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Stanford 2024er

Congratulations!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寫在前面


錄取結果出來一個星期後我才敢寫點東西,因為是真的摸到了寄來的admission package,證明這不是一場夢啊!!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我的檔案

Identity: pan-ethnic, gender-fluid (霧)---漢族,男。

座標: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戰略城市最最重點的普高(正經)。

SAT:1550 (寫作吐血 646)

TOEFL:111 (繼續吐血)

SAT subjects :標準數理化 800*3

AP:

Physics 1 5; Physics2 5; Physics C Mechanics 5; Physics C Electricity & Magnetism 5; Chemistry 4 (真的對不起老師...); Calculus BC 5 with Calculus AB subscore 5; Computer Science A 5; Environmental Science; Statistics 5; US History 4; Microeconomics 5; Macroeconomics 5.

專業:Physics,偶像Richard Feynman,夢想成為那種有Feynman精神的人!

樹校錄取不綁定專業,以後被迫為現實低頭去當碼農也不一定……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我的申請路

在平凡中堅守初心

徘徊不決卻必須作出決定,是我高中三年裡最難熬的時候。

烏魯木齊一中

這個彙集全疆優秀學生的重點普高,在成績上站穩腳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邊都是又聰明又勤奮又目標明確的同學,我不得不做得更好。

冬天的烏魯木齊市郊時常霧氣瀰漫。就在一個灰濛濛的下午,月考成績出來了,我考了年級第一名。

在這個一年產出四十多名清北學生的學校,從此以後我自然被貼上了“清北候選人”的標籤。為了不辜負老師們的期望,我必須更加努力,這也意味著更大的壓力。

不甘高中三年溺於題海,我中考結束後就開始了申請美國本科的規劃。課外活動,備考,競賽,都全力以赴。但當這些與一學期三次的激烈如戰場的月考放在一塊,就使人難以招架。我因此獲得了可以每天睡五個小時的爆肝能力

很快,老師們都得知了我與眾不同的目標。還記得我向班主任請假去考託福,她與我長談,講了許多往屆學生的例子,點明利弊,

勸我放棄出國留學。

畢竟以我的在校成績和我們學校的申請經驗,高考始終是更穩妥的選擇。在一個一年不到五個學生選擇留學,面對一個“穩清北”的學生,為了我的未來著想,老師和其他長輩們都毫不意外地反對我走申請美本的道路。

我曾有過動搖,但我始終放不下,最終一意孤行,選擇更冒險的那一條路,追求心中斯坦福的白月光,夢想高中三年的成長路上能夠有不一樣的閃光。

難得的是,我的父母雖然無比糾結,但一直支持我的選擇,堅定地站在我身後。

看到我堅定不移地確立目標並且為之奮鬥,那些曾質疑過我的老師長輩們,也開始不斷激勵,幫助我,為我看似不可能的理想保駕護航。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華

作為普高生,因為必須在高壓學習環境中生存,我唯一的優勢就是學術能力了。

我抓住這一點,儘可能地發揮我的學習力。高一選了3門AP,試水並全部獲得5分後高二便報名了9門。

在學校乃至整個新疆都沒有AP老師的情況下,我靠著淘寶買來的教材,靠著微信留學社群的資料,靠著四處找Youtube, Khan Academy等網課資源,硬啃下來了所有12門AP,最終拿了10門5分。

因為烏魯木齊沒有AP考點,我只能前往西安參加考試。拖著裝滿AP巴朗教材的行李箱,抱著一本本筆記,看著西安的考生們坐著校車輕裝上陣,不免感覺有些孤單無助。

但當考試流程輕車熟路,甚至熟識了考場老師,每次一邊打招呼一邊走進考場,也會使我的一次次考試增添力量。

在斯坦福夏校,作為一個徹頭徹尾的理科生,我卻嘗試選了一門文科課,課堂還是全程以討論的形式進行的。為了課上不一臉懵,課下我必須仔細地讀完所有要求的內容,甚至一週就要讀完一本三百多頁的書

我硬著頭皮死磕,最終每次都趕完了reading assignments,寫了一共幾萬字的筆記,並嘗試在課堂飛速的討論中用我還不熟練的口語找到說話的機會。

加上另外兩門硬核理科課程,那個夏天我在宿舍的時間甚至可能比在圖書館少,趕reading assignments, p-sets, essays,直到偌大的自習室只剩我一人。斯坦福的Lathrop 24/7 study space慢慢變的無比親切,甚至讓我對整個校園都有一種莫名的歸屬感。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最終我如願以償地拿到了全A, 還有物理課全班唯一的A+。(再加上我真的很想學物理,一直活躍地參加office hours和其他活動,由此物理教授的推薦信分量變得很重)

沒有科研經歷沒有論文發表(因為在這邊實在找不到這樣的機會)的情況下,我一直默默地挑戰著自己,努力向招生官證明我有足夠應對大學課程的能力。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不求轟轟烈烈出奇跡,但求平平淡淡見真心

我的活動絕對不能算是精彩,我身邊的資源也註定無法讓我擁有異彩紛呈的經歷。

學校競賽社團,博物館志願者,英語輔導班助教,校內外演出等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學生不需要多大的努力都能做到的,但是我花了很大的努力把它們做得不一樣,做到盡我所能,更重要的是從中或多或少都得到了啟發。

領導力,親和力,策劃活動的靈感,表演時的自信,對於科學的感悟,對於文化歷史的反思,對於我的自我認識,我與集體的關係的思考,我對家庭責任的理解……都在一點一滴中融進了我作為家,學校,社會一份子的身份裡。

蘊含在文書裡的這些,也許成為打動招生官的一個個小小的因子。

當初我下定決心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認為選擇申請美國本科的這條路,能夠磨鍊出我不曾發現的特質。

成長才是高中三年為了申請而奮鬥的最大意義。

當我看到我們做的公益研究項目的文章被轉發,當我收到隊員比賽結束後的“謝謝你,隊長”的信息,當我能夠為我身邊的人和事而關切地思考和行動,我就知道我不會因為最後的任何結果而後悔了。

“有名校光環的是斯坦福,並不是我”

這一路上我遇見了太多優秀的人,無數次感受到了我與他們的巨大差距。

發達地區,出國名校,優秀資源,滋養出的學生並不是只有表面的輝煌經歷,更有底蘊十足的優秀資質和能力。

第一次直面這樣巨大差距是在高二的USAD中國站,在臺下望著那些著名高中集體獲獎,每個學生大把的獎牌叮噹作響。

我們的隊伍最終無法取得與他們一樣的收穫,不是準備不充分,而是因為基礎實力的差距。

我因此加倍努力,抓住一切機會,盡力彌補我與發達地區學生因為資源和環境導致的差距。

還記得最初有人告訴我,“西北的高中從來沒有出過斯坦福,未來也希望渺茫。

可是即使起跑線不同,但目標相同,最終我們也同樣能夠精彩地衝過終點線,最終我也做到了這一切。

所有的高中生都是一樣,無論高考還是出國,無論享有優質資源與否。懷有夢想,堅守初心,做到自己能夠做到的最好,就會離那心中的光越來越近。

最後我想說,我所期冀的不是“名校的光環”,“學校的榮耀”,“家鄉的驕傲”。

我決定申請斯坦福只是因為當初心裡的一道光,因為那個夏天行走在星閃蟲鳴的校園時的歸屬感,因為真誠的渴望。

我想要提升自己,使我足夠優秀,讓斯坦福校園成為我大學四年學習生活的地方。




殼殼的話:

很多人都在問:

我喜歡的學校,

到底要如何才會錄取我?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其實從子軒同學的分享中,

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影子。

年級第一,

每天只睡5小時,

對目標極度的耐心和韌勁,

考12門 AP 10門滿分,

幾萬字的筆記,

三年的奮鬥,

在劣勢中磨礪自己……

站在那裡就是在明晃晃地告訴學校

“我是個寶貝”。

在子軒同學身上,

我們其實已經找到去頂級大學最直接的答案:

把自己變成頂級學生。


那位錄取到「斯坦福」的烏魯木齊一中學霸,他來了

你我共勉。


「破殼記」是⼀個留學生共享聯動平臺,更是留學生自己來講留學生的經歷和思考、學習經驗、留學乾貨、成長蛻變,並且會幫助學生孵化個人項目。目前已有斯坦福、康奈爾等名校錄取者入駐,歡迎你也加入「破殼記」。未經許可不得抄襲、搬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