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統年間《彭城志》:今存最早徐州方誌,第十一卷為碭山縣簡志

研究歷史不能憑空編造,重在蒐集積累資料。僅個人能找到的資料是有限的,平時就需要分享交換一些資料。早些時候,朋友發我一份明代正統三年(1438年)的《彭城志》,這是今存最早的官修徐州方誌資料,網絡上找不到此書的全本,所以它很稀奇。在網上可找到趙明奇先生的文章《明正統本〈彭城志〉考略》,文中詳細介紹了該書的編修經過及條目內容,可幫助我們快速瞭解這部志書。


正統本《彭城志》共十九卷,其中的第十卷至十三卷,分別為蕭縣、碭山縣、豐縣、沛縣的內容,分述各縣建置、形勝、疆域、坊社、寺觀、古蹟等,雖較簡略,但也稀見。此書第十一卷的碭山卷,也可以看作是一卷明代初年的簡版碭山縣誌,而且為現存最早的碭山縣方誌資料。該卷內容共21頁,共三千多字,經甄選和地理相關的二千餘字內容,謄錄如下:

明正統年間《彭城志》:今存最早徐州方誌,第十一卷為碭山縣簡志

明正統本《彭城志》

歷代建置沿革

縣之東南七十餘里有芒碭山,蓋縣因山得名。按《禹貢》,其地在兗州之域。春秋時屬於宋,秦分三十六郡,碭為一郡。漢時屬沛郡,三國時屬徐州。晉以其地併入夏邑,南北朝復置縣。高濟以其地屬宋州,五代時屬單州。金興間水沒其地,逐遷於魚山。元初仍於舊地置縣,屬濟寧路。元末縣尹邵俊傑守其地,甲辰三年俊傑既去,民人歸附國朝,今隸徐州。

疆域

東接本州蕭縣界,西距河南虞城界,南連河南歸德州永城縣界,北抵本州豐縣界。廣八十里,袤七十里。

形勝

碭山為邑處平原曠野間,無高山大川之限隔。惟能勤於稼穡,則公私可以仰給矣。

山川

本縣山川俱無。

街坊社店

進士坊

在縣治東大街,因倪鼎中進士而名。登科坊 在縣治南大街,因王懌鄉試中舉而名。崇教坊 在縣之東。庸信坊 在縣之西。

大街 在縣東南隅。北小街 在縣西北隅。

柳莊社、封池社、馬昂社、東張社、使莊社、趙九社、渠城社、原奉社、陳村社、浮溝社、子乾社、雙溝社、東臺社。

西鎮店 在縣之東五十里。王達店 在縣西三十五里。市力寨店 在縣北五十里。監城店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雙溝店 在縣北四十五里。

廨宇

縣治 在城中,自元季經兵燹,建置年月無由可考。洪武三十五年火其前廳及庫房一間,幕廳並前軒四間,永樂三年知縣郝玘重修。

公宇 正廳五間、前軒三間、後廳五間、幕廳三間前軒一間、儀門三間、耳房二間、架閣庫三間、東西司房共六間、囹圄一所、戒石亭一座。

官吏宅舍 知縣住宅一座,在縣治北。縣丞住宅一所,在縣治東北。主薄住宅在縣西北。典史住宅在縣治東。

察院 在縣治東南,洪武十三年建。正廳三間兩廈、前軒三間、東西司房共六間、廚房三間。

合屬衙門

稅課局 在縣治東北,洪武十五年建。歲辦課鈔一千五十錠。今廢。

陰陽學 在縣東,永樂十六年重修。

醫學 在縣治前,洪武十三年建。

鼓樓 在縣治東五步,洪武二十四年知縣馮欽因宴嬉臺舊址而建。基高一丈五尺,樓屋三間。

鐘樓 在縣治東一里許,永樂三年知縣郝玘因崇壽院舊基而建。基高一丈,樓房二間。

申明亭 在城並各鄉一十九所,洪武十三年建。

旌善亭 在城並各鄉一十九所,洪武十三年建。

養濟院 在縣治西,永樂十五年建。有正屋三間、門一座。

壇壝

社稷壇 在縣西北一里許,洪武十三年建。

風雲雷雨山川城隍壇

在縣南一里,洪武十三年建。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許,洪武十三年建。鄉厲壇十八處在各鄉。

倉庫

預備倉 四處。東倉在崇教坊,歲收粟谷六十石三鬥。西倉在大彭社,歲收粟谷五十八石。南倉在趙九社,歲收粟谷五十五石。北倉在浮溝社,歲收粟谷五十八石五斗。

際留倉 一座,在縣東,歲收米一百一十八石。

學校

儒學 在縣治東一里許。金大定三年至興定間,水沒其城饑饉相仍,繼以師旅,廟貌墮廢。東為佛寺所侵,西為民居所舍,其地悉無矣。元大德十一年,縣尹楊泰乃於漢高皇廟故址創建,既而損壞。至元二十九年,縣尹崔旭、主薄劉玘重建。國朝永樂四年,知縣郝玘再修正殿,後修明倫堂並前軒六間。永樂七年,主薄張文憲新創戟門三間。宣德八年,知縣劉伯吉、教諭李孟玉各出己資,以倡諸好義者,再新明倫堂及儀門。欲鳩材以新其廟,材已具而伯吉以事去、孟王以尤去矣。

今將見在規模製度開附於後:

大成殿並前軒共六間、東廡五間、西廡五間、欞星門三座、戟門三間、神廚三間、宰牲房一間、庫房三間。

明倫堂並前軒六間,有頒降臥碑置於東偏。東齋曰博文三間、西齋曰約禮三間、學門三座、饌房三間。教諭住宅九間在學東,訓導住宅六間在學東南。號房十間。射圃一所在學北,長五十步、闊十五步。學舍三間。每歲收米二百八十六石二升九合三勺。

明正統年間《彭城志》:今存最早徐州方誌,第十一卷為碭山縣簡志

明正統本《彭城志》卷十一第1頁

永慶寺 在縣西街北,不知何代所建,舊有殿三間。永樂七年,僧海辨塑佛及金剛羅漢等像,又建萬佛琉璃寶塔於前寺,其高九層、週四丈許。宣德十年傳文琩,以舊殿材漸蠹、朽勢將壓,乃悉撒舊材、高廣其址,上建殿為五間,而觀音殿及法堂山門皆有成緒矣。

奉伯寺 在縣北二十五里。

新安寺 在縣北五里。

清涼寺 在縣北五十里。

大聖寺 在縣東三十里。

右七寺不知興廢年月,惟額名與遺址在耳。

釋迦禪院

在縣東五十里,元天曆中,南嶽長老因舊有是院再加葺理,塑諸佛像煥然一新。其徒滿潤嗣而主之,歲又寢廢弛,今惟遺址與碑焉。

淨土院 在縣南三十里。

資聖院 在縣南二十五里。

普照禪 院在縣東三十五里。

彌勒院 在縣東四十里。

興福院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崇慶院 在縣東一里。

大覺院 在縣北四十五里。

建福院 在縣北四十五里。

壽聖院

在縣東二十里。

右十一院唯釋迦禪院有碑記可考,餘惟遺址與額名存耳,而建置年月則莫可考也。

宮觀

聚仙宮 在縣北三十五里,元延祐間,真靜天師丘公與其徒趙志堅購地而建,殿室廟廡以至齋堂廚庫、井亭蔬圃皆具。延祐乙卯正旦,丘公尸解而去,志堅遂主觀事,詳見監察劉泰之記。元季毀於兵,今惟址存焉。

全真觀 在縣西北一里,已廢,惟基存焉。

祠廟

先農祠 在縣北一十二里,里人高子昭、戴士中倡眾建之,詳載陳郡袁杲所撰記。今廢。

城隍廟 在縣西街北半里許,洪武二年縣尹邵俊傑建。

東嶽廟 在縣東半里許,永樂三年知縣郝玘重修。

關王廟 在縣南一里許,元至元三年邑人李成等建。

三靈侯廟 在縣東南,洪武二十七年邑人郭容等建。

二郎廟 在縣北一里許,永樂十二年知縣郝玘重建。

火星廟 在縣東一里,永樂七年知縣郝玘重建。

橋樑

胡父橋 在縣南三十五里,永樂十二年知縣周宗昕建。

鋪舍

本縣鋪舍凡六處,俱系洪武十三年知縣張清建。

總鋪在縣前十步,七里鋪在縣東七里,趙九鋪在縣東二十里,

毛城鋪在縣東三十里,陳村鋪在縣東四十里,西鎮鋪在縣東五十里。

右每鋪設司兵四人,通蕭縣界。

古蹟

碭山縣故城 在縣南四十五里魚山之北,今屬河南永城縣。

芒碭山 在縣南七十里,即漢高帝微時隱處。然縣因此而得名,今亦隸河南永城縣。

靴尖阜 在縣之西北一里許,世傳因作碭山縣未及成而有此。

插花墩 在縣之北一里許,世傳昔有小廟在上,人有疾者於此廟插花即愈。

宴喜臺 在縣之東,唐李白有詩。洪武二十四年,知縣馮欽因建鼓樓於上。詩詳詩文類。

梁安莊王墓 梁太祖猶子友寧也,今墓在縣北二里許,已漫滅為平壤。有碑一,亦陷入土中,文皆剝落不可辨。

党太尉墓 太尉名進,宋太祖時翔州馬邑人,以太平興國二年卒,墓在縣南三十里,今漫滅,已為平壤。碑詳詩文類。

上述正統本《彭城志》中記載碭山縣治所在,是深埋於今城東毛李莊附近的古縣城,在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時被洪水淹沒成湖,清乾隆《碭山縣誌》的輿圖上仍標有“舊城湖”,再後來淤為平地。現今毛李莊周邊到處都是新開發的樓盤,古縣城有沒有被樓房基礎的樁基摧毀也不好講,反正也沒有誰在乎這個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古縣城存在。


金時南遷的碭山縣城,正統本《彭城志》記載在魚山之北,明崇禎《碭山縣誌》所載位於魚山之南的保安鎮,相比之下,正統本《彭城志》距離金元時間較近,應更為可信一些。縣北四十五里的大覺院,在早些年劉暗樓鄉修路時已出土石碑,今藏於縣文管所。


在碭山卷的山川條目下,所載為本縣山川俱無。縱覽該志其餘各卷,可知黃河在明初時未流經碭山縣境。


總而言之,正統本《彭城志》上所載碭山縣內容,彌補了碭山史料之前缺失的一部分,雖然較為簡略,其價值肯定是彌足珍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