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導語:

說到喜劇很多人可能想到的會是時常出現在熒幕前的周星馳,又或者是在令人捧腹大笑的《人在囧途》系列電影中出演的徐崢和王寶強等。正是這部分人構成了現代的喜劇,把時間回溯到古代,是否存在喜劇呢?答案是非常肯定的。我國的古典戲劇發源的時間非常早,而在古代戲曲的名錄之中就存在一些喜劇。

只不過這種喜劇與現代的喜劇是截然不同的,它並不會刻意去製造笑點,而且如果我們是,可能很多人會面無表情的將所以有的古典喜劇看完。與其說是一部喜劇,更不如說這只是普通戲劇。難道說所謂的喜劇是故意杜撰出來的嗎?《西廂記》正是古典喜劇精華之一,讓我們從這部著名古典喜劇之中看看古代喜劇的成長之路。

一、古代古典喜劇的發展

1、先秦時期的喜劇藝術

在古代,喜劇其實就是喜劇的一種形式,喜劇最早出現在先秦時期,當時就有"

徘優"一說。所謂"徘優"也叫做"倡優",這其實就是當時對從事樂舞戲謔行業的人的一種稱呼。在《說文解字》中對於這個詞也廢除了解釋:"以其戲言之謂之徘,以其音樂言之謂之倡,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由此可見,人們在當時就已經對喜劇有了一個確切的定義。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說文解字》

先秦時期不僅僅只是給喜劇一個籠統的稱呼,由於喜劇表演的方式不同,古人還把喜劇細分為"倡優"和"徘優"。倡優的主要表演形式是歌舞,而徘優的主要表演形式則是滑稽表演。清朝著名戲曲理論家焦循先生認為:"優之為技也,善肖人之形容,動人之歡笑,與今無異耳"。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徘優銅像

"滑稽"一詞最早用來專指一種酒杯器具。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詞的含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開始古人找不到一個詞來形容"徘優"的表演,因為這些"徘優"表演的時候總是在人們喝酒的時候,他們主要起到祝興的作用。所以時間一久,古人就用"滑稽"來指代他們的語言。

再後來,隨著這個詞含義的變化,它的詞性也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所能夠代指的範圍很為廣泛。除了語言,連動作也可以指代了,可見"徘優"藝術已經不在侷限於語言,甚至發展出了特有的動作。

2、先秦後喜劇因素的發展

徘優藝術發展到了漢魏時期,它雖然繼承了先秦時期語言上的特點,呈現出一種戲謔的特點。但是徘優藝人已經發現除了幽默的語言能夠取的觀眾的叫好,還有一些動作也能,

甚至能夠達到語言達不到的效果。有些徘優已經不是憑藉言辭幽默、能言善辯來博得觀眾的喜愛了,徘優藝術在這個時候得到發展。

除了徘優的發展,這個時候還出現了一些"諧辭",這些詞的主要作用就是中文字表達出"辭淺會俗,皆悅笑也"的詼諧風格,從而達到請君一笑的效果。因此,許多人認為魏晉之後的諧語僅作戲謔之用,並沒有其他好處。然而由此衍生出的"滑稽娛樂"卻對於藝術的發展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笠翁十種曲》

通過諧隱這種文學文學形式,給文人的內心世界增添了一抹色彩,由此,一種喜劇精神也蔓延開來。人們在創作戲曲作品的時候也會有意識的加入一些喜劇元素,使得作品之中洋溢著一種輕鬆快樂的氛圍,如清代作家李漁的《笠翁十種曲》。正是這些發展我國古代早期的喜劇藝術由此發展,並且滲透到了戲曲之中。

二、古代對喜劇概念的看法

1、"滑稽"一詞的使用

喜劇原本就只是一種博人一笑的娛樂形式,前面說過它最早產生與先秦,但是由於其原本的表演者身份極為的低下,所以對於這一類的藝術形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古人對於它並沒有一個詞來形容。直到後來便出現了一些形容喜劇的詞,比如"滑稽""諧"、"趣"、等。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楚辭》

滑稽作為我國的古語詞彙,最初來源於屈原的《楚辭》中的"突梯滑稽",這個時候的"滑稽"還不是形容喜劇的一個詞,甚至還帶著一定的美學意義,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司馬遷在其《史記·滑稽列傳》中,賦予了滑稽新的內涵,使其成為了用來論述笑的術語。

正是因為司馬遷對於"滑稽"意思的這種改動,所以到唐朝時,司馬貞受其影響也對滑稽一詞做出了更為詳細的解釋,他在《史記·索隱》中指出"滑,謂亂也,稽,同也,以言辯捷之人,言非若是,說是若非,能亂同異也"。同時,南朝姚察也做出瞭解釋"滑稽猶誹諧也。滑讀如宇,稽音計也。言諧語滑利,其計疾出,故云滑稽也。

"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史記·滑稽列傳》

司馬遷之所以將滑稽的意思進行改編,其實就是因為滑稽一詞一直被很多的人代指喜劇藝術。這就促成喜劇藝術的抽象化,因此喜劇不再停留在現實之中,同時促進了喜劇藝術的文本化,這也是戲曲文本的出現和發展。

2、喜劇精神的出現

除了"滑稽"一詞,用來形容喜劇的還出現了"諧隱"一詞,南北朝時期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就這個詞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提出了"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的觀點來說明諧語擁有淺顯易懂,娛樂大眾的性質,與此同時他也指出這種娛樂精神"意在微諷,有足觀者"。

劉勰除了對"諧隱"一詞提出自己的看法,他從儒家在《詩經》中提出的"善戲謔兮,不為虐兮",從這裡可以看出來劉勰對於喜劇的持有的是批判態度的。之後,一種以喜劇為基礎的文體也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之中,這種戲謔文可以通過喜劇的方式表達對統治者的怨恨比如《登徒子好色賦》、《

滑稽列傳》等,但是這種文體也不乏有消磨人們意志的文章。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劉勰像

對於這種戲謔文體,古代文人的看法是不一樣的。許多的文人在這些戲謔文中都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情感,他們在這種情感的影響下感受的不僅僅是一種喜悅,還有一種明悟,從戲謔的詞彙之後看見的明悟。一開始文人們只是以為這是他們精神的一種反映,實際上這是這類戲謔文特有的一種精神,也就是所謂的喜劇精神。

它主張任何笑話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歡笑,更能使人從中有所感悟。

三、從生活脫穎而出的喜劇作品

1、喜劇創作的標準化

古代喜劇的文本化的最初形式是戲謔文,而這種戲謔文並沒有收錄在戲曲之中。很多時候這種戲謔文只是作為人們在茶餘飯後的談資和笑料,並不是因為它內容過於娛樂化,而是因為它並沒有一個完整的創作模式,是屬於一種非常雜亂的文體。正是因為這樣情況,戲謔文並不符合戲曲的要求。

李漁是一個以喜劇創作為主的作家,他對於古代喜劇創作和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他為了把喜劇藝術戲曲化,不僅在創作的時候根據戲曲的樣式來編寫,同時在戲本創作中適時的進行"插科打渾"。他在創作喜劇劇本時總是一種固定的格式,並且考慮的到觀眾們的觀看體驗,所以他創作出的喜劇作品被戲曲界認可了。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李漁

李漁作品中適時的"科渾"不僅可以使劇情更具感染力,更能使劇場效果更具吸引力。同時他還對於"科渾"在喜劇的運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他認為"作得極巧,又下得恰好""妙在水到渠成,天機自露""科渾之妙,在於近俗,所忌者又在於太俗",這讓得原本只是戲謔文的喜劇作品成為了戲曲,從此喜劇作品創作趨於標準化。

2、喜劇的內容的來源

隨著喜劇作品的標準化,喜劇作品的內容來源就成為了讓一些戲曲作家頭痛的問題。因為之前戲謔文的內容多是以逗人為樂,就如《笑林廣記》那樣,這種純屬是逗人為樂,根本不能夠作為戲曲。面對這種情況,喜劇性的戲曲劇本創作就成為了一個難題。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笑林廣記》

面對這種問題,李漁並沒有被傳統的戲謔文限制住自己的思想。他從戲曲普通文本的創作之得到啟發,從而脫離了之前的一些所謂的喜劇性的文本,同時將喜劇不再侷限於逗人歡笑。所以他脫離傳統戲曲的結局,轉而以一些美好的結局作為作品最終的結局,同時加以一些使人能夠開懷但又不顯的作品內容幼稚的情節。

而對於喜劇的內容,李漁很快就採取了從生活中來的原則。很多戲曲作品的文本本就是才子佳人式的,所以李漁就藉助這些戲曲的創作樣式,結合喜劇元素創作出了真正意義上的喜劇式戲曲。由於才子佳人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之中雖不是天天發生,但也不是一種極其稀少的事實。用才子佳人作為題材,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所以古代許多的喜劇作品都是從生活之中脫穎而出的。

四、《西廂記》結局的變化

1、市民階層崛起的需要

西廂記》主要描寫了相國的大家閨秀崔鶯鶯和英俊書生一見鍾情的千迴百轉的故事,其中為了爭取美滿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同以老夫人為代表的封建勢力鬥智鬥勇,並最終獲得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圓滿結局。"爭取幸福婚姻的過程是艱難的,其中充斥著矛盾衝突和情節突轉的現象,也正是這些矛盾衝突使劇本帶上了喜劇的光環"。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會真記》插圖

"西廂故事"最初版本是《會真記》,在這部番劇中雖然張生與崔鶯鶯也是經歷了千辛萬苦,但是最後張生卻最終還是拋棄了崔鶯鶯。所以說最開始"西廂故事"是以悲劇收尾的,雖然催人眼淚,但是卻不是大眾所期望的。

古代的平民,在生活之中受盡了壓迫,他們也希望追求幸福,然而殘酷的現實卻不允許他們去追求。

既然現實生活之中他們無法追求幸福,那麼他們就希望在精神上追求幸福。所以他們對於一些愛情故事自然都希望看到最終是美滿的結局,隨著後來市民階層的崛起,他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所以"西廂故事"的結局就發生了變化。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董西廂》插圖

所以《會真記

》就自然而然的被後來的《董西廂》替代了,後者在進行改編的時候,改動的幅度比較大。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主題的部分,把原本"始亂終棄"的劇情精心轉變成"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迎合市民階層的需要。

2、喜劇創作的影響

從喜劇因素正是傳入戲曲之後,原本存在的戲曲就受到了它的影響。不僅如此,喜劇因素同時也滲透到了其他文本的創作。更何況"西廂故事"本就在戲曲之中有相應的體現,所以喜劇因素就很快的滲透進了裡面

前面說過喜劇因素在戲曲之中的體現,其實就是以美好結局結尾的。所以董解元在認真解讀了《會真記》之後,以其中的故事為基礎,認真汲取值得借鑑的部分創作了其新作《董西廂》。董解元憑藉其機敏以及睿智,同時兼備理性的思想,使得《

董西廂》有著根本性的突破,不僅是將《會真記》的主題進行了創新,其中的情節以及角色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動。

遙遙寄情於西廂,《西廂記》由悲劇轉喜劇的原因及其影響

《董西廂》插圖

經過改編重新創作之後,與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相一致,充分調和了其中存在的矛盾衝突。同時也是將喜劇的因素充分融合進了這個故事之中,

讓得張生與崔鶯鶯兩人的愛情在經過千辛萬苦之後終於修成正果。

雖然《董西廂》的故事已經轉化為美好,但是其中的很多人物形象都還存在著一些缺陷。所以後來《西廂記》就出現了,它的出現最終填補各個人物性格之間存在的不足,最終讓得這部經典的喜劇成為了傳世佳作。

結語:從我國古典喜劇藝術的產生和發展來看,我國古典喜劇藝術的發展從最初的"徘優"到最終的喜劇式戲曲。喜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現我國的文明程度,喜劇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得到滿足歡快。所以喜劇不僅僅是對內心喜悅的反映,更是對生活的感悟。

"西廂故事"原本只是一場悲劇,後來因為市民階層的壯大,為了迎合這一階層的興趣愛好,戲曲家們就不得不將這個故事改寫。同時又因為喜劇因素的滲透,所以《會真記

》最終被《董西廂》取代,後來為了讓人物性格更加豐滿,《西廂記》成為了"西廂故事"最終的載體。

參考文獻:

《紅樓夢評論》

《朱光潛美學文集》

《試論》

《黑格爾的喜劇理論》

《"喜劇"範疇在中國的接受與演變》

《中國近代美學關鍵詞的生成流變》

《中國古典戲曲的喜劇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