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小吃」幾十年堅持傳統做法 只為復活記憶裡的味道

泉港,背山面海,地形多樣。追溯歷史的變遷,這是一片集中原文化、閩越文化、農耕文化和海洋文化為一體的神奇土地,盛產各種農副產品、水產品及林業產品。千百年來,泉港當地人民勤勞能幹,運用智慧巧妙地採用本土食材,烹製出一道道別具當地特色的經典小吃美食,吸引了無數遊客前來品鑑體驗。泉港小吃欄目,帶領讀者共同品嚐當地傳統小吃的同時,挖掘這一道道美味佳餚背後的文化歷史故事……


海棠窩


這個有著浪漫名字的小吃,它的原料和口感再普通不過,看似尋常卻能解鄉愁。鄉愁,是對故鄉無數碎片化的記憶,而像海棠窩這種具有年代感的小吃,是泉港峰尾人的一種鄉愁。


「泉港小吃」幾十年堅持傳統做法 只為復活記憶裡的味道


此物形如海棠葉,而稱“海棠窩”,本地人也稱之為“海隆蚵”,當地老者介紹道,此食品形如隆起的海蠣漂浮在海上,故名“海隆蚵”,如是說,應是討海人發明的叫法。


這是一種油炸甜點食品。用精麥粉(現用麵粉代替)兌水拌勻成稠糊漿。把麥糊舀入“海隆蚵”器內(一種特製專用的形似繁體字的“亞”字形的金屬器具,寬4~5釐米、長7~8釐米),再放進少許砂糖,然後放進油鍋中熱炸,待粉糊凝結與器壁分開不相粘時,翻動器具將之倒入油鍋中炸勻,炸至呈赤金黃色時,即可撈出食用。


在過去的小食攤上,海棠窩很被看好。現在,年輕人可以選擇的食品多了,並不熱衷它,只有上了一定年紀的人,才會買它做早餐或點心,“只要有人吃,我就會繼續做”,小店的阿姨表示,“幾十年了,它本來就在這裡的,屬於這個地方的!”樸質的言語道出了那份鄉愁情懷。


海蠣餅


海蠣餅,又稱蚵餅,呈圓形,色呈金黃,殼酥香,餡鮮美,蘸蒜泥醬醋,更加爽口宜人,是泉港峰尾一道男女老少皆喜歡的油炸美食,也是到峰尾必須品嚐的一道美食,它雖然適宜當點心或零食,但人們往往要吃到飽才肯罷休。


「泉港小吃」幾十年堅持傳統做法 只為復活記憶裡的味道


在泉港峰尾魯娘海蠣餅店,記者看到了大家對它的狂熱程度:在這家25年的老店,一坐下來就狂吃上五六個的人不在少數……“要是幾天沒吃下海蠣餅,還真會嘴癢癢的。”三十來歲的顧客劉小姐表示。


「泉港小吃」幾十年堅持傳統做法 只為復活記憶裡的味道


海蠣餅的做法是,先備料,由粳米和黃豆按10∶3的比例磨成粉漿,攪拌到勺子拉起來能連成線就可以了。然後,備好餡料,餡料有新鮮海蠣、切絲的精肉,還有菜餡(胡蘿蔔、包菜、蔥、蒜等切絲,拌以鹽、味精等調味料)。往鍋內倒入油,燒到七成熱。把勺放進鍋裡預熱一會 (防止海蠣餅粘在勺子上)。拿出勺,往勺底抹均一層粉漿,再添加幾隻海蠣、幾片肉絲和菜餡,抹上粉漿,放入油鍋中用小火油炸一二分鐘的時候,搖下勺子,海蠣餅便掉了出來,讓它繼續在油裡炸。此時,您可以繼續做下一個海蠣餅。油炸中要時不時用筷子翻一下,防止炸焦了。待炸到金黃色時,撈起濾油。濾幹油,裝盤,配上香醋,酥脆香甜,非常好吃哦。


現到峰尾,隨處可見海蠣餅店,據不完全統計,單誠峰一個村,海蠣餅店就有20多家。20世紀50年代,峰尾飯店還專門開闢海蠣餅專櫃,為南來北往客人提供服務。在諸多店鋪中,有個叫銀嚇海蠣餅店的老店,遠近聞名,食客常常需排隊等待,甚至泉州市區的顧客也慕名前來,現老店已成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