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世界》:方舟子,“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

《两个世界》:方舟子,“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

《两个世界》:方舟子,“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


我知道方舟子大名的时候,他已经是名声在外的科普作家、打假斗士。我对方舟子身陷其中的纷争没有详细调查和密切跟进,所以不能评述各方的是非曲直。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一个文气甚至文弱、较真甚至偏执、严苛甚至刻薄、激昂甚至偏激的形象。我更多的把他归类为公众人物的行列。

《我的两个世界》丰富了我对方舟子的认知:他是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先行者之一、是中国文史的发烧友、是社会现实固执而敏感的观察者。这本书收集了方舟子二十多年行走江湖的随笔和评论。之所以取名“两个世界”,不是说方舟子有什么“阴暗世界”,而是“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世界。

坦率的说,方舟子的历史随笔在今天看来并没有太新颖的观点,也没有系统的理论;诗词鉴赏的文章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作者个人的品读;作者在《大师的侧影》部分提到文坛纠纷,毫不掩饰自己对鲁迅的崇拜,多少显露出他经常示人的批评的一面。读方舟子的文史文章,时不时出来怀疑和翻案。方舟子用理性和科学思维,重新考量了中国古代不少的人和事。

《两个世界》:方舟子,“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


当然,方舟子的文章没有沉溺在史料考辨中而不可自拔。正像生物学家做实验的目的不是数据而是结论,我们读史料的目的不是辨别真伪,而是感悟历史规律。方舟子文中不乏历史感悟,比如他觉得儒家教育的宗旨和内容说得再天花乱坠,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做官”。

在《美国传奇》、《中美之间》等现实内容部分,方舟子展现了两大块主要内容,第一是介绍美国的社会形态和生活,第二是通过中美比较来抨击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这些内容读起来有些类似“林达”的美国观察文章。但是,“林达”的文章是方舟子大力批判的一类行为。在方舟子看来,林达展现的美国不是真实的美国,而是削足适履后的二手货。

“这种符合中国读者口味,半真半假的文章读起来当然是舒服极了,在这个假货横行的时代,知识界也不会例外。”方舟子一边展现他认为真实的美国,一边联系国内招摇撞骗的行为,有针对性地介绍美国相关真实情况,涉及科研造假、大学教育、司法制度等等。“这些都是利用国内普通人对国外情况的不了解来拔高自己。但是时代早就变了。要继续利用国内外信息的不同步糊弄国人,已经越来越难了。”

《两个世界》:方舟子,“历史的中国”与“现实的美国”


有一种观点认为,不管你喜不喜欢方舟子,你都不能否认方舟子存在的正面意义。尤其是在纷繁复杂的转型时期,方舟子的存在对社会发展是有利的。我想补充的是,批人必先正己,打别人假的人自己必有过人的学识。不管我们认不认可,他那严谨的怀疑和深厚的学识都让我们不能否认方舟子具有打假的“底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