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邊網絡效應

什麼是網絡效應


雙邊網絡效應

網絡效應,是指每增加一名用戶的邊際成本為0。比如微信增加1個用戶,他的產品不需要做出什麼改動,服務器也不用增加。

這也是為什麼,淘寶比線下店鋪的效率更高。因為淘寶增加一個sku的邊際成本為0,線下店增加一個sku,需要增加店鋪的空間,有地租成本。

那麼假設現在有兩個淘寶,一個有1億DAU,一個只有100萬,哪個效率更高呢?當然是1億DAU的。這裡用網絡效應就沒法解釋了,得用雙邊網絡效應來解釋。

什麼是雙邊網絡效應


雙邊網絡效應

雙邊網絡效應是指,每增加一個用戶,不僅邊際成本為0,對體系內已有的用戶,還有增益。

比如美團外賣,用戶點了一單,這個行為對附近的其他用戶是有增益的。假設騎手送一趟要收10塊錢,一個小區只有一個人點餐,配送費就是10塊。有2個人點餐,騎手只需要送一趟,每單的配送費就可以降低到5塊。換句話說,用戶側,或者說需求側,是有網絡效應的。

再舉個例子,你在淘寶買了一單,評論了,你的評論其實對其他用戶來講,是有增益的。他們可以參考評論來決定是否下單。那麼用戶規模越大,可參考的評論就越多。大眾點評也是同樣的邏輯。

這種具有雙邊網絡效應的產品,規模越大,效率越高,小的平臺自然就幹不過大的平臺。

比如美團打車的業務,用戶密度不夠的話,司機很多路程就得空跑,那麼每單的平臺成本是要比滴滴高的。

也正因為如此,具有網絡效應的平臺是可以大規模的做補貼的

。當年滴滴、快滴大戰的撒幣就是個例子。通過撒幣,把規模快速拉起來,讓後面的選手因為網絡效應難以進場。

內容平臺的特殊性

而內容平臺就更特殊一些,因為它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具有雙邊網絡效應。

一個消費者評論的內容,對其他消費者來說是可以消費的。比如B站的彈幕、微博裡的玩兒梗、抖音裡排名靠前的評論。

一個生產者的視頻成功了,其他生產者會模仿,比如抖音裡一首音樂爆火了,kol們都會用這個音樂去拍視頻。

更重要的是,算法讓兩側的雙邊網絡效應都放大了。

算法是基於類型去分辨用戶的。生產者角度,如果一個平臺,只有一個吃播,算法是不太能識別到他的,一定是有了一堆吃播,算法才能比較準確的識別到吃播類型,才能推的更準。

消費者角度也是一樣,比如你給一個吃播視頻點了贊,這個吃播視頻就會被分發給更多喜歡看吃播的消費者,那你就為這些消費者做出了貢獻。

這最終造成了,內容平臺極強的雙邊網絡效應。

雙邊網絡效應的起點

網絡效應的起點,是平臺最初的內核,也就是:你要為用戶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比如抖音,最初提供的是各種基於音樂運鏡的視頻。

如果一個平臺始終沒想清楚「要為用戶提供什麼樣的內容」,那它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它在任何一個方向都很難聚集最初的優勢,沒法開啟雙邊網絡效應的雪球。換句話說,它的護城河很淺。

雙邊網絡效應造成了大的平臺效率比小的平臺要高,讓小平臺難以進場,成就了內容平臺的護城河,這是它的好處。

網絡效應的壞處

但網絡效應也有壞處,即較強的排外性。比如虎撲對蔡徐坤的粉絲並不友好。皮皮蝦的屌絲屬性對女性用戶不夠友好。

平臺一般會通過內容和品牌的泛化來解決。


雙邊網絡效應

平臺泛化

比如抖音從最初的潮酷,到記錄美好生活,到視頻百科全書。

比如知乎從最初的互聯網創業者論壇到大學生到普通用戶。

這個名單還能拉挺長,比如微博、B站、今日頭條、西瓜視頻…

泛化需要控制好節奏,太快,平臺的內核會被衝散,用戶的群體認同感會崩壞。太慢,平臺會錯過快速成長的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