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摘要:孫悟空作為《西遊記》中濃墨重彩的一個人物形象,本身具有鮮明的特色。他大鬧天宮、闖入龍宮地府,天庭上仙無不惶恐,他是一個典型的“反叛者”。戴上金箍、跟隨唐僧後,逐漸收斂心性,一心一意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皈依者”。孫悟空從“本我”無拘無束的狀態逐漸跨越到“超我”的階段,也正如一個人從嬰兒逐漸成長為心境成熟的成人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習自我本領和社會規範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自我社會化、自我與社會不斷融合的過程。過程中會有痛苦相伴,但超越這些苦難,迎來的必將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讀過《西遊記》的人應該對孫悟空這個人物印象深刻。孫悟空原本一個無所不能、無所畏懼、天不怕地不怕、無拘無束的石猴,行為舉止完全跟隨自我心性,不受任何外界的束縛。被菩薩用計戴上緊箍咒後,逐漸收斂心性,傾盡全力助力唐僧西天取經,修得正果。

孫悟空從一個一無所有的石猴,經觀音菩薩點化,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幫助唐僧取回真經。孫悟空從一個反叛的石猴,逐漸的成為了一個全力協助唐僧西天取經的“皈依者”。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中把人格分為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在潛意識形態下的思想,代表思緒的原始程序—即人最為原始的、屬於滿足本能衝動的慾望;“自我”是從本我中逐漸分化出來的,位於人格結構的中間層。其作用主要是調節“本我”與“超我”之間的矛盾,它一方面調節著“本我”,一方面又受制於“超我”。它遵循現實原則,以合理的方式來滿足本我的要求。“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其位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其形成是“社會化”的結果。

在我看來,孫悟空的人生經歷,就是弗洛伊德人格三部分的過程。正是經過了這過程的磨難和歷練,孫悟空完成了自我完美的蛻變,最終修成正果。今天我從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部分的角度為大家解析孫悟空的蛻變歷程,從中我們也能獲得獨特的人生啟示。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01

初出茅廬的悟空是典型的反叛性格,他的眼裡沒有規則和制度

孫悟空原本是一天地孕育的石猴,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而成,天地即為其父母。拜師菩提祖師後,得名“孫悟空”。孫悟空跟隨菩提學習各種本領,眾所周知的七十二般變化即是此時拜師學成。不止於此,孫悟空還與眾師兄學習講經論道、言行舉止、習字焚香。悟空閒時就養花掃地、挑水運漿。

如果把孫悟空出世時看作是個嬰兒,這學技能的過程就是從嬰兒到孩童,逐漸習得社會化技能的過程。

維特根斯坦在《論確定性》中說到:“孩子學會遵循這些社會規則去做事,然後逐步形成一個信念體系。”從小孩子就要受教育,使他們具備思考辨別能力,熟知一些基本的社會規範和制度,為他們長大進入社會打下基礎。

孫悟空在菩提那裡學的技能即是我們如今孩子接受的初級教育。無奈悟空過於頑皮,菩提一怒之下把他驅逐師門。

此刻,悟空就像一個大海上的一葉扁舟,又將孤獨漂泊,無所依靠。幸運的是,悟空學會了強大的本領和與人打交道的基本技能。但他對整個社會文化卻缺乏全面瞭解,在他眼中,根本沒有等級意識和貴賤之分,更不懂得要服從權威。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因此,被師傅趕出後,他大鬧龍宮,索要兵器,更是強行豪奪龍宮鎮宮之寶“定海神針”據為己有。而後又大鬧陰曹地府,要求閻王在生死簿上消除其猴姓名號。這些舉動嚴重破壞了“三界”的治安,影響了其所在“社會”的穩定。

“天界”玉帝出於穩定悟空之意,賜予其“弼馬溫”的官職。悟空並不懂得職位尊卑,認為此官銜不小。有一天,悟空從天宮同僚處得知,“弼馬溫”乃是一養馬的官職,職位最低。悟空聽後,不覺大怒,遂離開天宮,重回其逍遙之地“花果山”去了。

而後,王母大設蟠桃宴,請了眾仙人,但卻沒有請他,他明白了自己不被人待見的事實。悟空一怒之下將仙餚仙酒盡偷吃了,盜王母蟠桃,又竊御酒若干,下界去與花果山眾猴享樂去了。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玉帝聽聞後大怒,接連派遣十萬天兵天將捉拿“妖猴”。二郎神、哪吒、託塔李天王輪番出陣,費去九牛二虎之力,才終擒得悟空,接著又投入太上老君煉丹爐中焚燒。但眾仙們未曾想到,悟空就此練出了“火眼金睛”,衝出丹爐,憤而推倒,至此,天庭之上,無人可降服悟空。

此時的悟空,是個典型的“反叛”者,行為舉動完全都是“本我”的表現。衝動、懵懂、跟隨心性、恣意妄為,從不考慮所謂的社會制度和規範。悟空大鬧天空就是一種“本我”狀態下心性的爆發和宣洩。他心高氣傲,鬥志昂揚,自以為憑藉一番本領定能在這“社會”中受到優待。但現實的“社會”遠不是悟空所想的那般溫柔,在表面運作之下,社會的機制裡有它的現實性和複雜性。

最終“本我”的悟空被如來佛祖,壓在了五行山下,等了五百年才得以恢復自由身。

這其實告訴我們,跟隨“本我”,不考慮社會本身和現實情況的行為必然會受到社會的懲罰。這個世界不會圍繞著某個人去運作,也不會因某個人的一廂情願而改弦易轍。社會穩定有序的運作本身就需要一定的制度和規則去約束,我們要做的是漸漸收斂心性,把自己本能衝動的慾望表現轉化為和現實原則相匹配的行動和素質。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02

悟空在反叛後的懲罰中開啟了心智,獲得了一定的擔當和責任感

孫悟空壓五行山下五百年,終於得見命中的師傅—唐僧。

唐僧把孫悟空救出後,悟空欣喜不已。跟隨唐僧兩人一起前往西天求取真經。悟空此時雖然已經受到了不遵守“社會”規則的懲罰,但其心性頑劣,自我也很難進行限制。他在跟隨唐僧時,一會騰雲駕霧而去,一會又忽然出現在唐僧面前,心性頑劣可見一斑。這時,要想讓悟空從“自我”到達“超我”,不是一件易事。緊箍咒就成了助力悟空完成這一過程的催化劑。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觀音菩薩自知悟空天性貪玩,設計金箍給悟空戴上。只要悟空不聽話,唐僧就能念起咒語,令悟空頭痛不止,難以忍受,只得服從。

這是悟空從“本我”到“自我”蛻變的本質起點。這是一種強制教育的開始,意味著悟空不能像以前那般無拘無束了,必須在“ 社會規則 ” 允許的範圍內做事,要有一定的擔當和責任心。

有位名家曾說過:“金錢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毫無疑問,自由的喪失,哪怕是原本一部分的喪失,必將是一件異常痛苦的事,何況對於習慣了生活在“自我世界”的孫悟空。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同樣的道理,痛苦也會給人帶來反抗和掙扎。孫悟空正是在這種掙扎痛苦的過程中逐步意識到“社會規則”的存在,從而明白哪些能做,哪些自己不能越過“雷池”。觀音菩薩的“金箍”對悟空來說是一種心靈和身體的雙重“束縛”,但正如“良藥苦口利於病”一樣,在給孫悟空帶來“苦”的同時,也帶來了“甜”,更一步步的成就了孫悟空。

唐僧是孫悟空在這“社會”之中的資源。未遇到唐僧之前,悟空可謂是“孤獨行者”,一人漂流在這人世間。有了唐僧,也就使得悟空漸漸有了牽掛,有了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有了“緊箍咒”,悟空懂得了遵守社會規範的約束。這些因素慢慢使得悟空得到成長,完成了從“本我”到“自我”過程的蛻變。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03

成為一心一意的“皈依者”,在遵守規則的基礎上又實現“超我”境界

孫悟空自從戴上“緊箍咒”後,一路保唐僧西行,在這漫漫的取經之路上,悟空的人格逐漸從“自我”階段到達了第三個階段“超我”時期,成為了一個反叛的“皈依者”。

這一階段,孫悟空全身心的保護唐僧西天取經,不再像以前玩世不恭。遇到妖魔鬼怪、唐僧被抓後,孫悟空無論如何,拼盡全力也要救出唐僧。真經與唐僧同在,必須護唐僧周全,以期取回真經,這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價值觀念和個人使命。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大家可能沒注意的是,孫悟空在大鬧天宮時,除如來佛祖外,無一人可將其降服。但在取經途中所經受的九九八十一難中,悟空鮮少有能獨立打敗妖怪的,大多要求助外援。既然這些妖怪如此厲害,為何當初悟空大鬧天宮時卻沒有出現呢?

這其實涉及到社會規範的問題。悟空沒有跟隨唐僧、沒戴“金箍”前,完全是“本我”狀態,不受任何束縛,此時他不會考慮其它任何因素,也不懂得求助他人,只要有人與之作對,必全力攻擊。但當本性得到約束後,他懂得了社會運行的規範,懂得了社會中存在的“關係問題”。所以當悟空對妖怪不能一下降服時,他懂得去天庭尋找幫助。他對這些妖怪的來歷有時也有些忌憚,畢竟“打狗還要看主人”,這些妖怪大多都是和天界的上仙有“關係”。每每找到門路後,悟空不費吹灰之力,就制服了一個個妖魔鬼怪。

《西遊記》中有一回說到鳳仙郡三年不下雨,百姓民不聊生。悟空探明情況後,才發現是郡候無意中得罪了玉帝,玉帝氣不過,決定懲罰鳳仙郡,這才多年滴雨不下。悟空大可不必管這身外事,吃飽喝足繼續西行便是,但他卻找玉帝評理,最終使得玉帝法外開恩,批准布雨。

孫悟空:反叛後的“皈依者”,迎來的是人生完美的蛻變

此時道德感已經成為悟空內心當中的準則,他見人受苦,受不公平待遇,發自內心的道德感驅動著他幫扶不平之事。這些也是悟空到達“超我”階段的一個例證。

當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取得真經後,悟空要求師父去掉頭上“金箍”時,未曾想到頭上的“金箍”已經自然消失,而悟空卻渾然不覺。這表明悟空對社會道德規範的遵從已經從他律達到了自律,實現了“超我”的境界。最終,悟空被如來佛祖封為“鬥戰勝佛”,此時的悟空可謂功成名就。

“超我”是從社會規範、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內化而來,是社會化的結果,悟空在西天之路上漸漸領會到了社會的規則,完成了社會化,到達了“超我”階段。

結語

孫悟空從“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過程,充滿著磨難和苦痛,會有萬般折磨和考驗,雖痛苦,但歷經過後,必能“鳳凰涅槃”,贏得新生。

人生在社會之中,必然要遵守社會制度和法規。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自我成長與社會規範磨合共存,以期達到和諧共處的過程。成長的過程是痛苦的,悟空在西天取經路上也是面臨巨大壓力,經受萬般苦難。但克服種種艱辛後,你會發現,原來你已經走過了千山萬水,實現了自身價值的最大化,為社會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家新在《在山的那邊》中寫道:“你要相信,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我們就要帶著這份信念,在追求“超我”的道路上攀爬,在成長的道路上永不放棄,帶著這份不屈和奮進,在社會化的潮流下追尋自我的價值,我相信,我們每個人也能取回屬於自己的那份“真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