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百家爭鳴是指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時期知識分子中不同學派的湧現及各家族流派之間爭芳鬥豔的局面。據《漢書·藝文志》中記載:

"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皆起於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可以看出,這九家學術流派都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治國流派,並且門徒眾多,傳播廣泛,只要精通其中任意一家的學者,都足以成為輔佐帝王的治國良臣。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百家爭鳴的代表人物

諸子百家雖然學術流派眾多,但是從另一個角度講,這百餘家的立派之人都是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有著同樣的社會背景和相似的人生經歷,只不過是因為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和思考方向的偏差,才會有不同的見解,但是許多道理卻是相同的,因此許多學者也在自己的學術流派之外嘗試著去了解其他的理論體系。

但是想做到淺嘗輒止易,深入淺出難,故而很少有人能兼兩家之言,聖賢如夫子、莊子也不過是終生專研一派並有大成就者。不過雖然很少,卻不代表沒有,比如著名的法家大賢韓非子,不僅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並且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為後世留下了大量名言名著。

其學說一直是中國封建統治階級運用的基礎。既是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又被稱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人之一(另一人是莊子,非專業人士能做到比肩專業人士,不免讓人折服)。

可惜的是,如此一位思想先進,學識豐富的賢者大儒,卻在政治領域始終無力突破,最後在監獄中被迫服毒自殺,令人難免扼腕嘆息。接下來就讓讓我們走進歷史的記載,撥開迷霧,來了解他的生平經歷。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韓非子像


早年心存大志意圖興韓

韓非出身韓國宗室,讓我們記住這點,他是標準的王族之後,貴族子弟。當時韓雖然作為戰國七雄之一,但是實力卻十分積弱,被虎狼之秦屢次三番欺負,為了躲避戰亂,他全家只好逃到一個村落中。

雖然家道中落,但是他卻少有大志,希望能學的先進的治國良策,幫助國家對抗列國,因此,小小年紀就單獨一人周遊列國,一路上努力學習各家的思想。據《史記·七十列傳·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

太史公給了他一個簡單的概括,但是千萬不要覺得這是太史公不重視他所導致的。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七十列傳韓非第三

事實上,我們縱觀《史記》,從列傳的順序就能看出端倪,七十列傳中第一篇是《伯夷列傳》,伯夷可以說是夏朝有記載的遠古聖賢之一,太史公不喜杜撰,所以伯夷可以算的是有據可查的唯一遠古之人。

第二篇就是《管晏列傳》,管相嘛,被稱為華夏第一相或者千古第一相,名列春秋戰國首人名副其實,而晏相也是保護齊國霸業的重要人物,雖然不如管相也非其他人能比,二人的《管子》《晏子》鉅著更是流傳千古,位列第二實至名歸。

而第三篇就是《老子韓非列傳》,老子是道家開宗立派之人,後來民間稱他已經成仙,影響力可見一斑,夫子都曾經親自向他求教。所以將這兩位大賢共同立傳,一是韓非的學術思想受黃老思想影響深刻,二就是太史公個人對他的敬仰和崇拜了。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韓國是標準的四戰之地

而且韓非他周遊列國,極大開拓了自己的眼界,又因為他素有賢名,刻意親近他的人眾多,希望吸納他為己用,或者單純是藉助他響亮的名號完成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他不忘初心,始終以強盛祖國為己任。

彼時,由於處在四戰之地,不光是秦楚兩個既有實力又有野心的國家屢次騷擾韓國,並且侵佔土地,同為三晉之家的魏趙也希望通過兼併韓國來恢復往日的三晉榮耀,由於韓地沒有天險可守,加上土地稀少,綜合國力不可和其他國家同日而語,所以日漸衰落,江河日下,宗廟也搖搖欲墜形勢危急。

筆者認為,憑藉韓非的綜合能力、崇高的名聲和影響力,如果他選擇天下為仕,有巨大可能被其他某國國君所重用,但是正是由於他心繫本國,無心侍奉他國,所以那些諸侯清楚地知道他只能作為客相為本國爭取利益,卻很難重用他,這也是他在政治領域屢屢碰壁的重要原因。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道家講究一個平衡

罕見法道兩家集大成者

事實上,在學術方面,縱觀整個春秋戰國,能和韓非比肩者少之又少,這主要是從他身兼兩家之長的方面來對比的。為什麼後世對他定義是法家的大賢呢?據《史記·七十列傳·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

"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脩明其法制,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彊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寬則寵名譽之人,急則用介冑之士。今者所養非所用,所用非所養。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可見,他十分痛恨遊說之士,認為他們空有其名卻無法提出具體的治理國家的方針舉措,在列國間周旋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罷了。在他眼裡,只有修明了法律才能使國家無論處在強勢或者劣勢都可以從容不迫治理百姓。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天平代表法律的公正

所以他針對國內的種種亂象提出了具體的措施,主張以法為國之根本,他認為商鞅之法過於嚴苛,不善變通無法與時俱進,而申不害的術和勢過於偏重王權,避重就輕,無法代表百姓的意見,所以他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構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

除了嚴格謹慎的法律框架之外,他還將老子的道家思想、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他認為法律的產生不光要順應統治者的意願,更要符合天地間事物運行的規律,他拒絕一味的崇拜舊制,提出與時俱進的觀點,提出重賞、重罰、重農、重戰四個政策。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古代哲學家老子雕像

這些都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某些影子,而他本人更是大膽承認自己的思想體系來源。據《韓非子·解老》中記載:

"夫緣道理以從事者,無不能成。無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勢尊,而小易得卿相將軍之賞祿。夫棄道理而妄舉動者,雖上有天子諸侯之勢尊,而下有猗頓、陶硃、卜祝之富,猶失其民人而亡其財資也。眾人之輕棄道理而易妄舉動者,不知其禍福之深大而道闊遠若是也,故諭人曰:"孰知其極。"

他認為道和德是老子順應天地變化和萬物規律悟出來的一種規律,這種規律能幫助人類更好的融入天地間形成的規則,所以人類才能不被自然所淘汰,而這些規律被法家以具體條文分列出來,則形成了法家思想。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相傳太上老君在人間的化身就是老子

韓非反對天命思想,主張天道自然。他認為"道"是萬物發生發展的根源,"道"先天地而存在。有了"道"才有了萬物,"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維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他始終堅持以事物現有的規律去制定法律,而並非依照統治者的的私人需求去治理國家,這就是為何後世的學者稱他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但也是道家思想領悟最深的人的重要原因。

政治方面屢屢受到重挫

雖然他在學術方面有重大貢獻,並且其思想適應了中國一定歷史發展階段的需要,在中國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過程中起了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在政治方面卻屢屢受到重挫,始終不被重用。

早先他看到自己的國家漸漸衰弱下去,屢次上書規勸韓王,但韓王沒有采納他的意見。不過,秦王卻十分敬佩他的學說,韓王擔心他背叛祖國,又恰逢發生了戰爭,不得不啟用他。據《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人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

我們可以看到,韓非是因為韓王走投無路,病急亂投醫才不得不派遣他去秦的。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秦始皇十分欣賞韓非

韓非奔秦後,當時的丞相李斯和他都是荀子的門生,但是李斯自認不如他,又擔心自己的位置失去,於是多次在秦王面前上表讒言,在秦王猶豫的時候又給韓非送去毒藥逼迫他自殺,後來秦王后悔,希望重用他,可惜為時已晚。

其實我們的主人公之所以毅然奔秦,也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希望他能以自己的名望勸導秦王停止眼下即將吞併韓國的行動,從而拯救自己的祖國,他這種想法不可謂不天真,當時秦國偕虎狼之勢,大興甲兵,勢不可擋,吞併六國的形勢已經浩浩蕩蕩不可阻擋。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影視劇中強悍的秦國軍隊

之前已經有間諜鄭國進入秦境意圖以浩大工程瓦解對方國力,最後卻以失敗告終,他還仍然不自量力,意圖繼續入秦,可見其十分缺乏政治眼光,所以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那就是如果遠離朝堂專心學術,必然有更高的成就;而一旦去到朝堂上和陰謀詭譎者競爭,那麼下場一定十分悲慘。

筆者認為,韓非空有救國之心,並且進行了具體行動,那就是周遊列國學習知識,後來決定以法家思想拯救自己的祖國,這種行為自然是十分值得肯定的,而且他學業有成體現了他才華橫溢,專心致志的學習能力;能以黃老之術改進法家思想體現了他學以致用,博取眾長的變通能力,可謂是一代英才。

可惜的是他由於專心治學,忽略了朝堂上許多人能成功上位靠的並不是真才實學,而是一些幕後行為這一點,導致他不光仕途不暢,還顯得十分幼稚,以一種十分悽慘的方式死去,這些因素制約了他在政壇上的發展,所以當人們聽到他的死因時候並不意外。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李斯害死了同門的韓非


結語

韓非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他目睹戰國後期的祖國積貧積弱,多次上書國君,希望改變當時治國不務法制、養非所用、用非所養的情況,但其主張始終得不到採納。試想,如果他能得到國君的重用,能否改變國家的實力我們姑且不論,至少不至於死在秦國的獄中。

談到我們的主人公,很多人會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他善於用寓言故事闡明道理,在春秋戰國時期,尤其是《韓非子》《呂氏春秋》和《戰國策》三部著作中多有寓言流傳於世,實際上,這也是他在政治上得不到重視的一種體現,試想,當年張儀和司馬錯可以為是否攻蜀在朝堂上大聲辯論,最後不管誰勝出,秦王都必須按照其方針執行;再試想當年管仲不論提出什麼匪夷所思的政策,桓公即使完全不理解也毫無怨言的遵照執行。

法家集大成的韓非子,為何屈死在監獄中也未曾被人重用?

陷害韓非的李斯下場十分悽慘

這樣的地位,韓非這輩子想都不敢想了,但是他也有滿腹經綸和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操,他想為國為民發聲卻找不到合理的渠道,他想勸諫君王卻擔心不被重視反而得罪了對方落得身死的悲慘下場,所以他才寄託心中的思想於一則則寓言故事,這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他心中無奈又悲涼的感受。

不過,在法學方面他的建樹,也可以堪稱偉大,他既滿足了君主集權制度中的國君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又倡導群臣以治國之術和國君之權針鋒相對,互利互補,他的法學思想不是單純地模仿前輩商鞅和申不害的法、權和勢,而是將三者有機結合成了一個整體,既不多也不少,不光限制住了君主的一家之言,也讓法律的嚴格執行有了理論依據,同時還為反對的聲音留出了出口,將法學的重要性在戰國末年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嚴謹程度。

後來的兩漢之法律完全是構建在他留下的基礎之上的,並且許多封建王朝都以他的思想作為法律框架的主體,從這點上看,他雖然生前在政治領域屢屢受挫,但是也為華夏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這也是後世對他評價如此之高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漢書·藝文志》

2.《史記·七十列傳·老子韓非列傳》

3.《韓非子·解老》

4.《史記·十二本紀·秦始皇本紀》

文章內容來自本號 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