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看詩歌?它對文學和人類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凌梁


怎麼看詩歌?回答這類問題已經很多次了,總是千篇一律,百述雷同,感覺缺少新意。在此就換一下思路,從另一種角度談談對詩歌的理解。

依我看,詩歌,就是以濃縮的美的語言文字讚美自然、抒發情感、表現生活。

詩歌可以是哀怨的低唱,也可以是愉悅的高歌;可以是平和的訴說,也可以是熱烈的表述;可以是理想的放飛,也可以是美好的想往……。但無論怎樣,詩歌所表達的,是一種美,是一種或浪漫灑脫,或悽楚婉約,或壯麗宏偉、氣勢磅礴、熱情洋溢、深沉內斂、激越奔放的美……,令人有所感悟、有所共鳴,給人以愉悅、遐想、啟迪和深思……。即便是離愁別緒、寸斷柔腸、悵然怨嘆、憤世嫉俗的詩歌,也會蘊涵著一種別樣味道的美。

詩歌對文學和人類社會能怎生怎樣的影響呢?

詩歌是文學百花園中綻放的花朵,絢爛多姿、明媚動人;

詩歌是藝術殿堂上璀璨的明珠 ,耀眼奪目、光芒四射;

詩歌是人類社會的智慧結晶,

構築文明、推動進步;

詩歌是人民大眾的精神食糧,

豐富生活、享受快樂 ;

詩歌是人們對幸福美好的企盼,

充滿希望、催人奮進!

願中國的詩歌創新發展,代代相傳,明天更絢爛,未來更輝煌。


東方白542


我覺得詩歌是人類語言韻律化的藝術表達,尤其是中國,從詩經到漢樂府到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小說,文學史就是詩歌的進化史和發展史,到今天詩歌依然獨立存在,是文學的奠基石。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大概可以形容詩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吧。


南柯非太守


毫無疑問,詩歌是人類最早表達思想情感的產物。

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古代詩歌都有名篇鉅著產生,那時的人們對於詩人的崇敬,猶如現在的流行歌天皇巨星,寫的好就有很多人吟誦傳唱,就是到了今天,很多人都可以脫口而出背上幾首古詩。

我們能從詩歌裡看到詩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猶如一幅幅畫面,慢慢展開在你面前,我們可以看古人斗酒吟詩,擊鼓唱和,時而婉約,時而豪放,有邊塞金戈鐵馬,有閨中婦人哀怨情思,分別時的依依不捨,被貶時的懷才不遇,等等,都被表達的淋漓盡致。

那時候,詩歌是人類不多的表達發洩情感的方式之一,而現在,尤其是現代進入新世紀以來,詩歌已經淪落到成了文學花園角落裡無人問津的小花。

究其原因,我認為有幾個點,

一是人類表達和發洩情感的方式多樣化,比如電影,電視,流行歌,搖滾,微信,視頻等,都可以表達人們的思想行為,沒必要全用文字。

二是精力有限,現代人類壓力太大,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現在都是喜歡快餐文化,因為快啊,包括視頻抖音,表達更直觀易懂,沒必要大家去慢慢琢磨這首詩的每個字的意思,當然也是沒有時間。

三是現代詩歌的誤入歧途。為什麼很多人還是鍾情古體詩歌,而對新世紀的詩歌冷眼相看,以至於詩人有時候都成了某種特定語境下的貶義詞,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反正我讀某些自詡為詩人的詩,感覺味同嚼蠟,不知所云。

四是詩人地位的嚴重下降,很多詩人在現代人眼裡,就是貧窮,落魄,或者有點xx 的象徵,我也曾是文青一枚,少年時夢想就是成為詩人,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夢想慢慢就消失了,我發現光做詩人是不能讓自己吃飽飯的,或許很多和我有相同想法的人,未來可能成為優秀詩人的人,就此離現代詩歌遠去。

詩歌,人類社會的精神情感財富,在現代物慾橫流的世界裡,已經漸漸遠去,但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永遠存在。

只是現在,不是一個好時機。


夏陽花椒


個人認為:詩歌對文學和社會的影響並不大,你看現在真正的詩人越來越少,好的作品也越來越少,就算李白杜甫的時代,詩人也並不怎麼吃香,似乎沒有坎坷的遭遇,浪跡天涯的經歷不足以為詩人,這也就註定了詩人的存在是一個悲劇,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很多詩人選擇自殺。

其實詩人本無錯,他只是想用悲天憐人的心靈勸慰世人,奈何知音難尋,對牛彈琴。

志向遠大的詩人大多脆弱而又幼稚,試想:如果幾首詩就可以扭轉乾坤,那治理天下也太簡單了!



楊小德


人類自有語言以來,有的語言動聽動人,有的語言粗鄙難聽,有的語言空洞乏味,有的語言真實可信,有的語言閃爍其辭、遮遮掩掩,有的語言善良可感,有的語言惡毒駭人……

隨著人類進化,人有閒功夫了,語言也進化了,人們把記錄下來的語言歸類整理,統稱為文學。其中最美的文學語言叫歌詩。她感染人,打動人,滋潤人,警醒人,有音樂之美……於是,她成為語言文學的皇冠,讓人景仰至今。雖然她的形式不斷變化,詩經——楚辭——樂府——賦——辭——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但風韻幻化,迷倒眾生。

這便是詩歌的歷程。

其實詩歌,便是從前過往的快餐文學。但她的身價不因快餐而打折,反而修養自身,把中華文字文學的要素和特質集合於一身。她聲韻流美,篇幅玲瓏,意境出奇,言有盡而意無窮……於是,她千年不老,令人迷戀。

至今,詩歌仍是孩童甚至是胎教的首選教材,是文人的最愛。她的營養,與乳汁同樣重要。因為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

漢人因漢詩而驕傲。她的美已溶入血液。

農夫感慨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哲人自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生提醒自己,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立志時。血性男兒表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壯烈,長者不服氣地長吟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閒暇在小園香徑獨徘徊……各色角色,儘可以以詩歌表達情懷。所以詩歌,曾經是最普及的語言形式。

這便是詩歌的魅力與作用的具體體現。她是漢語言至上至高的文明。

我文字裡的詩歌,也稱詩詞。她不包括自由詩。自由詩是盜取了詩歌名義的一隻老鼠。這一觀點與本主題無關。只稍帶說明一句。

當下,雖然詩歌已經失去了社會功能,但詩歌文明會在個體中傳播下去。詩歌文學也許會再度興起,讓漢文學再度發光。


當代詩詞精品


你好,我是曹鏡明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與“文學”有什麼關係?如此對“人類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詩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

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蹟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我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其中,朱熹在《詩序》中也有進行補充:人生來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達,有表達就有詩歌,最恰當的語言節奏和內在節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識行為;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

簡而言之,詩是人情感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次是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古希臘人將詩定義為“模仿的藝術”,其中“模仿”的對象可以是心理活動,也可以是自然現象,類似於“雕塑”“繪畫”類的“再現”藝術,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現”外界事物的印象;後經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重新分析:

事物本身縱然也許看起來令人產生不快,用最寫實的方法將它們再現於藝術,確實是我們高興的看到……

簡而言之,詩的起源主要在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樂;

綜述,在上述內容中解決了您的兩個問題:

一是怎麼看待詩歌?

詩歌無非就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外來的印象的一種以“文字”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是詩歌與文學的關係?

最早的文學形式就是“詩歌”,也就是說任何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從“詩歌”衍生出去的;

最後一個問題: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

與其說“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倒不如說是“文學”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因為“詩歌”本身就是“文學”的源頭,現今任何由“文學”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影響,都可以歸列為“詩歌”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影響;

由於文學作品以及人類文明的複雜性,筆者再次就不在展開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了,僅作為“形上”意味上的探討:

1)詩歌(文學)是人類文明的載體;

顧名思義,任何一種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上的,不管是以地域為劃分的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還是以文化劃分的佛教文明、儒家文明、道家文明等等,這些文明的建立都是在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程度對立面,標誌著人類徹底擺脫了野蠻生活;

——是人類發展的跟要!

可是這些文明最直接的載體就是人類,人類的生命受限於時間,再加上古代與自然博弈的能力較差,導致再大的自然災害之下,文明很容易失傳;譬如說: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們國家的傳承未曾中斷過,其他國家的古文明只能在斷層中學習,而不是在繼承中發展,這便是詩歌“文化”對於人類文明最大的補充作用;

2)人類文明的發展依託詩歌(文學);

既然上述內容以提到,詩歌(文學)是人類文明最大的補充、載體;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我們國家可以在繼承中發展,而其餘三大文明古國卻只能在斷層中汲取知識;

這就標誌著,“人類文明”若想安穩高效的傳承下去,必然依託於詩歌(文學)作品之中,這也正是高爾基所說的:“文學就是人學”的道理之所在;任何一個獨立的文明載體,也就是個人,若想將自己的想法以口述、人傳人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一方面是不現實,效率太低,另一方面就是很容易在口述的過程中產生誤解,效率慢還好,一旦產生誤解就很容易導致文明的倒退,尤其是部分偉人、思想家的口述話語出現問題;

譬如說現在的人,乃至未來的人一樣都研究不透類似於“散步學派,述而不作”的先賢的想法,如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他們的思想主張都是有弟子記述成書,本身是不是本人所說的原話還不得而知呢,更何況是本身的具體想法;

以上僅是筆者的淺見,歡迎大家留評探討;


曹鏡明


從目前保留最早的《詩經》裡的那些篇目來看,最早的詩歌應該發生在民間的社會性生產或生活過程中。其最早出現時間應該遠遠早於文字的出現時間,她應該是在口頭語言發展相當成熟的基礎上自然而然發生的。

詩歌的產生標誌著人類對語言的應用步上一個新的臺階,她反映了人們對於語言的應用不僅僅停留在傳達信息的層面上,同時還上升到藝術的層面上。

詩歌的產生是人類天然具有審美需求的一個必然發展結果,人能感覺到節奏的美,這是一種天性,因此當語言成熟到一定程度時,必然會與這種天性結合而產生詩歌。

詩歌一旦產生以後,下一步必然是發展繁榮,同時對其她體裁的文學提出了更高的藝術要求,從而使文學整體的藝術水平得到提升,進而促進了整體文學的繁榮。那些廣受喜愛、流傳不衰的文學作品都以詩來潤色就證實了這一點。

美包括藝術,是人類無止境的追求,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詩歌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孜士


人類在最原始時就是詩性的,不管中外均如此,如《詩經》,《荷馬史詩》等,它們是最初始文學形態,決定著中華文學甚至文化的性格走向。

在上古時期詩樂舞基本是一體的,屬於雜文學,而到魏晉南北時期創作大爆發,人們才開始將文學獨立出來。

“詩”萌發於原始宗教活動中的,《詩經》中很多都是巫祭禱告之詞,不過後來者用理性對它們進行了創造性的誤讀,祭祀的意義就隱而不顯,告別了原始迷狂,奠定了現實主義的基石。

《尚書·堯典》中說:“詩言志,歌詠言”詩是人們述說報負,抒發志向的;陸機《文賦》又道:“詩緣情而綺靡”,是寄託情感的;古人通過寫詩詞,構建了一個我們文化的精神寄託之所。

我們雖然隔著時空,但是詩歌,文字,是這些讓我們可以跨越時空來進行交流,產生情感的共鳴。

當然,說了這麼多,你任然會疑惑,好像還是沒有用,是的,因為我們沒有在那個境況遭遇之中,魯迅先生言: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當你不能感同深受時,真的會覺得很多都是無病呻吟,嬌柔造作。

但是吶,當我們慢慢成長,一次次身邊的朋友在更迭,我們才會明白什麼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如今我們很多人都會旅遊,當你到了一處水天相連,晚霞滿天之地,你終究會明白什麼叫做“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當你遠在國外留學或者工作,真正體會到孤獨之時,看見天上的月亮,彷彿也不會有今晚這般明亮,你會明白什麼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當你經歷不能忍受的悲傷時,你也才會明白什麼是“哀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當你春風正得意,人生如順境時,你也就能體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當你愛上了一個女孩時也就會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孩子是那麼好看“桃之夭夭,灼灼其花”就是最襯她臉色的句子,“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就是你最想對她說的承諾。

人生無常,你被生活壓著,你被命運拋出了軌道,你會感悟什麼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這些詩詞在我們小時候被我們的教育強塞入我們腦海,當時可能只會覺得厭煩,那是因為我們沒有類似的經驗閱歷,我們不能懂得,但它們卻化入了我們的血液,滋養了我們的精神,在我們不知不覺間。

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會顯擺地吟一首詩,但那些都不過是“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而當我們真的遇到了詩中之場景,它們會突然跳入你腦海,那種感動,千百年前的悸動便是透過了時空與你產生了共鳴,你,不孤獨。

現在人們擁有著更快的生活節奏,彷彿有什麼在不停的追趕,你需要用命向前奔,被資本裹挾著,資本想要我們需要什麼,我們便需要什麼。

感性生活的架空,我們無法思考更多,只能述囑一種無緣由的暴力,我們不能真正瞭解我們的內心根本需求。

我們功利地覺得有用的才會是我們需要的,但很多時候都並非如此,詩歌如今由於種種的變革,似乎在我們認為它失去了活力,它的沒落不可挽回,但我相信絕非如此,感性生活與精神上的滿足才是我們擺脫物慾的真正途徑。

答到了最後我好像也沒能給出個有力的證明,說出學詩歌有什麼好處。

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些不管是為民請命還是自得其樂還是忠心衛國,這些都是人類最本來的情感,它們會像錨一樣地牢牢拴著我們,不讓我們迷失在這滔滔慾念滾滾紅塵之中。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題主帶來一點幫助,當然我要反對下面楊小德詩歌無用的理論,但各有各的看法,這只是我的一家言。


法海的獨角獸


我認為詩歌是一種高尚的存在,它即是人類文明的象徵,也代表著一種地位的表現

一、詩歌是人類的傳統文化,象徵著人類文明,不可磨滅。詩歌所表達的是人由內心感觸而來,以簡單的文字表達出詩人的內心的澎湃。同時品詩更能品出一個人的內在素養和修為。所以往往幾個字便能讀透一個人的內心,而人們也願意用詩歌來表達自己的內心。在古代乃至現今更有以詩會友的習俗,所以詩歌是人類歷史文化不可磨滅的一部分。

二、在古代科舉制,即憑詩歌的好壞來參加考試,入朝為官!所以詩歌也是地位的一種表現,可見詩歌是多麼的重要!

三、至今我們的課本上扔在學習前輩們的詩集,一首好的詩歌是不分時間的界限的,它會一直傳下去,讓後人門所瞻仰、學習。它蘊含著無價的遺傳文化!


滴眼液化氣


詩歌是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 詩歌也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

文學藝術的各種形式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是文藝史上帶有規律性的現象。而在各種文藝形式中,詩歌是最活潑、最有親和力的一種。它和散文結合,成為散文詩;和戲劇結合,成為歌劇。它和繪畫所使用的工具雖然不同,但是互相滲透和影響的關係卻顯而易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