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嶽滿 :楊派《洪羊洞》的表演藝術


張嶽滿 :楊派《洪羊洞》的表演藝術


  一、“楊派”代表劇目《洪洋洞》的歷史沿革

  《洪羊洞》故事情節取材於《楊家將演義》,講述楊延昭命孟良前往遼邦洪羊洞盜取其父楊繼業骸骨,不料焦贊暗隨。因洞內黑暗,孟良誤疑焦贊為敵將,用斧將其劈死,發現後懊悔不已,將盜得遺骨交老兵程宣送回,遂自刎洞外。楊延昭見程宣搬回令尊骸骨已悲痛不已又聞焦孟二將雙雙身亡,驚痛萬分,病勢益重,與八賢王、母妻訣別後而死。

  《洪羊洞》為京劇老生各流派均擅演的劇目,現尤以譚、餘、楊派演法多見於舞臺。劇中主要人物楊延昭的唱腔均為二黃板式,上板唱段不多,但散板、搖板份量在老生二黃唱腔劇目中數量最多。此戲之所以能夠成為楊寶森先生的經典代表劇目,一則源於該戲唱腔、唸白結合劇情及舞臺意境,最能夠體現楊派唱腔蒼勁醇厚、大含細入的藝術特色,同時,楊寶森畢生致力於該戲舞臺實踐和總結提高,使該戲的楊派藝術特色日臻完善並最終自成一格。


  二、《洪洋洞》的唱唸風骨

  《洪羊洞》唱唸份量均衡,沒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的唱腔,其做功表面看來也不甚繁難,劇情也算不上一波三折,因此該劇雖稱不上大而複雜,但若能求得“演好”二字卻極其困難,非一般功力所能駕馭。京劇老生行當中,依據楊派路數出演該劇楊延昭角色,尤其應注重加以領會其中與眾不同的細節內涵,演來才能既貼合劇情戲理,又突出流派特色,淋漓展現而無賣弄之相,含蓄內秀也絕非溫吞平庸的感覺。以下,試從楊派唱、念、做、表等藝術特色方面對《洪羊洞》劇中楊延昭人物角色加以分析闡述。


  演好《洪羊洞》中楊延昭,首先應遵循角色塑造藝術的普遍規律,即對劇情的通透了解和對飾演角色、配演角色的深刻體驗, 領會其不同環境、場次下的人物內心及所應體現的外在表相。此劇楊延昭的塑造, 從唱唸到身段, 不能僅以賣力、強弩而取勝, 而必須體會入微, 舉手投足皆以“戲中舉止”為出發點, 直功直令未必準確, 筆斷意連堪稱境界。劇中, 楊延昭以唱、念為主, 做工輔助刻畫人物及劇情。在眾多關於楊派藝術風格的論述中, 無不稱讚楊派唱腔的韻味深沉。楊寶森先生一生潛心鑽研、開創的所有演唱技法, 在《洪羊洞》一劇中都能夠覓其蹤影, 層出運用而不覺雷同, 亦通過這出戏將楊派的“韻味”放大到極致。

  全劇第二場, 楊延昭隨家院上場, 雖身為元帥,但此時黑紗紫帔的扮相決定著人物出場時既要有武將的氣度, 但同時腳步、投袖、凝神蹙眉等身段的尺寸亦應表現出一種殫精竭慮的忠臣神態。“為國家”二黃原板一段是全劇第一段唱腔, 交代了人物為宋王朝操勞一生卻不得空閒的憂悶心情。此段雖為全劇的開始, 但此時將楊延昭人物內心置於楊家將戎馬一生悽慘結局的大背景下進行分析, 則應在看似平淡無奇的四句唱腔中體現出楊延昭此時內心的糾結。“為”字低起, “家”字在口中章法迂迴落於高處, 行腔宗餘卻已畢露楊派唱法中“晃音”之看家特色;“半日閒空”一句, 行腔緊湊而後拖, 在使用腦後音共鳴的基礎上張弛有度, 落腔不效餘法, 不以軟嗖音修飾而直接擲地有聲。最後一句“身不爽不由人瞌睡朦朧”行腔處理為在一定音域內跌宕而板槽要準, 拖腔委婉但非靡靡之音, 加之楊派蒼音特色, 使人物憂思國事家事而體力已近不支的神態展現得恰到好處, 也為人物最終不僅因悲痛、疾病、也因過勞而死打下一定的伏筆。楊延昭從夢中甦醒, 此時眼神的處理應在回憶夢境的凝神中透出衰弱恍惚深情, “醒來時不由人珠淚滿胸”一句, “人”字推進行腔迂迴三折和“胸”字的噴放, 唱腔使劇情的氣勢瞬間緊張, 同時也是劇中人物內心感情的宣洩, 使人物哀痛老父身死塞外屍骨難收的悲痛一瀉千里, 同時在觀眾內心乍起波瀾;待與孟良說明盜骨情由後, 命其前去盜骨, 最後囑咐他一句“小心了”, “心”字歸腦後音共鳴後“了”字放出, 輔之面目表情的一種牽掛焦慮不捨, 體現出楊延昭似乎已預感孟良此去凶多吉少卻又不得不為之的矛盾心理和糾結情感。


  三、《洪洋洞》的做表神髓

  病房的一折為全局核心, 八賢王探病的情節使楊延昭為父盡孝的情感上增加了為國盡忠, 人物形象愈加飽滿立體。慢三眼與快三眼兩端規整唱段加之大部分做表身段, 都集中在這一場次, 同時也是楊寶森藝術特色的精華所在。簾內一聲“攙扶”緊跟著楊延昭以左手扶宗保右肩出場, 古銅色的褶子配以白色腰包, 神情中略顯頹喪但不應過於悽慘, 面色蒼白、眼神遊離但亦應有良將忠臣雖窮途末路依然秉持的氣節以及一息尚存須努力的堅持, 這是貫穿楊延昭以及整個楊家將家族血統的一種忠孝思想, 應在人物塑造和處理上有所側重。“嘆楊家”二黃慢板唱腔上最具楊派神韻, 聲音悲涼蒼勁, 悽惻動人, “心血用盡”的“盡”字完全用腦後音, 看似內斂卻柔中見剛, 與“番”字行腔拖長後“營”字直入骨縫的繃勁和拉勁相呼應, 行腔跌宕卻不滑膩, 從中亦能感覺出艱澀的峭拔意境;及至“宗飽兒攙為父軟塌靠近”一句, 側重身段的配合, 這一段做工, 過於細膩或粗獷均不能傳神, 此時, 楊延昭雖已垂死但風燭殘年尚有未盡情感需傾訴的那種渴望之情應融入其中。


四、《洪洋洞》的餘韻嫋嫋

快三眼唱段是全劇唱腔中尺寸最快的上板唱腔,膾炙人口,也是《洪羊洞》全劇的一個高潮唱段,此段唱腔、尺寸、火候、感情、人物的交相融合,完美至極,無以復加。唱腔節奏很快,但這種“快”應處理為楊延昭心懷盡忠朝廷這一未了心願卻自知為時不多的一種迫切和激動心情。此時的楊延昭已病入膏肓無力迴天,因此行腔中切忌流露出因快而高、因急而躁的弊端,幾近昏迷悲涼泣挽,楊延昭此時似訴似說,如泣如咽,因而唱腔節奏中應多體現“掭著唱”、“夠著唱”的一種 技巧,當然,這種技巧的運用有賴於舞臺的不斷實踐和摸索,反之弄巧成拙。“年邁爹尊”及“洪羊洞”三字沁人脾肺,乃至“私自後跟”和“洪羊洞喪命”行腔、嗖音似敲打在心,至“千歲爺呀”聲近靡靡,氣若游絲卻聲斷意連,加之眼神鬆散恍若落魄失魂,面呈無可奈何之狀,人物情感充分宣洩,更使觀者共鳴於靈魂至深處。這種以逸待勞的唱法是楊派藝術特色中的精髓,敘事兼抒情,哀怨心死中卻似蘊含一線生機,字字探底卻聲聲激揚,將楊派藝術風格中人物個性與唱腔意蘊相得益彰的精彩之處揮灑至極,聽著動人心魄而不能自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