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莊村農家庭院變“工廠”

陽春三月,走在虞城縣稍崗鎮馮莊村大街上,除了看到來往不斷的物流車,就是從村民家中不斷傳出的機器轟鳴聲:生產五金工量具的,加工傢俱用品的,專業設計製做模具的……這裡的農家庭院搖身一變成工廠了!

馮莊村這個僅有1500餘人的小村,依靠稍崗鎮五金工量具產業背景,發揮黨支部帶動效能,發掘本土人才優勢,補全產業鏈條,發展民營企業218家,光規模以上企業40多家。他們這種“開門是企業,閉門是住戶”的家庭式生產企業模式,大到工人數十人,小到就夫妻兩人,以家族型、協作型、朋友型等相互依託,形成了龐大的五金工量具加工體系,生產鋼捲尺、螺絲刀、廚房用鐵絲球、日用垃圾筒、膠棉拖把……

支部帶起來,產業做起來

“村幹部都有自己的企業,這也是對村民的相互帶動和引導。”村委會主任張留永說。他創建的新世紀工量具有限公司主產鋼捲尺條,從鋼帶到尺條,有4條生產線,帶動當地塑殼業、民間組裝小作坊20餘家。馮保林,1994年擔任村委會主任,2012年任村黨支部書記,做鋼捲尺20多年。

2012年前,該村依靠鎮鋼捲尺生產優勢,主產鋼捲尺,隨著市場多元化發展,2012年始,該村加快產業調整,村“兩委”全體發力,由單一鋼捲尺向五金工量具及日常家用產品發展,品種由五六種發展到電工刀、扳手、管鉗、螺絲刀、塑料拖把、掃帚等30多種。

“三年前,家裡兩個孩子上學,俺和媳婦都有病,沒技術,地裡也刨不出啥食,唉,那時候窮啊。”正和妻子在家裡裝鋼尺的貧困戶馮顯金說,村“兩委”得知這一情況後,利用危改資金為他們新建廚房、整理小院,“俺兩口裝一把尺子掙5毛錢,一天能裝400多把、掙200多元。裝好的尺子還能拿出去再賣,又能創收一些。2016年6月就脫貧了。”

市場活起來,產品多起來

“我們引進了注塑機和新技術,以前,這一根疏通器成本在7塊錢左右,現在成本就三四塊錢。”商丘藍馬工量具有限公司老闆馮冶國說。兩年前,他還和其他村民一樣主做鋼捲尺,隨著市場多元化,他把日用品、不鏽鋼管作為新產業擴大規模,聘請4名回鄉大學生,進行線上接單,市場逐步激活,產品品種不斷增多。

“現在俺村有五六十個註冊商標,很多產品出口德國、意大利等歐盟國家。”村第一書記陳士申說,更令人欣喜的是,該村一部分村民成為新的“電商”,現已有電商30餘家,物流公司4家。目前,60%的產品都轉到線上銷售,還有100多家農戶以廂貨配送方式,將40%左右產品直接由工廠銷售到商戶。

隨著產品多樣化,來料加工成了該村新型產業。村民馮建坤、馮向陽家中都有一個小型組裝車間,自家有廂貨車,平時從廠里拉來鋼捲尺、拖把、美工刀等零件,小兩口在家組裝,忙時聘請三四位街坊鄰居,一週出車一次,上北京、下義烏,走雲南、去吉林,完成從出廠到小商販的直接出售,每趟出車利潤在1萬元左右。目前,除西藏外,該村及其附近村的廂貨車奔跑在全國各省各地。

69歲的村民佟廣修和老伴都在藍天工量具廠“上班”。正在車間一角彎疏通器的佟廣修說他不一樣,“俺是哪廠有活去哪廠,哪家工錢高去哪幹,昨天掙了快100元,俺這年紀,掙的不少了。”

另外,針對村裡的貧困戶,藍馬公司把生產出來的半成品讓貧困戶帶回家組裝,按件計費,村民組裝好後可以交回廠裡,也可以自己去賣,從而方便了一些老人“宅在家裡把錢掙”。

空項補起來,鏈條全起來

“以前,我們都是從這家進尺殼,從那家進尺條,自己組裝鋼捲尺,現在俺村就有注塑機、模具機,自己就可以生產了,啥都不用再從外邊進了。”該村的聖達工量具有限公司老闆、村民馮紅星說。

該村的騰飛管業有限公司老闆、村民張騰飛更是喜不自禁,他拿起一把剛剛下線的掃帚把,自豪地說:“以前苦於沒有鋼管機,只能從別的廠家進貨再組裝。後來俺買了鋼管機,現在全國40%的鋼管都是從俺村出去的。”

藍馬公司對面,是村民馮亞浩的鋼管廠。馮亞浩三年前畢業於安陽師範學院,被安排在建設銀行某支行上班,但他看到哥哥馮亞蒙的鋼尺廠非常紅火,就辭職辦起了鋼管廠,為附近村民的家庭作坊提供產品配件,年效益在百萬元以上。

村能人唐志傑的“三合模具廠”裡,工人已經下班,唐志傑還在一臺數控銑床上調控著數據。兩年前,看到村裡的產業轉型,頭腦聰慧的他也辦起了模具廠,新進了銑床、效電等設備,填補了村裡的產業空項。生產鏈條完善了,產品多了,類型更全了,相應的物流、電商等“空項”也得到了補充,一下子開了3家物流公司,每天數十輛車來往於村裡的大街小巷。

村西街,黑豹物流公司的姜帆剛送走一車鋼捲尺,正坐在門口歇息。“俺這邊每天能走三五車、五六千件貨,村裡產業活了,俺這邊也有幹不完的活。”姜帆說著笑起來。

村民李沼波家位於馮莊村中心位置,他是村裡的最大電商,2018年,他放棄了在派出所的文職工作,和妻子一起開起了網店,平均每天出貨量在3000件左右。

“廢尺條也能掙錢。”馮莊村東北角,今年30歲的年輕人王臣報找到了一種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利用廢尺條加工“啪啪圈”。村裡數家尺條加工廠,廢舊尺條、殘次尺條的處理一直是一大難題,王臣報從互聯網上得到啟發,用殘次尺條做成“啪啪圈”、髮夾、門窗邊條等,招來7名附近村民來家做工,新進了7臺小型機床,產品通過義烏髮送到世界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