵攻打衰弱的趙國。廉頗率領為數不多的趙軍去抵抗燕國,大敗燕軍,幷包圍了燕國的都城。之後,廉頗率領趙軍攻佔了魏國的繁陽。南征北戰,形勢一片大好。但趙王又犯了猜忌的老毛病,廉頗被迫逃到了魏國,後客死楚國,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廉頗離開趙國後,合縱家老將龐煖帶著趙軍去攻打燕國。他他陳兵於燕國邊境,並在常山大破燕軍,奪燕國數城。趙悼襄王在位時,十萬秦軍攻打趙國。龐煖又率兵十多萬,殺了秦軍三萬人,並率聯軍打到咸陽東大門,但無奈各國心懷鬼胎,沒有形成合力,戰國最後一次合縱草草收場。



戰國四大將之一的李牧的作用更加顯著。長平、邯鄲戰役之後,李牧帶領軍隊左右開弓,東攻佔了齊國的領土,西又在在宜安戰役中給秦軍造成了重大損失,被封為武安君。但在公元前229年。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聽信謠言,處死了李牧。

公元前228年邯鄲城破。6年後,流亡的代王嘉被擄於秦軍,趙國徹底滅亡。


青風徐來


長平之戰,根據司馬遷的記載,趙國損失了四十萬大軍。但是根據現代史學家的考證,長平之戰不過是一場秦國與趙國之間的普通大戰,遠遠沒有達到決定國運之戰的激烈程度。其提出的理由是,首先這場戰爭是秦趙之間為了爭奪韓國上黨地區的軍事行動,並不涉及雙方本土利益,趙國不可能為了一塊得到大賺,丟掉不虧的地區傾全國之兵去和秦國廝殺,同樣秦國也不會;再者,所記載坑殺趙國士兵的地區,被證明是一處狹窄的地區,根本不具備容納四十萬人的條件。

因而,長平之戰中,趙國的損失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同樣,秦國的勝利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因為趙國畢竟是當時的軍事 大國。既然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並沒有到元氣衰竭的地步,則其大國地位自然是沒有被太大動搖的。長平之戰之後兩年,秦國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結果楚國和魏國派兵前來救援,雖說此過程中是三國聯軍共同抗擊秦國軍隊,但就趙國軍隊的表現來看,還是不錯的,俘虜了秦國將領鄭安平帶領的兩萬秦軍,楚國和魏國軍隊到來之前,趙國憑藉自己的力量將秦軍擊退三十餘里。可以說,趙國依舊不弱。

至於趙國痛擊匈奴,則是常規操作。這並不奇怪,雖然後來匈奴在白登山圍住了漢高祖劉邦,並且在大漢朝立國六十多年中一直令漢朝皇帝束手無策,但戰國時期的匈奴還不是草原霸主,當時北方草原上活躍著諸多的部落,絕對實力遠強於匈奴的便有東胡和大月氏,更不必說林胡等其他部落。趙國的騎兵部隊,便是針對北方遊牧民族而專門建立的。以趙國軍隊當時的實力,打贏北方的一個部落還是問題不大的。

至於匈奴,到了秦朝建立時期,依舊只是一個小部落,秦始皇統一之後,派蒙恬為大將出兵北征,奪取匈奴最為肥沃的土地——河套地區,匈奴被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能繼續向北逃竄。直到秦朝滅亡,楚漢相爭之際,匈奴的冒頓單于積蓄力量,勵精圖治,趁著中原內亂重新奪回河套,並且收拾掉了兩個鄰居——東胡和大月氏,自此,匈奴才真正成為草原強國。

因而,戰國時期的趙國擊敗匈奴,並不令人驚訝。


庭州行者


趙國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曾經一度強大,也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可和秦國抗衡的山東大國。本來趙國可以在戰國末期擁有更多話語權,但是在長平之戰中前後損失了45萬大軍。這45萬大軍可以說是趙軍的主力精銳部隊,損失45大軍之後,趙國年輕精銳幾乎損失殆盡。此時如果武安君白起一鼓作氣,極有可能一舉滅趙。由於秦國丞相範睢害怕白起的地位超過自己,建議秦昭襄王接受趙國議和要求。趙國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也避免成為第一個被滅的戰國七雄。

長平之戰前的趙國雖然非常強大,但是國土面積和人口在趙國七雄中並不佔優勢。當時全國人口大約2000多萬,趙國人口大約300萬—350萬,刨除比較弱小的韓國、魏國和燕國,趙國的人口並不算多。如果根據正常的10個人養1個兵,趙國合理的兵力應該在35萬左右。如果按照這個比例的話,趙國確實應該已經垮掉,整個國家的合理存在兵力被全國消滅。長平之戰後,趙國不僅沒有滅亡,反而迸發出巨大的能量,多次打敗了秦軍進攻,而且擊敗了匈奴、燕國等。

公元前259年,秦昭襄王再一次進攻趙國,並且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此時秦軍的總兵力達到了50萬,絕對不亞於長平之戰。秦國以30萬大軍進攻邯鄲,剩下二十萬牽制趙軍。如果趙國頂不住秦國的這一次攻勢,那麼趙國也會提前亡國。最終趙國擊敗了保衛邯鄲的30萬秦軍,造成秦軍超過10萬傷亡。

趙孝成王時期,趙軍還擊敗了燕軍,幷包圍燕國首都;擊敗魏軍,攻佔魏國城池。趙悼襄王時期,趙軍還聯合別國進攻秦國。後來秦國大將軍蒙驁率領10萬大軍進攻趙國,被趙國擊敗,死傷3萬多人。李牧戍守北部邊境時期曾經率領軍隊打敗匈奴,一戰擊潰10萬匈奴軍隊,匈奴從此不敢侵擾趙國。

按道理說趙國應該一蹶不振才對,為什麼長平之戰後的趙國還能迸發巨大能量,擊敗30萬秦軍,擊潰10萬匈奴軍隊呢?

我們一般認為10個人養1個兵的負擔已經非常重,但是戰國時期由於常年打仗,所以每個國家都是超額徵兵。當時最弱小的韓國,總兵力也超過了30萬。趙國的人口遠遠超過韓國,總兵力也不止45萬。長平之戰中損失的45萬是趙國的精銳部隊,也是趙國最適合當兵的人數。這些士兵損失之後,趙國也會征伐更多士兵。所以趙國即使遭受了巨大損失,仍有幾十萬大軍。趙國戍守北部邊疆的士兵即使在長平之戰激戰正酣的時候,也沒有前往前線。從長平之戰到趙國滅亡,中間又有三十多年時間,趙國有可能哺育近兩代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軍隊的壓力。

趙國的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偏北,常年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打交道。趙國也學習遊牧民族的長處,大力發展軍事。趙國騎士在戰國中算是戰鬥力非常強悍的部隊,將戰國騎兵部隊的作用發展了頂峰。即使趙國在長平戰敗,趙國的軍事建制和建軍根基還在,趙國依然可以訓練出一支強大的騎士部隊。此外“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趙國的悲壯之士要遠遠多於燕國。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民風都非常彪悍。秦國民風彪悍,很大程度上和軍功爵制度有關;而趙國的彪悍則是來自骨子裡的彪悍。趙國、魏國、韓國、楚國都和秦國交界,其他三國都以割讓土地的方式“侍奉”秦國,唯獨趙國寧死不折。只有趙國強悍的民風,才能造就強大的趙國騎士。秦軍圍困邯鄲之時,趙國幾乎全民皆兵,用盡一切力量和秦國周旋。面對民風如此彪悍的趙國,秦國也只能“望洋興嘆”,其他各國則更不敢趙國的對手。

戰國時期,秦國名將輩出,趙國也一樣名將輩出。趙國不缺乏名將,只是缺乏提拔名將的君主。長平之戰前趙奢曾經多次擊敗秦軍,廉頗也曾經擊敗秦軍。長平之戰如果是廉頗為帥的話,趙國可能還會敗,但不會敗得如此慘。廉頗被從長平撤換,卻參加了邯鄲之戰。廉頗之後,趙國一樣名將輩出,龐煖、李牧、司馬尚都是非常出色的將領。龐煖曾經擊敗了秦國名將蒙騖,李牧曾經一戰擊潰10萬匈奴大軍,並且多次打敗了秦國。司馬尚也曾經多次擊敗了對手。趙國有這些優秀將領的扶持,並沒有在長平之戰後一蹶不振,而是繼續打敗了強大的敵人。如果不是趙王遷逼死李牧,棄用司馬尚,趙國的國祚還可以繼續延長。這些將領不僅在對抗秦國和匈奴的時候立下戰功,還幫助趙國進攻其他國家。在這些將領的幫助下,趙國甚至一度出現了“中興”。

長平之戰後的趙國可以說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境地,國內13歲以上的男子都拿起兵器走上了戰場。如果趙國此時不拼命,估計以後也就沒有拼命的必要了。被逼到牆角的趙國只有殊死一搏才有可能在絕境中求得生存。長平之戰後,趙國哪一家沒有喪子、喪夫、喪父,整個趙國同仇敵愾。邯鄲之戰中,趙國幾乎前面皆兵,連婦女和孩子也都走上了戰場,承擔屬於自己的任務。困獸之鬥之時,即使是死亡,也有可能在臨死前,咬獵人一口。殊死一搏的趙國,就成功地擊敗了秦軍,贏得了難得喘息機會。

秦軍進攻邯鄲的時候,趙國剛剛經歷長平慘敗,此時僅憑趙國一國肯定很難抵擋得住秦國50萬大軍。長平之戰趙國慘敗之後,戰國之間的平衡被徹底打破,山東六國任何一個國家都無力單獨和秦國抗衡。如果秦國滅亡了趙國,極有可能提前掀起統一六國之戰。趙國不保,其他國家也有可能跟著一起遭殃。所以其他各國不會坐視秦國滅掉趙國。秦軍進攻邯鄲之後,趙國也派出多路使臣,向其他各國求救。最終魏國和楚國發兵救趙,趙魏楚聯軍的人數已經和可以和秦軍抗衡。秦國的軍事主將也不是令人生畏的白起,聯軍一方的主帥則是廉頗、信陵君等優秀將領。最終三國聯軍擊敗了秦國軍隊。

趙國的滅亡確實非常可惜。趙國有亡國之君,而無亡國之將,也無亡國之民。如果趙孝成王不臨時撤掉、並猜忌廉頗,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不至於敗得如此慘烈。如果趙王遷不猜忌殺掉李牧,趙國也不會快速滅亡。李牧被殺之後僅幾個月時間,趙國就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